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第二十三章、無佛的佛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大穿越時代 >>大穿越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三章、無佛的佛國

第二十三章、無佛的佛國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16日  作者:老老王  分類: 科幻 | 時空穿梭 | 老老王 | 大穿越時代 
《》全文閱讀

作者:

第二十三章無佛的佛國

在聽說要蹭某個國內佛教朝圣旅游團的旅游大巴車去比哈爾邦,王秋最初還以為要跟一幫和尚尼姑作伴。結果等到上了車之后才發現,白泉頤衛生專員幫忙聯系的這個佛教朝圣旅游團里面,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光頭的宗教人士,只有一群打扮得很時尚的老頭老太,好奇地拿著照相機東拍西拍。此外還夾雜幾個體態臃腫、身穿西裝或花襯衫的中年成功人士,一上車就摸出平板電腦按得噼啪響王秋原本還暗贊他們時刻不忘工作,可是再仔細一看,卻發現他們赫然都在玩“憤怒的小鳥”……后來,他仔細研究了一番那張白泉頤塞給他的宣傳單,才發現牽頭組織這個旅游團的主辦者,其實是某個素食主義協會。

總的來說,這個旅行團在印度應該算是相當的上檔次了,坐的是帶空調的進口旅游大巴車,本地導游也是一位能說流利英語和蹩腳漢語的紗麗裝印度美女……此外在車上甚至還有兩個專門伺候游客的服務員,穿著筆挺的號服,笑容可掬地站在車門口歡迎旅客,幫他們拿行李,還殷勤地遞上擦汗的毛巾。

然后,從傍晚時分發車之初,兩位服務員就好像民航客機里的空姐一樣,一刻不停地給全車游客送上各種東西,首先是拿出幾種報紙和旅游雜志供游客選擇,接下來給每位游客送上一瓶礦泉水,然后是每人一個小餐盒,里面包括一把勺子、一袋餅干、一塊糖、兩個茶包和一個塑料杯子;隨即在送開水的同時詢問車上的晚餐需要素餐還是非素餐;詢問完畢后開始送餐,非素餐是雞肉咖喱和甜米飯,素餐是素漢堡和果汁,都是用餐盤裝著,類似飛機上的飛機餐,用車上的一個微波爐熱出來。最后還有冰淇淋和口香糖。

這一套流程下來,前后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在這兩個小時里,服務員一直在不停地忙活著,而游客所要做的只是坐在椅子上,選擇食品并點頭微笑……一股身為上等人的感覺頓時油然而生……

在每人付了一千元人民幣之后,旅行團領隊慷慨表示,王秋他們這些蹭車的也可以享受同等服務。

由于這是個佛教朝圣旅游團,所以絕大多數的游客都選擇了素餐,不過王秋堅持要了葷的,因為他總覺得漢堡頂不了晚飯,同時也難以想象素漢堡是一種什么樣的玩意兒沒有肉餡的漢堡還能叫漢堡么?

然后,他就看到旁邊座位上那位點了素餐的成功男士,皺著眉頭得到了兩種素漢堡,一種是面包夾著油炸土豆餅,一種是面包里塞了綠豆咖喱糊糊。配上一些菜絲和番茄醬,還假模假式地用一張錫紙包裹,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土著人看到航天飛機,就自己用木頭搭了一個,并以為就應該同樣能穿越大氣層了一樣。

而這兩種素漢堡的口味也一樣的糟糕那位成功男士只咬了一口就搖頭丟掉了。

很顯然,這樣奇怪的素餡漢堡,在印度之外的地方肯定都賣不出去……但王秋的非素餐也好不到哪里去,甜米飯似乎是用羊油和糖攪拌而成的,半生不熟,而且非常膩人,結果他只好可恥地剩了許多。

等到晚餐用完,天色也漸漸黑了下來。由于是夜間行車,也沒有什么可看的景色,如果是在國內的高速路,估計乘客們早已昏昏欲睡了,可是在印度,卻被顛簸得根本睡不著說起來,印度北部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連小山包都(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遠在地平線盡頭的另一端)都難得見到一座,土地也還算結實,按理來說,應該是很容易修建公路的,至少比中國人被迫在西南云貴的山溝里架高橋挖隧道來得容易許多。可事實上,現代印度的公路系統似乎也跟印度鐵路一樣,還是當年英國人留下的,即使是旅游大巴車行駛的所謂“高速公路”,其實也不過是硬化路面的普通公路,有些路段甚至干脆是土路。每一段路上都能看到游蕩的神牛,完全封閉式的高速公路極少,而高架橋上的高速公路更是傳說中的存在……收費站倒是多得嚇人,每隔十幾公里就有一個,可惜路面卻保養得極差,到處坑坑洼洼……

