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一零零章 十三歲的提督大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零零章 十三歲的提督大人

第一零零章 十三歲的提督大人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05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熱門、

李永吉收到宣旨大臣進駐蘇州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七月底,算一算時間,跟蘇州之戰相差不過一個月,以這個時代滿清的通信跟交通水平,北京在從收到消息、下出決策并派來欽差宣旨,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應可以說是十分迅速。

事實上,半個多月前朝廷就收到了蘇州之戰的消息以及相關報道的奏折,但能這么快就派來宣旨的欽差大臣,除了決策夠快外,主要還是因為過來宣旨的欽差是乘坐商船走的水路,也就是從天津港出發,直接到上海,然后再從上海直達蘇州。

之所以選這條路,是因為最近山東跟蘇北一帶不太平,到處都在鬧捻子,欽差大張旗鼓的走,很難在短期內抵達,而江浙地區是朝廷重要的稅賦之地,一向軍情如火,要盡快掌握,所以才讓欽差走海路。畢竟在這個時期,雖然漕運沒有斷絕,但海運卻已經不是稀罕物了。在沒有英法聯軍封鎖的情況下,乘船走海路還是比較輕松的,至少比走陸路要更快捷,更安全。

既然欽差來了,李永吉又不想立刻跟清廷翻臉,自然只能是先放下無錫這邊的事情,快速的返回蘇州,去接受欽差的宣旨。

宣旨大臣叫翁同龢,據說是常熟人,還是個狀元郎,為人倒也不怎么擺架子,哪怕看到李永吉年齡還小,也依然是一片和顏悅色。

宣旨的過程也沒啥好說的,雖然圣旨里面的東西李永吉基本聽不懂,不過走完儀式后,翁同龢還親自用白話跟李永吉解釋了一番,這讓李永吉知道自己真的成了江南提督,雖然沒有賞穿什么黃馬褂,但卻給了一根單眼花翎,也算寵信有加。

在一片恭賀聲中,李永吉卻一臉的淡然,這倒不是他故作平靜,實在是他真的不覺得這有多么驚喜。

如今的李永吉,隨著實力的提升,特別是在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后,眼界已經變了,覺得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有提督的位子固然是好,沒有也沒啥問題,反正他又不是靠一個官職來維持統治。

不過他卻不知道,李永吉自己雖然對提督的位子看的很淡,但其他人卻不這么看。

在這之前,大家都覺得朝廷會給李永吉一個重重的封賞,但怎么也沒想到會讓李永吉當提督,而且還是權勢顯赫的江南提督。

提督雖然是武職,但再怎么說也是從一品的大官,類似于大軍區的司令員,是開府建衙的所在,而一個十三歲的提督,更是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

單從年齡來看,李永吉這下子絕對是要記入史冊了,最起碼是大清朝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提督,同時也是漢人中最年輕的從一品大員,就升官速度來說,也絕對是有史以來升官最快的漢人。

正常來說,這種超級升遷絕無可能,李永吉之所以能從一個九品的外委把總,直接升為從一品的提督大人,其中頗有曲折,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對清廷來說,蘇州之戰,或者說蘇州大捷,是最近一段時間難得的一個大勝仗,尤其在江南大營被破,整個江南地區面臨重大威脅的情況下,這個勝仗就尤其難能可貴。

不過,由于相隔太遠,又沒有電報之類的先進通信設施,北京對前方戰事的了解,都只能由當地官員上報。

也就是說當地重量級官員在奏折上寫的東西,會成為北京決策層的主要參考。

這時候,身為欽差大臣的薛煥的奏章,特別是秘奏就很有作用了。雖然薛煥當時人在上海,并沒有親自經歷過蘇州之戰,不過這不要緊,薛煥是文人,一輩子就是玩筆桿子的,打仗或許不行,寫奏章那是絕對夠專業。

有李永吉這個當事人的陳述當基礎,薛煥自己再加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潤色,順帶把自己功勞寫進去,如此一來,一篇包含著臨危受難與戰斗激情的奏章就出來了。

在薛煥的奏章中,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在描述當時的險情,什么賊兵二十萬大軍三路來襲,什么廣西提督張玉良眼看不敵,放火不成反受害,致使蘇州閶門一帶百姓死傷慘重,發現闖了大禍后連夜率領蘇州守軍不戰而逃,進而又有叛軍趁亂擊殺巡撫徐有壬等一干赤膽重臣,趁勢奪城……

總之就是外有大兵壓境,內有叛軍作亂,把蘇州當時的情況說的危險的不能再危險,而且把放火燒蘇州的責任也推給了張玉良,讓真正下令的巡撫徐有壬摘了出來,反把他當作正面典型。

說完險情,再接下來,就是筆鋒一轉,描寫李永吉在當時極其險惡的情況下,如何果斷的率領駐扎城外的客軍主動出擊,如何直沖敵陣,如何奮勇作戰。

期間把李永吉描寫的威風凜凜,什么親臨敵陣,不避鋒矢,反正形容猛將的形容詞一股腦的全加在他身上,簡直是項羽復生;也把精武軍的士兵寫的勇猛無比,什么奮勇爭先,大聲酣戰,以一當十,狀若瘋虎,又有什么驚天地泣鬼神,悍賊視之皆兩股戰戰,不敢硬撼其鋒等等等等。

