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天空之承書名:
既沒有夜幕和煙霧的掩護,也沒有己方艦隊的強力支援,這些自身防御十分薄弱的英國輕艦艇仍義無反顧地沖向對手,如此情形或讓人想起薩多瓦戰役,普奧戰爭的決定性一戰,奧地利騎兵用近乎自殺的沖鋒為步兵的撤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當時普魯士軍隊首次列裝后膛撞針式步槍,密集的火力最終給予奧地利騎兵極為慘重的殺傷……
從場面上看,英國雷擊艦群以5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向4艘德國戰巡及4艘輕巡發動進攻,數量上占有很大的優勢,但22艘英國戰艦的有效噸位加起來僅有4。2萬噸,還不及德國偵察艦隊的一半,火力輸出也處于絕對下風,更致命的是,德國艦隊擁有高超的戰斗素養,并且做好了周密的作戰部署,官兵們應變不亂,在“塞德利茨”號的組織下實施猛烈、準確而快速的射擊。幾乎從調轉炮口的第一分鐘開始,它們就在對英國的輕艦艇群進行著無情的屠戮。
——德國戰巡“布呂歇爾”號調轉主炮后的第一次射擊就找準了目標,炮彈激起的水柱恰好英國艦群中間形成了一堵聲勢驚人的水墻。間隔40秒的第二次急促射擊,運氣依然好得出奇,一發炮彈直接命中英國驅逐艦“長矛”號的艦橋,包括艦長在內的多名軍官當場陣亡,猛烈的爆炸亦引發了全艦大火,航速也銳減下來,迫使后續艦艇繞道而行。
——在前哨炮戰中遭到英國戰列巡洋艦重炮轟擊的德國偵察巡洋艦“斯特拉爾松德”號雖然失去了一座主炮塔,底艙也灌了兩百多噸海水,經過搶修重新回歸戰列,異常彪悍地連發連中,它發射的150毫米炮彈很快重創了英國驅逐艦“軍團”號,使之燃起了熊熊烈焰,而后又擊傷“紅雀”號,迫使兩艦先后退出戰斗。
——同如有神助的“布呂歇爾”相比,擁有四座三聯裝主炮塔的“戈本”號用勤奮彌補了運氣上的缺憾,它此前已經發射了280毫米炮彈420發、150毫米炮彈366發,總體命中率約為百分之二。調整目標之后,艦員們再接再厲,兩輪快速而精準的“右左輪射”還沒打完,一發穿甲彈正中英國輕巡洋艦“金發人”號,重達300多公斤的炮彈像是開罐頭一般直接撕開了這座炮塔的正面裝甲。在延時引信的作用下,炮彈在連穿兩層甲板后才發生爆炸,巨大的化學反應輕而易舉地將炮塔掀翻,由未充分燃燒的顆粒組成的煙塵徑直沖到五六十米的空中。
緊接著,“戈本”號稍稍調整射擊參數,新一輪射擊雖然沒有炮彈直接命中“金發人”,激起的水柱剎那間幾乎把整艘戰艦都給吞沒了。兩枚大口徑炮彈落在艦舷近旁而成為“近失彈”,爆炸的威力在“金發人”下部艦體外壁鑿出了一個個形狀極不規則的窟窿,海水迅速從這些破口涌入,將這艘戰艦的底艙變成了儲水罐。
在海水淹滅“金發人”的艦內鍋爐之前,“戈本”號的又一輪齊射催命而來。一枚280毫米口徑穿甲彈打中了它左舷舯部的裝甲帶,帶著巨大的動能,穿甲彈像是撕紙一般輕而易舉的穿透了它的層層甲板,最終引發了艦內彈藥庫大爆炸,3000多噸的戰艦就像被一顆火星點燃的氫氣球一般,周身瞬間為熾烈的火球所吞沒,全艦官兵僅有1人生還。
干掉“金發人”號之后,“戈本”號又將炮口對準那些狂飆疾進的英國驅逐艦,通過連續的、不計消耗的快速射擊,這艘戰列巡洋艦又一口氣擊沉了1200噸級的英國驅逐艦“防御者”號。由于引爆了艦上處于待發射狀態的魚雷,“防御者”號竟如同木頭桶子一樣在瞬間被炸成無數的碎片,還對附近幾艘英國驅逐艦造成了一些干擾。
——在希佩爾艦隊,“德弗林格”無疑是技術最先進的戰力,它的炮塔回旋采用水壓驅動,各主炮獨立俯仰,每管均備有電動機,裝配電動推彈機、水壓回轉揚彈機和移彈器,發射藥包照例儲存在黃銅藥筒,使用時方從藥筒中取出,減少了彈藥發生殉爆的風險,其主炮的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鐘3發;炮塔構造的150毫米副炮配備電動揚彈機,供彈速度達到每分鐘18發,雖然移彈、裝填和拋殼仍為人力操作,有效射速和持續射速明顯優于純人力供彈的戰艦炮位。經過了前一階段的熱身,炮手們的射擊準度和發炮效率逐漸提升,艦上時時閃動著火炮射擊的焰光,發射藥硝煙使得它嶄新而威猛的艦體始終籠罩在灰黑色的煙霧當中。在隨同艦隊轉向的過程中,艦尾兩座雙聯裝主炮連續進行了7輪快速射擊,所發炮彈均為普通彈,一發命中英國輕巡洋艦“諾丁漢”號,差點將它的艦艏整個炸掉,兩發對其造成近失傷害,另有一發落在英國驅逐艦“紅雀”號右舷,在它的艦體外壁留下了一米多長的破口,洶涌灌入的海水使得這艘勇敢的驅逐艦很快落后于同伴,經過緊急搶修后才又繼續投入戰斗。
由于德國艦隊采取了大半徑的右轉機動,發動魚雷攻擊的英國輕艦艇需要航行更遠的距離才能進入有效射程,前5分鐘基本上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距離拉近之后,這些高速突擊的輕型艦艇也依然只能用艦艏和部分舷側火炮向德國艦隊射擊,這時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已由航向東南轉為航向正北,同貝蒂的四艘戰巡回到了平行狀態,只不過兩者之間的距離從最接近時的9000米拉大到了22000米,基本超出了雙方艦炮的有效射程。
轉向之后,四艘德國戰巡依然保持著原有次序,即“德弗林格”領頭,“毛奇”、“戈本”居中,霸氣外露的“布呂歇爾”殿后,各艦之間保持著300米的戰斗距離,“布呂歇爾”右舷后方500多米是德國輕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其后依次是“馬格德堡”號、“斯特拉爾松德”號和“羅斯托克”號,至于希佩爾偵察艦隊的另外兩艘輕巡洋艦,“美因茨”號仍在遠處海面為水上偵察機提供補給,“科爾堡”號則與“塞德利茨”號結伴航行在戰巡編隊西面。
“魚雷!敵艦發射魚雷,左舷后方2000米海面發現兩枚!”