佛教朝圣旅游團的旅游大巴車就這樣停停開開,始終不起來,最后在一個類似加油站服務區的地方,終于停了下來,領隊宣布讓大家下車去上個廁所,然后就在車上休息一夜,明天早上繼續出發看來,旅游團的組織者大概也已經清楚,以印度的道路條件,是沒法讓乘客在行駛的大巴車上入睡的。

于是,一車游客就這樣擠擠挨挨地下了車,可是真的到了那個廁所門外,卻又忍不住一齊捏住了鼻子:因為加油站的這間廁所非常臟亂,里頭的地板上到處積滿了濕漉漉的水漬,白色的瓷磚都變成了奇怪的屎黃顏色,水漬上頭還漂浮著各種詭異的液體和蟲子,以及未沖刷干凈的糞便殘渣,至于抽水馬桶上的馬桶圈,則布滿骯臟的鞋印,想來是使用它的游客為了避開污穢,只得直接踩在馬桶圈上面所致。

面對這樣的情況,男人們勉強忍一忍也就過去了,但女游客,尤其是那幾個穿了長裙的女游客可就犯了難,若是她們就這樣走進去上廁所的話,恐怕裙子會變成一條吸水抹布,甚至沾染到地上那些穢物……王秋也不知道她們最后是怎么解決的,只是在回來的時候,卻發現鞠川靜香居然根本沒下車。

“……呃,你不用下去方便一下嗎?總不能憋一夜吧!”王秋好奇地問。

然后,這位胸圍很驚人的金發蠢萌女校醫,就給了王秋一個囧囧有神的回答。

“……沒關系的啦,人家早就預料到會有這種情況,事先就在裙子里面穿好成人用的紙尿褲了……”

應該說,鞠川靜香老師雖然胸圍嚴重超出了亞洲人的平均水準,但思維上果然不愧是日本人嗎?

雖然這輛旅游大巴不是臥鋪車,但是只要把座椅放倒,也就變成了一張躺椅,可以將就著對付一夜了。

在上過廁所之后,一部分疲倦的乘客戴上眼罩和耳塞,裹著導游分發的毯子開始入睡。而另一些還有精神睡不著的乘客,則戴上藍牙耳機,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車載電視里的印度佛教歷史文化宣傳片。

在東亞各國,基本只要是個人就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大家同樣也知道,早在近千年之前,佛教在印度就已經進入了末法時代。唐僧上西天取經的時代,已經是印度佛教最后的輝煌,再往后,就是一路下坡直至崩滅最遲到明朝吳承恩寫《西游記》的時候,天竺之地實際上已經是無經可取了。

說起印度佛教的由來,就得從印度文明的誕生談起印度這個名詞的語意原來為“月亮”的意思,在中國西漢時代,印度被稱之為“身毒”,到東漢時又被稱為“天竺”,一直到了唐朝才確定被稱為印度。古印度是和中國、古埃及、兩河流域同時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將近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不過,跟中華文明的五千年一脈相承不同,印度文明卻有過好幾次的中斷,甚至連“印度人”這個概念的含義,也發生過巨大的改變就像沒人會把現代美國人和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歸為同類一樣。

跟東亞的黃種人一統天下不同,印度次大陸最初的居民人種就已經比較混雜,有非洲類型的尼格羅人種、澳大利亞類型的黑棕色人種、類似我們中國人的蒙古人種和來自地中海地區的達羅毗荼人等等。

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達羅毗茶人是印度最早的文明種族,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輝煌宏偉的城市,比如著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還有好幾座被沙漠和海水淹沒的神秘古都。

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原本活躍于中亞、中歐大草原一帶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駕駛著馬拉戰車,越過了中亞大平原,從興都庫什山口侵入了古印度。他們征服了原本棲息于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茶人城邦,占據了印度北方的平原地區,并把達羅毗茶人和其他部族向南方或者向北方的山地、森林地帶驅趕。

同時也將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傳入了印度,開始建立起許多個階級分立嚴明的雅利安王國。

“吠陀”一詞,源自于梵語,原意是知識的意思,它是雅利安人在漫長遷徙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偉大經典。它的內容方面包羅萬有,即使宗教圣書也是史料總集、文學詩歌,可以說是集雅利安人的智慧之大成,最后甚至成為印度文化的代名詞。現代印度人就常常自稱他們的文化屬于吠陀文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雅利安人的社會形成了三個群體,第一個是戰士集團,稱為剎帝利,第二個是祭司集團,被稱為婆羅門,這兩個集團為爭奪雅利安人的政治權利進行了斗爭,結果是婆羅門成為了最后的勝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個集團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他們就是吠舍。接下來,許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納入了雅利安社會體系,成為了雅利安社會的第四個集團,首陀羅通常來說,吠舍往往是有些產業的農場主、商人、手工業主、地主,而首陀羅則是在農場工作的農民或者在手工作坊進行勞作的雇工。

