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號:26311)
作者:狂人阿Q
姜陽進城了。
楊潮在外面,很快就看到了虜兵的前鋒,這些軍隊遠遠的跟楊潮隔河相對,人數百十人。
這些虜兵也不試圖過河,就遠遠的停下,似乎在等待后援,同時盯住楊潮。
此時海州城四周的護城河已經再次疏通,這是海州組織人重新挖開了,因此虜兵要過河,就得重新填堵。
上次虜兵是驅逐附近百姓填河的,現在附近百里的百姓要么逃散,要么被殺,已經找不到了,因此虜兵再要填河,就得自己人來干了。
而這股先鋒似乎沒有填河的打算,這才隔河對望。
楊潮也沒有攻擊,他看到虜兵十分謹慎,跟自己隔河對望不說,距離還差不多有五里的樣子,就是大炮想打到他們,也不那么容易,看來虜兵很清楚,楊潮這里有大炮。
海州城姜陽的交涉還沒有結果,城外的虜兵卻越來越多。
很快就出現了上千人,城西隔河與楊潮相對的已經有三百人了,而北邊也出現了幾百人,南邊同樣出現了幾百人,隱隱將楊潮包圍了起來。
虜兵在海州附近不可能有多少人,這些援兵都是從很遠的地方求來的,虜兵這是有多恨楊潮啊,一千人竟然不顧海州城,反而將楊潮給包圍起來。
還是說他們對敢于抵抗他們的明軍絕不放過,寧可費這么大的力氣,也要打掉明軍中敢于抵抗他們的意志。
如果虜兵真有執行這種戰略的堅強決心,楊潮還真的有些佩服他們,只是對虜兵了解還是太淺,還真以為虜兵對他不離不棄,是因為虜兵對執行打擊明軍抵抗意志的堅決決心所致。
想到這里,楊潮不由對比此時的大明軍隊。難怪最后滿清能夠入關建立政權了,僅僅他們軍隊的這份執行力,就遠勝明軍了。或者說不是一個檔次,此時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大明的軍隊完全私人化,成了將領的私兵,反而是這劫掠的游牧軍隊,更像是一個國家軍隊了。
所以滿清最后的勝利,是軍事的勝利,而不是什么其他狗屁東西。
后世教科書上描述的顯然不太可靠,楊潮自己都不信,起碼不相信什么大勢所趨之類的狗屁。
中國老百姓如果歡迎這樣的民族來統治。那得有多賤啊,楊潮堅決不相信自己的祖先是這么賤的民族,而以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所觸,明代的老百姓雖然麻木不仁,雖然沒有現代標準的民族意識,但自尊自**還是有的,朝廷更不是一個能夠以割地賠款換取茍延殘喘的朝廷,不是一個‘以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朝廷。
考慮到后世文字獄那樣的消滅文化的高招。楊潮絲毫不懷疑虜兵在軍事上同樣是有戰略的,那就是對敢于抵抗他們的人,施展最殘酷的懲罰。消滅抵抗精神顯然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戰略。
楊潮還想到,后來滿清占據中原后,南下江南,對不服氣的地方,也是以屠城威懾,同樣是一種震懾,想到這里也就接受了虜兵來打自己,就是要徹底消滅明軍的抵抗精神,殺雞儆猴。給所有人看看,抵抗他們是什么結果。就好像殺光揚州人、殺光江陰人、殺光廣州人一樣的道理。
這意味著,楊潮已經沒有退路了。哪怕自己進了海州城,只要最后戰敗,也絕對逃不過虜兵的屠殺。
“艸!來吧,看誰殺誰!”
楊潮不由恨恨的想到,孤注一擲,楊潮認定只要能進城,全城上下齊心協力,不可能守不住。
可是姜陽第二天回來后,不但沒得到讓楊潮進城的許可,反而打聽到虜兵新的援軍動向。
楊潮對海州知州已經有一種想殺之而后快的心了。
但是此時卻老虎吃天,無處下口,連城都進不去,何談殺人。
只能冷冷的詢問虜兵的情況。
“虜兵援軍有多少?”
姜陽道:“怕有三千,從北而來。”
楊潮點點頭,海州附近不可能有太多虜兵,而且虜兵入關的總兵力號稱十萬,恐怕能戰的不過五六萬,也不可能全軍而來,加上這新來的三千,虜兵就已經派了四千到海州了,應該是極限了吧。
如果一千人,楊潮是不懼的,憑借倉庫這里的防御,對付一千人應該是綽綽有余,甚至楊潮都不怕跟他們野戰一番,兩千人也完全可以守住,三千人就有些勉強,四千人的話,楊潮就沒信心了。
但是沒信心也得守,因為現在南北西三方都被虜兵包圍,東邊則是海州城,楊潮跑都跑不掉。
想到這里,楊潮認定,自己還是要入城,只要進了城,能將海州十萬軍民組織起來,虜兵就是派一萬人來,也是來給楊潮送功勞的。
因此楊潮立刻對姜陽說道:“老夫姜百戶再去跟高知州談一談,告訴他,如果他不讓我軍入城,本將就要突圍了,到時候海州被虜兵一圍,所有人都只有死路一條!”
