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晚明之我主沉浮 >>晚明之我主沉浮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么

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么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27日  作者:藍盔十九  分類: 歷史軍事 | 穿越歷史 | 藍盔十九 | 晚明之我主沉浮 
正文

年關將近,朱由檢感到特別忙碌。

先是教育部組織人手,擬定了新編的漢語教材,送給朱由檢審定。朱由檢并非語言學上的行家,但他要在國內外推廣現代應用漢語,而現代漢語教材是他授意夏日瑚主編的,所以他要親自把關。

朱由檢心目中的現代漢語,不僅是傳承漢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更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交往的工具,因此,便于學習就是漢字和漢語的發展方向。

上次朝議的時候,已經確定了漢字改革的基本方向:學習白話、漢字簡化、拼音注音、引進標點,夏日瑚主導的新教材,就是按照這幾條原則編寫的,朱由檢對新教材基本滿意。

他只是增加了兩條意見,一是增加白話文的內容,減少古文的篇幅;二是要循序漸進,將新教材分成幾冊,學生學習由易到難,當學生學會了常用的三千詞匯時,就能進行基本的的讀寫,如果外族人學會了這三千漢字,就能正常用漢語與他人進行交流。

至于大量的生僻字和冷僻字,就讓學究們去研究吧,這些傳統的文化瑰寶,對現代應用漢語沒有什么實質上的意義。

漢語教材一旦確定下來,就開始大量印刷,作為全國的通用教材,它必須及時運往全國各地,包括邊≤,..疆省份。

新編教材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規范、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大緊,將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進行修改。

接下來就要編撰漢語字典,漢字有數萬個,字典編撰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根據大明當前的人力物力與科學水平,恐怕要好幾年。

為了便于學生能及時查閱到漢字的標準讀音,朱由檢讓教育部先編撰一種簡易的字典,里面只收藏三千或者五千個常用的漢字,這些漢字不用考證推敲,簡易字典很快就能編撰結束,及時發放到各地的學校。

至于研究性的大字典,因為收錄的漢字比較全面,很多字的讀音、字義、用法需要考證,就讓教育部的官員慢慢整理,遲一點也無妨。

教育部長孔貞運感激朱由檢將圣人之言傳遍邊疆各族,因此他建議,新編的字典叫崇禎大字典,本來他準備叫有檢字典,但這個時代要避皇帝的名諱,所以才叫崇禎大字典。

崇禎是年號,也可以看做是崇禎年間編撰的大字典,朱由檢沒有惺惺作態,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榮譽,這讓拍馬屁的孔貞運十分高興。

另外一件事是關于緬甸的。

大城王朝的國師普蒂,在大明偵訊的協助下,一路上躲過東吁殺手的數次追殺,秘密來到京師,請求大明出兵,幫助擊退東吁的侵略軍。

朱由檢恐怕大臣們反對用兵,就以軍事機密為借口,沒有在朝會上討論,而是在朝會結束之后,留下了三院的主官,參與討論出兵東吁王朝的事。

三院的主官們已經知道了朱由檢的心思,那就是全面徹底解決緬甸問題,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反對。

自從施鳳來因為反對大明軍事改革,被錦衣衛盯上,直至以貪墨為由,抄家問斬之后,大臣們深知朱由檢的手段,一旦朱由檢認定的事,他們再也不會死磕。

現在三院主官與朱由檢的關系十分順暢,說到底,三院只是朱由檢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執行者,在大事上,他們沒多少發言權。

朱由檢也曾反思過,自己是不是過于獨裁了,他很快就否定了這種想法。

現在的大明,外交并不順暢,正面臨著多方軍事侵略和軍事壓力,但大臣們沒有后世的眼光,只會盯著自己手中的那點權力,一味和對手講仁義,這就束縛了大明朝廷的手腳,一旦喪失時機,當別人強大起來的時候,人家不會和大明講仁義。

人家講的是實力,十數年的建奴、百十年來的蒙古,他們都是用鐵蹄說話,就是小小的東吁王朝,也是用刀兵與大明說話。

朱由檢簡述了普蒂求援的事,讓三院的主官們商討一下,該不該發兵征討東吁王朝。

“陛下,東吁王朝本來就是大明的國土,是太祖親定的六大宣慰使司,如果不能收回這些國土,對后世子孫來說,就是不肖。”大明以孝立國,不肖就是不孝,李春燁這一頂帽子壓下來,頓時為出兵東吁定了性。

朱由檢點點頭,關于收回緬甸東吁王朝的事,他早就與李春燁探討過,李春燁的絕對支持,是他意料之中的事。

“陛下,南海艦隊正在南洋作戰,一旦征討東吁,我大明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將會對大明非常不利。”內閣副總理周士樸雖然知道朱由檢的決心,也不能不提醒幾句。

