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第十四章、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大穿越時代 >>大穿越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章、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四)

第十四章、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四)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08日  作者:老老王  分類: 科幻 | 時空穿梭 | 老老王 | 大穿越時代 
第三卷節操滿滿的學園默...

書名: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老老王←→

,高速全文字在線閱讀!


第十四個瞬間:幕府將軍的嚎哭

公元61年,大明崇禎四年,日本寬永七年十二月,大阪城,港

凡是玩過日本戰國游戲的人,通常都會知道“”這座自由商業都市的名字。

港位于攝津國、河內國、和泉三國的交界地帶,名字也由此而來。從平安時代起,就是京都和奈良商人的重要出海港口。但這座城市真正的興旺,還是在室町幕府時代被定為對華勘合貿易港口之后。

從此,這座貿易樞紐就在亂世之中飛的展起來,最終成為全日本屈一指的自治商業都市,象征著繁華、財富、貿易與享受,還有通往海外的窗口。

在日本戰國那個烽煙四起的黑暗時代,港幾乎是全日本絕無僅有的“光明之地”,擁有那個時代日本最為繁榮的商業,最為富有的豪商,以及最為杰出的茶道達人:津田宗及、今井宗久、千利休……

但是,隨著豐臣秀吉太閣的一統天下,安土桃山時代的到來,因為亂世而興起的港,也隨著亂世的終結而沒落——取得日本霸權之后,豐臣秀吉在港附近修筑大阪城,作為豐臣家的統治中心,由于都對財富的天然吸引作用,港的繁華在很大程度上被轉移到了大阪。很多豪商也遷往大阪的城下町居住。到了再接下來的江戶時代,港商人已經完全變成了大阪商人,港本身則成了附屬于大阪的港口和貨棧。

(豐臣秀吉的大阪城,是搶了石山本愿寺的基業,再進一步大興土木擴建出來的,所以織田軍圍攻本愿寺和德川軍圍攻大阪,其實是針對同一座城市的兩場戰爭。)

不過即便如此,作為大阪最重要的衛星城市,江戶時代的港依然是商船往來、熙熙攘攘。

然而,此時的港卻已經面目全非——曾經繁華的街道變得到處都是殘墻斷垣,倒塌下來的屋梁余煙裊繞,焦黑的木頭上還有幾點火星,不時有輕微的噼叭聲傳出,地面上還零星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彈坑,卻看不到幾個人影……而在港郊外的曠野間,更是隨處可見倒伏的德川家葵紋旗幟、丟棄的刀劍、炸碎的火炮,沾滿血污的甲胄,焦黑的地面,層層疊疊的人馬尸體,充分證明一場慘烈的血戰曾經在這里進行。

事實上,與其說是那是一場血戰,還不如說是一場屠殺來得更貼切……

——德川幕府派來收復失地的一萬兩千兵馬,剛剛在港被不明敵人打得一敗涂地、潰不成軍。

距離港的不遠處,幕府直轄的大阪城

陰翳的天空下,強勁的北風卷著鵝毛般的雪花,飄飄揚揚撒在大地上,從大阪城的天守閣頂層望下去,視野內的一切都是白色的,寥寥幾個冒著大雪出來的行人,大多縮著頭匆匆趕著路。木屐踩在雪地上出難聽的吱吱聲,齊膝的積雪讓運輸物資的仆役和巡邏值守的足輕,一時間全都叫苦不迭。

而在巍峨宏偉,鑲銅鍍金的天守閣內,德川幕府的一眾家老、大將,也全都攏著手愁眉苦臉,面面相窺,雖然天守閣里的火爐燒得通紅,可諸位幕府重臣的心情卻像外面的冬天一樣,冰冷冰冷——誰也不敢說一句話,同樣不知道面對如此局面還能說些什么,最終只是不停地唉聲嘆氣。

上的主座上,一位相貌英俊的華服青年,正手持一份剛剛統計出來的戰報,看著上面令人觸目驚心的損失數字,尤其是異母兄弟保科正之的死訊,那面色當真是陰沉似水,眼神中的怒火都快要噴出來了。

——他就是當今日本的最高統治者,江戶幕府的第三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

在原來的歷史上,作為江戶幕府繼往開來的“葵三代”,德川家光乃是一位相當有能力的梟雄。按照后人的評論,他幾乎就是日本家族政治的人格化,遺傳了德川家的腹黑和謹慎,又繼承了母系淺井家的頑固和保守,還有外祖織田家的霸道和果斷在他的統治時期,江戶幕府對日本的統治得到了徹底的鞏固,一切反幕府力量都被基本鏟除,最終在他兒子德川綱吉的時代,迎來江戶幕府最繁榮的“元祿盛世”。

但在這個被眾多穿越者扭曲了的時空,一切都已經被改變得面目全非。

——年僅二十七歲的德川家光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德川家的江山基業就已經搖搖欲墜了。

這一切的厄運和災難,究竟是因為什么而降臨的?

