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二三四章 清國覆滅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三四章 清國覆滅

第二三四章 清國覆滅


更新時間:2015年02月27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熱門推薦:、

遼陽要塞陷落之后,第二路軍主力直取奉天城,就在他們正在琢磨如何攻打這座規模更大的要塞的時候,奉天城卻主動投降了。().(23)(w)(x).)

由于同治小皇帝才6歲,所以主意肯定不是他出的,因此這個投降的決定,其實是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聯合做出的,當然,主要還是慈禧太后做出的。

當然了,做出這個投降的決定很艱難,過程就更加的艱難。

其實,自從中華帝國崛起,咸豐皇帝駕崩之后,慈禧太后他們早就有投降的意思,畢竟此時的慈禧還不像另一個時空的歷史那樣,因緣際會獲得過巨大權力,一舉登上權力頂峰,相反,自從咸豐皇帝死后,不管是慈禧也罷,慈安也好,其實都沒有多少真正的權力。

或者說,在清廷中樞的權力斗爭之中,他們這些后黨,其實是處于弱勢的,反倒是肅順這些咸豐留下的顧命大臣,才是強勢的一方。

說起來,當初咸豐皇帝以打獵的借口逃到承德的時候,雖然多少損失了不少威信,但此后留守的恭親王奕也灰溜溜的逃走,而李永吉軍勢強大,大家也不好說什么,反倒是有人覺得咸豐皇帝高瞻遠矚,提前避開,為大清保留了更多的實力。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咸豐皇帝才不是高瞻遠矚提前避走,是真的只是一種逃避行為,果然,他后來在承德就只是沉迷于酒色,朝政方面的事情根本不理,實在不行,也都是由慈禧幫他處理。

再后來,當李永吉帶兵攻破北京之后,咸豐皇帝再次被嚇著了,覺得承德也不安全,連忙繼續逃跑。一直跑到了奉天,之后,繼續在奉天的小皇宮中閉門不出。

大概是北京的陷落讓他的腦子清醒了一些,又或者是慈禧的勸諫多少起了一點作用,更或者是奉天這個城市具有某種特殊意義,在明白中原已經丟定了的情況下,咸豐皇帝倒是又重新振作了一下,在奉天城倒是有一番作為。

比如說交好俄國人,比如說修建錦州防線還有遼陽防線,比如說拉攏蒙古人。打壓朝鮮人,甚至是大規模編練新軍等等等等,都做得還算不錯。

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東北畢竟跟后世的東北不可同日而語,沒什么工業不說,農業方面也不好,真正的大城就是奉天城一個,而且還有不少漢人。甚至漢人的數目要比滿人的數目還要多。

在這樣一個貧瘠之地,要想談發展,真是談何容易,清廷其實一直都是在吃老本。如果李永吉不是那么急著動滿清,用不了多久,耗也耗死了,別的不說。光一個糧食問題,就夠清廷頭疼的,畢竟還有三十萬大軍要養活啊。

不管怎么樣。咸豐在的時候,勉強還算保持一個大清帝國的體統,但是咸豐究竟身體太差,又沉迷酒色,終于還是沒熬過去,在不久前正式的駕崩,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自己才六歲的兒子。

其實,咸豐還沒駕崩的時候,清廷之中只要不是傻子,都已經知道清廷打不過如日中天的中華帝國了,除非中國繼續內亂,就跟明末那種情況一樣,或許清廷還有機會。

然而,李永吉雖然年齡很小,但手段很強,很快就壓服四方,眼看中原內亂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所以這時候大概就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防。