誰知道姜陽剛走。
河對岸的三個虜兵竟然朝著河流過來。
楊潮已經讓人瞄準了,其實已經可以打到三人,但是看到三人奇怪的舉動,暫時沒有讓開槍。
結果這三人竟然下馬,并且在河岸上,將弓箭、馬刀統統放在地上,動作很慢,好像故意讓楊潮看清楚一樣。
接著虜兵竟然跳下河,朝這邊游過來。
這是要什么?
楊潮不由疑惑,是來投降的?連楊潮自己都不信。
那就是來談判的?或者說是來勸降的。
楊潮心中暗自猜測。
虜兵借著將自己包圍的形勢,恐怕想壓迫自己投降,楊潮可是知道,皇太極十分喜歡招降明軍,尤其是對那些有戰斗力的明軍。
這是一種戰略,只要明軍肯投降。對滿清政權來說政治意義巨大,以皇太極的精明很清楚,如果靠著殘酷的殺戮。是不可能征服中國的,反而會激起中原民族的抵抗意志。如果可以招降,那么就容易多了。
三個虜兵已經過河了,李五六很想讓鳥銃手開槍,王璞則叫囂著派幾個人去抓活的。
但是楊潮嚴令,讓這幾個人安全的走了過來,他倒是想看看虜兵要如何招降自己。
黃鳳府卻有些猶豫,感覺這樣做不妥。
虜兵很快就走到了倉庫前,三人都穿著棉甲。其中兩人一臉虬髯,中間一人則面上無須。
正是這中間一人喊起話來,說的竟然是漢話,帶著濃濃的北京口音的大明官話。
“爾等明人,速速投降,可以免死!”
楊潮不由好奇起來,這人的口音很清楚是北京口音,跟后世的北京話略有區別,但是區別不大。
楊潮反問道:“爾是何人?”
會說漢話的虜兵回答道:“吾乃鑲白旗下佐領黃琦!”
佐領是個小官,乃是牛錄章京的漢語名稱。
楊潮不由問道:“爾是漢人還是滿人?”
黃琦倨傲道:“吾乃旗人!不分滿漢。”
楊潮笑了:“敢問黃佐領祖籍何處?”
黃琦臉色微變:“祖籍昌平!”
聽到這里。楊潮已經明白,這是一個頭像滿清的明軍軍官,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漢奸。
楊潮不由冷笑道:“你祖籍既然是昌平,奈何為賊啊?”
黃琦臉色大變:“勝者王侯敗者賊,今我大清基業穩固,爾明廷已然垂暮,我大清吊民伐罪,終要入主中原,爾等還不速降,他日吾皇定鼎中原,爾等化作齏粉矣!”
楊潮不由嘆道:“爾亦是讀書人啊。”
從黃琦的言語中。楊潮能聽出來,這人是讀過書的。可是讀了那么多圣賢書,卻只讀到了成王敗寇的道理。卻沒有讀到孟子的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說到底書就在哪里,道理就在哪里,想怎么做,還是要靠自己。
所謂道德、節操,是讀書讀不出來的,是修養出來的。
“你回去吧!告訴你的主子,我們刀槍上見輸贏吧。還有告訴你的主子,即便他定鼎中原,即便他稱王稱霸,他依然是賊。賊就是賊,與勝敗無關。在告訴他,哪怕一萬個人里頭,有九千個黃琦,但總有一兩個不服的。回去告訴他,我楊潮不服!”
黃琦冷哼道:“冥頑不靈!不過我家主子仁厚,還給你一條活路。把你們抓的滿洲勇士交出來,就饒你們不死,放你們離去!”
說到這里,楊潮心里隱隱感覺到有問題了,對方管自己要人,難道這才是關鍵。
難道說自己俘虜的虜將是一個重要人物?
上次因為自己抓了那個虜將,所以之后的虜兵才死戰不退,所以這次才有這么多虜兵前來。
但是楊潮卻不能直接問黃琦,不能讓黃琦知道,自己不清楚俘虜的身份。
楊潮故意試探道:“如果我不放呢?”
黃琦哼道:“那你就等死吧!”
楊潮又道:“那我要放了呢?”
黃琦笑道:“那就算你識相,只要你放了人,我們大軍放你安然離去。”
楊潮卻搖了搖頭:“那不行,我不相信你們,人我可以放,但是你們得撤軍。”
楊潮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虜兵不但要放自己,而且要放棄攻打海州城。
到不是楊潮真想跟虜兵做這個交易,而是楊潮想試探一下,自己抓到的俘虜分量有多重。
黃琦頓時猶豫了起來:“這個,吾做不了主,得去回報主子定奪,你且稍待。”
說完,又跟旁邊兩個虬髯漢子,用楊潮聽不到的話說了起來,最后抱拳告辭三人一起走了。
這時,楊潮已經明白,自己確實抓了條大魚,為了這個人,虜兵可以放棄攻打一座富庶的城池,而且是在重兵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也可以放棄攻打,起碼在黃琦的心目中,那個人的分量跟海州城相比不分上下。
楊潮到底抓了什么人?(未完待續)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本站所轉載的小說均為網友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