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五二五 發這些就很不錯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五二五 發這些就很不錯了

五二五 發這些就很不錯了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1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到了漢朝,士兵跟大明朝差不多,以北方邊軍為主,也是在北部邊境屯田,除了完成規定收獲外,其它的收成是要上繳的。dm有此可見,漢朝士兵的軍餉,要么是沒有,就算是有,肯定也相當一般的。

情況和秦朝類似。

但他們吃穿都不用自己花錢,像是漢宣帝時期,邊防軍一個士卒的衣物一年不少于兩千三百錢,至于弩箭,盔甲,進入匈奴地區的棉服等等,都是要經常換的。漢朝在這塊兒,還真是不含糊,做的相當好,理所當然的,開支也就很大。而邊軍士卒,月糧乃是三石三斗三升,這里的一石,乃是漢代邊防士卒供糧標準之通例,折合大石兩石左右,一年平均每人消耗糧食小石四十石上下,費用七千六百錢左右《豬》《豬》《島》小說www.zhuzud.om。

不過漢代一石和明朝一石可是比不了,秦漢之時,一升只有三百四十克左右,按照十升一斗,十斗一石的標準算法,則漢朝一石最多只相當于后世的七十斤還不到。

這是根據量制(一斛=十斗=一百升=一千合=兩千龠)算的,若是按照衡制(一石=四鈞,一鈞=三十斤,一斤=十六兩,一兩=二十四銖)算的話,按照留存下來的五銖錢重量差不多在三點五克左右來計算,則一銖約莫為零點七克左右,一斤也就是二百七十克不到,一石差不多也就是六十四斤多。

可見漢朝士卒,一年發給的糧食差不多是兩千四百多斤,折合明朝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每個月一石多一點兒的樣子,跟明朝的邊軍軍餉差別還是不大的——當然,是按照制度上的規定差別不大,但到手的份量可就差的太遠了。

但漢朝士卒的糧餉,只是基本工資,人家其它的收入可就多了,這是洪武永樂之后的大明根本比不了的。

像是衛青打右賢王,斬、俘匈奴男女一萬五千余人,其后兩出定襄,斬、俘匈奴一萬九千余人。這幾次,僅賞賜將士,便花費二十萬斤黃金,合計二十萬萬錢。而當時漢朝一年正經的國庫收入是多少?四十萬萬而已。ps:《桓譚新論·太平御覽》記載:“漢宣以來,百姓賦斂,一歲為四十余萬萬,吏傣用其半,余二十萬萬,藏于都內為禁錢。少府所領園他作務,八十三萬萬,以給宮室供養諸賞賜。”

(關于這個,是頗有一些爭議的,考據頗多,下面會專門寫一下。那些字數不要錢。)

漠北大戰匈奴,大將衛青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戰功,漢武帝一高興,賞給他黃金二十萬斤,折合二十萬萬錢。另一位大將軍霍去病攻打匈奴,戰功更大,漢武帝賞給他黃金五十萬斤,折合五十萬萬錢!

這些賞賜可不是給他們的,而是給他們手底下所有將士的,當然,軍官自然是能拿得多一些,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能會有人堆黃金的數量有疑問,說實話筆者也有疑問。可以說漢朝尤其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那還真是千真萬確實打實的——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黃金最多的時代。后世曾有學者曾經推算過西漢的黃金總量,僅有明確記載的,漢武帝時全國黃金就達百萬斤,合二百六十四噸,以上,實際數量恐怕超過五百噸。

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中記載,呂后死時,遺詔賜給各諸侯王每人黃金一千斤,當時諸侯國至少有十一個,也就是壹萬壹仟斤黃金。漢文帝消滅呂氏登基,論功行賞,周勃、陳平、灌嬰、劉章、劉揭五大功臣總計獲賜黃金一萬一千斤。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全軍獲賜黃金曾一次分別高達二十萬斤、五十萬斤,漢宣帝在霍光等人支持下繼承帝位,上臺后賜霍光和廣陵王黃金七千斤、五千斤,賜給各諸侯王黃金共一千五百斤。到王莽末年,盡管連年征戰、興建,黃金消耗巨大,政府各府庫中仍有一百萬斤以上的黃金。