沒錯,沒有主戰的,是因為他們都知道打不過中華帝國,至于主和與主防,原則上都是主和,只不過側總點不同。

主和的一方,是想通過去帝號國號,變滿洲王國,然后以中華帝國附庸國的地位,跟中華帝國議和,從此不再動刀兵。

主防的一方,是不想去掉大清帝國的國號帝號,繼續以大清帝國的名義,與中華帝國平輩論交,平等相處。

很顯然,主防的一方是抹不開面子,而且有些異想天開,畢竟你是弱者,人家中華帝國是強者,人家中華帝國未必會同意。但耐不住這是咸豐皇帝的意思,所以這就成了主流。

咸豐皇帝死后,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掌握朝政,并且控制了奉天城的主力兵馬,而這一派依舊是主防,所以這個政策也就繼續延續了下來,反倒是恭親王奕為代表的勢力以及以慈禧為代表勢力,都更傾向于投降。

也就是說,主和的投降派是想通過有條件的投降,來獲取喘息之機,主防的強硬派則是希望通過嚴密的防守,讓中華帝國知難而退,從而保持一定的體面與和平,本質上,都是希望跟中華帝國求和,只不過方法略有不同而已。

有意思的是,主和派奕的勢力主要在錦州,而強硬派的肅順勢力則主要在奉天,也正因為如此,慈禧以及同治皇帝,其實是處于一種被挾持的狀態。

本來一切還算平和,甚至肅順等人還派了使者去北京,希望趁機跟中華帝國修好,誰知道卻提醒了李永吉還有滿清這個尾巴,這才真正拉開了伐清之戰。

戰事一起,本來清廷慌作一團,好在聽說錦州城跟遼陽城都分別擋住了中華帝**的進攻,這才內心稍定,可隨后傳來遼陽被攻破,兵鋒直奔奉天城的消息之后,原本的和諧就全面土崩瓦解。

按照肅順的意思是,遼陽被攻破不怕,他們還有奉天城,奉天城也經過改造,城高墻厚,而且還有十萬大軍,器械充足,糧草也可以支持半年以上,因此只要跟他們打,總會有機會。

然而,肅順雖然很強勢,可上上下下的人卻都沒有信心了,尤其是底下的民眾跟基層官兵,更是厭戰嚴重。

原因很簡單,自從咸豐皇帝等一大家子遷來奉天后,本地人其實一點也不高興,以為這等于帶來了無窮的麻煩以及沉重的負擔。

麻煩就不提了,至于負擔么,主要是指稅收的負擔。

不說養那三十萬軍兵了,光是修錦州要塞還有遼陽要塞。再加上擴建奉天城,這哪一樣都要錢,可清廷此時雖然跑的時候帶了不少錢,但終歸太少,根本不夠。

錢不夠怎么辦?沒辦法,只能是老辦法,一是掠奪,二是加稅。

掠奪很好說,旁邊就挨著軟弱但富饒的朝鮮,派幾只兵馬過去打一下。嚇唬嚇唬,朝鮮國王就乖乖的送錢送糧送苦力,根本不敢反抗,或者說,反抗也沒用。

只是打朝鮮也不夠啊,畢竟朝鮮就那么點家底,又不能太過,不然真能逼反了,因此還要加稅。

要是以前。他們可以只給漢人加稅,滿人免稅,但現在情況不好,只能一視同仁。滿蒙漢全部征稅。

這一征稅,立刻鬧的雞飛狗跳,好在皇帝帶的兵馬夠多,而且打朝鮮也多少找回點自信。有那么點戰斗力,所以彈壓的還算給力,沒奈何。當地百姓結果只能乖乖奉上。

正是靠了這些錢,幾個要塞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修成,然而遼陽一破,甚至第二路北伐軍的前鋒都來到奉天城外三十里地的時候,大家才終于發現,花那么多錢修的西式要塞,面對帝**根本就不堪一擊。

得了,反正打不過,那還打個屁?再說就算投降了,倒霉的也只能是你們那些王公貴族,俺們老百姓總不會有大問題。

沒錯,別看肅順等人一直在宣傳中華帝**的殘暴,但畢竟東北跟中原的通信跟商業沒有完全斷絕,老百姓也多少能知道一點外面的情況,知道就算是留在北京天津的普通滿人,也沒有被真正的反攻倒算過,而是該干嘛干嘛,甚至據說日子比以前還更好了。

