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三六七 離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三六七 離別

三六七 離別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5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佛教寺院所占的大量田產,除來自皇室賞賜和擴占民田外,也還來自漢人地主的托名詭寄或帶田入寺。�元代寺院道觀可免除差發賦稅,因而漢人地主將私產托名寺院,規避差稅。有的富戶使子弟一人出家為僧,便可將全家田產托名某僧所有,不再納稅。這一點,倒是和大明朝百姓托庇于有功名的讀書人門下一般。有的地主將田地舍入寺院,再向寺院承佃,這樣,便可不再向官府交稅和不再負擔差役。

也還有一些地主,名義上布施家產入寺為僧,但仍與妻妾同處,占田出租,與不出家沒有什么區別,但因此便可逃脫賦役和官府的一切煩擾。仁宗時,浙西土豪沈明仁,創立白云宗,托名佛教,強占民田二萬頃,糾集徒眾十萬人,蓄發娶妻,自有田宅,形成一個托名佛教的地主集團。

到了明朝,道教和佛教的勢力,都有一些衰減,明朝皇帝,信佛的也有,信道的也有,什么都不信的也有,于是便是此消彼長,不一而足。

只是作為本土教派,道家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

按照道教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在這一日,人們有的到白云觀星神殿也即是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觀里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祭拜后,由家中大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寢室、廚房、客廳的案頭、炕沿兒、箱柜以至院內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名曰“散燈花”。此時,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慎獨”之類的道理。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是以要慎獨。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燈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點燃,宛若篝火。

一路走著,忽的瞧見一家喚作‘水墨香’的胭脂水粉店,這名字起得雅致,店面也是頗為的雅致。他家的店面比別人家要往后退了大約四五尺,留出來一片空地,上面種著幾叢竹子,這會兒冬日,已經是一片枯黃,卻更增添了幾分凄清孤傲的意味。店面不大,門口青瓦飛檐,白石臺階,卻是幽靜的緊。

董策一瞧便是喜歡,有心想進去看看,只是這會兒已經快要到中午了,也接近了和侯方域約定的時間,便心里暗暗記下,待會兒回來的時候定是要進去看看的。女人家,哪里有不喜歡這等東西的?

一路到了侯方域的宅子外面,卻見外面停了兩輛馬車,一輛頗為的精致華美,另外一輛,卻就要遜色的多了,看上去頗為的陳舊。只是董策卻知道,那輛看上去頗為老舊的馬車,才是真正值錢的。用料極為考究,樣式也流暢大方,邊角都用白銅包住,很是莊重,透著一股低調的奢華。而里面空間很大,鋪著厚厚的波斯毯子,足以容納四五人,更有一些精巧細致的玩意兒。甚至在馬車的夾層里面,還有一個儲藏冰塊的匣子。若是夏日,將美酒鎮在冰塊之中,待其冰涼,取之飲用,味道可謂是甘冽清甜到了極處。

這輛車,才是侯方域的座駕。

馬車旁邊,有十來個騎著高頭大馬,面色嚴肅的騎士,他們都穿著統一的黑布棉袍,披著棉制的大氅,戴著皮帽子。雖然是坐在馬背上,腰板兒卻是挺得筆直,每個人的腰間,都是掛著一口刀。他們眼睛很是戒備的四處看著,身體看上去都充滿了力量,顯然戰斗力不俗。

董策瞧了,心里便是微微有些吃驚。

這年頭兒,私藏刀械還是朝廷明文禁止的,雖然不像是后世那個鞭子王朝那般森嚴,但是一經發現,也是從重處置。當然,這玩意兒是無法絕對禁止的,民間的鏢局,商隊,甚至是大戶人家的家丁護院,都有相當數量的刀械藏著。只是甭管私底下怎么樣,在明處,他們也都還是遮遮掩掩的。就像是那些商隊的護衛,自然都是有武器的,卻不會露出來,而是故意放在腰間或是什么其他的地方,讓那個地方鼓囊囊的,使得人們一看就知道有武器。這是一種對屑小之輩的威懾,但是如果直接拿出來的話,那就是故意挑戰律法了。

