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第一百三十七章、四方亂云起(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大穿越時代 >>大穿越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七章、四方亂云起(中)

第一百三十七章、四方亂云起(中)


更新時間:2015年08月26日  作者:老老王  分類: 科幻 | 時空穿梭 | 老老王 | 大穿越時代 

選擇:



崇禎六年(永和元年)四月,南直隸,南京

——跟北京一樣,作為大明帝國的另一座首都,在南京城內同樣有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宮城。這是一座南北長五里、東西寬四里的巨大建筑群,四周圍繞著高大的紅墻,屋頂的明黃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在宮城之內,以承天門為界,門以北是紫禁城。穿過端門、午門走進去,迎面依次矗立著“奉天”、“謹身”、“華蓋”三座大殿。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文華殿”和“武英殿”,以及“文樓”和“武樓”。這是皇帝接受百官朝覷和舉行大典的地方。而“三大殿”以北,一直到后宰門,則屬于“后廷”范圍。那里面另有許多名稱各異的宮殿,還有一座御花園,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里。

除了紫禁城的這一部分之外,在宮城的南面,有一條寬廣的御道從承天門外的五龍橋,筆直向著宮城的正門——洪武門伸展開去。御道的東側,分布著除刑部之外的吏、戶、禮、兵、工等五部衙門,以及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等若干次要政府部門;御道的西面,則是大明帝國的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以及錦衣衛、通政使司、太常寺等衙門的所在地。

然而,這么偌大一座輝煌壯麗的宮城,自從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后,卻已經被荒廢閑置了二百年的漫長歲月,到如今早已蕭條破敗,完全不復昔年的氣象了。自從永樂皇帝之后,除了正德帝曾經下過江南之外,其余歷代大明天子基本都沒有離開過北京,到這南方的留都來巡幸。

如此一來,因為主人常年不在的緣故,南京紫禁城里的宮殿自然是大多荒廢失修,到明末都已經差不多變成廢墟了。甚至就連那些一直有官員派駐的南京各部衙門。除了少數幾個門堂,因為有官員到部視事辦公的緣故,所以收拾得還算整齊外,大多也是任憑墻垣傾圮,無人過問。一派衰敗不堪的模樣。

雖然眼下的南京朝廷已經擁立了永和帝朱以海,使得這座宮殿再次有了一個主人。但東林黨集團素來都是以偷稅漏稅為己任的,哪里舍得掏出幾百萬兩銀子的巨款。給自己擁立的這個新皇帝整修宮殿?

因此,跟過去的閑置年月相比。此時的南京紫禁城依舊沒有多少變化。承天門的朱紅色宮墻依然到處都布滿了剝落的痕跡,顯得斑斑駁駁。城樓的屋頂上更是長滿了郁郁蔥蔥的小樹和野草,顯然是很多年都沒有清理過了。宮門口總算是站著幾個太監和衛士,但也一個個都沒精打采的,看不出半點皇家氣象。

此時,整個紫禁城內唯一被稍事修葺的文華殿里,曾經的魯王次子,如今的永和帝朱以海,正百無聊賴地坐在掉漆開裂的御座上。完美地扮演著泥塑木偶的角色,眼巴巴的看著南京眾臣在下面唇槍舌戰。

似乎是由于時局危殆的緣故,丹墀下面的諸位士大夫全都火氣暴躁得很,再也顧不上什么斯文體面了。

當然,也更加顧不上對朱以海這個傀儡皇帝的敬意……

總的來說,眼下的南京小朝廷雖然還沒有被人兵臨城下,但處境也已經是非常不妙了。且不說北有聞香教妖人。南有澳洲髡賊,西有崇禎先帝虎視眈眈,即使是殘余的江南方寸版圖,也同樣是騷動不安。

——如今大明境內錢財最多的地方,自然是南直隸和浙江北部這一片工商業發達的江南沃土,家累萬金的巨富比比皆是。但宋朝的“蘇湖熟天下足”。卻已經是過去式了——如今蘇、湖一帶的鄉村多種桑樹,采桑養蠶,其獲利遠勝于種植水稻。因此,在明朝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湖廣熟天下足”的時代,湖廣、江西二地在得到充分開發之后,便取代江南成了天下糧倉。即使是號稱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也要靠湖廣、江西、兩淮這些地方的糧食輸入,才能滿足大批非農業人口的基本需要。

可問題是,在各路穿越者的暗中扶持、養寇自重之下,自從崇禎初年開始,贛南農民起義軍的聲勢就日漸猖獗,對江西的糧食生產和輸出造成了很大破壞。而鑒于聞香教起義軍在淮南淮北整整一年的橫行肆虐,兩淮的糧食同樣也沒了指望,所以就使得江南這片“魚米之鄉”,愈發要仰賴湖廣的糧米輸入。

