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一五八 射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一五八 射

一五八 射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5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這一次董策并未找趙鐵砧咨詢,而是直接告訴了他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顯然是早就心有成竹。�

趙鐵砧一一應了。

講解完畢,董策把那兩張圖紙遞給趙鐵砧,后者鄭重的收好。董策站起身來,懶洋洋的活動了一下全身筋骨,道:“多久能打出來?”

“怕是得五日上下。”趙鐵砧有些為難道。

“唔?”董策盯著他,神色有些不悅:“怎地要這許久?你可是在推諉?”

“小人萬萬不敢,小人萬萬不敢!”趙鐵砧嚇得渾身一哆嗦,趕緊跪在地上磕頭不止。

董策面色稍微緩和一些:“起來說話,到底是為何?”

“大人明鑒!”趙鐵砧不敢起來,跪在地上戰戰兢兢的解釋道:“著實是小人有難處。那長矛好些,矛桿選用硬木便可,聽說倉庫中便有現成的,矛尖也是銳、硬二字,不需其他更多,好造一些。只是那刀,大人要求極為嚴格,須知造刀的程序便有三十多道,是個功夫活兒。而且大人給的這些鐵,雖也是上好的鐵料,卻不是極上乘的閩鐵,里面雜質甚多,須得多次鍛錘之后方才堪用,是以這世時間就更長了些。”

耶律斡里和悶哼一聲:“你敢對大人不滿?”

“小人不敢,小人不敢!”嚇得趙鐵砧又是一陣磕頭。

“閩鐵?”董策挑了挑眉毛:“福建產的鐵么?”

根據他的估計,這一次白添福送來的那些鐵應該是上等的熟鐵,而由于廣東福建地區的冶煉技術比較發達,所謂閩鐵,應該已經是通過灌鋼法炒鋼法等法子冶煉出來的鋼鐵了,雖然定然不是什么很好的鋼。

終明一朝,作為大明朝對外開放的口岸,廣東和福建無論是冶煉技術還是造槍造炮的技術,都是當之無愧的大明第一。

不過閩鐵在北方很少見,須得專門去江南購買才行,他又去哪里弄?

“起來說話吧!”董策沉聲道。

等趙鐵砧戰戰兢兢的站起來,董策盯著他道:“本官時間急迫,沒有五日可以耽擱。最多三天,不論你想什么法子,定然要打出來!你們人多,不行便多分配一下。”

他接著又補了一句:“若是做不到,每日一升的糧食也就沒了。”

趙鐵砧一聽這個,頓時是渾身一激靈。

在安鄉墩外,訓練場東南的方向,差不多一里遠,是一片平緩的丘陵,上面密林遍布,丘陵下面則是一大片空地,其中三面被丘陵擋住了,唯一的缺口便是西北面兒,正沖著安鄉墩。丘陵和安鄉墩之間是一大片耕地,這會兒正有不少董策的家奴在地里耕作。

從這個方向看過去,能瞧見在安鄉墩所在的土丘下面,一個個密集的窩棚。

那里,便是董策家奴們的住所,而耕地,則是主要集中在安鄉墩的東北和東南方向,有一條小河從這片地里橫穿過去。河流很窄,不過是兩丈來來寬,水也不深,也就是剛到膝蓋的樣子,河上擺著幾塊大石頭,平素行人便從上面過河。董策等人日常都是騎馬往來,直接就從河里踏過去。

水量雖然不大,但是給附近的這些田地提供灌溉是足夠了。大約在兩個多月以前,這條河周圍的數百畝良田,全都是屬于鎮羌堡和十里鋪的一些官員或者是其家眷的。

但是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

安鄉墩是十里鋪,乃至于整個鎮羌堡麾下這數十個墩堡中下轄耕地面積最大的一個,足有一千五百多畝,蓋因十里鋪周圍都是廣闊的平原,便于開墾,而且還有充足的水源。這一千五百畝地中,按照官場的規矩,有一百畝是屬于墩中的公產,其實也就是誰當甲長這就是誰的。還有一百多畝屬于墩中的軍戶,剩下的那一千三百多畝地,則都是屬于各級官員的。

不過現在十里鋪是董策的地盤兒,鎮羌堡被一番大清洗之后,官員死傷狼藉,然后董策回來之后,便立刻把他們在安鄉墩擁有的田地給占了。

而且他并不打算還回去,現在在鎮羌堡,董策也算得上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知道他是兵備道大人劉的親信,便是現在暫代的鎮羌堡守備也得小意巴結著他。沒有幾個人敢來得罪他,僅僅是為了這些算不上多么豐饒肥美的田地。

