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1628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土地兼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遠東1628 >>遠東1628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土地兼并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土地兼并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07日  作者:茶頭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茶頭 | 遠東1628 
正文

類別:

作者:書名:

明代中葉以后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土地“投獻”之風盛行。((〔網雖然萬歷初年,張居正雷厲風行的清丈土地,抑制兼并。但人亡政息,投獻之風更烈。

皇室、親王、外戚、勛臣是封建等級結構的最上層。他們受賜的“公田”,載在“金冊”,并不報官入籍,享有免除稅糧和差役的特權。

雖然賜田以外的自置的私田,應與“齊民一體當差”,但明中葉以后,法律廢弛,權貴們更加肆無忌憚。實際上王府、勛貴的所有田產都享有優免一切糧差的特權。

貴族以外的官紳同樣是特權階層,雖然低于貴族,但卻高居于庶民之上。他們也享有優免權。與貴族優免不同的是,他們是論品定額優免。

以萬歷三十八年“優免則例”為例,現任京官甲科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至八品免田二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鄉官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鄉紳優免田最高達三千三百五十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法律上,限額優免要求優免田之外的“余田”與民一體當差。但是,官紳等級同貴族一樣,無視朝廷法令,按習慣權利行事。

這些皇室、親王、外戚、勛臣,以及大明士紳官僚階層,“無一手一足應公家之役,無一錢一粒充應役之勞”。使得大明底層農民土地所有權被無情剝奪,給他們帶來的是無窮的苦難。

洪武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詔令“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就是永不征收賦稅。可他們被投獻之后,卻要繳納苛重的籽粒、地租,并且由自耕農降為莊佃、佃戶或奴仆。

對于耕種向朝廷納糧土地的那部分農民來說,土地被投獻后,往往一田二稅,一身二役,要同時對國家和納獻者承擔封建義務。

對于為了逃避重役而“自動”投獻的那部分農民來說,雖然擺脫了國家差役,但替代的是對貴族官豪的封建義務和更強的人身依附,其艱難處境同樣不會得到什么改善。

對于未被投獻、仍在官府控制下的那部分農民來說,負擔急劇加重。王公勛貴、士紳官僚控制的土地、人口越多,國家控制的越少,而朝廷征派的稅糧、差徭不僅不因此而減少,反而日益增加。

權貴們納獻的土地和人口原來向國家所承擔的封建義務,就被轉嫁給了現存的尚未被投獻的農民身上,從而大大加重了底層農民的負擔。

賦稅和差徭是封建國家賴以存在的兩大經濟支柱。但由于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國家控制的土地和民戶銳減,以至形成“邑無王民”,“皆鄉官之戶”的嚴重局面。

其實這種危險的局面,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已經料到了。為了防患于未然,洪武初年的《大明令》禁止投獻。歷代大明皇帝當然也深知投獻之弊,幾乎每代也都要頒禁令、禁律,有的甚至十分嚴厲。

但封建時代是權勢的社會,朝廷律令往往是虛文俗套。土地投獻中獲利的多是藩王宗室、外戚勛臣和官僚鄉紳,這些人所組成的特權階層,是封建皇朝的統治基礎,他們怎么可能切實地去禁止和制裁納獻。

大明這幫貪婪的封建統治階層,下奪小民之利,上虧公道之賦,而繁重的賦稅差役卻要轉嫁到廣大底層農民的身上。

根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明朝的田畝數,最高峰大約為12254291頃,而這些土地中皇室和官紳占有的不納糧的土地越是總面積的6o以上。

到了明晚期崇禎年間,土地兼并的狂潮,已經使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士紳地主階級手中,有田者十分之一,為人佃者十分之九。

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而轉成佃戶,更有甚者成為了奴仆,而大明也失去了大量的賦稅,致使整個明朝中后期國家財政一直處于慘淡經營收支嚴重失衡的境地,直至明末崇禎時代,每年賦稅僅有幾百萬兩,這點銀子別說打仗了,就算是治理國家都只是勉強維持。

而且明末各地佃戶的地租奇高,當時江南一畝地的收獲,有三分之二要交給地主,加上朝廷的各種差役、賦稅,逼得佃農只有選擇逃亡。

后世對明末的人口眾說紛紜。明代最后的全國官方統計,為五千余萬人,時間為明光宗泰昌元年。

但是這個官方統計的人口數字是不完整的,這僅是官方所掌握的賦稅人口。還有大量的人口被隱瞞。

后世很多學者認為,綜合來說認定明末人口在2億左右,如今已經成了人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因為大部分底層百姓成為了大明藩王宗室、外戚勛貴和士紳官僚名下的佃戶和奴仆,他們并不在官方的統計范疇。而且自從明朝中葉以后,各地的流民逐年增加,尤其是崇禎大旱致使北方數以千萬計的底層百姓淪為流民。

西方史學家總是把海外殖民描繪成探險家的開拓史,把現新大6歸功于歐洲人特有的冒險精神。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歐洲人在中世紀晚期也陷入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兼并的瘋狂程度比中國明清兩朝毫不遜色,打著宗教幌子動的各種戰爭背后無不顯露出土地兼并的陰影。

封建領主之間的相互攻伐給農奴帶來巨大的苦難,整個歐洲被這種社會矛盾折磨的即將崩潰,勞動人民與剝削階級的仇恨一觸即。

因為教會和各國封建主占據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非常害怕農奴們把仇恨的目光對準他們。于是,在教皇的蠱惑下,各國封建主在歐洲各地瘋狂的動員,組織起一支強盜軍隊侵入東方,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

在幾百年里,一撥又一撥十字軍敗亡在東征路上,卻緩解了當時歐洲人多地少的尖銳的社會矛盾。

與此同時,西方王室也開始鼓勵人們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哥倫布、麥哲倫們出海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探險也不是為了點小財,他們是為了緩解土地矛盾尋找出路。

1498年哥倫布現新大6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殖民的主力,既不是什么貴族老爺,地主老財,更不是資本家,而是歐洲的農民。

殖民地是宗主國的原料來源和商品銷售地,以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為例,英國人在北美和印度及非洲并不展工業,殖民地的消費品供應來自英國的壟斷貿易,這反過來刺激了英國資本家在國內兼并土地的胃口。

于是,圈地運動開始了,羊吃人把農民趕出土地,以便適應對殖民地的貿易需求,1495年開始,英國的流民法把失地農民強制趕進血汗工廠、碼頭、礦山。

英國的海外殖民和工業革命是兩臺絞肉機。海外殖民是全球范圍的土地兼并,他給殖民地人民帶來的是屠殺和奴役,也給英國資產階級帶來了無限的利潤,又把英國的勞動人民趕入人間地獄。(。)8


上一章  |  遠東1628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