五百噸可是個龐大的數字,后世二零零九年歐洲央行的黃金總儲量,也不過五百三十六點九噸。數量大也就罷了,而且還有一個謎團便是,如此海量的黃金,到了東漢之后,忽然就人間蒸發,銷聲匿跡了。從西漢之后,歷朝關于黃金的記載便少了許多。

黃金去哪兒了?)

到了唐代,興盛從北魏、隋朝而來的府兵制。屬世襲兵籍,戰時打仗,閑時種地。服役期間,府兵本身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弓箭、橫刀,以及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

到唐玄宗時,府兵制執行不下去了。改為“募兵制”。自此,當兵發餉就正式有了參照。大唐喜用武力,玄宗天寶起戰亂不斷,當兵待遇其實很差。

唐朝的軍餉制度,一句話,辛苦但榮譽感強。

至于宋朝,在軍隊這一方便,則是一個很有用意思的朝代。

宋朝富庶,經濟發達,朝廷收入也多,雖然軍隊數量很大,但由于國庫里有錢,是以總體來說,軍餉供給是比較充足的,可以說是歷代之冠。每年軍費支出兩千萬貫,若是北宋收入最高的時期,一億六千萬貫來算的話,幾乎是全國稅收的八分之一。

禁軍的軍餉是年三十貫,那么這三十貫折合成大明朝的銀兩,又相當于多少?這個不能用白銀和銅錢的比價來算,因為這個比例是時常變動的,得用糧食來作為中間物。

大宋開國之后,統一南北,太平盛世,糧食產量高,價格自然就低。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京西、京東、河北、河東、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路都獲得大豐收,官方報告每斗米的價格為七至八文,每石價格僅七十至八十文,可說是駭人聽聞的低價了。

天圣八年,范仲淹說道:“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過三百錢。”當時全國糧價一般為每石三百文,與之前相比,增長了四倍左右。

熙寧元年之前的十五年間,即皇佑后期至治平年間,全國的平均糧價是:“貴價每斗七十五文,平價七十文,賤價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也就是說,中等價是每石七百文,是天圣八年的兩倍多。

元佑元年,知樞密院章敦言:“凡內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細兩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錢,若是不通水路州、軍,不過直十四五千而已。”也就是說,內地廣大地區正常年景的糧價是每石二百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每石僅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文,比之之前,價格又有回落。

宣和四年,榷貨務報告道:“古有斗米斤鹽之說,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時鹽價斤為錢六七十;今米價石兩千五百至三千,而鹽仍舊六十。”這些話一方面進一步證實了熙寧以前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六百文至七百文,另透露出當時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兩貫五百文至三貫。以前者七百文,后者三貫計,五十多年間價格增長了四倍多。

紹興九年,東南地區米“三萬石以中價計之,自不下十萬緡”,也就是每石約三貫三百余文,高于宣和年間的價格。比較同時的北方金國,糧價卻很低廉。在完顏亮正隆以前即紹興二十六年前,“米斛極賤,米不過二三百一石”。

紹興二十六年四月,戶部尚書韓仲通報告:“今斗米為錢,不滿二百,正宜積谷之時。”每石不足兩貫,價格回落。

紹興二十九年,王之道言:“今兵食計之,大率不過三百萬斛,略論中平之直,為錢不過五百萬緡。”隨著世道安寧,平均每石一貫六百余文,比以前降幅不少。

乾道三年,有臣僚言道:“自近年歲歉艱食,富有之家放米人立約:每米一斗,為錢五百。細民但救目前,不惜倍稱之息。及至秋成,一斗不過百二三十,則率用米四斗方糶得錢五百,以償去年斗米之債。”也即是當時秋收后的糧價是每石一貫二百余文至一貫三百文,再次下降。