按照薛煥的寫法,李永吉就是巨鹿之戰中的項羽,精武軍就是在背水一戰的項家軍,而李秀成就是章邯,他帶領的部隊就是那貌似強大的秦軍。薛煥把戰勝的原因主要都歸咎于精武軍的勇猛善戰,同時也贊揚了一番洋槍洋炮的威力。說精武軍勇猛善戰也就罷了,又特別說洋槍洋炮,這自然是為了突出洋務的重要性,畢竟薛煥此時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督辦洋務,他又是鐵桿的洋務派,屬于早期比較能開眼看世界的官僚,自然希望皇帝繼續支持自己興辦洋務。

寫了這些后,他又專門耗費篇幅彈劾何桂清以及張玉良,其中把何桂清寫成一個昏庸無能又貪婪無比的人,連何桂清想要分自己跟李永吉功勞的事情也說了。說李永吉的部隊,明明是薛煥自己請來的救兵,結果何桂清一看李永吉贏了,就想要變成自己的功勞,這自然是大大的無恥,而李永吉義薄云天,也自然是嚴詞拒絕。

至于張玉良,則把他寫成一個膽小怕事,愚蠢無能之輩,著重寫他放火燒城,殺敵冒功,臨陣脫逃等大罪。不過,之前派人搶奪精武軍的指揮權之類的事情反而沒說,因為薛煥認為從情理來說,當時張玉良沒做錯,他畢竟是提督,要接收客軍的指揮權理所應當,寫這個反而不美,畢竟寫了這個,就得寫李永吉之后惱羞成怒佯攻蘇州的事兒了。

簡單說,在薛煥的奏章中,就是三個主題,先匯報險情,再歌頌自己,最后彈劾告狀,可謂是層層相扣,緊密相連,乍一看是在描述事實,其實卻包含著滿滿的惡意,也就是說,最后那段告狀的地方才是重點。

這是典型的文人式黑手,是用筆桿子殺人,就是要置現在還是兩江總督的何桂清以及還是廣西提督的張玉良于死地,這其中尤其是何桂清,只有何桂清徹底倒霉,兩江總督的位子才能騰出來,薛煥才有機會接手兩江總督這個讓人眼紅的位子。

能這么吹捧李永吉跟精武軍,說明薛煥已經把李永吉當自己人看待了,也自動的把精武軍看作是自己日后爭權奪利的后盾,基于這個認識,哪怕李永吉其實做了很多過分的事兒,他也不覺得有什么奇怪,反而自己給李永吉找了n多借口,覺得那是少年人的赤子之心,以后多加琢磨跟提點就行,根本沒發覺李永吉是心懷反心,壓根就沒有把官府放在眼里。

事實上,別說是他,就換了其他人,此時也很難想象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居然能想到造反。

這是經驗主義或者說選擇性忽略,畢竟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江南地區離不開精武軍,而精武軍是李永吉的私家軍,要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必須籠絡好李永吉以及他的精武軍,否則什么財富權勢,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精武軍已經在事實上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力量,根本無人可以制約,好在李永吉的年齡很好的掩蓋了這一切,讓薛煥自動的認為對方是赤膽忠心,于是盡力籠絡,并覺得自己能夠掌控這一切。

不管怎么樣吧,薛煥的奏折就這樣順利的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直達天聽,被清廷的中樞大臣以及咸豐皇帝看到,這自然讓朝臣與咸豐皇帝大為振奮。

很快,咸豐皇帝就下了指示,對何桂清,要求是立刻下旨革職查辦,即刻捉拿進京,原兩江總督的職位由薛煥暫代,對于張玉良則即刻革職,但準許戴罪立功,本部兵馬受杭州將軍瑞昌節制。之所以區別對待,主要是考慮到張玉良手下還有一支兵馬,為了避免對方狗急跳墻,才沒有抓他進京,只是革職留任。另外,江南提督這個位子,則給了精武軍總辦李永吉。

對何桂清與張玉良的處置,廷臣基本沒什么反對的,薛煥的升官也在大家意料之中,畢竟是暫代,不是正式任命。不過讓李永吉當江南提督,這就讓大家接受不能。畢竟這是從九品一下跳到從一品,這跳的有點太快,哪怕是武職,大家也都有點接受不了,更何況,對方還是個十四歲不到的孩子,就更不能認同了。

這些大臣說的也沒錯,就連咸豐自己也覺得讓一個十四歲不到的孩子當提督有些兒戲,不過再一想,照薛煥密折里的說法,此時江南地區只有精武軍這一只強兵,而精武軍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別人指揮不來,如今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賞籠絡,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還會生變。