所以說,討伐軍一破遼陽,其實奉天城就人心思變了,而慈禧等人也不想繼續這么坐以待斃,于是就利用這種情況,因勢利導,很快就勾結幾個低級軍官,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一舉把肅順等人殺死,從而讓慈禧掌握了奉天城的大權。

掌權之后,慈禧還沒高興幾天,沒等品嘗一下權力的滋味呢,就發現城外的帝**大部隊已經陸續開來。

這下子可急壞了慈禧跟慈安,慈安不提,根本就六神無主,慈禧雖然略有點手段,但還遠遠不能跟另一個時空比,最多是有一些陰謀詭計,遇到這種堂堂正正的逼迫,同樣是沒有什么好辦法。

最終,慈禧派了一個使者出城,同意投降,也同意去帝號,變大清帝國為大慶王國,皇帝變國王,同時還希望保住皇室的財產,要求帝**進城后不得騷擾奉天皇宮。

也就是說,慈禧只同意交出兵權,同意變帝國為王國,而且皇宮里的財產也必須保留,不能騷擾他們母子。

如果帝**同意,他們就打開城門,向帝**投降,并正式的像李永吉俯首稱臣。

“哼!”聽完了那名使者的條件,穩坐中軍大帳的馮子才意氣風發,“如今我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你們現在還有什么資格跟我們討價還價?回去跟你們主子說,就說我只接受無條件投降,至于你們投降后何去何從,全都我們說了算。我只給你們三天時間考慮,三天之內要是不同意無條件投降,那我就開打。”

“將軍!”那名使者提高了聲音,那副細細的嗓音一聽就知道是個太監,“茲事體大,您難道就不跟您的陛下匯報一下情況再做決定么?我大清……”

“閉嘴!”馮子才直接打斷那名太監使者的話,“少跟我在這磨嘴皮子,我的條件已經說了,只接受無條件投降,而且只給你三天時間,三天一到,立刻攻城。好了,念在你是使者的份上,不為難你,回去吧,好好跟你主子說清楚,你要是敢再有半句廢話,立刻打你個半殘再扔回去信不信?”

馮子才既然這么說了,那名太監也就不再說話,拱手鞠躬之后,就退了下去。

等清廷的使者退走之后,旁邊的石達開忽然開口道:“馮大人,您這樣逼迫他們是否不太好?這奉天城易守難攻,比遼陽還麻煩,我們重火力不足,而且那種特種彈據說也已經全部用完,無法再用。到時候真的打起來的話,我們未必能在短期內拿下奉天城。”

“石大人有所不知。”馮子才對石達開微微一笑,“這無條件投降的條件,其實是陛下的意思,早再發兵的時候,我們就接到過這個意見,那就是不接受王國,必須全面滅亡滿清余孽,把整個關外變成帝國的直轄地區。”

“就算是這樣,我們也沒必要這么直接啊。”石達開道。“他們有什么條件,我們可以先應下來,等占領了奉天再變卦就是,反正只要占領了奉天,說什么做什么還不是都取決于我等?”

“不行。”馮子才搖搖頭,“說真的,你那種詐術我也想過,不過后來我自己否決了,知道為什么嗎?”

“還請大人明示。”石達開無奈的抱拳道。

“因為面子啊。”馮子才呵呵笑道。“我們這次奉命伐清,那不僅僅是代表了我們自己,更主要的是代表陛下,代表帝國。換言之。我們是堂堂正正之師,那就要行堂堂正正之事,因此,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影響。不能只單純懂謀略出發。再者說,我軍雖然可能暫時打不破這奉天城,但整體實力依舊高過他們。實在不行,圍困就是了。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使詐,有什么說什么,這樣才能不墜了我帝**的名聲。”

就知道是這樣,石達開默默的鄙視了一下馮子才,繼續抱拳道:“馮大人高瞻遠矚,屬下不如,慚愧,慚愧……”

“哈哈哈,石大人也不必如此,只不過是我們站的角度不同,如果你是總帥,你也會如我這般想的不是么,哈哈哈。”

看到馮子才在那開心的捋頭發,石達開暗自搖了搖頭,表面上卻愈發恭順,如果是外人在場,尤其是有以前熟悉石達開的人在場,斷然會驚掉下巴,這還是以前那個桀驁不馴的翼王石達開么?

