邊唐第四百三十七章 西風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邊唐 >>邊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七章 西風緊

第四百三十七章 西風緊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22日  作者:蔥山跳蕩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蔥山跳蕩 | 邊唐 
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



新婚燕爾之時,馬璘與兩位新婦奸情正篤,亦是不愿來回奔波,不過蜜月還未過,領疆之內幾個地方接連有消息傳來,在享受著兩位新人帶來的柔情蜜意的同時,有些事情亦是不得不做些應對。

先是在咸海邊上,發生了一場頗為意外的沖突。

火尋又名花拉子模,亦是昭武九姓之國,康王咄曷在大唐的支持下一統河中之時,火尋由于較為偏遠并未被咄曷吞并,而馬璘帶著大軍入河中之后,則是親自領兵滅了火尋,把火尋變成了大唐的直屬地盤。在火尋故地之上,如今有著一兩萬漢民,修筑了兩座大城,一座乃是火尋王都貨利習彌,廢墟之上建起了定西城,而另外一座,則是位于烏滸水入咸海的三角洲地帶,烏滸水接近咸海時分散為數條,分別注入咸海之內,形成了一片肥沃的河口地帶,這個三角洲乃是火尋最肥沃的地區,由于咸海亦稱西海,所以在此修建的一座大城便是稱為西海城,乃是由馬璘的心腹幕僚方文本主持建造的。

火尋國滅國一戰之中,大量火尋男丁被大軍所殺,留下的只有婦孺,后來被關中的光棍漢子們接收。這兩年時間,經歷了戰火這這片土地漸漸開始恢復元氣,人丁也在慢慢繁衍,不過由于占據此地的漢民乃是從河中八軍之中抽調出來的,河中八軍的百姓本就不多,所以大唐在這片土地上的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不過由于火尋的地盤主要就是分布在烏滸水兩岸的綠洲之上。距離烏滸水較遠的地方皆是沙漠,倒也沒有什么真正的威脅。兩萬多漢家百姓,其實已經足以占據這片土地了。

漢民百姓們集中的區域。主要就是烏滸水下游的這兩座大城。定西城原本是火尋的王都,依然是發揮著中心的位置,分布的漢民自然多些,而西海城靠近咸海,乃是位于沙漠中難得的一塊寶地之上,不過距離河中八軍較遠,分布的漢民也就少些。當然這只是暫時的。整個火尋故地最肥沃的土地便在那里,土地是漢民的命根子。將來定西城一帶一定會是漢民最為繁密的地帶之一。現在進入火尋故地的關中漢子們暫時還不缺乏土地,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和活下來的火尋女人們敦倫以繁衍子嗣,暫時還不用操心耕種土地的事情。

西海城方文本極為看重,城市修建得極為用心。為了修建這座城市足足累死了七八千火尋婦人,在這里也分布有不弱的防御力量。關中漢子們經過訓練之后,很快就是一支不錯的軍隊,制度類似于中原的折沖府,漢子們忙時務農閑時訓練,當然對于這些漢子而言,務農的事情多半是不用做的,自有分給各家的火尋人來完成。方文本在此練兵是為了將府兵制在河中推行開來,卻并沒有想到這些府兵會有用到的一天。所以在西邊的蠻人襲來的時候。西海城其實是沒有做好準備的。

咸海以西,里海以東,大片的土地地廣人稀。乃是烏古斯人的地盤,其實也就是突厥人。這里分布著一些小部落,和西突厥諸部有些聯系,卻并不直接統屬。這些小部落之間時而聯盟時而征戰,并未出現一個強大的部落,所以對于阿姆河(烏滸水)三角洲地帶定居的火尋人并不構成威脅。蘇祿可汗極盛之時。他們曾短暫的聽從過蘇祿的命令,不過在蘇祿死后便又恢復了相互攻伐的傳統。

總的來說。他們距離三角洲地帶是比較遠的,和三角洲地帶的火尋人的關系,僅限于一些貿易上的往來,火尋人屬于昭武九姓之一,即是所謂的興胡,最是長袖善舞,天生便是逐利之民,而和這個商人民族的交往,對于這些突厥小部落而言其實也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守信而誠實的火尋商人,在這里也是很受歡迎的。

這一地帶,從后世的地理上來講,亦是屬于圖蘭平原的一部分,整個圖蘭平原都是在馬璘的計劃之中,里海北邊沿岸大片的肥沃平原對于漢民來說亦是一個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不過相對而言,胡大文明才是大唐最大的威脅,所以當初滅掉火尋之后,暫時并沒有向里海方向繼續擴張。而就在不久之前,卻忽然有一股突厥騎兵出現在了三角洲地帶,洗劫了不少的漢民村落,最后甚至圍困了西海城。