這大概就相當于是我讓你知道我有,但是我不會親口說出來這個意思了。

這些人一看氣質,董策便知道定然是軍人出身,等閑江湖人士,就算是殺了不少人,卻不會有這種冷厲沉凝的氣勢。只有軍中人,鮮血侵染的前程,經歷過大的陣仗,才會如此。很顯然,他們都是軍中精銳,但是卻又偏偏沒穿甲胄。這就說明他們現在已經不是了,而又故意把武器給露出來,如此行事,未免太高調了些。

那張掌柜穿了一身灰鼠皮的袍子,正站在馬車邊向這邊張望,見了董策便是揮手高聲道:“董大人,這邊,這邊。”

“漢臣兄來了?”

馬車中傳出一個聲音,接著侯方域便是鉆了出來。他穿了一身青色綢緞直綴,外面披著一件兒雪白的白狐披風,真真是稱得上一個風雅如玉。見了董策,他快步迎了上來,笑道:“漢臣兄。”

“哈哈,朝宗,過年好,過年好!”董策笑著拱拱手,有些詫異道:“怎地一副要出遠門的樣子?”

“漢臣兄也好。”侯方域拱拱手,把董策拉到一邊,擺擺手,滿臉的不情愿:“嗨,別說了,真是晦氣。前日初六的時候,便受到了京中父親大人著人送來的信,說是二月二龍抬頭那天,是老家一個長輩的生辰,那長輩今年正是七十大壽,已經給他送了請帖。那長輩地位尊崇,說起來,父親大人還要管他叫一聲太叔公。再說了,人活七十古來稀啊!父親嘴中家鄉人對他的看法,本來是想親自去的,怎奈何實在是事務繁忙,脫不開身,便讓我去替他去。嗨,我算了算,人家比我高了四輩兒,我都不知道去了該叫什么。”

董策笑道:“這就要啟程了?”

“嗨,我是真不想走啊!”侯方域有些遺憾道:“本來當初約定初八見面,是想著在這陽和城再與漢臣兄你宴飲游玩射獵一番。這晉北風光姝麗,別有一番趣味,我還打算多去幾個地界兒呢!等到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草長鶯飛雜花生樹之時再走,豈不妙哉?只是沒想到,今日卻是要告別了。”

他嘆了口氣,神色有些悵然:“前日得了消息,就已經把東西收拾妥當,準備出發去往歸德府了,本想著著人去磐石堡尋你,只是手下沒人認識磐石堡在哪兒。便拖到今日,漢臣兄,著實是抱歉。”

“嗨,你那是大事兒。反正等你事了了,再來此地尋我便是,為兄就在這里為官,還跑的了不成?”董策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寬慰道。

“也只能如此了。”侯方域看著董策,神色鄭重道:“漢臣兄,你我交心,以后有用得著朝宗的,去封信便是。送到此間老張那里,他自然有路子給我送去。”

董策心中暖暖的,一陣熨帖,卻是瞪了一眼他:“瞧你說的,以后有事兒沒事兒我便去信,若是不求到你頭上,難不成咱們還能不往來了?”

侯方域一愣,然后兩人便是相視而笑。

“此去歸德府,不下千里,地方不靖,盜賊流寇橫行,朝宗你可要小心。”董策叮囑道。

“漢臣兄放心便是。”侯方域指了指那些黑衣騎士:“父親大人著人送信的時候,便是讓他們來的,都是薊鎮軍中的精銳,當初父親大人從昌平帶來的,一直在府中效力。”他壓低了聲音道:“漢臣兄,他們背囊里還都藏著弓弩呢,等閑百十人的流寇毛賊碰見了,也是敵不過他們。”董策點點頭,心中了然。侯恂在崇禎三年以兵部右侍郎出駐昌平,人稱“督治侍郎”,他在那邊是管軍的,同時負責鎮守明十三陵,手底下精銳士卒自然少不了。雖然文官一般來說是不能蓄養親兵的,但領軍的文官顯然是個例外。

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保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后接著觀看![]

Copyright(C)20122015版權所有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