江戶幕府和德川家的由盛轉衰,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掛在筆架一角作為裝飾的幾枚銅錢,德川家光將軍不由得陷入了久遠的回憶之中。

——在江戶幕府時代之前,由于金屬鑄造技術太差,日本一直使用中國的銅錢來進行商業貿易,自己基本不鑄幣。比如在日本戰國時代,各地行商就都是在用明朝的永樂錢。到了安土桃山時代,戰亂暫歇之后,豐臣秀吉雖然鑄造了一批金幣和銀幣,卻也沒有鑄造自己的銅幣——日本人已經祖祖輩輩用了好幾百年的中國銅錢,早已養成習慣了,如果沒有什么特別大的變故,誰也想不到要自己鑄造銅錢。

然后,這場引爆了滔天大亂的變故,就在大海對面的明國悄然出現了。

——大明帝國自弘治朝以來,所有的銅制錢都規定為銅七鉛三,銅幣當重一錢。萬歷朝改定為銅六鉛四,每枚銅幣重一錢二分。但是自從天啟朝“眾正盈朝”以來,貪得無厭的東林黨偽君子把持了南京鑄幣司,從此以后生產的銅錢就一年不如一年,到天啟二年,南京鑄造的銅錢已經下降到了銅三鉛七,重八分。到天啟三年(62年),南京新出爐的一批銅錢竟然已經是銅一鉛九,重量也破天荒地降低到了四分一枚。

這樣質量低劣的銅錢,自然在中國民間引了廣泛的抵制風潮,弄得朝廷官員焦頭爛額。隨后在不知哪個聰明人的指點下,大明朝廷采取了“禍水外引”的計謀——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把這些質量低劣的破銅錢統統傾銷到日本:這是一項極有油水的暴利生意,通常來說,一吊大明的劣等銅錢大約可以在日本換到二兩的銀子,然后再倒騰成日本盛產的銅錠運回來,這些日本銅就能產出至少五吊的劣等銅錢。即使刨去了航海的費用、日本商人的中轉和行賄日本地方官員所需,這換錢的利潤最起碼還是在百分之百以上。

于是,大明的東林黨政府成功甩掉了一個火藥桶,各個彈冠相慶,各路承銷商也賺得腰包鼓鼓,甚至為了組織貨源,開始自行鑄造假錢。但日本方面卻承受了極為恐怖的損失,很快就展到了已經不能坐視的程度:日本列島的銅礦再多,也經不起大明朝廷和各路假錢制造商如此這般沒黑沒白地造啊

至此,德川幕府中的一部分有識之士,終于看出了自行鑄錢的重要意義,推動幕府從寬永初年開始鑄造自己的銅錢“寬永通寶”和金、銀幣,計劃以此來驅逐日本市場上的西班牙銀幣和大明銅錢。

但問題是,這一意義重大的貨幣自主化政策,不知為什么居然執行得非常不順利。雖然德川幕府從一開始知道,有能力進口或偽造銅錢的商人都不會是小家伙,所在開始進行貨幣兌換前就對各大商家進行了有力的警告。可即使是在最嚴厲的武力威脅之下,明國的劣錢還是源源不斷地涌入日本市場,反倒是幕府投放市場的寬永通寶,很快就都沒了影,讓幕府的兌換壓力一直不能解除,財政損失更是巨大。

無奈之下,德川幕府只好一邊繼續堅持這種天天虧損的兌換工作,一邊開始在國內搜捕可疑份子,希望杜絕劣錢生產和進口的源頭,最后終于注意到了長州藩——原來這一切都是毛利家這個日奸搞的鬼

憤怒的德川幕府立刻對長州藩出了最嚴厲警告,但長州藩的毛利家依然置若罔聞,繼續從明國弄來大批劣錢,然后轉賣到日本內地,從中牟取驚人的暴利——所有人都知道,只要長州藩這個洞不被日本幕府堵住,劣幣自然會驅逐良幣。幕府的貨幣改革就變成了給長州藩送錢輸血:這樣的事情怎么能忍?