然而,如今這條對江南小朝廷而言性命攸關的湖廣糧道,卻被人給切斷了。

——本月初,廢帝崇禎駕臨武昌,接管湖廣行省軍政大權,同時下令封江,禁絕對下游的糧食輸出。

于是,這個噩耗剛一傳到南京,整個江南水鄉就一下子炸開了鍋。

雖說眼下乃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夏糧還要幾個月才能收割,本來就不會有多少糧商在這個時候去湖廣進貨,但架不住這個利空消息帶來的市場恐慌效應啊!一時之間,成千上萬的市民都拿出了珍藏的銀錢,去搶購糧食囤積在家里,無形中進一步推高了糧價。此外又有不少奸商趁機囤積居奇,制造謠言,瘋狂炒作……結果就導致南京市面上糧價最高的時候,一度被炒到了糙米十六兩銀子一石的地步!

不僅進口糧食遇到困難,出口商的渠道同樣不暢——自從澳洲髡賊大舉侵襲浙江以來,雖然其兵鋒眼下暫時止步于杭州,沒有繼續進犯南直隸。但其水師卻以嵊泗列島為基地,在長江口展開遠程封鎖,攔截和扣留任何膽敢出海的船只!至于往長江上游銷售棉布等物的商路,同樣也被崇禎帝的封江令給切斷了!

——進口糧食無貨源,出口商被封鎖!而且四面都被強敵環繞……如此沉重的軍事和經濟壓力,頓時就讓這個誕生不到半年的小朝廷不堪重負!一時之間,蘇州、松江和無錫等地的紡織工場紛紛破產,成千上萬的市民失業,而急劇暴漲的米價,又讓各地市井間相繼發生搶米騷動。而與此同時。還有起碼三四十萬戰爭難民,從杭州一帶倉皇北逃,滯留于湖州、嘉興等地,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治安隱患和社會負擔。

這一系列噩耗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南京城內的糧食一日三價,仿佛鉆天猴一般節節攀升。整個江南地區哀鴻遍野,怨聲載道。不但是老百姓吃不起糧食。就連普通的小官小吏每日都只能喝粥度日。

面對著如此嚴峻的考驗,南京小朝廷的首輔周延儒一時間焦頭爛額。作為曾經在崇禎皇帝手下當過首輔。執掌過天下大權的職業政治家,他當然不會不明白糧價高漲對統治秩序的威脅。可南京的東林黨集團當初之所以擁立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永和帝,就是為了盡可能地不交稅。所以南京的戶部早已把能免的賦稅都免了,這會兒更是連老鼠都要哭著從國庫里搬出來,哪有儲備的糧食來抑平糧價?

于是,在沒有任何糧食儲備的情況下,被逼急了的周延儒一度發了狠,派出錦衣衛大肆鎖拿哄抬糧價的奸商。可結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朝廷群臣對此集體跳反,幾乎是以倒閣為威脅。逼著周延儒收回了上述“亂命”:炒作糧價牟取暴利的所謂奸商,正是東林黨背后的大金主,哪里是這個小朝廷能打壓的?

——從誕生之初開始,南京永和帝朝廷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政府。不僅所謂的永和皇帝乃是東林集團的傀儡,即使是朝廷之上的閣老尚,同樣也必須為了江南縉紳大戶的利益而服務。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后世美國財團與政府的關系,但明末的縉紳可要比美國財團的掌舵人更加眼光短淺。也更喜歡作死……

無奈之下,周延儒只得在朝堂上聲淚俱下,企圖勸說諸位東林君子和他們背后的金主稍微收一收手,不要在這種時候繼續爆炒糧價發國難財了!否則的話幾乎是鐵定要引發民變,搞得不可收拾!

但如此毫無底氣的軟弱抗議,自然被諸位鐵面無私的君子們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朝廷最終決議。留都南京即日起進入戒嚴狀態,嚴厲彈壓一切哄搶糧鋪的奸邪亂民……同時召回督師揚州的兵部尚呂維祺,放棄江北的揚州等據點,把江北的一萬多兵馬撤回來,以備應對可能爆發的亂局……

在討論完了糧價的問題,并且決定任憑百姓餓死之后,朝堂眾臣又開始討論起了更加嚴峻的軍事問題。

——隨著大半個浙江省的淪陷。扣除那些不能動的城防部隊之后,南京永和帝朝廷名下真正具備一定戰斗力的野戰軍團,已經只剩了督師揚州的兵部尚呂維祺手下的一萬多兵馬。

雖然之前已經決議放棄江北的土地,依靠長江天險和南京水師,暫時可以不用考慮聞香教妖人的威脅。但即便如此,呂維祺尚也沒有辦法只靠這點兵力,同時對付西邊的崇禎廢帝和東邊的澳洲髡賊。更別提朝廷還必須在南京也保持一定的機動兵力,以便于彈壓江南各大城市隨時可能爆發的搶米騷亂。