在雅利安征服之后,為了維護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漸建立了許多社會和宗教制度和規則,使得這種階層的區分被永久固定下來。種姓制度由此產生為了對印度的土著民族,進行長期而有效的支配,雅利安人便根據吠陀的內容創造出原始的婆羅門教,并且根據經典里頭的教義,將人民區分為四個等級:首先從創造神梵天口中生出的,是身為祭祀階級的婆羅門,從雙臂出生的,是身為王族階級的剎帝利,從大腿出生的,是身為平民階級的吠舍,最后從雙腳出生的,則是身為奴隸階級的首陀羅。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淺色皮膚和當地人的深色皮膚對比鮮明,所以膚色是和種姓制度緊密聯系的一大因素。我們熟悉的“種姓”這個詞,實際上是16世紀來到印度的葡萄牙旅行者創造出來的名字。在印度,種姓其實被稱為瓦爾那,瓦爾那這個詞就是很直白地指“膚色”,其本意和階層、地位毫無關系。

不過,經過了3500年的悠久歲月,雅利安人的膚色也在變化,因為在熱帶的太陽下,只有深色皮膚的種族才能更好的生存,淺色皮膚容易因皮膚病而夭亡被淘汰,雅利安人基因中的黑色成分被遺傳和強化,淺色成分被不斷淘汰,所以到了現代,已經不能完全用膚色來判斷印度人的種姓高低了,某些高貴的婆羅門可能也膚色很黑,而一些賤民的膚色同樣可能會比較白但是,總的來說,跟中國一樣,在印度一般也是皮膚越白的人出身越好,尤其是在一些印度上流社會的俱樂部,那些穿著西裝革履、連衣長裙的印度紳士和夫人,除了身上的咖喱味兒就跟西方白人沒有任何區別,看照片的話甚至會誤以為是在歐洲……

無論婆羅門的皮膚是黑是白,這這四種階級都是如此的分立嚴明,不容任何人挑釁逾越,凡是試圖想打破這種鴻溝的人,都將受到其他階級的嚴厲制裁。因此,每個階級各司職司,也不容通婚交流,每個種姓制度都自成族群,而且永無翻身出頭的機會。例如出生于奴隸階級的首陀羅,便終身是首陀羅,即使他付出再多的辛勞努力,也無法改變他的身份地位。他除了從事低賤的工作之外,無法找到其他的工作。

如果他真的跨越這層階級,去從事了不符合他身份的更高尚工作,而他原來的階級族群還會反過來群起指責,咒罵他破壞了這層神圣秩序。比較嚴重時,甚至還會遭到逐出族群的處分,或是降到更低賤的階層,成為眾人不可接觸的污穢階層“阿瑜迦跋”,也就是俗稱的賤民。

最早的印度賤民,是一些從事污穢工作的被征服的土著,比如屠夫、清潔工、辦喪事的……本來就已經夠遭人白眼了。更要命的是,高種姓的印度人,尤其是婆羅門對“潔凈”這個概念非常執著,所以賤民被認為是不可接觸的人古代印度人相信,疾病不僅通過接觸,甚至通過空氣都可以傳染,所以不僅他們不能接觸高級種姓的人,甚至要同高級種姓保持相當的距離,以避免被高級種姓的人偶爾見到。

由于這種階級分立嚴明的種姓制度,從行為規范上支配著眾人的一舉一動,久而久之,遂使空泛的宗教規定變成事實,并且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印度人的思想和生活。種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頑固性和凝滯性,各個種姓之間不會轉化,在東亞、中東和歐洲,社會底層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機遇成為高官和貴族,可以去當紅衣主教、阿訇,但在印度基本不可能。更要命的是,種姓制度建立后,不僅永久固定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地位,還固定了他們的職業,限制了各個種姓間的社會交往和婚配。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大種姓的分類,僅僅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相當于古代中國的士農工商。而在這四大分類之下,印度社會還有更加細微的劃分。如同古代世界的其他社會一樣,子承父業是印度的傳統,從事某項工作的家族將世代從事這樣的工作,當家族的成員數量隨著世代繁衍而逐漸增大,他們就成為了一個社會團體,這樣的團體在印度被稱為賈特,翻譯過來就是副種姓,或者亞種姓,每個副種姓中的各個家庭都從事相同的工作,互相建立緊密的社會聯系,形成一個社會共同體。副種姓基本都是由職業產生,所以數量繁多,現在的印度有3000多副種姓。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這個姓氏就顯示了他所屬副種姓的意義,甘地的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說菜販。