事情發生的很突然,當地的漢民們猝不及防,一開始遭受了不少損失,來襲的突厥騎兵有四五千人,突厥人全民皆兵,這些其實都是牧民,不過附近沒有一個部落能夠聚集這么多的成年男子,應該是幾個部落聯合起來的行動。幾千突厥人圍困了西海城,漢民們關了城門進行防御,守軍力量原本是不足夠的,可是突厥人又不擅長攻城,方文本這座大城修筑的極為用心,所以還是輕松的把這股突厥人擋在了城外。

圍城的突厥人幾次攻擊之后,沒有占到任何便宜,最終便選擇了放棄,然而卻并不退走,而是在城市周圍的平原上開始大肆劫掠起來。西海城內有著幾千漢民,其中有兩千多人乃是府兵,卻無法出城迎敵,他們訓練的時間不長,最重要的是缺乏馬匹,失去了城市作為依托,自然沒法和弓馬嫻熟的突厥人對戰。若是安西正規軍在此,哪怕不是安西新軍,亦是足以擊敗這股敵人,可是他們只是一些府兵,裝備馬匹都很缺乏,沒法對付來去如風的突厥騎兵。

突厥人的意圖,還是不想放棄這座城市,似乎是做了長期圍困的準備,周圍沒有及時入城的漢民們遭了秧,被突厥人殺戮甚多,更多的人被抓去作為奴隸。這也是突厥人一貫的做派,對于他們而言人力乃是極為重要的資源。有了漢民,事情就發生了一些變化,對于這些百姓而言,活下去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當大量的漢民被掠奪入突厥人軍中之后,圍城的突厥人軍中便開始多了一些粗糙的攻城器械,且是隨著時間的累積越來越多。

不過沒有等到突厥人攢夠足夠的攻城器械,大唐的援軍還是及時到了。

由原來刺殺安祿山的靜塞軍改編而成的新靜塞軍,已經擴展到了三千人,全部裝備了火繩槍,這支軍隊正在定西城和西海城之間進行沙漠作戰的訓練,西海城派出的使者在半道上碰到這一支拉練的軍隊,知道了西海城告急的事情之后,靜塞軍立馬做出了反應,全軍跟著使者趕往西海城,增援那里的漢人。

這一支軍隊乃是安西第一支純用火器的正規軍隊,在這支軍隊上馬璘亦是耗費了不少心血,關于和騎兵的作戰有著詳細的規程,他們也有戰馬,乃是馬上的火槍手,以最快速度趕到西海城附近之后,便在附近的森林里和突厥騎兵展開了一場大戰。

作戰的地點乃是靜塞軍選擇的,用的是一個簡單的誘敵之計,靜塞軍的個人武力比以往的安西軍隊要差不少,然而火繩槍的使用是個成年男子都能完成。當突厥騎兵的主力被引入森林之后,靜塞軍的火繩槍便開始發威,這種出自李岫大匠之手的制式火繩槍射程已經達到了極限,雖然比不上硬弩,卻超過突厥人的角弓,近距離的直射足以洞穿明光鎧,根本不是只有簡陋皮甲的突厥人能夠抵擋的。

靜塞軍士卒們借著樹木的掩護一排排的輪番射擊,震耳的槍聲中突厥人接連不斷的倒下去。這種攻擊手段本就詭異,槍聲連綿如雷霆,突厥人的戰馬被嚇得四處亂竄,根本組織不起有力的反抗,當然他們自己也大部分都被嚇傻了。等到靜塞軍靠近了扔出一顆顆火雷之后,突厥人的戰斗意志立馬就崩潰了。偶爾有兇悍的突厥人靠著武勇單人沖過來,亦是被靜塞軍士卒們合力用槍刺刺死,裝了槍刺的火繩槍完全可以當長槍使用,面對一片長槍的攢刺個人的武勇并沒有什么用處。

戰斗完全是按照靜塞軍參謀部的腳本進行著的,突厥人的主力被引入森林之后,便是被靜塞軍從外圍包圍,徹底進入了死地。三千多突厥騎兵,最終只有百十人僥幸逃脫,其他的都是死在了密林之中。新靜塞軍成軍以來的第一次作戰,便以一場完勝宣告結束,而通過這一戰,負責制定作戰計劃的靜塞軍參謀部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特別是那些萬里迢迢投奔馬璘的原靜塞軍士卒,對于這些年輕的小子們刮目相看。

在森林里殲滅了突厥騎兵的主力之后,西海城之圍自然就解了。圍城的敵人大部分被殲滅,不過那些在附近劫掠的突厥人卻沒有抓到多少,大部分都跑了。不單是如此,還有幾百漢民被裹挾著一同逃亡,離開了三角洲地帶。

這件事情的發生,大概是在馬璘剛回到安西的時候,西海城并沒有鷹奴,消息是傳到渤海之后才由安西密探發往這里。

這一次的事件之中,被殺的漢民有數百人,被掠奪走的漢民亦有數百,加上圍城時戰死的,損失的漢民超過了一千五百人。對于馬璘而言,這是大唐勢力范圍越過蔥山之后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這樣的損失,根本不可忍受。(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邊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