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五三七 謝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五三七 謝升

五三七 謝升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5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這等燈光閃爍的所在,分布在城中各處,很是不少。�

如果這個時代也有不夜城,也有晚上燈光分布的話,那整個世界的前五,肯定都會被大明朝占據。

南北二京且不說了,單說一個大運河邊兒上的臨清城,人口一百多萬,歐洲哪個城市比得上?

邀山閣精致秀美,以水磨青磚建成,地鋪細碎鵝軟石,周圍花臺、花徑、花叢。每一塊石頭,每一根梁柱欄桿,都是用心整治,而更妙的是,在一邊的山石縫隙中,填充了大量的泥土,更是種了一叢繁花。

若是夏日,遙遙望去,花在山上,宛若空中花園,很是綺麗。

里面亮著燈,外面門旁,有兩個披甲帶刀的護衛侍立,在寒風中站得筆直,面色肅然。

謝升畢竟是朝廷大員,安全自然是不容忽視,再說這年頭兒世道也不太平。

兩個甲士見了他,齊齊俯首行禮,梁管事擺擺手,自來到門前,低聲道:“老爺,國子監何大人來了。”

“哦?”里面人輕輕咦了一聲,然后一個溫厚的聲音便是傳來:“請何大人進。”

“是。”

梁管事應了一聲,沖著何瑞徽點點頭。

何瑞徽整整衣衫,輕輕推開門,舉步而入。

屋里面積不算甚大,不過是東西三丈來長,南北兩丈四五尺深,地上鋪著厚厚的波斯地毯,踩在上面,猶如踩在棉花里一般,柔軟的緊。在四個墻角上各自放著一個二尺來高的獸吞口銅質火爐,這會兒里面想來都是燃著木炭,屋子里面暖暖融融的。

只是這暖和的,似乎是有些過了。

若是在最冷的三九時節,點上這么多的爐子還說的過去,但是現在,外面已籍、編修、學士以及王府紀善、禮部左侍郎兼學士、太常少卿等官員擔任。永樂后,則一般由翰林春坊官或出自翰林春坊的閣臣及禮、吏二部長官兼翰林官者擔任。而會試同考官,洪武十八年規定為八人,其中翰林官和在外學官各占一半,景泰五年,同考官增至十人,其中翰林春坊官和科部官各占一半。天順四年,同考官增至十二人,其中翰林春坊官七人,成化十七年,同考官增至十四人,其中翰林春坊官九人,余為科、部官,正德六年,同考官增至十七人,其中翰林官十一人,科、部官各三人;萬歷四十四年,同考官增為二十人,其中翰林春坊官十二人,科、部官各四人。

總之,翰林春坊官至少占會試同考官半數以上,常態則在六成以上。

一般情形下,考生只尊二主考官和直接錄取他的同考官為座主,即王世貞所說:“翰林分考會試,雖本經房而不系所取者,不稱門生。”而嘉靖前后,門生對座師稱謂的變化:“嘉靖以前,門生稱座主不過曰‘先生’而已。至分宜當國,始稱‘老翁’,其厚者稱‘夫子’;此后門生俱曰‘老師’。”

考試放榜后,門生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座主投門生刺,并拜謁及贄見座師,以確認座師、門生關系。

當然,明朝也曾出現過座主、門生不相認的特例,嘉靖八年,張璁、霍韜為主考,戒諸生不得修弟子禮。這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大禮議”有直接關系,張璁、霍韜都屬議禮新貴,在當時朝臣和社會輿論中處孤立地位,甚至舉朝士大夫咸切齒之,諸多新科進士也對其心存鄙視。即“舉朝清議,尚目議禮貴人為胡虜禽獸,諸吉士不愿稱恩地”。與其讓新科進士在不認座主上占了主動,還不如自己首先聲明不認門生。這樣,既可避免門生不認座主的尷尬;又可博得當考官只“為主求賢”而不以此謀私的美名。

終明一朝,無論朝野,都是對座師門生關系很是肯定,弘治、正德閣臣李東陽言道:“座主之義,自有科舉以來有之。蓋凡出于其門者,或登堂而拜,或分屏而坐,有不同于途之人者。既其甚也,乃至于徇私而忘公,故宋之初嘗革之,以為弊;其亦矯枉而過者哉!”只是到了晚明,則是借著座師門生關系,收羅黨羽,互相勾連,形成了一個個的派別,相互之間勾心斗角,使得朋黨之禍越演越烈。而趙秉忠和謝升的關系遠不止于此,不但有識人之明,更有提拔之恩。

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保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后接著觀看![]

Copyright(C)20122015版權所有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