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二八三 行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二八三 行獵

二八三 行獵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17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像是侯方域這等詩書傳家的世家子,最擅長的是詩詞歌賦,八股文章,平素最常干的事兒是流連妓館青樓,幾艘畫舫,以詩會友,有美人兒歌舞相和,說不盡的儒雅風流。�

騎馬打獵,與猛獸搏殺這類最是男兒陽剛氣的活動,卻著實是從未參見過,因此一聽之下,便是興趣盎然。

不過他終歸是個書生,一聽還有大蟲人熊這一類的猛獸,心里便有些害怕,問道:“那董策手下有多少人?可都隨著去?”

“有十五六個,我去瞧了,都是粗壯精悍的家丁,不愧是將官家丁,瞧著比咱們陽和城的兵丁勝出十倍去。這董策殺滅建奴,剿滅馬匪,那建奴是何等兇猛,十幾個人就能殺的咱們大明上千兵落荒而逃,董策等人既能殺了不少建奴腦袋,那定然是極為能打的,對付些許猛獸,當是無妨。”

侯方域點點頭,這才是放下心來。他立刻笑道:“找店伙租一匹馬,咱們也跟著去,正巧中午吃些山珍野味,犒勞犒勞肚腸。”

張老板應了一聲,便要出去,忽然他轉過身來,低低道:“公子,您對這位董大人,似乎是……”

他對此很是疑惑不解,此時文武殊途,地位差距極大。便是一個普通的文士,多半也是看不慣,看不上武人的。侯方域乃是世家子,父祖都是頂尖兒的文人,本人又是秀才功名,照理說應該對董策很是瞧不起才是。再說了,董策不過是區區一千戶而已,這陽和城比他地位高的武將多了去了,何必如此結交于他?

他話未說完,但是話中意思,侯公子是很明白的。他微微一笑:“這位董大人,可不是池中物啊!”

陽和城城北。

北門一如既往的繁華熱鬧,

這會兒正是上午大約九點多十點不到的樣子,艷陽高照,今日又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行商往來,熱鬧非凡,人聲鼎沸。

城門口有兵丁守衛著,身上穿著又臟又破又舊的鴛鴦戰襖,卻不是守在門口,而是在城門內側蹲在地上曬太陽。今兒個天氣不錯,他們心情也都很不錯,換做往日,若是一起風,天上又沒陽光,就只能哆哆嗦嗦的挨凍了。

城門口擺了一張桌子,一個書辦打扮的坐在后面,旁邊站了幾個兵丁,正在收稅。

手里空空什么也不拿的行人是一文錢,挑著擔子進去買菜賣油什么的小販兒則是三文錢,至于城外鍋莊進城來賣燒酒的,南來北往的行商,那就交的更多了。

和董策當初進陽和城的南門一般無二。

董策等人騎在馬上,往城外行去。大街之上,鬧市之中,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自然是不能策馬狂奔的。不過他們一行人都是身材高壯魁梧,一臉的精悍,騎著便是北地也不多見的高頭大馬,最前面的董策和侯方域兩人更是錦衣華服,一看就知道乃是有身份地位之人,是以行人也都是紛紛上路。

他們出城門,自然是不用交錢的了,那城門守著的縣衙小吏,低著頭看都沒看他們。

出了城門,繁華依舊。

陽和城作為北地大埠,發展數百年,城內的土地早就不足以支撐起龐大型的遼東雄駿。足有一米六高,蹄子跟小酒桶一般大小,身上鬃毛又長又厚,看上去亂亂紛紛的。不甚整齊,但卻是雄駿之極,帶著一股子兇猛的野性。

這頭大馬希律律的打了個嘶鳴,昂著頭,往旁邊看了看,竟然是流露出有些人性化的不屑。

它的高傲是有原因的。在董策旁邊,侯方域卻是騎著一匹大青驢,那大青驢渾身油光兒毛亮,倒是很上乘的牲口,看上去就很順眼。它大約有一米二三的高度,在驢子里面算是個兒頭很大的了,但是跟董策那匹棗紅大馬相比,就實在是太過不起眼兒了一些,足足矮了小半個身子。看那樣子,那匹棗紅色大馬一蹶子就能把它給踹死。

而且這大青驢似乎也是對自己這位身材龐大魁梧的遠房親戚很是畏懼,不敢與之并肩而行,落后了半個身位,任憑侯方域怎么驅趕都是不肯向前。

侯方域本就比董策矮了不少,胯下的坐騎又比董策的矮的了不少,而且還落后了這半個身位,以至于看上他就跟董策的跟班兒一般。

侯方域侯大公子的臉色可是一陣青一陣紅的,再又一次試圖讓這驢子爭氣一些失敗之后,他紛紛的罵道:“這不爭氣的狗東西。”

董策瞧著哈哈笑道:“侯公子,不若咱倆換換,何如?”

“當真?”

侯方域自然是瞧得出來這乃是董策的**物,卻沒想到他竟肯割**,當下便是大喜。但是轉眼就有些沮喪的揮揮手:“罷了,罷了,你那馬太兇,我若是上去,怕不得讓他給一蹄子撂下來,那就不美了。”

他雖然是個書生,卻算不上文弱,當初為了強身健體,還很是跟著家中的護院武師學了些劍法,不過也沒下什么功夫,這會兒早就已型的晉北邊地的大林子,樹與樹之間,間距并不是多么的密集,但是面積很廣大,一望無際,看上去就跟一片浩大的海洋也似。

現在已經是數九隆冬,不少大樹的葉子都掉光了,不過這里卻并不是只有一望無際的灰白色,其中還夾雜著一抹一抹濃重深沉的墨綠色。這里最多的樹種有三類——松樹、楊樹、白樺。

這個年代,晉北的大片山林保存的還是很完整的,當然,這完整是和后世相比較的,較之前朝,森林已經是被砍伐的非常厲害了。

實際上,明朝是對于這片地區的森林破壞的最嚴重的時代。

雖然戰國、秦漢、北朝、隋等,均在這片地區內外筑過長城,但其修筑時間和規模均遠遠比不上明朝。明初,退至塞北外的蒙元勢力亡明之心不死而頻繁入侵,后韃靼、瓦刺、俺答等部相繼崛起,不時入侵騷擾。故從明初起,就開始筑造長城及關堡等一系列防御工程,以后不斷反復增筑修筑,成了以外長城和內長城為主體,并配有甚多關堡和更多烽火墩臺等、縱深甚遠的系列化防御工程。

大明朝二百七十余年幾乎是連續不斷修筑、擴建和加固長城和其他防御工程。其規模之浩大,修筑之深長,以及設防體系之完備,都是以前各朝無法比擬的。

經反復不斷地大筑內外長城和附屬墩臺等建筑物,以及大量筑造城池等防御工事,加上施工人們的工棚房舍,以及工具、架木、燒火用材等,當然要搜索砍伐留存于深山高山的森林,這是大量砍伐樹木的最主要因素。另外,九邊長期駐軍數十萬,再加上軍官家屬、隨員等,對森破壞當然接連不斷。燕王篡位后,將國都由南京遷于北京,大體在元大都舊址上重新建造京都宮殿等建筑群。歷時長而規模大,工匠達二十三萬人之多,民夫上百萬,工程繁浩,用木甚巨,其木材皆取自此處。光緒《山西通治·大事記》卷八十六載:“永樂四年詔,以明年建北京宮殿,分遺大臣采于山西”。

(舉報錯誤和落后的章節,是您對百書庫最大的幫助,百書庫承諾所有的舉報都會得到及時處理)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