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四一六章 現在不是撤軍的時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一六章 現在不是撤軍的時候

第四一六章 現在不是撤軍的時候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01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確定了以木材換取美軍俘虜以及購買一批中國淘汰軍火的協議后,蒲安臣這才急匆匆的趕回了華盛頓,再也不死賴在史密斯蘭的軍營不走了。

“這么快打發他走,真的好么?”蘇荷還是有些于心不忍,“你明明知道,他回去后不會有什么好結果的,為什么不能順便幫他一下?”

“幫他?怎么幫?”

“比如說,你可以要求讓他當中國大使,或者什么公使之類的,總之讓他生活在中國的話,總好過回去送死吧。”蘇荷輕輕的道,“這件事對你來說又不難,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兒。”

“問題是我為什么要幫他?”李永吉道。

“因為他是個好人啊。”蘇荷道,“他忠于自己的祖國跟人民,性格堅貞不屈,這樣的人才,不是應該保存下來么?”

“是啊,他是個好人,也是個人才,而且忠于祖國跟人民,但就因為這樣,我才不能幫他。”李永吉道,“這樣的家伙滿腦子都是忠于美利堅合眾國的思想,很難改變,這樣的人存在一天,對我們來說就是多一個威脅。

說白了,就是我們的立場不同,如果這個家伙是中國人,哪怕他是滿清朝的官呢,我也就試著勸降了,但他不同,他是不會真心臣服與我們的。

既然這樣,那么他越有才能,對我們的威脅越大,所以早早送回去,讓他們自己鏟除掉這個人才,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哎,可惜了。”蘇荷搖搖頭。

“沒啥好可惜的。”李永吉笑道,“美國人才濟濟,你這才看到多少?說真的,我還真嫉妒美國。哪怕打成這樣了,也依然有那么多憂國憂民,敢于為了祖國付出一切的中產階級。

相比而言,我們的中產階級卻大多數都是軟骨頭……當然,這一點早晚會改變的,而改變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所以說,教育的投入是絕對不能放松的。”

“但也不能太過了。”蘇荷笑道,“我知道加大教育力度是好事。不過我們不是已經把土地稅當作教育補貼了么,您還要加大教育投入,要從海關稅中扣除一部分補貼教育,這對我們的財政來說,壓力相當的大,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是負債累累,是那種叫赤字財政了。”

“這個老沈啊。”李永吉搖搖頭,“才能是不錯,可惜還是有些過于保守。總是把做生意那套用在治國上。

當然,我承認,治國跟做生意其實是一回事兒,不過呢。治理國家是一個超級大生意,不能眼光短淺,必須把目光放長遠,要做好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長線計劃才行。

比如說教育吧。現在看來我們的確投入很大,比如適齡兒童減免學費,還有增加教師工資。加大師范學院建設等等,看起來都是花費不菲,甚至暫時來說有些得不償失,但是十年之后,當那些在新教育體系下成長起來的兒童變成青年,大量走上社會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改變社會的一股新風,逐步掃蕩原來的腐舊氣息,并引導別人跟風學習,徹底改變社會風氣。

只有這批具有強烈民族意識與大國沙文主義的年輕人成為社會主流,中華帝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打不垮的超級大國,換言之,現在的投入,要十年二十年后才能見到效果。

再說赤字財政問題吧,的確,是我刻意加大政府消費,甚至用向銀行借債的方式來消費,可這種方式其實是在刺激經濟,讓整個國家的運轉速度更加健康高速。

雖然表面看起來,我們的政府債臺高筑,且赤字數目年年增高,但也要看到,我們國內的經濟也是一日千里,我們每年的稅收也是節節增高,甚至是爆炸性增高。

雖然由于技術問題,我們的財政統計還不算精確,但初步估計,1863年的年度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1.85,財政總收入超過了1862年近兩倍,且發展勢頭良好,今年的經濟增長率,恐怕依然會維持在百分之百以上,甚至有可能沖擊百分之兩百。

這么好的經濟形勢下,那點財政赤字根本不算什么,相反,適當的財政赤字,可以加快經濟運行,當國家整體經濟都上去之后,財政收入自然就上來了。

更不用說,國務院借的錢,八成以上都是走我的私庫,我自己這個大債主都不怕他花錢,他怕什么?”