如同種姓一樣,出生在某個賈特的人終身屬于這個賈特,理論上不可以改變,必須操持該賈特所操持的職業,食用屬于該賈特的飲食所以甘地當初想當律師和從政的時候,還一度被開除出去,當過一陣子的賤民,不過等他在國大黨里混出頭變成圣雄之后,又被長老們恭恭敬敬地請了回來。傳統上,即使在四大種姓內部,不同的賈特也是不能通婚的,某個賈特的人只能跟某個賈特的人結婚,哪怕他們都是婆羅門或都是剎帝利。不過到了現代社會,這種規定已經執行得不太嚴格了。

由此可見,傳統印度是一個極度僵化和死板的社會,每一個印度人都是這個社會上的一顆螺絲釘,每個人從出生就被決定了命運,因為他的姓氏就是世襲職業比如說,有個印度人姓哈爾維,意思就是“做糖果的人”。那么他們就必須去做糖果來謀生,如果沒有自己的店,就只能去糖果店打工。因為那些老板一看到他就想:哦,他姓哈爾維,生來就是熬糖煮茶的,別的工作恐怕做不好吧?

如此一來,說得好聽一點,傳統的印度社會就像一個大動物園,一個自給自足、等級森嚴、秩序井然的動物園。每個人各司其職、樂得其所。這兒有工匠、有牛倌、有地主,姓糖果匠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姓戰士的人去打仗,賤民負責挑糞……每個人的命運都由姓氏決定了,像改行就得再投胎。

說得難聽一點,這種死板到完全沒有流動性的社會結構,不僅絕了底層印度人的上進之路,嚴重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對于最高統治者其實也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這樣一來,人力資源就無法在各個行業之間流動不僅僅是沒法從底層人民之中提拔親信,而且即使是在同一階層之中,也沒法進行人力調配。

一位古代印度的王公,如果想要發展冶金業,也沒辦法讓農民改行去當鐵匠;如果想要發展航海業,同樣沒法讓手藝人變成水手所有印度人的職業都是世襲的,并且形成了像西歐猶太人那樣結構嚴密的一個個社團,或者說世襲的工會組織,而且還有宗教作為理念支撐。統治者無論是想要解散團體,還是想要把新人塞進去,都非常的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其難度不亞于一場宗教改革。

舉例來說,在十九世紀初期,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時代,由于手工紡織的印度棉布被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棉紡業在市場上打垮,導致印度紡紗工餓死后的骨骸鋪滿了加爾各答的郊野不是這些印度棉紡工匠太傻太頑固,一直到餓死都不肯改行去做別的來賺錢,而是印度極度死板僵化的傳統社會制度,讓他們基本沒辦法改行,如果某個行業被整體淘汰的話,從業者唯一的出路很可能就是集體自殺……

總之,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保障了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世代富貴,卻打擊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因為看不到在現世的希望而沉迷于宗教,同時也讓最高統治者難以集權,導致國家長期碎片化。

為此,大約在中國的春秋晚期,跟老子和孔子差不多同一時代,在現代的尼泊爾境內,有個原名為喬達摩的釋迦族王子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就因為不滿意婆羅門教這種宗教理論,經由刻苦修行后,在恒河畔的一顆菩提樹下悟道,最后創立了佛教,打出了眾生平等的旗號,試圖改變這種流傳已久的現狀。

可惜,佛教在佛陀的倡導之下,雖然跟婆羅門教爭斗上千年,甚至在阿育王、戒日王等著名君王的支持下,一度成為國教就像秦始皇統一中國需要法家思想來支持一樣,這些印度君王們掃平割據、建立帝國,也需要一套能夠打破種姓桎梏、適應帝國結構,取代婆羅門教的新思想,故而選擇了扶植佛教。

但隨著印度的長期分裂,以及婆羅門教改變形態,成為信仰更加廣泛的印度教又一次卷土重來,印度本土的佛教最終卻日漸式微,到了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時代,佛教已經在印度本土基本絕跡。直到1947年現代印度建國之后,才有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僧人重新回到印度傳教,讓印度佛教的香火死灰復燃。

不過,印度佛教的式微,并不意味著佛陀釋迦牟尼被印度人遺忘。因為即使在印度教徒的眼中,佛陀釋迦牟尼也依然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神明,被視為印度教最高神毗濕奴的十個化身之一。在印度的小學課本里,就告訴孩子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國度。佛陀之光庇佑著這塊土地。恒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人類和動植物都賴以生存的圣水。感謝神明讓我們降生在這片土地上……”

所以,佛陀釋迦摩尼留下的很多遺跡,也因此得到了印度教徒的保護,一直存留到了現代,而不是像猶太人那樣只剩半堵哭墻可供祭拜……比如,王秋他們此次前往的菩提伽耶,就是當年佛陀悟道的地方。

也是有可能在異世界染上了t病毒的錢德拉.舒克拉先生,目前所在的地方……





上一章  |  大穿越時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