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王侯第二百一十九章了局(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錦衣王侯 >>錦衣王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九章了局(六)

第二百一十九章了局(六)


更新時間:2015年08月23日  作者:黃梁生  分類: 歷史軍事 | 穿越歷史 | 黃梁生 | 錦衣王侯 
歷史軍事

第二百一十九章了局六

新小說界感謝各位書友鼎立支持

從一開始,楊承祖這個計劃就屬于獨走,既沒請示過陜西巡撫,也沒請示過本地錦衣千戶。即使是秦王,也只是知dào有這個交易,而不知dào他是要借交易布局,把那些蒙古人一網打盡。

楊承祖知dào,不管請示誰,結果都是被無情的駁回,大家任誰也不會同意這么一個會為本地帶來后患的計劃。

可是他同時也知dào一點,那就是這陜西的局面很微妙,幾股勢力表面上目標一致,實際各懷鬼胎,各有立場,彼此互不溝通,這就給他以足夠的施展空間。

一聽到畢春這個名字,鄭陽的眉頭也一皺。他倒不是很在意畢春,可是畢春的關系是鎮守太監于得用,如果這兩人秘密定了什me計謀,而又把自己甩開,是不是他們要對自己有所不利?

鎮守太監身為皇帝耳目,與巡撫的職能多有重合,如果兩人合作不好,太監告一告巡撫的黑狀,也不算什me新鮮事。

畢春自己肯定是不敢做這么大事的,其背后必然是于得用撐腰,而于得用這么做的目的,多半就是想要撈軍功。

就像大明那些督師的文官總想要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甚至不惜為此瞎指揮,以外行領導內行一樣。大明的邊地的鎮守太監、監軍太監,也有不少都存著立個大功,名存后世的念頭。

陣斬虜首百級,再加上砍死蒙古大貴人,這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勞了。天子前兩年剛和小王子打了一仗,現在自己這邊又砍死了小王子的兒子,想來萬歲那邊也會高興吧。如果自己這時候對這次行動表示出什me抵觸,那于得用會不會趁機說自己養寇自重?

在寧王叛亂期間,所有的舉動都得小心小心再小心,鄭陽思忖一陣,臉上的神色漸漸好轉。

“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斬殺了胡虜巨酋,這是個大功勞,值得夸獎,值得夸獎。楊百戶身入虎穴以身犯險,也算是國朝武臣的表率。只是咱們眼下有軍糧案這要緊的差使,其他事,是不是應該放一放?”

“回軍門,憑借天子洪福,軍門的虎威,那軍糧案如今已經基本告破。盜賣軍糧的碩鼠畢春,私自盜賣軍糧于北虜,后又與北虜發生沖突,于火并中被殺。其勾結北虜的證據,已經搜集完畢,請軍門過目。”

他將從馬昂那里得來的證據,恭敬的放到鄭陽面前“軍門,畢都司已經死了,人死了死了,很多事,就不必太過深究,這樣結案,或許對所有人,都是好事。”

鄭陽何等乖覺的人物,一聽之下,也明bái這其中的意sī,只是猶豫道:“于公公那邊……你要知dào,畢都司與于公公,私交甚厚啊。”

“我想于公公既然是咱們陜西的鎮守,自當以國事為重,知dào私交不能妨礙公事。再者,老軍門您請看這證據的中間部分,就知分曉。”楊承祖說完這話,巡撫身邊的一名長隨,已經貼心的為巡撫找出了那份證據:一張面額三千兩的莊票。

這是一家本地錢莊開出的莊票,這么大的手面,還是在本地開出,顯然不是這個錦衣衛能辦到的事。他最多是個出來辦事的白手套,背后一定有別人。是秦王,還是鎮守太監,還是其他人?

鄭陽的大腦在高速的運轉,雖然上了幾歲年紀,但是他絕duì不糊涂。不管是誰站在這個錦衣衛身后,既然他不希望露面,那自己就沒必要窮追根本,那樣反倒是要把臉抓破了。

三千兩這個數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說用來了結軍糧案,那確實小了一點。不過如果說買他一個裝聾做啞,那就絕duì得算良心價了,畢竟他平時一分錢不拿,一樣是裝聾作啞。

如果對付的是一個活人,那可能還要想的多一點,對付的是一個死人,那就沒關系了。反正死人不會說huà,把什me臟水都一股腦潑過去,肯定不會有問題。

他點點頭道:“這份證據……很有效力,畢春的罪過確實可以做實,只是眼下怎么確定軍糧損失的數目,這個……得拿一個準確的數字出來。”

陜西三邊軍儲,這次捅出來的實際窟窿大概已經有二十幾萬石,如果繼續查下去,這個數字還會擴大。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市場上運轉,如果強行收回來,倒也是能運回庫里,最多是損失一部分銀兩。

那些庫大使平時賺的多了,現在也該是往外吐的時候。可是還有一部分糧食,那是已經發賣出去,無論如何也追不回來了。

即使把這個鍋甩到畢春頭上,一個失察怠惰的罪名,無論如何也是逃不掉的。鄭陽身為巡撫,也一樣難辭其咎。

“下官以為,這糧食部分,可以分兩步解決。一是征集銀兩購糧充庫,畢春的家私可以查抄,而畢春的同伙,也得退賠贓款,做不到的,一律就砍了。我想在鋼刀面前,他們應該懂得取舍。另一部分,倒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解釋,這個說辭,確實是有的。”

他說到這看了看那名長隨,鄭陽道:“沒關系,自己家生奴,信的過。”

楊承祖心道:我更信的過他接了我兩百兩銀子的門包。不過這事說起來,對這仆人也沒害處,他想來不至于壞事。因此也不多說什me,只是笑道:“老軍門,您覺得陰兵借糧,這個說法如何?”

“陰兵借糧?這……子不語怪力論神,此等事體牽扯重大,一個搞不好,可要受害。”

“軍門,這事若是一二人言,自不足信。可若是陜西文武,皆做此言,又容得人不信么?再者說,這軍糧的事,不是老軍門一人的事,是陜西文武所有人的事。難道他們還能脫的了干系?唯有如此,所以這份奏報需要所有人聯名附署,到時候大家共進同退,至于誰不可附署么,那自然就是大家的公敵。”

軍糧問題跟天災無關,完全就是人禍。這種人禍既包括偷賣糧食的蛀蟲,也包括出賣自己團體的內鬼。這種聯名附署的方式,與其說是讓大家共進同退,不如說是類似山賊的投名狀。只要在這上聯過名,就回不了頭了,只能把自己綁定在這乘戰車上,從此堅定陰兵借糧這個說法。

鄭陽在極短時間內,就想明bái了其中歷hài,抬頭看看楊承祖道:“此計大善,但不知,楊百戶你是否也在附署之內?”


上一章  |  錦衣王侯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