的確,由于李永吉狂開金手指,又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又是刺激工商業發展,又是增加外貿出口,又是各種海外擴張等等。

有這么多利好的外部條件,加上中國正處在戰亂后的恢復期,原先的經濟基礎也差,是個幾乎沒什么工業的農業國,但卻在國家全力支持下進行工業化改革,且在這個工業化進程中,科技水平跟工藝水平都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所以說,在這種種利好形勢下,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工業化,且剛剛起步的大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快一點也就沒什么好奇怪的了,哪怕速度快的有些離譜,說白了還是之前的基礎太差,導致總數太小的緣故。

舉個例子,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滿清擁有四億多人口,而當時滿清的年財政收入才不過四千五百萬兩。

到了1859年,滿清發展了那么久,又各種戰時加稅,年收入也沒超過六千萬兩,而當時李永吉發展了也就半年,他的私人財團,收入早就破六千萬兩白銀了。

1860年的時候,李永吉提前推翻滿清,順勢登基稱帝建立新朝,緊接著又滅了太平天國,幾乎是把中國東南與東北一帶最繁華的地方都收入囊中。之后,李永吉又通過自治區制度,把中西部大量土地收入懷中,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換言之,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基本結束了動亂,進入了和平時期,就算地方還有些叛亂,但已經無足輕重。加上李永吉大興土木,興建新的城市圈以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在這樣的整體利好形勢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也就沒什么好奇怪的了。

當然了,由于中國目前還沒有健全的評測能力,主要是嚴重缺乏人才。所以還無法詳細統計gdp之類高大上的數據,因此只能先從國家的財政收入以及李永吉的私人財團的收入比來看。

因此,所謂的國家年度經濟增長率,主要看的是國家的財政收入,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國庫收入增長率,或者說是國家年度財政收入增長率。

所謂年度財政收入增長率,通俗的說,就是后一年的財政收入。減去前一年的財政收入,所得的差值再除以前一年的財政收入,這樣的出來的數值,就是所謂年度財政增長率了。

一般來說。按照這個算法,年度財政增長率能保持百分之十相當不錯了,要是能破百分之百,也就是破1的話。那說明后一年的年收入至少是前一年的一倍以上!

這還只是國庫收入比,要是算李永吉的私人財團收入比,那數字更恐怖。收入增長率早就破了兩百,也就是說后一年的收入是前一年收入的兩倍多!

雖然這些數據只是財團自己的收入以及國家的財政收入,但由于原來的中華帝國基本沒有工業,此時的工業幾乎有九成都是李永吉自己的,所以這個數據也不算離譜,綜合看的話,說成是國家gdp增長率也不能算錯。

不過李永吉估計,這種經濟增長率破百的情況,估計也就是這段起步階段了,等過了這個起步階段,以后再想有這么高的速度,恐怕就很難了。

另外,這種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伴隨的是瘋狂增長的財政支出,可以說,正是因為李永吉的瘋狂支出,才讓經濟增長維持了如此的高速。

要知道,從一開始的時候,李永吉就用土地稅補貼教育,也就是說土地稅雖然收上來,但國家是無法隨意支出的,那都是專款專用。這么算起來,國庫的主要收入,基本是通過各種諸如工商業的新增稅種,比如奢侈稅,以及日益龐大的海關稅來維持的。

但問題是,早在李永吉登基建國之前,他就已經開始大興土木,進行城市建設以及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了,建國之后,這類建設更是變本加厲,不但開始疏通從南京直達北京的運河航道,興建各種高標準瀝青公路,還開始進行了所謂大鐵路計劃。