乾道五年,朝廷在東南地區糴買一百三十萬石糧食,每石平均價錢是三貫,糧價開始上揚。

就像是大明朝的糧食價格不能用明朝末年一石米四五兩銀子乃至于更后來崇禎末年的十幾兩銀子來衡量一樣,糧食的價格,應該取其中值,而非是高值。

宣和年間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國家不靖,外有強虜壓境,再加上東南的方臘起義導致東南產糧區的糧食產量一落千丈,是以糧價飛漲在所難免。至于紹興年間,那就更不用說了,還跟金國一直打著仗呢,糧價能低下去才怪。

取一個中間價格,一石價格在七百文上下,也就是說,禁軍一年的軍餉足夠買糧食四十余石。而宋朝宋朝一石米折后世的一百一十八斤四兩,四十幾石相當與明朝的二十六石左右,而且規定的額度,基本上都能拿到手。

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地位極低,軍兵地位更低,小赤佬這句后世頗為有名的話,其實就是起源于宋朝,乃是江浙那一帶人們對軍兵的蔑稱。因為宋朝士卒的常備服裝,便是紅色的戰襖。不過宋朝有個好處,軍兵地位低是低,但拿的錢多,而且軍餉很少拖欠,供應充足及時,軍隊伙食衣物均有定例。

大明的士兵一開始是屯田,軍戶,根本不發軍餉,反而還要向朝廷繳納子粒糧。不過到了后來就不成了,明朝軍隊的軍餉一般是軍士月餉一石、年餉十二石計算。軍官餉銀極高,一個正六品百戶的餉銀相當于普通士兵的十八倍多,正一品左右都督相當于一百一十八倍——不過到了這個地位,軍餉什么的也就沒啥意義了。

戚繼光的戚家軍戰力很強,軍法森嚴,動輒殺人,但待遇極好。其士兵日軍餉三分,年軍餉十兩左右,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在當時,普通人家一兩半銀子可以過一年了。

但是現在,甭管你是什么兵,就算是遼鎮那些大爺,能拿到五成的餉銀就要燒高香了。

在董策麾下,餉銀是不高,從理論上來講比邊軍還要低一些,但這只是理論上而已。董策定下的軍餉是多少,士卒們就能拿到多少。如此算下來的話,就要比邊軍士卒高一倍了。而且吃住都在營中,也不需花錢,每個月八斗乃是凈剩。在這么一算,軍的軍餉已經堪比現在的遼鎮。

再說了,自古以來,但凡是招募成軍的,那基本上都不怎么給軍餉,發些糧食,那就算是很厚道的了。

像是曹操當年招募流民,北宋末年郭藥師招攬難民成軍,哪個大把大把發銀子發錢的?

而這些流民們,都是剛從苦到了極點,幾乎都要餓死的日子里過來的,是以略略的給他們一點兒恩德,一點兒好處,他們便是感恩戴德。這里就不得不講一個領導的藝術了,這些流民們本來一無所有,你給了他們一丁點兒東西,他們很感激你,你給了他們很多東西,他們也很感激你,而這兩者的感恩程度,其實是差不多的。

而你現在給了他這一點兒,假設這個量為‘一’吧,那隨著士兵們戰場殺伐,出生入死,日子過得也越來越好,這個量為‘一’的糧餉,肯定是不夠滿足他們需求的。漲工資這事兒,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和群體富裕程度的日益提高而非常緩慢上升的。一旦漲得太快,那就是通貨膨脹了,經濟可能就是出問題了。是以慢慢的漲,慢慢的提,就算是在漲,但由于這個過程拉的很長,是以對財政也就沒有太大的壓力。

新書推薦:

小說來自網絡,所有章節為網友上傳發布。如果您覺得是一本好看的小說,請您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如果您發現有更新而豬豬島小說網沒有更新的,請聯系我們!如本站發布小說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是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謝謝!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