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馬西涼第277章 多給年輕人機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躍馬西涼 >>躍馬西涼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7章 多給年輕人機會

第277章 多給年輕人機會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26日  作者:朝蓋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朝蓋 | 躍馬西涼 

法正雖然剛剛及冠,是個不折不扣的毛頭小子,但眼神卻極為清亮與自信,縱然保持了一定的謙虛,說話卻擲地有聲,“張魯無能之輩,雖據漢中卻不思進取,以為只要守住各處險要,就能在漢中稱王,這天下哪里有這么便宜的事情。主公只需將大軍往散關、斜谷一帶集結,張魯必然要調集大軍守住這兩處關隘。據在下所知,除了這兩條大路外,南山還有條子午小道,可直抵南鄭。雖然山路十分陡峭,車馬難行,但步卒輕裝簡行還是可以走過去的,主公可譴一支偏師,穿過子午小道突然出現在南鄭,屆時南鄭兵力空虛,若有漢中士族從中接應,則南鄭反手可下,漢中可定矣!”

羅征沉聲道:“孝直有把握說動漢中士族?”

法正朗聲道:“事在人為,在下愿前旆漢中一試!”

羅征沉吟了下,就看向賈詡和荀彧。

賈詡道:“若能兵不血刃而下漢中,自然最好!”

荀彧也點了點頭,漢中不過一郡之地,不比司隸之地,戰線數千里,羅征就算打下暫時也沒辦法去守,對涼州剛剛有了點起色的內政來說更是巨大的負擔。漢中則不然,非但地勢險要,可為關中的西南門戶,而且錢糧豐足,對羅征治下的內政更不會有負擔。

£∵,..若能兵不血刃而下漢中,這自然是一件極有有利的好事。

羅征見賈詡和荀彧都點頭了,當即斷然道:“好,孝直可前往漢中一試。”

“在下遵命!”

法正急拱手應命。雖然極力掩飾,卻還是有些振奮。

羅征和賈詡對望一眼。心照不宣的露出了一絲笑意,但很快就收斂。

年輕人和老油條最大的區別。就是年輕人富有激情,立功心切。

因為年輕,所以渴望功名,也最是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

對于年輕人來說,光有名氣和能力還不行,想要立功還得有機會。

但就是這個展現能力,出風頭的機會,對于年輕人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年紀輕輕。想要官場上身居高位,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是每一個諸侯都像羅征和曹操這樣,能做到唯才是舉,都愿意給年輕人機會。

法正一介白丁,剛剛致仕能給軍師賈詡作副手,就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

如今提出的建議又被采納,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干,又豈能不振奮。

至于羅征。則純粹是另外一種心態了。

就算不能兵不血刃而下漢中,他也會給法正一個表現的機會。

身為主君,不怕手下沒有功名之心,就怕手下的人沒有激情。

只要有功名之心就好。說明法正確實是想干成這件事,至少出發點是對的,對于一個英明的君主來說。如何充分讓手下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就是身為主君必須要具備的一個重要能力。知人善任。

就算法正因為經驗不足,最終的結果差強人意。羅征也會給他機會放手去干,至于在這個過程中法正會得到成長,而且自己也沒有什么損失。

兩日后,風塵仆仆的徐晃終于帶著八千河東軍趕到了長安。

自入夏以來,關中兵馬就在頻繁的調動。

如今涼州已經步入了正軌,不需要再留大量的軍隊駐守,羅征治下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關中,麾下的數萬軍隊在攻占關中后,也在循序漸進的進行重新整編。

河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有讓高順守著,羅征才能睡的安穩。

函谷尚在李傕手中,弘農就成了不設防的羊圈,之前因高順極為推崇,羅征對徐晃這個無名之輩也并不陌生,這才勉強讓徐晃的八千河東兵暫時鎮守弘農。

不過徐晃終究是降將,讓河東兵鎮守弘農,羅征心里有些不踏實。

這無關信任與否,連徐晃的面都沒見過呢,就將守衛關中門戶的重任相托,再英明的君主也不會冒這個險,畢竟徐晃一個人也代表不了八千河東兵。

羅征就找了個機會,將徐晃和其麾下的八千河東兵調來了長安。

張遼智勇兼備,早在呂布麾下時,就曾識破羅征和賈詡的奸計,投入羅征帳下后不論是平定張掖、酒泉、敦煌三郡,還是此前率軍奇襲安邑,都展現出過硬的軍事才能,有獨擋一面的大將之才,這樣的人若不重用,只能說明羅征有眼無珠。

荀彧提議讓張遼鎮守弘農,的確是個不錯的主意。

有張遼坐鎮弘農,羅征到也放心。

“晃,參見主公!”

