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躁動的蘇格蘭下
第46章躁動的蘇格蘭下
正如人們擔心的那樣,就在都柏林世界航空博覽會結束后沒過多久,不列顛國家的關系便因一場外交紛爭而變得緊張起來。
幾乎所有的外交紛爭的源頭都是國家的利益沖突,這次也不例外。引發紛爭的起因是一條船,確切的說是一條未完工的萬噸級戰艦。它是舊英帝國海軍訂造的第5艘勇敢級大型巡洋艦,建造代號“海王星”,于1932年9月動工,原定于1934年服役,但建造進程因二戰爆發放緩,等到英聯邦退出戰爭時,這艘戰艦的艦體完工度僅為70。隨著英帝國分崩離析,這條戰艦的命運也變得撲朔迷離,首先是造船廠的英國工程師們擔心德國人將它納為己用,遂將所有的圖紙資料付之一炬,后來德國海軍的技術團隊對它進行了實地的考察,認為這艘戰艦對德國沒有任何的實際價值,而后愛爾蘭、意大利、奧匈帝國等同盟國家也都打過它的主意,但出于種種原因,沒有一個國家得以接手,它最終成為新生的蘇格蘭共和國從英帝國那里得到的一筆有爭議的遺產爭議之處在于這艘戰艦當初是由英帝國政府出資建造的,而英帝國政府的收入有一多半來自英格蘭地區,所以英格蘭王國主張這艘戰艦三分之二繼承權,他們提出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由英格蘭王國以資金抵償蘇格蘭所擁有的三分之一繼承權,以獲得這艘未完工戰艦的完整所有權,一種是將它直接拍賣,英格蘭王國獲得拍賣款項的三分之二。
英格蘭王國的主張似乎很有道理,但英帝國的崩潰不是自行瓦解,而是遭到同盟國的強行肢解,不列顛的國土、國民、資源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國之間的分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合法、合理的界定,而是在占領軍監督下進行的強制分解。當時戰爭剛剛結束,無論是蘇格蘭共和國還是英格蘭王國,首要任務就是在廢墟上重建社會秩序,誰也沒有氣力來續建一艘意義不大的戰艦,但蘇格蘭方面每每動起將它拍賣拆解的念頭,英格蘭方面必定跳出來插上一腳,最終的結果就是它一直擱置在格拉斯哥的費爾菲爾德造船廠,直到巴里奧爾上臺執政。以蘇格蘭政府目前的能力,當然還不足以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海軍艦隊,但“海王星”卻被視為是重建蘇格蘭海軍的標志。在1942年以前,這艘大型巡洋艦的艦體還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續建,可是從1942年春開始,蘇格蘭當局得到了來自日本的技術援助,“海王星”的建造速度大幅度加快,而且現代化的軍事技術含量也大幅度增加。
月,這艘被命名為“蘇格蘭”號的新戰艦駛離格拉斯哥進行海上試航,這也是它首次以雄峻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
跟德國海軍重巡洋艦以上級別的大型戰艦相比,“蘇格蘭”號并沒有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而且蘇俄戰艦“基洛夫”號在日本海被擊沉的戰例表明,為海上破交戰設計的戰艦無法勝任高強度的作戰,所以德國方面對“蘇格蘭”號的建成反應平淡,倒是前一陣被“蘇格蘭入侵論”鬧得人心惶惶的英格蘭王國反應激烈,他們抓住這艘戰艦所有權的問題,聯合威爾士向蘇格蘭發難,要求蘇格蘭政府給予兩國補償金,遭到蘇格蘭政府的強硬拒絕,英格蘭和威爾士遂將爭端提交給國聯仲裁。
結果國聯還未做出仲裁,蘇格蘭國內媒體已是一片聲討,蘇格蘭政府也翻出英帝國的國債數據做文章,指出英格蘭應負擔英帝國遺留債務的大頭,包括應償付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巨額資金,這足以抵償所謂的“戰艦前期建造費”,并將數量龐大的所謂證據遞交給了國聯仲裁庭。
除了通過輿論渠道進行回擊,蘇格蘭還做出了令英格蘭人擔心的示威行動。尚未正式服役的“蘇格蘭”號率四艘輕艦艇前往英格蘭西部海域巡航,并有意向往來于利物浦的各國船只展示蘇格蘭艦隊的實力由于日方的參與,“蘇格蘭”號的上層建筑帶有濃郁的日式風格,包括高聳的塔樓式艦橋和天線布局,很多艦載武器和技術組裝備也是不折不扣的日貨,不但有牛氣哄哄的四座三聯裝600毫米重型氧氣魚雷發射器,據說還配備了先進的射控系統和探測雷達。
盡管“蘇格蘭”號引發的爭端對歐洲北部的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但是由于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在國聯理事會上的報復性投票,德國未能促使國聯迅速做出利于化解紛爭的仲裁,國聯的仲裁決定一拖再拖。