就這樣,長州和幕府之間的關系很快變得劍拔弩張,以前幕府規定各藩的藩主每兩年就要去江戶一趟當人質,住上幾個月甚至一年,但那一年的毛利秀就(長州藩第一代藩主,關原合戰西軍總大將毛利輝元的兒子)非但沒有來江戶報道,還在長州邊境大型土木,修筑了一系列炮臺和堡壘,明顯有起兵作亂之意。

于是,為了維護幕府的威信,也為了獲得自己的武功,年少氣盛的德川家光于寬永三年(62年)二月毅然頒布了“征長令”,一口氣動員了約六萬幕府軍,又號令其余諸侯出兵助戰,向長州藩起西征。

然后,德川幕府的噩夢終于開始了:

長州藩在大明軍官指導下建設的邊境堡壘,十分有效地拖住從幾個方向來的幕府和日本諸侯大軍。面對無休止的猛烈炮擊和仿佛堅不可摧的棱堡,以弓箭、竹槍和武士刀為主要裝備的幕府軍主力經過一個月的苦戰,仍然止步于長州藩邊境,對那些奇怪的堡壘一籌莫展,只能寄希望于靠長期圍困將其攻陷。

而與此同時,毛利家的精銳新軍和明國援軍,卻作為機動部隊,依靠海路不斷襲擊日本西南各藩,通過武力和炮彈“勸說”它們退出幕府軍陣營……在成功擊敗了這些原本就戰斗意志不堅的“外樣”大名之后,旗開得勝的毛利家隨即集中全部主力,在四月初八與德川家光親自率領的幕府軍展開決戰。

然后,德川家光品嘗到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失敗的滋味。

——長州軍方面是以三千近代軍隊為核心、近萬名因為保家衛國而士氣高昂的本地農民;幕府軍方面則是五萬多關東來的農民、還有數千穿著盔甲的“劍術大師”,并且他們已經頓兵堅城之下兩個月了。如此對比之下,戰斗的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在野戰炮的轟擊下,德川幕府的大軍迅崩潰。雖然面對著鋪天蓋地的炮火,一部分旗本武士還在繼續沖鋒,企圖跟敵人展開肉搏戰,以抵消長州軍的遠程火力優勢。但當長州新軍和明朝援軍使用了恐怖的鏈彈和霰彈后,幕府旗本也開始潰逃了,最后紛紛被火銃打成了漏勺……

德川家光已經記不清楚自己當時是怎么指揮那場戰役的了,只是依稀記得自己的本陣先是挨了不知道多少炮彈,隨即徹底散了鴨子。他本人也被潮水般得亂軍裹挾著逃出戰場,暈頭轉向地跑了一天一夜,先后好幾次差點被毛利軍的前鋒逮到,連心愛的小姓(大致可以類比為小廝和孌童)都一個接一個戰死或失蹤,最終僥幸在海邊搶到了一條漁船,才一路逃回了姬路城,然后又逃到了大阪,總算是脫離了險境。

但兩個月之前從大阪誓師出征的六萬幕府大軍,最后卻只跑出來了區區幾千人——根據毛利家宣傳的戰績,他們在那天斬一萬余級,抓到了兩萬多名俘虜。扣掉成功逃回大阪的幾千人之外,還有兩萬幕府軍下落不明,估計都在半路上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而一代目家康給德川氏留下的家臣團也損失過半。

如此傷筋動骨的丟臉慘敗,在德川家的歷史上似乎還從未有過,被世人比作戰國武田家的長莜合戰。當時已經退隱的二代將軍“大御所”德川秀忠,在聞訊之后當場吐血三升,被活活氣死。

自此,日本結束了自平安時代以來天皇聽上皇、關白聽太閣、幕府將軍聽大御所,這種老人垂簾聽政的二元政治傳統。德川家光將軍在惶恐和迷茫之中,頂著“敗家子”和“昏君”的罵名,開始了大權獨攬的統治生涯——然而此時德川家的局勢實在惡劣,作為核心的嫡系武裝力量幾乎損失殆盡,威望和震懾力也出現了雪崩式暴跌,而大獲全勝的毛利軍卻是趾高氣揚、斗志高漲,“打到關東,火燒江戶”的呼聲一時間甚囂塵上:按照當時幕府重臣們的悲觀推算,如果長州軍大舉來襲的話,西國各藩恐怕都會叛離幕府,德川家只能放棄無險可守的京都,專心在大阪籠城堅守,為幕府在關東后方重組軍隊盡量爭取時間了。

