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鸞聞聽頓時驚愕不已,手掌中的火苗都跟著跳動了幾下。不過言一副沒好氣的嘴臉,青鸞不禁白了他一眼,又故意露出幾分得意的笑容,卻被方言扭轉頭去無視。
而先前幽冥鬼火被吞噬的那樁公案,也就此真相大白,自然是這道火種在作怪,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這妖火的品階更在幽冥鬼火之上,否則不可能在這么弱小時便行那吞靈之事。
雖說方言心里憤憤不平,但他還是由衷地為青鸞感到高興,說到底她的機緣也是自己的幸運,各人的際遇也只能徒喚奈何。思忖片刻,方言翻手取出兩只玉盒,打開一見其中各裝著一大一小兩朵靈火,像是剛剛從藍珠空間的火池中取來。
“青鸞,這兩朵靈火你先收著,切記不可拔苗助長,待這朵妖火成長到需要吞噬時再使用。”方言將兩只玉盒遞了過去,不忘向青鸞囑咐道。畢竟這是她煉化的妖火,進階的契機也只有她才能及時感應,莫要需用之時方言不在身邊,臨時臨刻她又要去哪里找來靈火。
兩朵靈火形態各異,來路卻大致相同,都是方言這些年收繳的戰利品,且估摸著對青鸞的妖火有些益處。其中大的那朵還是十余年前在毒王城時,滅殺一個小家族的主事后順手得來,已在空間里養育了不短時間,后來才知是這名蟲修的本命靈蟲之物。
小的那朵則來自于他的宿敵馮沖,是一朵地地道道的魔火,得到時本已奄奄一息,能夠存留至今還要歸功于空間內火池的神異。從靈息來朵靈火都不適宜靈力操控,方言也不敢胡亂拿來摻入自己的玄靈焰,故而留存至今,現在又一并送給了青鸞。
接過玉盒青鸞依然有點驚訝,雖然她已從方言手中收到過無數寶物,可這靈火也能一送就是兩朵,絕非一般修士的手筆。但方言卻視而不見,轉而對她說道:“對了,修煉蜃影真魔功也不要一味死練,注意多加體會,還有變身之術不妨多練習幾次,這等強大秘術要盡快熟練圓通才好。”
見青鸞調皮地向他眨了眨眼睛,方言不禁默然一笑,又恢復到那副風輕云淡的模樣,輕輕走到洞口坐下,很快兩人開始各自修煉。
青鸞倒有不少事情要做,單是煉化骨身就要花費不短時間,且這里的環境對她影響并不太大,她修煉的重點都是內在。而方言卻多了這層顧慮,貌似這種地方還真不好修煉什么,又不愿躲入藍珠,除非萬不得已,他絕不會耗用那里的靈氣修煉。
想了想,方言索性嘗試著練起了清目術。這門已被擱置許久的秘術,也算是他的一件戰利品,只是以前修煉的條件尚顯不足,主要是那些紫靈竹還不夠茁壯,方言又不愿殺雞取卵強行收割紫靈露,唯愿細水長流,如今勉強具備了條件。
藍珠空間里一叢數十根青竹,高的已有七八丈,方言取出小刀輕輕劃開竹身,道道清香靈露如淚水般滑落。只見他小心地用一只玉瓶接入,然后又轉向另一棵青竹,等一個時辰后足足裝滿了這一瓶,才閃身回到洞中。
當年這紫靈竹原本的主人,曾利用其修煉的靈目神通方言的手段,如此多年過去,方言絲毫沒有忘記。但他有這等空間寶貝在手,完全無需像他那樣修煉的不上不下,故而一旦開始就盡全力,將這門神通修煉到深處,那樣才堪一用。
不僅是因為他有這個條件,也與他所面對的對手日益強大不無關系,若是只能斷斷續續,對他來說還不如不修煉,平白耽誤功夫。
月許時間匆匆而過。這一日,方言正扭頭窟頂部出神,眼中露出一抹異色,那里懸停著一只碩大的青色鳳蝶,幾乎遮住了半個窟頂,猶如一只青色大鳥俯瞰著小小的洞穴。
“很好,青鸞,你終于能在這種地方留空這么久,現在可以試著到外面去轉一圈,記住不可太久。”方言只鳳蝶說道。
“放心吧,少爺,我去去就來。”鳳蝶口吐人言,清脆的話音剛落,身形已經越過方言頭頂,隨即羽翅一收,輕巧地從洞口處鉆了出去,很快又消失在外間的茫茫白霧中。
“空間神通!好好好,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真的領悟了這門神通,這丫頭實在福運不淺。”這只鳳蝶自然是青鸞所化,一連串輕盈的身姿讓方言手叫好。
這明顯是她施展的空間神通,令方言欣喜之余更大感羨慕,這等手段向來只有金丹修士才有機會領悟,而青鸞才筑基中期就已經初窺門徑,這意味著什么?若是在宗門,僅憑這點就會被列為重點培養的弟子,真正的金丹種子,這道神通足以為她證明。
月許時間青鸞的收獲堪稱巨大,可方言也沒比她差上太多,盡管他同時還要擔負起守護之責,但也在這段時間將清目術初步煉成。得益于每日足量的紫靈露濯目,方言修煉這道法術的進境可謂驚人,短短時間便已跨過第一重,效果卻讓他驚喜異常。
居然能霧深處,雖然距離還不算太遠,可這已經對他作用極大,擁有常人所不能,且在這片迷霧中更顯難得。原本他以為只能增加自己的目力,對煉丹制符助益匪淺,哪知還有實之能,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
只可惜以后的進境恐怕會慢下不少,前幾日方言就有感覺,每次修煉完的效果都在降低,原因就出在洗練雙目所用的靈水上。紫靈露這等奇物,竟然只能讓方言入門而已,再使用下去依然有效,但實在差強人意,可他哪有功法中提到的那些天地靈水。
一個超凡的秘術神通,想要練成都極為不易,難怪那些修為高深的修士最重機緣,甚至將其列在靈根資質之前。這門功法方言自然不想半途而廢,據說修到高深處能夠輕易境,但僅憑紫靈露絕對不夠,如此又要回到那虛無縹緲的機緣。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