高分貝的喊叫聲幾乎同時在德國戰艦尤其是那些戰列巡洋艦上響起。在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之后,由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英國雷擊艦群終于越過了戰場中央的“死亡地帶”,剛剛接近魚雷射程,排頭數艦便迫不及待地發射了第一批魚雷。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得機械技術迅猛發展,各種設計競相斗艷,水面艦艇裝備水下魚雷發射管仍屬于這個時代海軍領域的主流配置,置于甲板或艦舷的水上魚雷發射管則出現在了一些中小型艦艇上。在英國海軍,無論是最新最強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還是最快最猛的獅級戰列巡洋艦皆配備若干水下魚雷發射管,法國新服役的丹東級、意大利新造的加富爾伯爵級、奧匈帝國的聯合力量以及日本海軍定造自英國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也都保留了這種配置,列強當中只有美國和德國選擇了“另類”的設計思路,他們毅然將魚雷發射器具排除在主力艦的武器清單之外,一門心思地發展艦炮及觀瞄設備。
水下魚雷發射管運行隱蔽,水上魚雷發射管操作靈活,兩者各領風騷,但英國的白頭魚雷也好,德國的黑頭魚雷也罷,皆屬熱動力魚雷,也即蒸汽瓦斯魚雷,以燃料和水燃燒生成蒸汽推動熱力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旋轉產生推力,具有穩定高效的特點,但排放的蒸汽在水中形成清晰的尾跡,不管定深3米、5米還是10米,這些尾跡都很容易被艦上的瞭望人員觀察到并提前實施規避或攔截動作。
編隊各艦紛紛發出魚雷告警,彈痕累累的“塞德利茨”號看似無用,實則無礙,看到貝蒂已經帶著四艘戰巡倉惶逃竄,希佩爾也不再遮遮掩掩,他果斷率領旗艦向戰巡編隊靠攏。當編隊作戰的艦隊遭到魚雷攻擊時,旗艦難以發揮統一調度的作用,往往由各艦自行施展被動防御技能,這種情況下艦隊極易失去陣列,若有不慎,艦艇之間還可能發生碰撞,但如果提前進行了戰術布置,各艦指揮人員又能夠在緊張復雜的戰斗中嚴格執行既定策略,就可以在被動防御技能中增加主動因素,從而形成更為有效的防御,盡可能不給敵方艦艇以可乘之機。
為了規避來襲的魚雷,四艘德國戰列巡洋艦紛紛向右轉向。乍看起來,它們的戰術機動拉近了自己與英國雷擊艦群的距離,為對方的后續攻擊提供了便利,事實上,降下炮口的150毫米和88毫米副炮正充分發揮德制速射炮的攻擊威力。隨著距離的拉近,德國戰巡幾乎每三發炮彈就有一發命中目標,而在艦炮方面,一艘正面突擊的英國偵察巡洋艦通常只有兩門4英寸炮發揮作用,斜線沖刺可以增加到6門,另有部分小口徑機關炮可投入戰斗,一艘相同狀況的英國驅逐艦火力大致相當于偵察巡洋艦的三分之二,即便不考慮射擊準度,一支由偵察巡洋艦擔任領艦、包括45艘驅逐艦的雷擊分隊火力輸出還不足以同一艘德國戰巡的舷側火力抗衡。兩分鐘之內,四艘德國戰巡并四艘隨行輕巡就以風暴般的兇猛炮火把一艘又一艘英國戰艦打得焰光四起、黑煙翻滾。
英制魚雷游過2000米距離所耗時間也差不多是兩分鐘,在此期間,德國戰艦的艦舷副炮不遺余力地向那些拖曳尾跡的魚雷實施攔截射擊。為了防備魚雷攻擊,英國海軍的主力艦艇采用了設置防魚雷、裝配小口徑機關炮的動靜結合策略,德國公海艦隊的主力艦雖在訓練操演和海上檢閱時不厭其煩地裝配使用防雷,戰時卻將這些累贅的裝備拆卸干凈,務實地利用艦艇自身的防雷裝甲帶和防雷隔艙增強生存能力,并見縫插針地在艦舷甲板、艦橋和煙囪周圍大量配置半封閉炮塔結構的88毫米副炮和炮盾式結構的37毫米副炮。對于定深超過2米的魚雷,普通子彈難有作為,小口徑的速射火炮恰能發揮作用,何況在這個魚雷技術尚待提高的時代,各國魚雷的航速通常不超過35節,直線的勻速航行使之更易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