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九十一章 銀輪部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一章 銀輪部隊

第九十一章 銀輪部隊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05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熱門、

其實李永吉在蘇州之戰以后,就有分兵的想法,原本的目的不過是為了鍛煉各團級部隊的獨立作戰能力以及戰略協調能力,考驗各自帶隊將領的領兵能力,搶地盤不過是順便的事兒。

畢竟精武軍以后肯定要繼續擴軍,軍隊數目會越來越多,地盤會越來越大,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地,也不可能全由李永吉自己統領,部隊分開是早晚的事兒。

另外,因為李永吉領兵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嚴重依賴現代產品,特別在指揮方面,嚴重依賴現代通訊設施。這樣的部隊的確很超前,作戰能力自然也很強,可一旦離開這些,部隊會不會打仗就難說了。可是就目前來說,李永吉肯定不能在以后的軍隊中大規模推廣現代通信設備,現代通信設備,只能是只屬于李永吉自己指揮的近衛部隊使用。

因此,把部隊分開,目的很明確,一來是鍛煉部隊,二來也是為將來的擴軍做準備。

在李永吉的計劃里,跟隨自己去無錫的,以后會繼續擴軍,繼續成為自己的近衛部隊,而跟隨王三武以及張威的部隊,也會就地擴軍,但他們這兩支部隊,擴張以后就會成為普通的近代部隊。

也就是說,以后除了李永吉的直屬近衛部隊,其他部隊不會配備那么多現代通信設施,無線電只在團級以上配置,團以下的通信指揮,還是以信號彈,傳令兵,令旗等傳統方式。

這么做雖然會影響普通部隊的指揮效率,但卻勝在可靠,而在團級以上規模配置無線電,也能保證部隊總體的戰略規劃不至于出錯。

換言之,這次分兵,并非是單純為了應對李秀成的威脅,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鍛煉部隊,并為今后的練兵擴軍計劃做準備。

實際上,精武軍如今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一個野戰團如果滿編,也就是配置了炮兵跟騎兵之后,基本就可以做到不敗,這也是促使李永吉下令分別的最大依仗。

聽完李永吉的真實想法,特別是明白以后要以自己所屬團的基礎上,就地招兵練兵擴新軍之后,張威跟王三武都不說話了,畢竟獨自領兵的**不是一般的大。

雖然計劃是這樣,不過具體的分兵動作還是花了三天時間才開始,這里面除了軍官之間講解以后的新規劃之外,主要還是要適應李永吉弄來的新玩意兒。

這個新玩意兒不是什么高新武器,而是自行車!

李永吉一向注重軍隊的機動能力,要不然也不會一開始就費盡心思從現代社會弄馬匹過來了。

當初,李永吉是想弄汽車摩托車過來的,不過考慮到這個時代還沒有石油化工,缺乏燃油,以后都要全靠現代買,那會嚴重占用傳送噸位,所以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改為購買現代馬匹。

那個時候,也是李永吉軍事思想還不成熟的時候,他雖然看到了機動力的好處,也知道現代車輛暫時無法在晚清使用,并選擇了馬匹,但卻不清楚馬匹的真正用法,居然想著用這些高頭大馬當戰略移動工具,搞一個馬車化部隊。

當然,那時候的張信達也不清楚這點,張信達別看以前是寫歷史小說的,但寫歷史跟寫軍事是兩碼事,張信達以前主要是寫三國方面的,對軍事方面就是個偽軍迷,說軍盲也差不多,也不清楚在馬匹的優勢跟劣勢,不知道在近代以后的軍事戰略移動方面,馬匹的速度已經不如人的徒步行軍了。

別說古代近代,哪怕就算后世二戰期間的日軍馱馬師團,也主要是利用馬匹的運力去拉大炮,而不是玩馬車拉步兵的把戲,事實上歷史上除了特殊情況,就沒有真正成建制的馬車化步兵。當初李永吉搞馬車化步兵去打汪家,看著是挺不錯,但那純粹是距離太近,如果距離一遠,問題立刻就會變多。

好在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張信達在搜索資料的時候很快明白到這點,并停止了繼續購買馬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同時也避免了李永吉在以后在關鍵時候犯大錯誤。

總之,正是因為明白了馬匹的移動能力,加上那個瑞典佬卡爾松的幫忙,李永吉才真正的把馬匹的力量用對了地方,但這樣一來,部隊的機動力就需要有個新東西來幫忙了。

想來想去,特別是經過實地考察后,李永吉決定采購自行車,把部隊搞成自行車部隊。

其實自行車在1860年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受限于設計、材料跟工藝水平,還沒有后世自行車那么堅固耐用,價格自然也高的離譜。但是,就算那種簡陋價高的自行車,作用也是巨大。

據說在不久之后的普法戰爭里,德國人就開始把自行車當作傳令兵的交通工具,證明了其價值,而在二戰當中,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都建立過成建制的自行車部隊。

根據張信達傳過來的統計資料,二戰時期的歐洲部隊曾經有過考證,那就是在理想狀態下,一個士兵能夠背負50磅的物資,以每小時3英里的速度,每天徒步行軍25英里;一個自行車士兵,負重50磅,能以每小時10英里的速度,每天行軍75英里;一個騎兵,負重100磅,可以每小時15英里的速度,每天可以行軍100英里。