要不說呢,這人是會變的,尤其是經歷大起大落之后,很多東西其實就看的不是那么重了,石達開就是這種。

在過去,石達開的名氣很大,都傳聞他武功高強,用兵如神,性格堅韌,私德完美,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反正是有各種各樣的優秀品德,是太平天國內部少有的完人,但其實大都是謠傳或者夸大,說白了,石達開到現在為止,也不過是一名才剛過三十歲的青年罷了。

這石達開從十六歲開始,就隨著太平軍征戰沙場,打了這么久,有過輝煌,也有過挫折,品嘗過艱辛,也嘗試過榮華富貴,可以說是在短短十幾年就歷經人生大起大落。

這人一旦經歷了大起大落,通常就是兩個結果,要么心灰意冷就此消沉,要么重新振作,但卻會更加圓滑,而石達開,顯然就是后者。

當初石達開之所以在南寧放棄了一切,無條件投降中華帝**,是因為他知道大勢已去,帝**不能力敵,而他地位特殊,所以希望用這種放棄兵權的方法取得對方的信任。

但是,跟陳玉成一樣,他的心火沒滅,依舊希望能夠尋找機會大展宏圖,只不過經歷那么多事端,心思開始沉穩,不會輕易漏出來而已。

此后,他表示希望參加精武軍的意思后,經過皇帝特批,就去了北京,加入了精武軍的序列,不過,他并沒有直接領兵,而是先進了黃埔軍校北京分校,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高級軍官的短期培訓,接受了很多近代戰爭的作戰理念,并學習了國外歐洲的發展歷史以及當前的世界形勢。

這讓石達開大開眼界,讓他明白以前的自己不過是個井底之蛙,他那些引以為傲的戰爭,在近現代武器與訓練的部隊面前,根本就上不得臺面,而他以前在國內打的那些勝仗,在世界列強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大會戰比起來,更是如同頑童打架一樣可笑。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幼苗開始慢慢生根發芽,同時他也更加虛心的學習軍校里的那些知識,不再如一開始那樣,知識為了韜光隱晦。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石達開的心胸氣魄的確要比陳玉成更廣一點,要知道,石達開是完全放棄一切權力,才可以直接進入黃埔軍校的北京分校學習。而陳玉成當時雖然也在北京軍區,但卻是繼續帶領部分自家老兄弟,以國防軍的名義在活動。

表面看來當時的陳玉成混得似乎更好,但陳玉成既然是收編的國防軍,就沒時間也沒資格進入軍校學習,也就無法學得更多新知識。

或者說,盡管陳玉成也知道了不少洋務的知識,但跟石達開所學比起來,那就差遠了。

最關鍵的是,石達開功夫了得。寫字也不錯,而且名氣大,為人也謙和,很快就在北京分校脫穎而出,加上皇帝李永吉一直很注意他,在聽說他后來的變化后,果斷開始讓人重點培養他。

再后來,等李永吉決心伐清的時候,雖然第二路軍的總指揮給了馮子才。但第二路軍的參謀長卻給了石達開,表面看來馮子才是這支部隊的老大,但實際上最鍛煉人的卻是參謀長,因為總指揮只負責怎么打。具體怎么打,還有后勤保障,人員安排等一系列問題,都要參謀長去負責。

石達開也很珍惜這個機會。當了參謀長之后,絕口不提以前的事情,只是一心順著馮子才。不知道的還以為換了個人,卻不知道石達開這是浴火重生,光芒內斂,相比過去,已經變的更加成熟。

可以這么說,在戰爭謀略方面,身經百戰的石達開一點也不缺乏,他缺乏的只是現代軍隊的基本素養,一旦把這些補充齊全了,性格再變沉穩下來,那將來的成就真的就不可限量了,就算再次封王也未嘗不可。

