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三零九章 中華帝國軍的軍功值體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零九章 中華帝國軍的軍功值體系

第三零九章 中華帝國軍的軍功值體系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13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莊不易

圍困維克斯堡的格蘭特主力軍團,一共四萬多人,相距謝爾曼軍團的駐地大概25英里,換算一下,也就是40公里左右。

這個距離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來看,已經是一段不短的路程了,騎兵要走半天,步兵行軍的話,平常走要走兩天,強行軍要走一天,如果算作戰范圍的話,那么在這個距離下,就可以算作兩個戰場了。

正因為兩地已經算作兩個戰場,所以當初格蘭特才要分出一個謝爾曼兵團去把守,如此一來,就可以跟格蘭特兵團互為犄角。

那么,為格蘭特兵團與謝爾曼兵團相距如此之遠呢?畢竟這是兩個戰場,而且以謝爾曼兵團的位置,根本就無法直接參與對維克斯堡的圍攻戰之中。

這個,就要從謝爾曼兵團駐扎地,以及格蘭特的作戰意圖說起了。

當初,由于維克斯堡地形險要{無}錯{小}說ww.ed,為了方便展開攻擊,格蘭特帶領4.4萬人,在波特艦隊的掩護下,沿著密西西比河的西岸南下,一直到了距離維克斯堡西南近30英里的布魯因斯堡登陸。

此后,他率領部隊強行軍,第二天就攻克了布魯因斯堡以東10英里處的吉布森港,第三天,就進占了吉布森港北部的格蘭德灣。

也就是說,謝爾曼兵團駐守的格蘭德灣,在布魯因斯堡東北以及吉布森港西北,與布魯因斯堡與吉布森港正好呈現一個三角,其中格蘭德灣就是這個三角的頂點。

格蘭德灣地理位置特殊,在密西西比河與大黑河(BigBlackRiver)的交叉口,而大黑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一條著名支流,整個大黑河的流域相當廣,如果從地圖上看,這條大黑河正好在維克斯堡與杰克遜城之間,水量大。水深也很深,是一條相當重要的航道。

所以說,占領了格蘭德灣,借助密西西比河與大黑河,就等于把維克斯堡兩面全部切斷,同時也能隨時給東部的格蘭特部隊提供補給。

在之前進攻維克斯堡的戰役中,格蘭特之所以沒有先打格蘭德灣,就是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所以當初彭伯頓在這里設置了一個五千人的部隊做防守,因此格蘭特才要費勁的從格蘭德灣以南的布魯因斯堡登陸。然后又向東打下吉布森港,搶到足夠的補給物資,才重新打向格蘭德灣,占領了這個戰略要地,并把這里當做格蘭特大軍的主要基地。

正因為打下了格蘭德灣(GrandGulf)以后,格蘭特才能那么輕松的向東迂回,擊敗了約瑟夫.約翰斯頓,打下了密西西比河首府杰克遜城,不但切斷了維克斯堡的補給基地。也為獲得了大量的補給。

打下了杰克遜城之后,格蘭特帶兵向西,在錢皮恩擊敗了彭伯頓的軍隊,再之后。隨著彭伯頓的敗退,格蘭特帶兵順勢向西,從西部進逼,直接圍困住了維克斯堡。

換言之。格蘭德灣這個地方,原本是維克斯堡的一個重要外圍據點,格蘭特帶兵占領了這里之后。就成了格蘭特軍團的主要基地,也

盡管格蘭特后來占領了杰克遜城,補給方面已經不需要完全從后方運送,但格蘭德灣是一個卡住密西西比河與大黑河之間的樞紐要地,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所以才繼續派了一支兵馬在這里駐守。

原本,格蘭德灣的駐軍并不是謝爾曼兵團的,而是只有五千人,但當聽到中國人出現在新奧爾良之后,一來出于謹慎,二來當時的維克斯堡外圍據點已經全部被拔除,只剩下了一個狹窄的主城區,不需要太多部隊參與進攻,所以就把謝爾曼兵團調了,加強格蘭德灣的防守,讓這里的守軍達到了三萬人之多。

應該說,格蘭特當時的用意還是相當明顯的,那就是只要守住格蘭德灣,那么此地就固若金湯,中國人就算順密西西比河而上,只要過不了格蘭德灣,就無法對維克斯堡圍攻戰產生影響。