幸好,當時的戰局總算是沒有展到如此悲哀的程度——毛利家方面似乎很清楚自己實力有限,并沒有將戰爭長期化的打算,而是表現出了成熟政治家的風度,在得勝之后就釋放了全部的幕府軍俘虜,同時乘勝提出一份有理、有據、有節的議和條款……在當時那種幕府軍遭遇毀滅性慘敗、天下各藩都在蠢蠢欲動的大背景下,為了防止長州藩反悔,德川幕府幾乎急不可待地簽訂了停戰條約,讓日本再次恢復了和平。

待到戰火稍息,局面初步恢復平靜,大敗而歸的德川家光將軍痛定思痛,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加強軍事建設,而這也是整個幕府上下的一致共識——德川幕府號稱有“八萬旗本”,但實際上全部的旗本武士和御家人加起來還不足一萬,得要把農兵足輕也算上去,大概才能湊出八萬人左右。這回在長州藩一口氣損失了幾萬農兵和幾千武士,當真是連脊梁骨都被打斷了。再不重整軍備的話,難道要等著倒幕風潮興起嗎?

但雖然已經統一了決心,可如何籌款卻還是一個大難題——自古以來,打仗就是燒錢,此次動員數萬之眾的征長之戰,本來就已經把幕府的庫存給打空了。接下來,為了跟長州藩停戰議和,德川家又不得不割讓了關西的好幾處幕府天領,連之前好不容易從毛利家搶來的石見國生野銀山,這回也被毛利家重新收了回去,其余各藩對待將軍的態度也大不如前,使得幕府的財政收入連年下跌。

到了去年(63年),幕府的另一個重要財源,佐渡島上的金山又遭遇海盜襲擊,開采出來的黃金連同幾乎所有礦奴、監工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根據幾個神智錯亂的幸存者聲稱,是幾艘不可思議的大鐵船和一群奇裝異服的厲鬼洗劫了佐渡島這樣的瘋言瘋語自然沒人會信,但幕府財政再遭重創卻是不爭的事實。總之,德川幕府在戰后足足喘息了兩年之久,才想盡辦法湊出了重整軍備的經費。

但是,僅僅有了錢還是不夠的,德川家還需要更有威力的軍火和近代化的作戰模式。

通過“征長戰爭”慘敗的親身體會,德川家光將軍已經充分地認識到,德川幕府的傳統封建軍隊與毛利家的新式長州軍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讓人絕望的戰斗力差異——除了少數職業的旗本武士之外,幕府軍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在臨戰前倉促編組起來的足輕。偏偏在征長戰爭爆之前,日本已經有整整一代人沒有打過仗了,所以跟戰國時代慣于廝殺的足輕農兵不同,如今的幕府軍足輕可都是從來沒殺過人的安分農民,平時也從未受過什么像樣的軍事訓練,戰斗力跟明朝軍戶有得一拼,在戰場上的表現自然可想而知。

而幕府厚祿奉養的旗本武士,雖然確實是終生修習劍術的職業軍人沒錯,但他們習練的武藝大多也只是單兵作戰之中才有用,嚴重缺乏協同作戰的訓練——想象一下吧,幕末的“新選組”固然刀法出眾,當治安警察很不錯,可如果讓他們去跟正規軍交戰,那種只強調個人武藝的散漫風格,又如何能行得通呢?

更要命的是,除了個別的一些老頭子外,即使是旗本武士,他們大部分也都沒有見過戰場,最多都只有在酒館打架斗毆的經歷。跟曾經追隨明國將官以戰代練,與女真建奴、閩南海賊多次廝殺過,見識了許多大場面的長州新軍相比,簡直是兔子與餓狼的差別——即使是單兵格斗,旗本武士同樣也打不過對手

還有,長州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金屬胸甲、新式火槍、要塞炮和野戰炮,能夠排列成相當整齊的軍陣。而幕府軍則還在使用戰國時代的遺留武器,大多數人都沒有鎧甲,火炮數量更是少得可憐,而且質量比朝鮮人的炮還差,就這樣都還敢夸耀成“國崩”。到了戰場上,相當一部分缺乏經驗的幕府軍將士,更是真的把打仗當成了特大規模的群毆:都到這年頭了,居然還有人想要跟敵人進行“一騎打”(將領單挑)的