所謂大鐵路計劃,第一步計劃是用分段施工的方式,修通南京到北京的直達鐵路,第二步就要同時修通從北京直達烏魯木齊的鐵路,以及從南京到防城港的鐵路,至于第三步,則開始以這幾條鐵路為樞紐,盡可能的輻射蔓延,讓全國所有大城市都通鐵路。

也就是說,大鐵路計劃的第一步跟第二步,純粹是從政治軍事角度考慮,并非是經濟角度考慮,所以短期內是很難收回成本的。

在大修路的同時,李永吉還開始同時建設北京、天津、南京、蘇州、上海這五個重點的核心城市,進行所謂的大都市圈計劃。在大都市計劃中,會擴建這些城市,并依托這幾個城市為核心點,向外輻射出去,進而形成一系列的新城市圈,帶動當地的經濟。

可想而知,不管是大修路計劃,還是大都市圈計劃,都是相當大的投入工程,別的不說,光是那總數已經達六百萬的建筑工人大軍,每月的花費就是個天文數字,更不用說消耗的沙石、水泥、木材跟鋼筋的價格了。

在這其中,大修路計劃跟大都市圈計劃,投資方面由政府以及李永吉私人一起負擔,也就是說并非是李永吉自己掏錢,政府也要掏一半,就是這一半的錢,就讓國家的財政一下出了個大黑洞,怎么堵也堵不住。

可以說,如果沒有大修路跟大都市圈計劃,只是養軍養官,那么依靠倍增的財政收入,沈世明也不至于叫苦。但很明顯的,大修路跟大都市圈計劃都是吞錢的黑洞,怎么都不夠,吞錢的數目越來越多,有逐步遞增的趨勢,且怎么看這個速度也超過了年度財政收入的增長率。

正是因為這樣,沈世明才忍不住了,不斷的打電話過來,希望降低這兩個計劃的投入數額,減少國家的財政支出。同時呢,還想方設法的從各個方面撈錢,就是為了讓國家財政看起來能好一點,不要繼續赤字下去。

按照沈世明的說法,現在的帝國財政,是年年都借錢,年年不夠花,且這個欠債的窟窿越來越大,到現在為止。帝國已經欠債十六億華元,折合十六億兩白銀,其中八成都是去年一年中新增的欠債,而國家財政去年。也就是1863年的總收入,也不過4.8億華元!

換言之,帝國每年欠債的數額是帝國財政年收入的近三倍,這不能不引起沈世明的重視。

畢竟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年欠債數目是年收入的三倍多,已經是相當不正常的情況了,如果不早一點加以遏止。長此以往,早晚有崩潰的時候。

“讓他放心好了,這才多久,怕什么。”李永吉笑了笑,“實在不行,就加印鈔票好了,反正我們的紙幣經過這兩年的運行,流通情況良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紙幣,不再盲目崇拜銀元了,適當的時候,增發一批紙幣剪羊毛就是了,這有啥好怕的。”

對于增發紙幣剪羊毛的理論,李永吉也曾跟蘇荷私下里說過很多次,所以蘇荷對此多少也能理解,所以這次并沒有一驚一乍,而是覺得理所應當。

其實帝國的紙幣化運動,早就開始了,甚至在1860年就已經開始推廣了。不過,一開始的時候,李永吉發行的紙幣數目不算多,民眾也不太認可,很多人都是拿到紙幣后,第一時間就去附近的銀行或者銀號兌換成真正的銀元才安心。

換言之,紙幣一開始的發行,其實并不順利,都是用強制的辦法,也就是給公務員跟軍人當工資,以及在政府采購以及皇家財團采購的過程中用只收取紙幣的方式來推廣,甚至在國際貿易的時候,也允許用紙幣支付,而不再強制要求用黃金白銀。

