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1628第九百七十七章 梁玉潔的新想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遠東1628 >>遠東1628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七十七章 梁玉潔的新想法

第九百七十七章 梁玉潔的新想法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26日  作者:茶頭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茶頭 | 遠東1628 
(7kshu)

更新時間:20160226

李明和胡偉等人,在后套鎮考察的時候見到了梁玉潔。她正帶領河套根據地的商務小組的員工,在后套地區的基層農村幫助新安置流民進行春耕前的準備。

梁玉潔和商務小組的一幫人,正在河邊幫著流民開墾荒地。李明和胡偉他們來的時候,梁玉潔還在那里忙活呢。不知道從哪找了條圍巾系在頭上,身上還穿了一件工作服,弄得渾身上下臟兮兮的。

胡偉笑著道:“梁玉潔這次回來的變化很大,心態平和了,工作態度變化更大。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情報部的周比利還專門打電話來我們河套根據地要人呢。”

旁邊馬慶哈哈笑道:“別理那個大特務頭子,情報部都是什么貨色啊,別再把小梁帶壞了。我們河套還全指著她呢。”

幾個人在這里哈哈大笑,也驚動了遠處商務小組的員工,他們回頭一看,頓時嚇了一跳,連忙告訴了梁玉潔。

梁玉潔來到了他們的面前,笑著道:“幾位領導來,也不提前通知一聲,你看把我們商務小組的孩子嚇得,一個個連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了。”

她說到這里,回頭沖十幾個年輕人招了招手,把他們叫了過來。

“你們不是總想著想見一見李主任嗎,他就在這呢。還有我們根據地的胡主任、馬常委和周常委,這些人你們可難得見一次啊,今天我可給你們機會了。”

十幾個商務小組的青年男女,一個個緊張的不行不行的了,幾個年輕女孩都在往李明的身上瞄,小臉也是紅撲撲的。

李明和胡偉和他們一一握手,并與他們聊了一會兒。

等一幫年輕人離開了,李明笑著道:“這些年輕人都是遼東過來的嗎?”

“這都是我特意在公司挑的,一直跟著我在河南中原情報站實習,我覺得他們不錯,就都領到了我們遠東的革命圣地河套根據地,希望他們在我身邊多學學。現在公司商業型的后備人才明顯不足。我現在有時間就多帶一帶他們。”

聽了梁玉潔的話,李明點了點頭道:“目前河套地區百廢待興,條件也很艱苦,對你的工作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你要有思想準備。”

梁玉潔笑了下道:“其實我已經有了大致的思路。河套根據地雖然現在條件艱苦,物資匱乏,但我倒是覺得這里潛力巨大。”

大家一聽頓時來了興致,梁玉潔想了下,然后說道:“河套背靠漠南草原。光是草原上的物產,就足夠我們做文章了。這里有成群的牛羊,我們應該改變草原只靠賣牛賣馬過日子,每年出產羊毛、皮貨和牛羊肉,就是一項龐大的商業資源,我們盡可以開發它的潛力。

比如我們可以在河套地區建立一個毛紡廠,以后生產各種用現代機械生產的精仿羊毛制品、毛毯、毛線、毛氈、羊毛被等羊毛制品。還可以開一個皮制品廠,生產皮鞋、皮包、皮衣等皮質產品。牛羊肉也可以制成現代社會特色的牛肉干、肉松、咸肉、肉腸等肉制品廠。

除了草原上的牛羊,其實蒙古草原上還有一種更珍貴的皮毛,那就是蒙古旱獺。旱獺屬于冬眠的哺乳動物。嚙齒目、松鼠科,食草類,是松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蒙古旱獺是中型的旱獺,大個兒的體重可達十斤以上,小的也有六、七斤重。

旱獺渾身都是寶,皮光澤鮮亮,能做珍貴的皮草。旱獺皮毛色好,可用來做坎肩和皮帽子,是達官貴人最喜歡的東西。旱獺子脂肪層厚,從它的肉里能提煉出很多油脂。秋天的旱獺。通常能出一斤油,最大的甚至能出三斤。

旱獺油能治燙傷,新燙的傷口若抹上獺子油可以不起水皰。旱獺油還有一個與獾子油相同的功效,把它的油打在牛皮上能使皮子變軟。特別是那些沾了水的馬嚼子、馬籠頭等皮具。干了立馬兒變硬,若抹上旱獺子油來回揉搓,很快就吸收了,使其重新柔軟。

現代社會蒙古旱獺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可是在這個時代,草原上的旱獺都快成災了。旱獺善于挖掘地洞。破壞了草原的植被,是草原沙化的罪魁禍首之一。我覺得向草原上游牧支隊發布任務,讓他們幫我們捕捉旱獺。根據地完全可以開發旱獺皮和旱獺油產品,這個絕對是一個商機。”

胡偉笑著道:“小梁還真是有心了,你說的我的心都活了,現在就想去草原抓幾只旱獺。”

大家聽了哈哈大笑,李明也笑著道:“梁玉潔,有什么想法,繼續說……”

梁玉潔看了眼周林,然后說道:“我那天去了老周的農業科技園,感覺菌類產品也可以是我們以后的一項拳頭產品。如果以后在河套根據地大規模發展菌類養殖,那根據地的各種蘑菇、木耳和銀耳,我就能通過遠東商行把我們根據地的菌類產品在大明炒作起來,然后大批量的出口大明,這也是個商機啊。”

周林點了點頭道:“我已經制訂了一個大規模開發菌類養殖的計劃,預計兩年內就能在河套根據地建立幾個大型菌類養殖基地,如果小梁有開發菌類商品的想法,我還可以在各個基層支隊建立菌類配置站,一旦普及下去,不但可以滿足我們河套根據地的副食需要,還可以大規模向大明出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食用菌的國家之一。《呂氏春秋》載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史記》中有對獲各的記載,稱為“千歲松根,食之不死”。我國最早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靈芝可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等癥,并根據菌蓋色澤,評述品質高低。

6世紀賈思辨的《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詳細介紹了木耳的做法。7世紀段成式寫的《西陽雜俎》中,有關于竹蓀的描述。潘之恒于1500年完成的《廣菌譜》,記載了雞菌和其他40多種可食菌的生態和利用價值。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對前人記述的20多種有藥用價值菌類的名稱考證,對形態、栽培、采集方法和藥用功效作了詳細論述。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古人對菌類食品的記載,想辦法在大明對我們的菌類食品進行大肆炒作和宣傳,我估計還是可行的。一旦大明的達官顯貴的餐桌上,出現了菌類食品的菜系,那就能迅速在大明民間普及,并成為一種高貴的副食品,在大明各地逐漸被人接受。”

(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遠東1628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