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李子雄吃驚地望著齊王,眼里不由自主地掠過一絲慌亂,他怎么知道有兵變?秘密泄露了?這怎么可能?
李子雄是兵變的策劃者之一,但何時發動兵變,如何兵變,兵變最終以何種方式結束并達到目的,都沒有確定。全文字閱讀
政局在不斷的變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甚至就連他本人都突然“復出”了,而且離開東都到了東萊水師,所以到目前為止,雖然二次東征是個絕佳的發動兵變的機會,但因為兵變的幾個策劃者“各奔東西”,至今未能聚在一起拿出一個具體方案,因此兵變還停留在籌劃階段,距離實施遙不可及。
不過,李子雄雄心勃勃,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所以他乘著齊王楊喃進入齊郡戡亂,周法尚讓其支援張須陀之便,與齊王相見,打算試探一下齊王,看看有沒有可能說服齊王發動兵變。
在兵變的策劃中,說服齊王發動兵變是方案之一,成功希望非常大,這不僅僅因為齊王是本朝唯一合法的皇統繼承人,他的背后有龐大的關隴本土貴族集團,而且齊王的政治理念很保守,符合保守勢力利用皇統更換來推翻改革的條件,另外正好圣主和改革派一直圖謀廢黜齊王,拿掉他的皇統繼承人資格,這讓齊王深陷絕境,讓他有了逆轉命運的愿望和動力。
可以預見,一旦齊王發動兵變,率先響應齊王的就是這群秘密謀劃兵變的權貴們,而這些人不是手握大權就是手握重兵,再加上變相“綁架”了一直支持齊王的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各大勢力聯合到一起,足以控制東都和西京,而齊王有了關隴和中原,有了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和河洛貴族集團的鼎力支持,足以與圣主、山東人和江左人分庭抗禮,足以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足以贏得這場內戰的最后勝利。
然而,這個策劃的關鍵就是齊王,若齊王拒絕以暴力手段奪取皇統,不愿父子相殘兄弟鬩墻,不愿挑起內戰禍害中土,那么這個看上去完美無缺的策劃就毫無意義。
在第一次東征大敗,圣主不惜代價要發動第二東征的時候,李子雄曾與楊玄感、李密具體商討了這個策劃,因為齊王楊喃不但成功“逃”出了東都,還利用居外戡亂之機掌握了軍隊,這使得以齊王楊喃為“大旗”發動兵變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大大增加,但齊王自小在“溫室”里長大,上面又有個哥哥給他遮風擋雨,讓他一度遠離爾虞我詐、血腥殘酷的政治角斗場,所以齊王性格溫和甚至有些懦弱,而這種性格的人基本上優柔寡斷,做事瞻前顧后,經不起大風大浪,另外齊王背后的關隴本土貴族集團考慮到現實的政治利益,不愿與圣主和改革派繼續正面廝殺,已逐漸把政治資源向代王楊侑傾斜,對齊王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小,這也是個重要的不利因素。
綜合考慮之后,楊玄感和李密均認為風險太大,尤其齊王楊喃和關隴本土豪門世家強強聯合的政治集團過于龐大,實力太強,即使有了兵變,控制權也會易主,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不但白費勁,甚至有被清算之危,所以這一策劃就此擱置。
然而,等到李子雄到了東萊水師之后,東都的皇統之爭發生了新變化,東都政局逐漸對保守勢力尤其是關隴本土貴族集團越來越有利,而齊王楊喃被排擠出新的皇統之爭,失去皇統繼承人的資格后,他也被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毫不猶豫的拋棄了,齊王楊喃由此陷入絕境,這讓李子雄看到了說服齊王發動兵變的希望。
但是,這一刻,看到齊王楊喃恐懼的眼神,看到韋福嗣心驚膽戰的表情,他心里的那點希望頓時煙消云散。
“兵變?”李子雄佯作吃驚,反問道,“大王聽到了什么風聲?”
齊王意識到自己失言了,一時心慌意亂,來不及做出反應,而韋福嗣“眼明手快”,當即反問道,“建昌公可曾聽到什么風聲?”
