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三十七章 二次招兵(二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二次招兵(二更)

第三十七章 二次招兵(二更)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05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熱門、

就在李永吉整合家族資源的同時,招兵的事情也沒拉下,不過具體的招兵過程就交給了王三武跟張威他們負責。同時,由于這是精武軍的第二次正式招兵,所以又被稱為二次招兵計劃。

這個二次招兵計劃中,不但招兵的數目更多,規模更大,而且以后不跟之前的那些護院家丁混編,不是在原有基礎上擴編,而是單獨成軍,以后要當做團練武裝的主力軍,所以這次的準備更加的充分,要求也嚴格了不少,具體而言就是五點硬性要求。

第一是年齡。來當兵的的人必須是十六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男丁。

第二是身高。所有人身高必須過一米六五!

第三是視力。李永吉提供e字型視力表,視力低于1.0的不予考慮。

第四是健康。所有來應征的人必須經過郎中的仔細檢查,必須保證身體沒有惡疾,沒有傳染病,沒有抽大煙等不良嗜好。

第五是學識,所有過了以上四點要求的人,還必須集中起來當眾答卷考試。試卷都是選擇題,內容則全部是《千字文》,《百家姓》以及《三字經》,也就是三百千里的內容。

三百千是清末以前中國人的基本啟蒙讀物,因此以這些內容當題目,對于大多數讀過書的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一般只要上過三年蒙學的,都能輕松答出來。而只要能熟讀三百千,應付一般生活中的文字需求是足夠了,至少當一名士兵是足夠了。

由此可見,與上一次招兵相比,二次招兵計劃嚴格了許多,不但增加了視力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學識考察方面也更正規,是通過答卷考試,而不像前一次招兵那樣,只要能讀一下千字文,看差不多就算過關。

招兵的待遇也是提前寫明了的,一經錄取,全部包吃包住,衣服鞋襪也通通全包,在這個基礎上,再月給二兩銀子,輕傷者有精武軍負責治療,治病期間餉銀減半,一旦出現殘疾或者陣亡,都給五十兩銀子安家費,其中殘疾者除了給安家費,還包分配工作,讓殘疾者能有個營生過日子。

除了待遇外,也寫明了懲罰,或者說義務。那就是任何人一旦簽約加入精武軍,除非被精武軍允許或者開除,否則不能自行退出。而從軍期間,所有不服從命令者,輕則可以杖責,重則可以執行死刑,至于逃兵,則除了本人要執行槍決外,還需要逃兵的家人交納100兩銀子的懲罰金。

很明顯,這是執行重酬重罰的雙重策略,重酬方面是李永吉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優秀人才來當兵,而重罰方面則是王三武自行提出來的,他認為如果沒有一開始就說明重罰,那就沖著那么高的待遇,肯定會有不少人去騙吃騙喝,然后一走了之,這樣對軍心士氣的影響是巨大的。

之前李永吉招募的那些武裝護院家丁為什么一開始總改不了偷雞摸狗的習氣?就是跟當初李永吉只說了待遇,沒提重罰有關,后來還是王三武接手,增加了懲罰力度,才把那股歪風邪氣殺下去,但也因此逼走了四十多人。

另外,考慮到目前的現狀,特別是考慮到個人精力跟學習效率的問題,李永吉不再特別招募或者說收買未成年人去組成所謂的少年團,二次招兵只收十六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青年兵。

也就是說目前為止,李永吉的親衛少年團,就只有之前購買的那80名身份為李永吉家奴的孩童,其中男童50人,女童30人。

這些孩子如今都還住在李永吉在青浦縣新買的大宅子里,每天要做的就是讀書寫字,既沒有參加軍事訓練,也沒有做奴仆要干的活兒,表面看都是一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純粹學生娃,且還得吃好的喝好的,可以說除了讀書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讓新來的奴仆羨慕不已。

不過這事兒羨慕歸羨慕,卻沒有人敢有什么異議,畢竟這些人的身份都是李永吉的親衛,除了李永吉以及那四個貼身女仆,誰也沒權力管這些孩子,就連李正祥夫婦都不行。

再者說,就算后來的家仆對這些少年奴的生活羨慕嫉妒恨,也沒有地方發作,因為這些孩子平時都是住在一個院子里,基本不出來,導致跟外人也沒啥交往與接觸的機會。

簡單說,這些孩子目前都是被關在宅子里的一處有著高高院墻的院子里,實行全封閉化管理。除了李永吉的那四名貼身女仆偶爾能出現在院外,其他那些孩子沒有李永吉的特許,誰也不準出院子,而外人在沒有李永吉的特許下也不準進院子。這個外人不但包括府上新招募的下人,也包括新搬進來住的名義家主李正祥跟李王氏夫婦。

這種情況下,外人頂多送飯的時候能偶爾聽到里面有整齊的讀書聲,其他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這群孩子在院子里究竟學了些什么,又干了些什么,外人誰也不知道,只能通過每次送飯時候聽到的讀書聲,推斷他們是在讀書。