其實,格蘭德灣因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原本在這里有很多炮臺,雖然后來被格蘭特拆除了不少,但還是留了不少拆不走的重炮。

因此,如果當初謝爾曼一心防守格蘭德灣基地,或許還不會敗的這么快,起碼能撐個小半天,可惜謝爾曼在波特艦隊全軍覆沒之后,擔心炮臺的火炮無法阻攔對方的艦隊,所以才主動出擊,要攻擊對方的登陸部隊,結果就在格蘭德灣附近與夢之師遭遇,雙方打了一場遭遇戰之后,一下就全軍覆沒,而這支主力部隊全軍覆沒之后,還留守在格蘭德灣的極少數守衛部隊就立刻選擇了投降。

當然,就算謝爾曼當初不出兵,結局也沒兩樣,無非可能支持的久一點,但那樣一來,格蘭德灣必然要遭到重大破壞,不會像現在這樣,還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建筑。

現在,由于謝爾曼兵團已經全軍覆沒,因此所謂的田納西軍團,實際上就只有格蘭特那支四萬人的主力了,其他地方雖然還有一些部隊,但已經構不成威脅。

正因為接下來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維克斯堡外圍的格蘭特軍團主力,除此之外再無有力援軍,所以李永吉才有功夫讓部隊在格蘭德灣停留一天做休整,還有空做一場表演秀,忽悠人與那些美國俘虜,擺明了是一副吃定對方的姿態。

這倒不是李永吉托大,實在是占領了格蘭德灣之后,己方部隊與北部的維克斯堡主城區之間都是一馬平川,再也沒有險阻,而25英里,也就是40公里的距離,在李永吉的摩托化部隊面前,最多也不過是兩個小時的路程罷了。

甚至是,由于格蘭德灣北部渡口與維克斯堡之間有一條簡易公路,因此如果加快點速度,部隊一個來小時就能到維克斯堡,并對外圍的格蘭特軍團主力展開進攻。

就在格蘭德灣遭遇戰的第二天。李永吉率領精神飽滿,且士氣高昂的夢之師車隊,重新踏上征程的時候,維克斯堡城外的格蘭特將軍,也終于獲得了格蘭德灣失守的消息。

也不能怪格蘭特這么慢才收到消息,實在是一種陰差陽錯。

其實格蘭德灣與維克斯堡之間,原本是有一條電報線路的,一開始,是邦聯軍隊設置的,為的是方便維克斯堡主城區與格蘭德灣能夠及時聯系。

后來。格蘭特的部隊拿下格蘭德灣做基地之后,這條線路依舊被保存下來,并沒有遭到破壞,甚至還做了一些整修。

這也就是說,正常來說,格蘭德灣如果被拿下來,通過電報線路,維克斯堡城外的格蘭特應該是第一就能消息的。

但問題在于,格蘭德灣遭遇戰中。謝爾曼主動率領全軍主力出擊,結果敗的太快太慘,而等到這支部隊全部被殲滅后,中國軍隊迅速發揮了摩托化機動的特色。一邊留下部分人打掃戰場,另外一部分則繼續挺進格蘭德灣。

結果,由于中國軍隊的行軍速度太快,等三千人的先頭車隊進入格蘭德灣基地的時候。留守格蘭德灣的那一百多守軍很干脆的就選擇了投降,連抵抗都不抵抗一下。

正因為留守格蘭德灣的部隊投降太快,所以那些留守的電報員才沒有機會向后方發報。把這里的信息傳遞出去。當然,就算他們能夠及時趕到電報房發報,其實也是沒用的,因為他們會,他們無法把消息傳遞出去。

原因很簡單,在夢之師的部隊挺進格蘭德灣的時候,他們還分出了一支小分隊,以更快的速度,提前切斷了格蘭德灣與維克斯堡之間的電報線。

此時西方世界的電報傳輸,全是有線電報,必須用銅導線來傳遞信息,而且用的還是摩斯密碼,不可能直接,所以電報員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十分高大上的精貴職業。