這樣全方位的落后,簡直是讓人絕望,但不管再怎么絕望,幕府都一定要抓緊這段稍縱即逝的寶貴時間,設法拉出一支能夠跟長州藩正面較量不落下風的精銳新軍——否則德川家的天下就要完蛋了

鑒于長州藩明顯得到了明國官府的大力支持(為了“挾大明以自重”,長州藩在日本國內進行了比較夸張的宣傳,以威嚇各路對手),德川家光將軍轉而請“南蠻人”幫忙,向荷蘭人下了一份巨額的火炮和軍事教官訂單。荷蘭人也果然沒有辜負將軍的厚望,很快就送來了大批威力強大的火炮和數十名經驗豐富的軍事教官。而幕府的鐵炮工匠,也在重賞之下,結合繳獲的若于實物,成功地自制出了一批燧槍。

于是,在德川家光的全力支持之下,幕府成功組建起了一支總兵力為五千人的近代化新軍,依靠荷蘭教官的悉心指導,很快就把西班牙大方陣、棱堡、炮兵戰術等一系列新鮮花樣給學得有模有樣。而荷蘭教官在課堂上講解的各種歐洲戰場經典戰例,也讓孤陋寡聞的日本武士們頗有耳目一新之感。

總而言之,通過上述種種努力,幕府軍終于逐漸開始了從封建時代軍隊向近代化軍隊的改變。

但是,這種安心治軍講武的日子沒能持續多久,一系列突如其來的意外變故,就迫使德川家光將軍不得不倉促動用了這支尚未完成訓練的近代化軍隊“雛形”,將這支軍隊提前拉上了戰場:

在今年的春夏時節,已經基本消化完上一次勝利果實的長州藩,終于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軍事擴張行動——在明國援軍的大力協助之下,毛利軍動了對九州島的侵攻作戰德川幕府的角度來看是這樣,至于具體誰主誰次,就各有各的想法了),一舉擊敗和降伏了號稱“九州第一強兵”的薩摩藩島津家

這個噩耗讓德川幕府上下大為震動——自從寬永三年的征長戰爭失敗,直屬軍隊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后,德川幕府對京都以西各藩國的威懾力大為縮水,基本上已經是號令難出大阪,只能坐視長州藩在西國逐步擴張,通過文武各種手段,吞并和降服關西諸藩,一步步恢復了毛利家在戰國時代末期的極盛版圖。

按照諸位幕府重臣的看法,在長州藩已經威震天下、制霸山陰、山陽兩道的情況下,毛利家之所以一直還沒有兵進京“上洛”,實現其先祖毛利元就的宏愿,主要是因為在背后還有九州的薩摩藩、福岡藩、肥后藩、佐賀藩,四國的土佐藩等一系列強藩牽制。如果在毛利家出動傾國之兵與幕府鏖戰近畿的時候,這些藩國被幕府說動過來撿便宜,往長洲藩的背后狠狠捅上一刀,那么毛利家的霸業就有瞬間崩塌的危險。

所以,在長州藩與幕府再一次展開較量之前,毛利家勢必要先厘清西國后院,保證后路無憂。尤其是從平安時代就統治南九州的薩摩藩島津家,更是毛利家一統西國的頭號敵手——德川家光原本以為,長州藩固然近來實力劇增,但薩摩藩也絕非弱者,長洲與薩摩之戰必然曠日持久。沒想到明國這回竟然違背了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的承諾,親自出兵東征(討伐日本的時候,黃石依然打著大明福寧軍的旗號),派遣了他們最善戰的傳奇名將和最精銳的百戰雄師,大舉渡海協助長州藩攻略薩摩如此沉重的籌碼被押到了長州軍一方之后,饒是島津家的薩摩武士再怎么彪悍善戰,也依然是一敗涂地,只得向毛利家開城降伏

而九州島上的其余各藩更是聞風喪膽,紛紛暗中向毛利家派遣投誠使節,眼看著就要背離德川幕府

如此一來,不僅幕府在西國的長崎、平戶等據點已經孤懸敵后,就連京都和大阪都要有危險了

——更可怕的是,根據來自京都的小道消息,就連某些朝廷公卿似乎都有“暗通長州”的跡象……

這個消息簡直讓德川家光如坐針氈:他清楚地記得,當初開創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大將軍和“南朝軍神”楠木正成,是如何利用天皇的圣旨和公卿的影響力,一舉掀起轟轟烈烈的全國性倒幕狂潮,在極短時間內就打敗鐮倉幕府的往事。如今的長州藩本身就夠難對付的了,更別提它背后還有明國這個龐然大物,如果朝廷這個墻頭草也對江戶幕府落井下石,授予毛利家倒幕的大義名分……那后果簡直是不堪設想啊