薛煥在密折中說,提督的官職雖大,但也要受巡撫以及兩江總督的節制,一旦成了江南提督,整個江南地面他都有責任維護,這就叫名正言順,再也沒有推諉的余地,以精武軍的戰力,必能再建奇功。

當然最重要的是,提督要開府建衙,意思就是平時不下軍營,有點類似文官了,這樣一來,李永吉就無法整天去精武軍的軍營泡著,精武軍官兵的具體指揮方面,就會交給部下,或者朝廷直接安插人手。

換言之,給李永吉一個提督當之后,官職是上來了,可他之前根本沒相關經驗,朝廷必然要派幾個參贊或者參將副將的過去幫忙,幫著他幫辦軍務。

這樣一來,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派人過去摻沙子,這個摻沙子由于不是下放到精武軍的具體部隊中,只是以提督協理之類的身份去給李永吉幫辦軍務,看起來就不那么惹眼。這樣做既不會降低精武軍的戰斗力,惹對方不快,又能讓朝廷更緊密的抓牢這支隊伍。

另外,這也是向天下視恩,有千金買馬骨的意思,告訴大家只要努力打長毛,只要立下大功,朝廷就不吝封賞,哪怕是一個九品的十三歲孩子,也可以直接當提督,這對其他人絕對是個不小的刺激。

這時候的咸豐皇帝還很年輕,沒經過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也沒有被迫逃出紫禁城去避禍,年輕人的心氣還沒被全面打壓下去,所以多少還有點魄力,沒有像歷史那樣為了逃避而不理朝政,相反,對朝政的事情十分上心。

在政事處理上,咸豐皇帝表面看起來一副廣納諫言的樣子,但實際上很容易偏聽偏信,只要信任你,你怎么說都行,要是不信你,你怎么說都不行。薛煥此時因為洋務辦的好,每年都能從海關弄來大筆銀子給朝廷,正是深得咸豐皇帝的信任,加上又身處前線,精武軍這支救兵也是他搬來的,所以他的話,咸豐皇帝更樂意采信。

正因為相信薛煥,加上蘇州大捷太過振奮人心,再對比一下其他部隊的戰績,更顯出其他人的無能。思來想去,性子急的咸豐皇帝就決定相信薛煥一次,真的給年僅十三歲的李永吉一個江南提督的身份,用這樣的辦法敲打一下其他人。為此,他除了不斷說蘇州之戰的勝利意義,居然還拿出什么甘羅十二歲為相的例子來反駁廷臣,又說什么危急之時當行危急之事,還搬出大功不賞何以面對天下等借口。

滿清的皇權,在咸豐時期還是相當穩固與集中的,地方上不提,至少中央的群臣基本是沒有能力違逆皇帝的意志,就這樣,當咸豐皇帝一意孤行之后,最終還是力排眾議,不但繼續給了李永吉一個江南提督的職務,還賞了他單眼花翎。

除了李永吉外,精武軍的手下也大肆封賞,比如王三武與張威就一人給了一個副將的職務,周達、林春生、江海等人也都給了個參將的職位,可以說精武軍所有叫得出名號的人,都給了一個像樣的官職,但卻沒有一個人獲得總兵這樣的職務。

從朝廷的角度來說,這種封賞可以是恩寵有加,他們也都認為精武軍眾人接受了這些官職后,必定會感激涕零,再創輝煌。換言之,咸豐給李永吉提督的職位,不是因為正確的認識到了精武軍的力量,純粹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示范,本質是為了體現皇恩浩蕩。

在大肆封賞的同時,翁同龢隨身還帶了一大票文武官員,都有朝廷任命的官職在身。

其中文官基本都是要派往蘇州跟無錫兩地任職的地方官員,這倒也罷了,但那兩名武官,卻都是從外省調來的高級軍官,他倆的官階是正二品的總兵,職務是江蘇鎮軍務總幫辦,就官階職務來說,等于是江蘇省軍務系統中僅次于李永吉的存在。

根據翁同龢的解釋,這兩個人是朝廷為了幫助李永吉早日開府建衙,盡快熟悉提督職務以及大清軍制,特意派來的軍務幫辦,平時都是跟在李永吉身邊幫襯,并不直接插手精武軍的訓練與指揮。也就是說,以后這兩個人并不直接領導精武軍,只是給李永吉出謀劃策的人物罷了,有點像軍師或者師爺,無非就是品級跟官職高了點,但這樣的人才更有經驗,更容易辦事兒不是,畢竟軍營跟地方不一樣,來幫忙的人還是得從過軍的才行。

話雖然說得好,但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朝廷要往精武軍里摻沙子,不過在大封賞的背景下,這點雜音也就無足輕重,何況這兩個人都表現的還算聽話,沒有半點飛揚跋涉的做派,加上李永吉特意交代過,因此暫時來說相處還算和諧。

不管怎么樣吧,一個十三歲的實權提督,甭管怎么當上的,這本身就帶有很大的傳奇性,無論放在哪里都是個熱門話題,正因為如此,李永吉一下子就出了大名,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默默無聞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

同類小說:、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