“陛下,南方氣候濕熱,我大明的精銳都在北方,恐怕很難適應東吁的氣候,”內閣總理黃立極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當年蒙古鐵騎征地無數,卻在南方栽了跟頭,就是因為他們的士兵不適應南方的氣候。”

朱由檢又是點點頭,還是不說話。

“陛下,東吁距離我大明,太過遙遠,即使大明征服東吁,能在這么遙遠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統治嗎?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統治,數十年以后,東吁重新獨立,那今天的征討,究竟有什么意義?”司法院長喬允升反對的意思非常明顯,“大唐曾經遠征西域,但今天的西域,早已沒有了大唐的任何痕跡。”

朱由檢最為頭疼的是,每次朝議,大臣們都是分成三派:支持派、輕微反對派(中立派)、反對派,如果來個投票表決,今天的會議,恐怕難以取得朱由檢想要的結果,大臣們還沒有世界眼光,有必要讓他們進科學院學習一段時間,奧,不,科學院沒什么用,應該組建社會科學院,讓他們學會睜眼看世界。

好在今天反對的聲音,似乎不太強烈,就是喬允升,也只是表面自己的立場,沒打算死磕下去。

“諸位愛卿剛才所說的話,朕都聽到了,朕知道,你們都是為了大明的長遠利益著想,不愧是大明的重臣,愛卿們還有什么意見?”

這些理由不夠充分嗎?如果陛下不準備采納大臣們的意見,理由再充分也是白搭,這些所謂的重臣們,一個個低下頭,在心里腹誹著朱由檢,他們要聽聽朱由檢出兵的理由。

朱由檢見大臣們都是沉默,知道他們的反對并不強烈,這次有可能不用在朝堂采取無賴的措施了,“支持的理由暫時不用說了,反對的意見主要有兩點:一是如何征服東吁,而大明的損失不能太大;二是征討東吁,我大明有何收益問題。朕一一作答,看愛卿們是否滿意。”

在打擊政敵的時候,朱由檢的手段有些恐怖,比如逼死魏忠賢、查抄施鳳來,但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朱由檢相當和氣,根本沒有皇帝的威嚴,至少大臣們沒有感覺到皇帝表面上的那種威嚴,他們對朱由檢的敬畏,是來自骨子里的,就像老鼠對貓的敬畏一樣。

“朕先說第一點,如果征討東吁,并不需要調動北方的軍隊,而是調動南方的軍隊,云南的,廣東的,特別是云南,地勢、氣候與東吁十分相似,大明地域廣闊,我們要充分發揮出這個優勢,北伐用北方的軍隊,南征用南方的軍隊。”

朱由檢的解釋,充分化解了黃立極的擔憂,大臣們只得小學生樣繼續聽講。

“至于說到兩線作戰的問題,朕也曾考慮過,無論是南洋的海戰,還是征緬的陸戰,規模都不大,不是大明的國戰,”朱由檢輕輕呷口茶,讓大臣們有思考的時間,“他們不同于太祖年間與蒙古人的戰爭,也不同于數年前與建奴的戰爭,那才是大明的傾國之戰,一旦失利,京師可能不保,甚至大明可能就此亡國。”

“現在雖然兩線作戰,但都是局部戰爭,對大明影響不大,退一步說,即使兩場戰爭都失利了,也不會動搖大明的根本,大不了退出南洋、東吁,一旦出現新的機會,大明完全可以卷土重來,諸位可曾明白?”

三院的主管們,都是明曉事理的,他們只是受圣賢書的影響,對外比較文弱,缺乏應有的果斷與虎狼霸氣,更無法知曉大明的生存環境,聽了朱由檢的點撥,這才茅塞頓開,再也沒有了反對的聲音。

“現在大明受到大城王國的邀請,出兵是正義的,又與大城王朝聯合作戰,諸位想想,以大明現在整編過的軍隊,加上大城的協助,取勝該有幾成把握?”朱由檢希望用勝利來誘導大臣們支持他。

“以我大明現在的實力,即使沒有大城王朝的協助,獲勝也該有九成把握,東吁不會強過建奴。”黃立極率先倒戈,從中立派轉向支持派。

“朕再說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出征東吁,對大明有什么好處,”朱由檢掃了大臣們一眼,見無人再反對,這第一條,算是過去了,“任何一場戰爭,只要不是被迫自衛,就要考慮戰爭的成本,以及戰爭的收益,如果能夠和平,沒有人喜歡戰爭。”

“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有三個小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如果大明出兵攻打,勝率一樣會很高,但勝利之后大明會得到什么?是巴掌大的一塊土地,也就是說,戰爭的成本大于期望的收益,所以,在大明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不會出兵攻打這三個小國。”

大臣們像是在聽一個精彩的故事,一個個盯著朱由檢的臉蛋,毫不顧忌犯上。

朱由檢也不生氣,知道他們還在等待下文,他卻話鋒一轉:“諸位愛卿,你們知道大明最缺什么嗎?”


上一章  |  晚明之我主沉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