不說馮子才與石達開,單說那名太監回去稟報了慈禧太后之后,慈禧先是怒氣勃發,砸爛了不知道多少花瓶茶碗,可發泄過后,卻又害怕起來,害怕逆了對方的意思,對方真的不給自己留活路。

忐忑啊忐忑,一夜沒睡之后,當聽說有部隊偷偷出城投降后,慈禧終于作出決定,無條件投降,把一切都交給別人。

就這樣,慈禧急忙讓自己兒子退位,然后親自帶著兒子出城,哭哭啼啼的向馮子才所率領的二路北伐軍投降,用一副孤兒寡母的形象示人,倒是也取得了不少同情分,讓馮子才也心情一軟,同意讓他們繼續暫時居住在皇宮之中,帝**不會打擾,至于他們今后何去何從,都交給陛下來決定。

就這樣,馮子才帶領的地二路北伐軍,不費一槍一彈,就順利的拿下了奉天城,然后大軍開進奉天城,全面接收了這座城市。

奉天城一下,再加上滿清皇帝下了退位詔書,因此這場伐清戰役已經可以說是圓滿完成了,剩下的,無非就是派人去通知一下還在激戰中的錦州城,讓錦州城的恭親王奕也接受既成事實就好。

換言之,這種情況就類似當年的滅蜀之戰,后方國都已經滅亡,皇帝也宣布退位,國都沒了,前方姜維再能打,也沒有意義了。

“王爺,事已至此,已經夠了。”文祥疲憊的對恭親王奕道,“我們堅持了這么久,已經足夠了。”

“是啊,你說的對,已經足夠了。”一身戎裝的恭親王奕捏了捏拳頭,這才慢慢的閉上了布滿血絲的眼睛,忽然,又重新睜開,“但是,不甘心啊,真的不甘心。為什么奉天城就不能堅持一下?如今已然入冬,只要天氣再冷下去,敵軍疲憊,必然不能久戰,早晚要退兵,為什么他們就不能再堅持一下呢?”

“王爺。”文祥嘆了口氣,“就算能堅持又能如何?我們能熬得住這一次,難道還能一直熬下去么?或者說,就算我們能贏這一次,呃下一次,下下一次呢?那中華帝國依然占據了中原正統,地大物博,兵力雄厚,無論兵力人力還是財力,都十倍于我,我們哪里是他們的對手?

換了別人或許還有可能,但那李永吉心高氣傲,性格堅毅,既然要跟我們打,那就是鐵了心的打,如此下去,我們終歸還是要敗的。”

“我知道我們擋不住。”恭親王奕道,“我也知道我們最終會敗,但勝利一場的話,起碼能獲得一點更高的待遇,斷然不會像如今這樣……哎,早知道如此,當初又何必修城呢?”

“王爺……”

“二百多年的祖宗基業啊!”恭親王奕淚流滿面,“可恨,就要毀在我等之手!”

“哎,王爺節哀。”文祥也有些低落,“不過,這就是命吧。我想過了,雖然先皇有不少錯,不過就算他不犯那些錯,這江山易手也是早晚。王爺您還看不破么?那李永吉的實力太大,根本就不是我們能擋得住的,無論當年我們用何種方法,他都會反,頂多是一個早晚罷了。”

“我知道。”恭親王奕再次閉上了眼睛。

看到他不說話,文祥張了張嘴,終于還是勸道:“王爺,如今漢人勢大,不如我們先行服軟,以后再尋找機會……”

“機會?我們還有機會么?別再自欺欺人了。”流著淚的奕忽然笑了起來,“算了,降了吧,我們已經盡力了,真的,至少我已經盡力了,然而……天命如此,如之奈何啊。”

就這樣,1861年12月1日,也就是奉天城無條件投降的第五天,錦州城也宣布無條件投降。

至此,大清帝國全面覆滅,正式的成了一個歷史名詞。(未完待續。。)

同類小說:、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