而在這種有線傳輸中,用的是木質電線桿加電纜的模式,又因為電纜使用的是昂貴的銅,所以電報線路數目很少,像維克斯堡與格蘭德灣之間,就只有一條電報線路。

因為線路只有一條,且佇立在地上的電線桿目標太過明顯,所以這支小分隊要去切斷這條電報線路相當簡單,只需要提前趕到,然后爬上電線桿,用特殊的鉗子切斷就可以了。

切斷電報線路,是既定策略,目的就是為了減緩信息傳遞的,給中華遠征軍獲得更多緩沖。

因為如果沒有電報通報,格蘭特就無法第一格蘭德灣被占領,那么他要想獲得確切信息,就只能用傳統的方法,比如人員傳遞之類的。

由于格蘭德灣戰役中,并不是百分百的殲滅,總有一些漏網之魚,且這些漏網之魚幾乎都是騎兵,所以李永吉也不奢望能瞞住格蘭特多少,能隱瞞一天是一天。

就算不能及時隱瞞也沒關系,就算格蘭特及時了這邊的消息,又能及時的帶兵撤退,估計也跑不過的摩托化部隊,頂多是對方撤退到山地,給多造成一些麻煩而已。

但不管樣,及時切斷對方的對外聯系,這是必須要做的,而且要形成慣例。這樣做能夠培養軍隊的指揮官,讓他們有個學習的范例,形成指揮慣性,從而在以后的作戰中,把這種切斷敵人通信的方法根植在骨子里。

要,李永吉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親為,以后必然要靠手下人去打仗,提前讓他們學會現代戰爭思想,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正是為了培養合格的軍官,中國軍隊有個鐵律,那就是每次戰役都要做記錄,戰役結束后,所有少尉以上的軍官都要針對戰役記錄,做集中討論,并且每個軍官都要寫出心得體會,當作是軍官的作業。

這種心得體會一樣的作業,可不僅僅是寫寫就算,那是要計入個人檔案,伴隨你一生的,而且,以后你在軍隊的晉升情況,也要參考這些心得體會。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普通軍官,而且是個后勤官,雖然沒有機會能親臨一線戰斗,去獲得實際的戰功,但只要你跟著部隊走一遭,完后根據戰役記錄寫一篇漂亮的心得體會,能夠打一個高分,那么你也有機會晉升更高軍銜。

不但是戰斗部隊的軍官能夠根據戰役記錄寫心得體會,并因此而得到升遷的資格,就連后方沒有親自參加這場戰斗的軍官。也有機會因此而升官。

因為這些戰役記錄在戰斗結束以后,是要送回后方的軍校,以及各級部隊之中的函授課堂的,由于是實戰經驗,所以要第一像下面的軍官發放,當作他們的作業,讓他們就算沒有親臨一線,也能夠根據作戰記錄去揣摩,并作出的心得體會。

如果他們寫的心得體會言之有物。同樣可以獲得一個高分,這個高分也會伴隨一生,成為晉升的積累條件,當他們積累的總分數足夠高。已經足夠晉升更高軍銜的時候,參謀部就會給他們晉升軍銜,讓他們成為更高級的軍官。

也就是說,在中華帝國的軍隊體系中。是有考試制度的,這種考試主要面向軍官,而且實行了一種數字化與標準化。

所謂的數字化與標準化。是指尉官到校官之間的升級,是有明確標準的,每一級都有一個綜合分數,叫做軍功值。

獲取軍功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軍校或者軍隊的函授課堂學習,通過相關考試,獲得相應的分數,而這個考試的分數,就可以算作軍功值。

另外,平時訓練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一個基礎紀律分,如果你一直能遵守紀律,期間不被扣分,那么一年以后,這個基礎紀律分就會成為你的軍功值,如果你期間被扣分,那么去掉被扣分數后的數值,就是你的軍功值。

要是你太惡劣,紀律基礎分被扣成了負分,那就要被降級或者被開除。

還有,訓練期間如果特別刻苦,或者某項成績特別好,比如打靶成績特別優秀,開炮成績特別好等等,都有獎勵分數,這個獎勵分數,也是軍功值。

而如果你平時有見義勇為的行為,或者做了一些有利于宣傳中國軍隊形象的行為,又或者有了發明創造之類的,也可以加分,這些分數都是軍功值。

這些說的都是和平時期獲得軍功值的方法,戰爭期間,也有相關的軍功值或許途徑,比如殺敵多少,比如一個人沒打死,但卻親臨過一線,實際體會過戰場氛圍等等,都有相應的獎勵分數,這些獎勵分數都是軍功值。