長安東門,羅征帶著一眾心腹文武,親自在城門口迎接。

徐晃早就下了馬背,牽著戰馬徒步前行,及時到了城下,羅征帶著賈詡等人大笑著迎過來時,只是略微猶豫下,就鏗然拜倒在地,以臣子之禮拜見。

雖然這種比較隆重的大禮太麻煩,羅征也不大在意,平時能免就都免了。

但徐晃第一次見羅征,自然要依足了禮數,方能顯出誠意。

“公明快快請起!”

羅征大步上前,親自扶起了徐晃。

“多謝主公!”

徐晃順勢起身,立于一側,心里多少有些感慨。

“來來來,吾先給公明介紹一二!”

羅征拉著徐晃,先一指身側的荀彧,“這位荀彧荀文若,添居將軍府長史之職,負責本將軍治下所有政務,亦參謀軍政要略,乃吾之左膀右臂!”

徐晃一拱手,“見過長史大人!”

荀彧回了一禮,說了幾名贊美的話。

羅征又指一賈詡,“這位賈詡賈文和。涼州人,現為軍師治中。為吾參謀軍事,和文若一樣是本將軍的左膀右臂。多有奇謀,只是為人不怎么厚道。”

“哈哈……”

許褚和閻行先忍不住笑出聲來,荀彧、成英等也面帶笑意。

“見過軍師!”

徐晃心里有些怪異,連忙向賈詡施一禮。

賈詡苦笑搖了搖頭,亦回了一禮,主公這個玩笑可開大了。

羅征一一介紹了成英、許褚、閻行、王方等文腹心武,徐晃一一見禮。

第一次到長安,能受到如此禮遇,心里多少有些意外。也有些莫名的暖意。

自己只不過是個無名之輩,能給予一個初次見面的降將如此禮遇,不管怎么說,羅征這個主公的做法都無可挑剔,并沒有因為自己是降將就有些慢待。

況且徐晃雖然第一次來長安,但西涼軍中的一些事情卻已經知道了許多。

西涼兵的待遇的確很好,好的讓河東兵眼紅,羨慕嫉妒恨。

這年頭,當兵居然還能吃上肉。這簡直就是個奇跡。

雖然每天只有一頓,而且量也不多,但也足夠說明西涼軍的待遇之好。

要知道,好多諸侯軍中缺糧。士兵能吃飽肚子,就已經是一種極大的奢望了。徐晃在楊奉手下帶兵的時候,軍中士兵經常餓肚子就是家常便飯。

羅征麾下的軍隊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能吃上肉,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徐晃知道羅征先后屠滅休屠各胡和八百里羌原。搶到的牛羊勝出數百萬計,但能拿出來讓普通的士兵都有肉吃。這就能足以說明問題了。

而西涼兵給士兵們的軍餉、對傷兵的重視程度等等,都是河東兵羨慕的對象。

特別是能救治的傷兵若不及時救治,造成傷兵傷勢惡化殘廢甚至死亡,只要不是確實沒有條件救治,當值負責救治傷兵的軍官可是要被砍頭的。

這樣的軍規,既讓河東兵難以接受,又覺得西涼兵實在命太好了。

給這樣的主公賣命,就算死也值了。

在那些習慣了高高在上的諸侯眼里,軍隊只不過是手里的工具罷了。

就算再仁善的諸侯,能讓士兵們吃飽肚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羅征能如此善待麾下的士兵,是徐晃下定決心徹底投靠羅征的主要原因。