李子雄點點頭,“人言可畏,眾口鑠金。某在東都時,就曾聽到一些不利于大王的污蔑之辭,估計圣主也有耳聞,所以大王的處境才越來越險惡。”
齊王臉色陰沉,沉默不語。韋福嗣也不說話。李子雄想了一下,決意試探一下,“大王居外戡亂,手握重兵,給了居心叵測者以口實。實際上不論在東都,還是在水師,某都聽到一些荒誕的臆測之言,甚至有人惡意造謠,說大王要重蹈叛逆楊諒之覆轍,以武力奪取皇統。”
齊王聽到這話一腔怒火頓時噴涌而出,旋即又醒悟過來,這是李子雄的試探,但李子雄為何要試探自己?這里明顯就有問題。齊王疑心更重,同時也有心驚膽戰之感。如果李子雄當真糾集一幫人發動兵變,而圣主發現他在兵變前與自己見了面,那后果可想而知,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圣主為防患于未然,必定把自己拿下。
齊王越想越害怕,稍稍權衡了一下利弊后,決定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將來給李子雄害死,倒不如現在把李子雄“拿下”,不給他害死自己的機會。
“孤無意爭奪皇統,更不愿父子相殘。”齊王冷笑道,“但正如你之前所說,東都有人為了一己之私利,要摧毀二次東征給圣主以致命一擊。據某得到的消息,東都確實有人陰謀發動兵變,而且就在今年夏天,就在遠征軍殺到平壤城下之刻。”
李子雄愈發吃驚。齊王說得到底是真還是假?據自己與楊玄感等人的往來密件來看,到目前為止,幾個打算以兵變推翻圣主,中止改革的人,都沒有馬上發動兵變的計劃。難道還有其他人也在策劃這件事?
“消息確切?”李子雄急切問道。
齊王轉目望向韋福嗣,指望韋福嗣的默契配合。韋福嗣明白齊王的意思,也知道齊王的目的所在,猶豫片刻后,他斷然做出決定,既然大家的命運都被捆在一起,那就毋須遮遮掩掩,于脆攤開了說吧。
“消息來自白發賊。”韋福嗣坦誠說道。
白發賊?李子雄疑惑了。以他豐富的政治和軍事經驗,當然估猜到齊王與白發賊之間早有“默契”,只是無憑無據,就算有所猜疑又如何?現在齊王和韋福嗣坦誠以待,如實相告,直接把白發賊推到了他面前,等于告訴他大家都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都坐在一條傾覆在即的船上,唯有齊心協力才能共度難關。
“你若想知道詳情,某就邀他與你見個面。”
這是韋福嗣所能想到的,逼著李風云和李子雄說出真相的唯一辦法。
李子雄人老成精,沒有證據他不會承認,這就給合作埋下了可怕的隱患,在彼此沒有信任互相猜忌提防的情況下,哪有什么真正的合作?李風云到目前為止就說了“東都兵變”四個字,沒有透露其他任何訊息,這給齊王的應變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只能暫時把主動權交給李風云,任由李風云“指揮”,而齊王也罷,韋福嗣也罷,都不想這樣被動下去。
之前李風云在預測東征大敗的時候,曾當著齊王的面,做過詳細推演,以此類推,韋福嗣相信李風云也能詳細推演整個東都兵變的過程。如果東都當真爆發兵變,那么李風云所給出的推演過程,不論是否正確,都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都能幫助齊王在平叛過程中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
李子雄稍加思考后,同意了。韋福嗣馬上派出信使,傳口訊于李風云。
當天夜里,三個人在中川水南岸一個官軍兵營里見面了。
聽完韋福嗣的介紹,得知這位氣勢威猛、目光炯炯的老軍竟是當朝威名顯赫的軍政大佬李子雄,李風云恭敬施禮,不敢有絲毫不敬。
李子雄被李風云的那頭白發吸引了,開口就問,“你這頭白發莫非天生?
李風云回答說是后長的。
“當真有一夜白頭?”李子雄很驚訝,好奇地追問道。
李風云笑著搖搖頭,“幾年前某曾受過重傷,奄奄一息,虛弱不堪,后來身體雖然慢慢恢復了,但這一頭長發卻漸漸白了。”
李子雄恍然而笑,“看來傳說終究不可信。”隨即面色一整,嚴肅問道,“聽說你知道東都有人陰謀發動兵變?”
李風云沒有回答,而是轉目看向韋福嗣,目露疑問之色。韋福嗣回了他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李風云心領神會,若換了一個人,不知道歷史發展的軌跡,當然不知道李子雄此刻出現在齊王身邊的目的,但李風云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李子雄此行是來說服齊王發動兵變的。
李子雄打算用什么辦法說服齊王,李風云不知道,不過他知道自己此刻既然出現在李子雄面前,足以說明齊王已經猜到李子雄此行之目的,并且懷疑李子雄就是東都兵變的發動者,但齊王沒有證據,所以便請自己出馬,一方面逼迫李子雄顯出原形,一方面讓自己說出兵變真相,可謂一舉兩得。
要不要說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