總之,為了在最短內培訓出合格的軍官,李永吉也算是煞費苦心,當然,這里面也有張信達的很多功勞,因為這里面的軍功值升級體系李永吉只是提出一個大概的構思,具體鼓搗出來的,還是靠張信達。

其實,這種軍功值的升遷體系,跟現代社會的大學考評差不多,也是分成績分,考評分等等,然后根據重要程度,做不同的加權。

比如說中華帝國的軍隊中十分注重紀律跟服從,所以紀律分就比較重要,而且是基礎分。

又比如說,帝國軍隊注重戰役目標的達成以及通力協作,不注重單兵的殺敵能力,所以殺敵的分值雖然也不少,但比達成戰役目標的分數要少一些,除非你特別逆天,一個人殺幾十上百人,才會比達成戰役目標的分值高。

這里面其實跟玩游戲有些像,遵守紀律之類的,是基礎分,那個最高值是一定的,無非就看誰扣的多誰扣的少;考試得分之類的則是額外獎勵分,原本是沒有的,但你參加了,就好比是做了副本,能拿到額外的分數;參加戰斗,達成戰役目標,那就是做任務拿任務分,最大的分值不是你殺敵的那點小分,而是完成任務的獎勵分。

這么一個復雜的評級升遷體系,由于每一個人都要單獨做檔案,當人數一多,再一匯總,實際上就是一個大數據體系。因此,面對這種大數據體系,要想完整而準確的做出評估,沒有計算機幫助是很難順暢運行的,因為如果純粹靠人力。那絕對會是一個龐大的部門。

但是,有了計算機,有了現代社會制作的大數據體系跟數學模型,到時候只要輸入個人檔案,到時候隨時可以調出來,然后每年年終總結的時候,電腦會自動計算所有人的分值,你只需要看看有誰夠資格升級了,直接選出人來,給對方授勛升級就好了。

所以說。這種軍隊內部的升級制度由于是純粹的大數據體系,基本都是電腦說了算,且里面的升級數據基本都是看你的能力,而不是看你的背景,基本做到了唯才是舉。因此,至少在這個時代,這個體系絕對是最公平,也最準確的軍官升遷制度。

當然,完全不看背景也不合適。要不然檔案中也不會記錄個人家庭背景資料了,只不過這些家庭背景資料都是給人看的,軍功值的積分升級體系卻是不看家庭背景的。

這套體系是掌握在李永吉手中,所以李永吉可以很方便的查詢資料。能夠根據的需要跟要求,來查詢軍中的人才,從而避免因為精力有限而錯失人才,及時的軍隊中那些可用之才。

正是因為有了這套體系。為了配合這套體系,李永吉給所有的軍官都配發了磁卡式的軍官證,并且每個人都重新建立了檔案資料。這些檔案資料既有紙質檔案,也有數據檔案,以方便隨時查詢。