再加上墩中的軍戶都已經在磐石堡分了地,這安鄉墩的地比磐石堡要貧瘠不少,是以都不打算種了,便舍棄了下來。

現在安鄉墩的這一千五百畝地,全都姓了董。

當初董策因為手頭上的耕地不多,對家奴們實行的也是和磐石堡百姓一般的分配方式,只不過略有增減——去掉了作為永業田的桑田,每個男丁分租地田二十畝,女丁十畝,耕牛二十畝。他手下家奴一共十二戶,六十七口,男丁三十七口,十三歲以上丁男的二十九口,丁女三十口,十三歲以上丁女二十二口,每戶一頭牛。按照這個法子分的話,差不多要分掉一千來畝地,而當董策從鎮羌堡回來之后,立刻就又發布了一條命令——開荒令。

但凡是安鄉墩周圍的荒地,手下的家奴們只要是行有余力,都可以去開墾。董策不管這些拋荒的耕地原先是誰的,他只知道,從此之后,這就是他家的地了!

在邊鎮就是有這么個好處,由于這里并不屬于任何縣治的管轄之下,因此田地都是屬于軍屯的性質,并沒有地方官來管,占了也就占了。不像是內地,基本上所有的耕地在縣衙都有注冊登記,你瞧著是一片荒地,保不齊兒幾十年前就是肥田,最近才拋荒了的。說不定你把這地開墾熟了,人家原主兒就回來索要了,最后是一場空。

所以內地占田,平添了許多麻煩。

現在安鄉墩周圍,已經完全成為了董策的私田。

這片丘陵中的空地占地面積很大,足有百丈方圓,這會兒在缺口那個位置拉了一道六尺來高的木頭柵欄,把缺口擋住了。

這會兒空地上人嘶馬喊,大是熱鬧。

董策正在這里訓練家丁騎馬。

自從那一日董策回來之后,說要改變訓練方法,眾人商議了許久之后,終于是拿出來一個章程。

果然,從第二日開始,訓練便是改變了法子。

第二天一大早,董策便是把他們拉到訓練場,然后開始訓練射箭。

董策從劉若宰那里得到了相當大的一批物資,其中武器清單中數量最大的就是弓箭了,有弓一百副,箭六千支,這些弓都是射程遠,威力大的步弓。

所以弓箭是綽綽有余,董策給每個人發了一張弓,五十支箭。再訓練的時候就不用他動手了,王通這些手下每個都曾經在他嚴酷的訓練中度過許多射箭射到想吐的日子,功底還是非常扎實的。更被說周仲,石進這些軍中老卒,論起射箭來比董策水平只高不低。

他們一個人負責帶上六七個,

家丁們對于這個訓練項目是舉雙手歡迎的,他們早就厭煩了枯燥的正步走,向右看齊,跑步站軍姿之類的。

但是董策并未放過他們,列隊去訓練場的時候照樣要走正步,在開始射箭訓練之前,一個時辰的軍姿也是少不了的。

所以家丁們幾乎是以一種狂喜的姿態盼來了射箭訓練。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事實并不是這么回事兒。

他們都很有一膀子力氣,明軍的步弓也不是什么變態的幾石鐵弓,拉開并不是很難,但是有力氣并不代表著會用力氣。董策先不讓他們射箭,而是先鍛煉他們拉空弦兒,找找感覺。

結果就這第一步就傷了兩個人,一個是用力過了,結果把膀子給擰了,疼的筋兒轉。還有一個則是一時不慎之下,被弓弦給割傷了手指頭。

拉了一上午的空弦之后便開始正式練習射箭。

一開始自然是偏得離譜,十箭里面也未必能有一箭射中靶子,這也急不得,只能慢慢來。他們在前面拉弓射箭,石進幾個就在后面轉悠,既是指點,也當監工。

這是個苦力活兒,中世紀英國的長弓手,退役之后普遍的肌肉畸形,基本上拉十次弓,這力氣就消耗的差不多了,須得休息一下。董策的吩咐下,幾個人也不催促,讓他們休息,可是他們心里掂量著時間,誰若是休息時間過長趁機偷懶,手里那馬鞭便是劈頭蓋臉的下來了。

石進幾個曾經被董策這么狠狠收拾過,所以現在收拾這些家丁們很有快感,也很積極。

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弓箭手需要時間,但并不像是許多人認為的時間那么長。在明軍中向來有個說法,弓手要成,須得八月。也就是說要訓練八個月的時間才能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弓手,這話可能有些道理。但是要知道,在大明,五天能練一次的軍隊就已經很少見了。而且董策對手下家丁們的要求是在四十步以內射中人形靶子的主體軀干部位。這就比要建奴要求的射中人形靶子的面門寬松許多。在皮鞭之下的訓練果真是卓有成效,一上午的時間之后,這些家丁們的準頭雖說還不怎么想,但是已經有模有樣了。

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保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后接著觀看![]

Copyright(C)20122015版權所有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