懾于蘇格蘭海軍在本國家門口的示威舉動,英格蘭王國議會迅速通過了一項龐大的軍購案,通過大批量訂購飛機戰艦等武器裝備,大幅度擴充本國的國防實力,并提高了預定的募兵員額。盡管歐陸國家沒有立即對不列顛諸國的軍備行動采取對應措施,但與之相近的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都對事態的發展給予了極高的關注,他們一方面呼吁英格蘭和蘇格蘭保持克制,一方面對不列顛國家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進行審慎的評估,以確定本國需要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做出調整軍備的措施。
英格蘭和蘇格蘭這一鬧,也讓不列顛三國中土地和人口最少、實力最弱的威爾士產生了危機感,支持愛爾蘭和威爾士組建聯合王國的呼聲空前高漲,醞釀和運作多年的聯合方案已經日趨成熟。不過,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政府當局并沒有趕在這個敏感時期公開推動兩國組建聯合政府的議案,而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項準備工作。大多數威爾士人的態度之所以從早期的反對轉變為贊成,是因為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在經濟、貿易、國防等領域的關系已經變得密不可分。威爾士的經濟和民生在戰后得以迅速恢復,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愛爾蘭的“友情援助”和“兄弟價格”。正如“雙冠之王”約阿希姆一世在與蘇格蘭元首會晤時所說的,就算其他國家強行占領威爾士,能夠從這里獲取的東西不多,維持統治所需要的投入不少,總體來說或許是得不償失的。
時光飛逝,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了1943年,戰火依然在東北亞、南亞以及澳洲大陸熊熊燃燒。未等北方原野冰雪消融,蘇俄軍隊提前打響了“春雷”,這場投入三個方面軍近70萬兵員的進攻行動雖然未能徹底擊敗日本關東軍,卻給了搖搖欲墜的偽滿洲國政權沉重的打擊,其治下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市縣宣布脫離偽滿統治,這個政權已基本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與此同時,蘇俄空軍不斷對日本列島的戰略目標實施轟炸,盡管這種轟炸損失很大而且收效緩慢,但還是漸漸對日本的戰爭潛力起到了削弱作用,迫使日本政府將相當數量的戰略資源投入本土防空。
在南亞,西方同盟國源源不斷的軍火援助給了印度聯邦屢敗屢戰的底氣,他們逐漸在訥爾默達河流域阻擋住了日軍和印度斯坦國仆從軍的攻勢,后者的持續作戰能力因補給線的拉長而受到削弱。為了打破僵局,日本海軍聯合陸軍部隊在印度西南部發起登陸行動,一度將十數萬印度聯邦軍逼入絕境,關鍵時刻,得到大量歐美志愿者加入的印度聯邦空軍憑借連續的高強度作戰擊敗了日軍在印度西南部地區的航空部隊,為受困部隊的成功突圍立下汗馬功勞。
澳大利亞人驅逐日寇、奪回家園的戰斗要比想象的更加艱苦,雖然留守澳大利亞的兩百萬白人積極支持反抗軍和游擊隊,但是由于重武器和彈藥補給的匱乏,澳大利亞武裝者難以對固守城市港口的日軍部隊展開戰役級別的攻勢,只能繼續實行“農村包圍城市”的作戰策略。
值得慶幸的是,東北亞和南亞的戰事牽制了日軍的主要兵力,使得日軍大本營難以抽調新生力量支援澳洲戰場,澳大利亞武裝者需要面對的只是總數略超十萬的日軍準一線和二線部隊,隨著時間的推移,勝利的曙光正在顯現
這一年,美國人繼續修生養息,并與西方同盟國保持穩定的競爭合作關系,西方同盟國內部雖然出現了裂痕,但在德國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還不至于引發惡性的軍備競賽。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國在科研領域尤其是軍事科研領域均有較為充足的投入。權衡各方利弊,美國人最終接納愛爾蘭加入他們的核研究計劃,并將在愛爾蘭北部建立歐洲第一座試驗型核反應堆,德國政府逐漸意識到核項目的潛力,但沒有像愛爾蘭一樣選擇跟美國人合作,而是依托本國強大的物理科研力量進行**研發。在噴氣式戰斗機領域,德國與愛爾蘭的合作項目保持領先優勢,美國緊隨其后,日本、蘇俄、奧匈等國也相繼加入了追趕行列。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