在這種情況下,擴軍備戰自然就成了南京朝廷的當務之急,以及壓倒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今朝廷疆土日蹙,只剩東南一隅,且四面皆有強敵,不能不傾盡財力以招募兵士……”

盡管剛剛在平抑糧價的問題上被狠狠地打了臉,但本著身為朝廷首輔的責任感,周延儒還是硬著頭皮拋出了他剛剛構思出來的擴軍計劃——在松江、蘇州等紡織業重鎮張榜募兵十萬,一方面用以充實南京的京營和孝陵衛等幾個重要據點,另一方面也是給當地的失業織工一條生路,免得他們聚眾騷亂……

但錢謙益立刻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振振有詞地說,自古以來若是想要練出一支能打仗的軍隊,就需要從農民中征兵,因為鄉下人膽小老實、吃苦耐勞、服從命令,而城里人多半是有著一身的商販習氣,吃不得什么苦,而且更擅長偷奸耍滑……因此還是在較為貧瘠的皖南山區募兵為好。

對此。朝中眾臣紛紛附和,在他們心里大多存在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即越窮越能打,越富越窩囊。比如蒙古韃子和遼東建奴,若不是生長在窮山惡水,窮得只剩下一條命,怎地會如此兇悍?

以此類推。江南富庶之地的市民,必然大多孱弱奸猾。臨陣不敢迎敵,所以還是到皖南山區去募兵為好……當然,松江、蘇州的失業織工也不能不安撫一二,就把他們都抓去給官軍當苦力吧!

于是,周延儒只得捏著鼻子修改了募兵計劃,然后提出了真正的重頭戲——要錢!

按照他的計算,募集和訓練十萬軍隊,并且驅使他們上陣打仗的花費,最起碼也需要五百萬兩銀子!

因為如今南京朝廷的武庫里幾乎是什么都沒有。連軍械和袍服都要臨時趕制,此外還需要鑄造大量的火炮。而如今南京的國庫基本都是空的,文武百官的俸祿都拖欠了一個月,這筆巨款就只能從縉紳們頭上搜刮了,想要提高農稅田賦都沒用——江南地區乃是東林黨縉紳的大本營,農民要么依附在世家官宦手底下,要么就是這些人的佃戶。這里的自耕農就跟大熊貓一樣稀有。即使榨干了也敲不出幾個錢來。

聽說居然要這么多的錢,朝堂上的諸位東林君子立刻就跳了起來,口口聲聲斥責周延儒橫征暴斂,殘苛害民……但周延儒表示他實在是沒辦法,想要拉出一支能打仗的軍隊,就必須大把地砸銀子下去才行。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度,建立和維持一支正規化職業軍隊的花費,都是相當巨大的。

首先,這需要召集大批壯丁,并且給每個新兵付一筆安家費。

其次,剛剛招募過來的人,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士兵。必須進行軍事訓練,為此就要聘請教官、建立訓練場、提供食宿和器械,花很多錢供養這些訓練中的“準士兵”。

再次,在訓練完畢之后,這些士兵依然需要發放軍餉,需要裝備軍械,需要服被、住所等各種福利,這都是和平時期也不可缺少的經常性開支。

然后,真正到了戰時,各項開支更是如潮水一般涌來——像彈藥、箭矢之類,固然是絕對的海量消耗;而槍械和刀劍的使用壽命,其實也相當有限,最多打上兩三次戰役就要替換。

此外,為了維持部隊的戰斗力,還要購買建筑材料來修筑要塞,雇傭商船、車隊來運輸給養,準備藥和醫生來治療傷患……無論是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意味著天文數字一般的可怕開銷。

最后,傷亡的士兵要發放撫恤金、燒埋費,年老的士兵還要發放一筆退休金。

綜上所述,當某個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擴軍,職業軍隊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消耗就會迅速變成了足夠拖垮財政的恐怖支出。不管是再怎么豐厚的國庫,都會在很短暫的時間內被徹底搬空。對于實際貨幣收入相對貧乏的傳統農業國家而言,這個矛盾更是尤為突出。

因此,所謂的兵貴勝,不貴久,絕非是一句泛泛之談那么簡單。

而軍隊中的貪污**,還會進一步加劇這一消耗速度——偏偏明軍的貪污**程度,足以讓任何人感到絕望。這五百萬兩銀子的預算里面,能夠有一百萬兩銀子被用到實處,就已經是謝天謝地阿彌陀佛了。

可即便明知會有如此的貪腐,朝廷也必須捏著鼻子把軍費撥發下去,否則情況只會更糟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  大穿越時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