有了這個,別的不說,起碼讓中國軍隊的軍官很難被假冒,內部競爭心也更強,畢竟要想升官,你就得賺積分,而如何賺積分,方法跟途徑都是明擺著的,不需要拍上級馬屁。

這是因為軍官升遷的主要權利不在你的直接領導,而是計算機定期給出人選,直接把相關數據傳送給負責軍官升遷的內務府軍功檔案處數據庫。

這些數據會顯示在電腦中,一開始只是數據資料,檔案員只有讀取權,也就是把資料錄成紙質資料,并分門別類進行歸檔,卻沒有修改權與刪除權。

刪除權與修改權,必須最高管理員才能做到,而這套系統唯一的一個最高管理員,就是皇帝陛下李永吉。

除了最高權限外,還有一些人掌握了次級權限,也就是處罰權、刪除權、冷凍權與特別提拔權。

處罰權不用說了,就是處罰軍官的權力,其中包括降級將職,開除,換位子甚至槍斃等處罰。

不過,一旦做出了處罰權,一般不會立刻執行,而是把檔案冷凍,并發到軍法處,由軍法處的軍事法庭先進行審判,審判過程沒問題,再進行處罰,如果是冤枉了,那么會重新來過。

刪除權,就是刪除個人資料,等于這個人從此在軍隊中就不存在了,最多是紙質檔案中可能還會有保留,以留待之后的重新恢復,這個方法一般都是為了潛伏之類的情報人員預備的。

冷凍權則是指一旦這個人被冷凍,那么這個人以后無論做,計算機都不再自動為他做軍功值的積分統計,也就失去了繼續升遷的機會,不會被電腦篩選出來,可以看成是一種隱性的懲罰。

比如上軍事法庭進行審判的人員,在調查期間,就會被冷凍檔案,所有的積分全部凍結,哪怕統計到了,你之前的積分應該累積進你的軍功值體系,也不會再有機會累積。只有解除冷凍,并且宣布無罪,你那些之前沒有進入軍功體系的累積積分才會重新累積,不會讓你丟失。

特別提拔權,是指當看到這個人的檔案后,明明電腦還不認為他可以升遷升級,但你認為他已經足夠升級,或者應該升更高的級別,那么就可以用這個特別提拔權,直接把對方的軍銜跟職務升到你想要的地位上去。

可以看出來,這個特別提拔權,就是一種人性化操作了,比如對一些英烈,一些需要照顧的對象,或者因為某種原因,電腦無法公證體現對方價值的人物,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加以提拔。

掌握次級權限的,分別是帝國總參謀長、國防部部長,中央情報局局長這三個人,再加上最高權的皇帝陛下,這四個人才是軍官升遷的最終決策人。

不過升遷問題畢竟十分復雜,所以在皇帝陛下沒有專斷的情況下,掌握次級權限的三個人也可以做決定。

在沒有皇帝做明確決定的情況下,三個人可以進行討論,討論后必須三個人全部同意,也就是共同使用次級權限后,才能最終在電腦資料中給選中的人員進行升遷、降級或者開除之類的處罰,也就是改變軍銜,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就不會成功,必須請陛下裁決。

下面具體的軍事主官雖然也有對個別軍官的升遷建議權,但那也只是一個軍功值的加權分而已,不起決定作用,決定軍官升遷的,是電腦以及掌握這套系統的那四個人。

也就是說,有了這個體系后,除了高高在上的四個人有權利決定你的升遷,其他人其實作用不大,最多有個加權分,所以你不必費心思拍馬屁,只需要用心升級就可以了。

當然了,這套體系只是方便了上面的主官選擇人才,省略了中間的大部分環節,節省了人力。但是平時的資料統計,包括你所獲軍功值的多少,還是要人工操作。

也就是說,具體項目的軍功值獲取多少,是各個具體部門的考核軍官說了算,只是因為監督體系也比較不錯,所以總起來還是比較公平的。

另外,體系雖然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關系也是活的,這套體系最高掌握者是四個人,如果你有能力跟皇帝陛下、國防部長、總參謀長、中央情報局局長這四個人搭上關系,讓他們重視你,那你就可以繞過這套體系,直接升遷。

畢竟,體系只是一個標準,一個參考,最終說了算的,還是人,只不過級別高了,人數少了,腐敗之類的途徑就會少一些,從而減少了一些腐敗環節罷了。

總之,切斷不切斷格蘭德灣與維克斯堡之間的電報線路,對李永吉帶領的夢之師來說其實作用不大,畢竟兩者力量相差太懸殊,對方早一刻晚一刻,其實差別不是很大。

但是,作戰行動中提前切斷對方的通信線路,卻是步兵操典的一條修正規則,也就是后期加入的規則,所以才需要提前切斷電報線路。

而且,提前切斷了電報線路,就戰術情況而已,有可能讓對方晚格蘭德灣這邊的情況,有一定的幾率,能為的戰斗達成戰役突然性,這樣就能減少的損失,讓的進攻更加輕松,那又何樂而不為呢。(未完待續……)

是由無*錯會員手打,更多章節請到網址:

()

(→)

是由無錯會員手打上傳,請書友們宣傳時別忘加上本站標識。

如有處置不當之處請來信告之,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給您帶來不帶敬請見諒。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