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一六三 造火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一六三 造火器

一六三 造火器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5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當他看完神器譜最后一頁,不由得掩卷長嘆,心里對趙士禎的情緒當真是無以言表的復雜,有驚嘆,有欽佩,更有掩不住的憤怒。

此人若是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真真是只有‘妖星’二字而已。

何為妖?因為他不走正路,不走尋常道,

在明朝,哪怕是風氣已》有載,嘉靖三十七年一年之中即造鳥嘴銃一萬支。戚繼光《練兵實紀》中也說道,戚家軍步營有兩千六百九十九人,裝備鳥銃一千零捌拾支,約占四成。時至今日,大明朝造的鳥銃只怕在就超過了數十萬支。

至于西洋銃,要比鳥銃高端一些。

約重四五斤,長六尺許。龍頭在床外,倒回顧火門,撥之則落,火燃自起,因有發軌在撥軌之下也。用藥一錢,彈八分。火門不粘本身,在蓋機銅葉之上。燃火門不及本射,燃本射不及火門,可多放五六次,較倭銃更覺輕便,大小藥罐搠杖同嚕蜜銃。托手:以木作把,上用銅叉,常時揚手托銃,不免搖動,用此如執弓一般,頗為得力,長三寸。火門:形方,后有火墻,防煙起觸目,其火池制度俱與前銃同。機:龍頭機軌用銅,發軌用鋼鐵,不用水蘸。

這種槍是趙士禎對西洋銃的改進,原型并沒有托手。托手與銃身相連,可緩沖后坐力,使射擊更穩定!

實際上董策此時心里不但不惱怒,反而很有些驚喜,他早就知道迅雷銃和擎電銃這等火槍,怕是根本未曾流傳開來,除非是工部的一些大匠,否則一般工匠別說是會做了,怕是聽都沒聽過。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出于他意外的一個驚喜是,這杜建河竟然是會打造魯密銃,這真真是意外之喜了。

若是說擎電銃是神器譜中記載的名副其實的這個時代的‘神器’,那么魯密銃就是神器譜中的‘毒物’了。

實際上,除了不是燧發槍這一劣勢之外,魯密銃的各項性能都要超過擎電銃,《武備志》中也記載道:“鳥銃:唯魯密銃最遠最毒。”

一個‘毒’字,大概可以概括其特點。

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

魯密國,其實就是土耳其,這種槍最早是從土耳其傳過來的,萬歷二十六年趙士楨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魯密國火槍的構造及制作方法,經改進后制成“魯密銃”。

董策又問道:“杜建河,這磐石堡中就你一個會造火銃的是吧?”

“是。”杜建河回道,他想了想,又道:“不過打造火銃,最難的是制造銃筒,對筒子的打磨和制造,沒有二三十年的經驗是造不了的。但是其它的活計,諸如打造彎形槍托、龍頭、扳機、火門這些,卻是一般的鐵匠也可以做。”

“嗯。”董策點點頭,沉吟不語。

要給自己手下的軍隊裝備火銃是必須的了,但是問題是,要裝備哪一樣兒。

擎電銃是暫時不用考慮的了,全天下會打造這種火槍的怕是沒幾個,要去哪兒尋來?等找到了,事兒也就耽誤了。

要有效的利用手頭上的資源,學會一定的讓步和妥協,董策很明白這個道理。

鳥銃、西洋銃、魯密銃,他要在三種里面選上一樣兒。

鳥銃直接就被排除了,這種鳥銃威力太小,屬于最落后的一種火槍了,而西洋銃和和魯密銃則是各有優勢。

西洋銃每次若填一錢火藥與八分重的彈丸一枚,可連續射擊五到六次,不用降溫,不致損壞。而鳥銃和魯密銃,都是三放銃則熱不可再放,若每人以布數尺用水打濕,三放之后以布濕銃,可以常放不歇。

而經由趙士楨仿制改進的魯密銃,射程遠,威力大,形制比鳥銃和西洋銃優越,構造亦較前兩者有不少進步。其身管加長,發火裝置亦有改進,龍頭機規安裝于銃床內,扣規龍頭落于火門,火藥燃后,又自行昂起。銃床尾有鋼刀,倒轉過來,近戰可作斬馬刀用,雖然董策覺得這個東西的存在有些不大合理。但是在趙士楨先后研制的魯密銃、西洋銃、掣電銃、迅雷銃、三長銃、旋機翼虎銃、震疊銃等十多種火銃中,魯密銃無疑是最突出的火器。其綜合性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保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后接著觀看![]

Copyright(C)20122015版權所有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