換言之,李永吉那八十名少年奴,是李家新宅中身份最特殊,行為最神秘的一個群體,除了李永吉,誰也沒法去指揮這些人,甚至連身影都難得一見。

總之,商量好了二次招兵的標準后,除了王三武跟張威繼續留在青浦縣的李家新宅,帶領早先招募的護院家丁去保護李永吉一干人之外,其他諸如周達、林春生、江云跟江海這些人則兩人一組分頭行動,去青浦縣附近的各個鄉村里公開的張榜招兵。

由于待遇太好,就算有那所謂一進兵營不得私自退出之類的約束,大家也是踴躍參軍。這倒不是說這些人不知道軍法約束的厲害,而是在這些人看來,這精武軍畢竟是個本地團練武裝,一般而言就是當當搖旗吶喊,運送下錢糧的活兒,危險性比官軍要低不少,所以那約束看似嚴格,估計實際進去也就那么回事兒。

說白了,就是大多數人只看到好處,而對可能的懲罰忽略不見,只有以后切身體會到厲害之后,軍法的權威才能建立起來,但是顯然這嚴刑峻法不可能在招兵的時候執行,所以大家才這么踴躍。正是由于待遇太好,不但吸引了大批流民,連一些小有田產的良家子弟,也就是自耕農跟富裕的佃農,也爭相報名參軍。而實際招兵過程中,能達標的人主要都是那些良家子弟,真正的貧民流民反而很少。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青浦縣是個繁華地區,也是個農業大縣,這樣的地方貧民之類的的確也有不少,但他們往往很難讓自家人去安心讀書,只有那些自耕農,或者富裕點的佃農,才能讓子女讀上書。

其實達到熟讀三百千學識標準的年輕人,在青浦縣周圍有很多很多,所以年齡跟學識兩點不成問題,視力也不是大問題,健康方面也能大體過得去,但那個一米六五的身高就是個不小的限制了。

雖說中國人自古到今,平均身高一直就不算太矮,至少比古代日本人要高的多,但由于食品單一跟普遍缺乏營養,一米六五的身高在清朝,特別是在江南地區,也算是比較高的了,所以這個限制才是最大的限制。

不過,就算身高的限制比較高,但架不住人多啊。一個青浦縣此時就有近三十萬人,其中年輕的男丁超過八萬人,周圍的縣城也差不多有這些人數。而且青浦縣身為上縣,營養水平一直比較高,所以能達到一米六五身高的年輕人也有不少,多走走,就算不出青浦縣,要招夠合格的五百人也是不難的。

事實上,周達跟林春生等人的心很大,他們根本就不打算只招五百人算完,而是只要達標,就多多益善。就這樣等過了半個多月,李永吉稍微抽出點空開始過問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招兵足跡已經遍布整個松江府,招募的達標人數則已經超過了三千二百人,而且這個數目還在不停的增長。

發現超額了這么多,李永吉連忙喊停,接著又派出李進寶跟孫旺,讓他倆分別去那兩個招兵小組,讓這兩個招兵小組帶人分批進駐養心居。

之后,李永吉又讓張威在青浦縣招了一批泥水匠跟木匠,先跟著李永吉學習如何搭建彩鋼房。

由于彩鋼房的結構十分簡單,圖紙標注的也很簡單明確,所以那批泥水匠跟木匠的學習能力比李永吉還強,只親自操作一遍,也就是搭建了一個小型彩鋼房,就觸類旁通,再搭建類似的彩鋼結構建筑的時候,比李永吉還順手。

發現這些人已經會搭建彩鋼建筑了,李永吉就讓張威帶著這些泥瓦匠、木匠以及他們自己的學徒,帶著李永吉弄來的彩鋼材料,裝船分批運去養心居。

到了那里后,這些人會先在張威的監督下,用彩鋼把軍營宿舍給搭建起來,順便挖壕溝,建營壘,平整大操場,人手不夠的話就讓那三千多人幫手,材料不夠就去買。總之那些新招募的士兵一開始不用學如何列隊訓練,只需要學會如何建房子挖工事就行。

如此又過了半個多月,當李永吉在青浦縣把李王兩家跟生意上的事情都整合的差不多的時候,養心居那邊也在三千多人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原有的建筑,借助從青浦縣源源不斷送過去的彩鋼、木頭等資源,初步改建出了一個兵營。按照張威的來信,那個兵營就算養上一萬人都綽綽有余。

另外,養心居兵營那么多人的食物供應,目前一直都是李永昌在負責,雖然還做不到頓頓有肉,但一天三頓飯,頓頓大米飯管飽,一周喝一次肉湯還是做到了,只這一點,就深得所有人的好評,也讓那三千多人死心塌地的安心當兵。

就這樣,等到了農歷的十月中旬,李永吉把青浦縣的事情交代完畢,便帶上自己的少年親衛隊,外加王三武跟他親自挑選的三十名親信武裝家丁,一起乘船浩浩蕩蕩的開去養心居,去開啟正式的練兵之旅。

同類小說:、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