徐晃出身貧寒,當兵十余年,深知戰爭的慘酷和士兵的難處。

如果不是實在沒有其他的出路,誰愿意提著腦袋當兵搏命,而往往大多數時候,就算出來當兵,也要經常餓肚子吃不飽飯,想養活一家老小都難。

羅征雖然兇名赫赫,或許雙手沾滿了血腥,但至少對自己的部部還是很能體恤的。

僅這一點,對于徐晃來說就足夠了。

也只有羅征這種能善待大漢百姓,真正對部屬好的諸侯,才值得他徐晃賣命,殺人太多不是問題,只要不是大漢百姓就行;名聲太臭也沒問題,只要禍害的不是百姓就行。

徐晃草根出身,對士族門閥素無好感,更不會在乎羅征的名聲。

更為重要的是,自己一介降將,連羅征的面都沒見,就能鎮守弘農數月。

只此一點,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徐晃將心比心,都覺得若是換了其他人,別說讓自己一個連面都沒見的降將率領八千降軍鎮守弘農這樣的門戶重地,只怕第一時就就會解了自己的兵權。

羅征能如此大量,徐晃沒有理由不心懷感激。

盡管還是被調來了長安,但這已經無關緊要。

想想麾下的八千河東將士這幾個月來滋潤的生活,徐晃就覺得羅征占據河東,對河東將士和百姓來說,非但不是什么壞事,反而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至少麾下的八千將士不用再餓肚子了,而且還能和西涼軍一樣,都能吃到肉。

每月還能按時領到軍餉,雖然全都折成了糧食發放,但這年頭,糧比金子貴,而且量還不少,沒有人會嫌棄,每月二石糧,養活家小是綽綽有余了。

而且徐晃還聽說了,羅征是不允許治下百姓餓肚子的。

各地官府若不能妥善安置好百姓,若無特殊原因是要被重罰的。

大漢自立國以來,早就已經形成了士族利益高于百姓利益的不成文規則。

雖然官僚士大夫從來都不會承認,但卻事實存在。

羅征這種百姓利意高于一切的施政方針和理念無疑會得罪士族,但卻得到了所有出身貧寒的和下的擁護,徐晃自也是其中之一,知道的越多,投靠的也就越發徹底。

八千河東兵沒有進城,就在城外暫時扎下營寨休整。

羅征帶著一眾文武回到官邸,當即設宴為徐晃接風。

長安現在只有萬余兵馬,除了駐扎在城外大營的一萬騎,城中只有五千步卒。

兩萬屯田兵在河東,剩下的兵馬也分守各處,在關中沒有徹底穩定下來之前,羅征麾下的數萬大軍是動也不能動的,否則流匪一起,許多地方又要大亂。

只有等百姓安居,官府恢復秩序,軍隊才能離開。

長安城中的數萬降卒已經整編完成,暫時卻派不上什么用場。

羅征不想讓這些降卒閑著,想吃飽飯可以,但要用勞動去換。

數萬降卒被派去修橋鋪路,挖掘水渠,開墾荒地,反正就是不能讓這些精力旺盛的青壯漢子閑著,不然時間長了會出問題,羅征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等到席宴結事,荀彧、成英等人先后散去。

羅征只留下賈詡和徐晃,來到了偏廳。

徐晃心下詫異,不知道羅征還有何事,但也不好多問。

雖然是毫無味道的低度酒,但喝的多了,還是有些微熏。

羅征揉了一陣眉心,才問徐晃,“本將軍雖平定了關中,但函谷關卻為李傕所占,關中就有若不設防的羊圈,隨時都要面臨李傕麾下西涼亂軍的劫掠和襲擾。本將軍又不想和李傕全面開戰,和文和商議過后,決定在函谷關內再起一座雄關,以為關中東部門戶,公明久在河東,又鎮守弘農數月,想必對弘農的實際情況比較了解,可知何地置關為上?”

徐晃沉吟了下,道:“若另起關城,當屬華陰為上!”

“華陰?”

羅征臉色一動,就起身來到了屏風前的大幅軍事地形圖前。

徐晃也起身跟了過來,指著軍事地形圖上的華陰道:“主公請看,華陰北依河水,南面又是華山,從華陰往東士里有一段山道,寬約數里,北邊就是河水,南邊則是山崖,若于此起一座雄關,則可為四鎮咽喉,無論是從河東南下關中,還是從司隸前出關中,此處都是必經之地,完全可以代替函谷關成為關中的東大門!”(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躍馬西涼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