問題是,騎兵最多跑四百英里,也就是連續跑四天,跑643公里之后,體力就會嚴重下降,需要停下來修養恢復,而且平日消耗也太大,一匹馬吃的糧食往往是五六個人的份還多。

這樣一看,就戰略移動方面,自行車的速度遠遠超過人跟馬。

而在戰術上,自行車的能力也很強,完全可以完成一些騎兵才能做的諸如偵查、通信等任務。

這是因為自行車的路面通過能力很強,比很多越野車都強,只要不是路面差的離譜,全是石頭坑的話,基本上普通的土路以及石子路之類的路面,自行車都能輕松的通過。

就晚清時期的路況,至少在江南一帶,大部分路面都可以讓自行車輕松通過,如果是土路為主的官道,那更是沒有任何問題,就算下雨路滑,有一些泥坑實在過不去,自行車又不是多重,單人一扛就能過去。

當初,二戰時期的日軍,就曾經組建了一支自行車部隊,這支部隊在馬來西亞地區戰果彪炳,用事實證明了自行車在惡劣地段的通過能力跟行軍速度,要知道當時的馬來西亞地區,路況比晚清還差的多。

當然,這些都是張信達告訴李永吉的,李永吉也一早希望把部隊自行車話,不過之前事情太多,一來二去就耽誤了,現在么,自行車化已經不成問題。

張信達已經陸續采購了三萬輛自行車,這其中,有兩萬輛都是旅行自行車,也就是負重較大,車胎較寬,速度一般,比較省力,不易損壞,這以后就是精武軍士兵的主力交通工具。

這款旅行自行車,并非是歷史有名的28自行車,而是26英寸的車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張信達經過考證,現代的26英寸自行車在載貨能力、省力方面以及跟騎行速度上,并不比那款有名的28自行車差,甚至還略強,另外價格也更便宜,也特別適合身材較矮的清朝人騎行,所以才用了26圈。

至于另外的一萬輛,則是一些人力三輪車,其中有一些還是可以兩人,甚至四個人同時騎行的大型人力三輪車,主要是為了方便拉輜重。

毫無疑問,這些突兀出現,又統一涂成草綠色的自行車,讓大家特別好奇,好在精武軍里新奇事物層出不窮,大家也是見怪不怪,頂多是因為有新玩具而興奮罷了。

自行車上手很容易,只要聽完要領,膽子再大點,快的話一兩個小時就能掌握,慢的話,磕磕碰碰的學一天,也完全能學會了,而自行車一旦學會,基本就屬于終身都會的技能。

有了自行車,每一個精武軍士兵,就可以負重30公斤,以時速15公里的速度,每天騎行標準的8小時,強行軍的話,可以連續騎行12個小時以上。

簡單說,自行車化以后,精武軍的日常行軍速度,就是負重30公斤,在官道的路面上日行120公里,如果是強行軍,在不影響戰斗力的情況下,可以輕松突破日行180公里。如果不是官道,是鄉村小路,那速度可能降低至原本速度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

這是什么概念呢?簡單做個比較,在官道上,自行車部隊的普通行軍速度,也就是日行120公里的話,將會是此時清軍與太平軍行軍速度的8倍,因為此時的清軍與太平軍,規定的每日行軍速度都是30里,也就是15公里。

而且,這個日行120公里,還不怎么減弱戰斗力,可以做到在抵達目的地后立刻投入戰斗的情況,這是此時的清軍與太平軍所做不到的,更不用說,有了自行車,自身負重更強,自身攜帶的輜重更多,后勤保障方面也更強。

總而言之,有了自行車,精武軍的機動能力等于大大的上了一個臺階,變相的等于提高了自己的戰斗力。

別的不說,就說無錫到蘇州吧,目前是相距80多里,也就是40公里左右,如果是步行,起碼要走一天一夜,但如果是騎自行車,三個小時就能從蘇州到無錫,蘇州與無錫兩地,一天就能走個來回還綽綽有余。

更妙的是,自行車這東西不占空間,不占編制,不喝水不吃飯,不像馬匹那么難伺候,遇到實在難走的地方,扛著就能過,實在是太方便了。

果然,在精武軍的官兵們都熟悉了自行車的性能后,都喜歡上了那種騎著車子風馳電掣的感覺,都對這東西贊不絕口。

就這樣,精武軍借著分兵的時機,完成了全面的自行車化,變成了一支自行車部隊,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是精武軍的主力野戰兵團,在摩托化改造之前,基本都是自行車部隊。

由于自行車的車圈都是銀色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叫精武軍的野戰部隊為銀輪部隊,而精武軍內部也主角開始流行這個非正式的稱呼。

銀輪部隊這個稱呼,雖然一直是非正式的稱呼,官方一直沒有正式承認,但名氣卻貫穿始終,并且也就成了精武軍主力部隊的代稱,比自行車部隊這個正式名稱還要有名。

有意思的是,哪怕后來精武軍的主力部隊都陸續變成了摩托化與機械化,這個銀輪部隊的稱謂也依然沒有改變,而且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當然,那也都是后話了。

同類小說:、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