經過這么多時間,因為紙幣的信譽良好,能夠隨時隨地的通兌等價銀元,加上紙幣防偽措施做的好,別人根本無法作弊,時間一長,紙幣的優越性全面壓倒了沉重不便的銀元,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尤其是那些跟銅幣掛鉤的小錢,也就是分、毛之類的毛票,更是因為輕便靈活,在普通民眾中特別受歡迎,很多普通老百姓互相交易的時候,基本不再用麻煩的銅錢,而是改為各種小額紙幣了。

也就是說,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紙幣的信用已經建立起來,不但中國人愛用,很多外國人也喜歡用紙幣,導致中國的華元紙幣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了。

至此,華元紙幣的身份問題已經不成問題了,在這個時候適當發行紙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剪羊毛效果,能用適當的通脹,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掠奪外國人的收入,并刺激國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什么時候增發?增發多少呢?”蘇荷問。

“我看,就現在吧,趁著《史密斯蘭條約》的利好消息,悄悄增發一批紙幣,還是相當不錯的。”李永吉笑了笑,“一開始么,不用太多,增發個十億元就差不多了,這筆款子,拿出一半用到開發新美洲身上,另外一半投入到國內修路建設上,你看如何?”

“妾身又不懂這些,你說怎么辦,就怎么辦好了。”蘇荷笑道。

“嗯,那就這么定了,回頭你……不,我親自給沈世明打電話確認。”李永吉道。

“這些問題都好說。”蘇荷又問,“但我們什么時候撤軍呢?既然停戰條約都簽了,總不能繼續賴在這里不走吧?這里可是美國的土地。”

“撤軍?嘿嘿,不必那么著急,”李永吉摸了摸蘇荷的頭發,“現在這河面的冰層還沒完全融化,道路也依舊泥濘,現在著急走純粹是自己找罪受,你看連那個蒲安臣都不急著讓我們走,就是知道現在走不合適。

不過,就算河道順暢了,我也不打算立刻走,現在不是撤軍的時候,還是在這里多停留一段日子,好好的看戲吧。”

“看戲?”

“是的。”李永吉道,“這么多天了,南方佬跟英法聯軍再遲鈍,應該也收到我們與美國停戰的消息了,相信很快他們就會派出談判代表,要求我們回復進攻,從而配合他們的大進攻計劃,我們在這里不走,多少也能給他們一個交代。”

“交代,什么交代?”

“你笨啊!”李永吉沒好氣的道,“知道為啥之前讓你簽約?因為你是代表中華帝國跟美國停戰。簡單的說,那個條約簽署了之后,中華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就結束戰爭態勢了,但問題是,我們是雇傭軍,其實不受這個國家間的停戰條約制約的。”

“你是說,你想反悔,繼續進攻美國?”

“不不不,當然不是,至少現在不是。”李永吉道,“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用我們不屬于國家軍隊,是私人雇傭軍,不用遵從這個停戰條約為理由,給南方聯盟國還有英法聯軍一個交代,而我們在這里駐扎不走,也是給他們一個錯覺,覺得我們會繼續進攻美國。

這樣一來,英法聯軍還有南方聯盟國就會覺得我們依舊是一個強大的聯盟,從而安心的發動他們的大進攻計劃,跟美國人死磕。

相反,如果我們擺明了要撤退,那聯盟軍就算了,英法兩國么,呵呵,恐怕就要打退堂鼓了,我可不能讓英國人與法國人賺了便宜就走,怎么也得讓他們付出點損失才行。”

“這個這個……”蘇荷想了半天才轉過彎,“總之,你的意思是,我們在這里停駐不走,是為了坑人,坑英國人法國人還有南方聯盟軍的人?”

“是的,是這個意思,當然,還有美國人。”李永吉瞇了瞇眼,“別忘了,我們跟他們還有個木材換俘虜跟兵器的協議呢,只需要留在這里就能賺錢,同時還能坑一下別人,何樂而不為呢?”(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