于是,為了穩固近畿局勢,震懾朝廷異動,德川家光只得不顧新軍尚未練成,就于今年十月底動員關東的德川家親藩和幕府天領,集結起四萬軍隊出兵上洛,準備向朝廷和諸侯展示一番幕府的武力——結果由于動員倉促,策劃不夠妥當,整個行軍隊伍走著走著就斷成了幾截,作為第一陣的幕府新軍已經通過關原抵達近畿,后面的傳統舊軍和各藩聯軍還在東海道慢慢磨蹭,有幾家親藩的兵馬甚至還沒過富士山……

然后,德川家光剛剛在京都郊外舉辦了一場小規模的閱兵式,將苦心打造的幕府新軍拉到京都公卿的面前亮了亮相,就從大阪方面收到了異國海盜偷襲港的急報……德川家光最初還沒怎么擔心,反倒覺得正好以將這伙異國海盜作為幕府新軍初戰立威的對象,用他們的人頭來證明江戶幕府的刀劍依然鋒利。

于是,德川家光將軍自己留在京都準備覲見天皇,派遣最信賴的異母兄弟保科正之擔任總大將,帶著五千幕府新軍和七千剛剛抵達的各路旗本武士、親藩軍隊,合計一萬二千人,浩浩蕩蕩殺奔港去也。

然而,德川家光將軍并不知道的是,偷襲港的這支所謂“異國海盜”,其實是海參崴遠東公司的“征糧隊”——于是,充其量不過是在裝備上剛剛達到了十七世紀先進水平的“半近代化”幕府新軍,就在一片無遮無攔的雪后曠野之中,迎面撞上了二十世紀的蘇維埃帝國戰爭兵器:

日本安宅船、小早船鱷魚級登6艦;

早期燧槍和火繩槍德什卡高射機槍、ak47自動步槍、pk機槍;

青銅前裝野戰滑膛炮蘇聯22毫米榴彈炮、pp箭筒和中國“民用”火箭炮;

火槍騎兵、長矛騎兵俄國裝甲車;

——如此令人絕望的對比之下,這一戰的結果顯然不言而喻:五千幕府新軍在港郊外遭遇毀滅性打擊,其余七千舊式軍隊不戰而逃,幕府軍總大將保科正之兵敗身亡,荷蘭教官多半也被炸得尸骨無存……

當德川家光終于得知了這個讓人不可置信噩耗,匆匆趕到大阪督戰的時候,他能夠看到的已經只剩下了港郊外的遍地尸骸,以及城內的遍地瓦礫——那伙“海盜”在輕易殲滅了幕府軍之后,又以極快的度搬空了港的倉庫貨棧,綁走了殘存的居民,隨即在街市上放了一把大火,然后就起錨揚長而去了。

于是,德川家光將軍一邊承受著痛失兄弟的悲傷,一邊又要為不可思議的戰報內容而感到精神崩潰:“……漂浮在水上的大鐵船?一炮糜爛數十里的犀利火器?不用牛馬拉動就能疾馳如飛的大鐵車?這都是些什么玩意兒?莫非我們是在跟妖怪打仗?嗯?大鐵船?怎么跟去年生在佐渡島的事情有點相似……”

但上述的這些疑問,其實已經不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德川幕府在猝不及防之下,又一次遭受了毀滅性的軍事失敗……接下來,幕府憑著手里這點士氣低落的殘破軍力,該如何抵御長州藩可能動的上洛之戰,怎樣彈壓懷有異心的各地諸侯,就統統都成了無法解決的難題。一念及此,德川家光終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上天啊你為何要如此懲戒我家光?難道我德川家的天下,當真要三代而亡了嗎?”

諸位幕臣聞聲,看著將軍如此悲傷嚎哭的模樣,也是各自心有所感,一時間齊齊落淚、泣不成聲。

然而,德川家江戶幕府的噩耗,就是毛利家長州藩的喜訊。所以,當大阪城內的幕府軍本陣一派愁云慘淡、哀聲切切的時候,長州藩的毛利家上下卻正是一派志得意滿、喜笑顏開的模樣……

的鄰居:、


上一章  |  大穿越時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