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四六四章 請罪邀功的首相大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六四章 請罪邀功的首相大人

第四六四章 請罪邀功的首相大人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05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快捷翻頁→鍵



熱門、、、、、、、、、

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是指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面臨改革關口的時候,需要一個英雄人物來做表率,帶領大家順應潮流,突破這個關口,進入新的時代。

古今中外那諸多在歷史上留下絢爛篇章的大人物,大部分都是這一類人,他們都是由于時代的需要,這才因緣際會的誕生出來,其中又以政治軍事還有經濟類的大人物居多,比如劉邦拿破侖等人。

當然了,還有英雄造時勢一說,指的是還有一小部分強人可以硬生生的憑借自己的能力,極大的影響社會跟歷史走向,引導整個潮流,進而做出類似創造歷史的偉業,讓人類社會前進一大步。

這樣的人屬于極少數,通常來說,這一類人大都是科學領域的大才,比如牛頓,瓦特愛因斯坦之類,因為他們雖然沒有特別大的權勢,但他們的發明卻能夠極大的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力進城,進而引起非一般的變革,所以這一類人一般就叫做創造歷史的人。

說白了,評價一個人物到底是時勢造的英雄還是造時勢的英雄,關鍵是看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大小,如果能夠改變整個人類社會進程,那就是造時勢的英雄,如果只能影響局部,那就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

從這方面說,至少在這個歷史位面,李永吉是當之無愧的創造歷史的那一類人,因為他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科技進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哪怕目前只是在一個極小的范圍內引起了變化,但終歸這個變化是存在的。

不過,畢竟時間太短,就好像一個剛剛起步的壓路機,雖然已經展露出了崢嶸,但還無法達到橫掃全球的威勢,達不到真正的改變世界的情況。

當然。畢竟李永吉帶來的是領先兩個世紀的技術跟資源,而且還迅速取得了一個國家的政權,只要時間充裕,等這個時代的國人把李永吉帶來的新技術跟新設備整合吃透。早晚會爆發出非一般的力量,而伴隨著這股力量,李永吉一個世界偉人的頭銜是絕對跑不了的。

甚至是,由于李永吉已經在國內打造了一定的技術跟工業基礎,具備了初步的重工業生產能力。所以哪怕李永吉現在立刻消失,或者失去時空交易能力,這個位面的世界也會因此而變的不同,頂多發展的速度變慢一些罷了。

相反,首相沈世明則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的一類人,如果沒有李永吉的慧眼提拔跟大膽放權,沈世明絕對不會當上中華帝國的首相,成為一代名相。

嚴格來說,沈世明是這時期一個典型的中國儒商,雖然也有一定的開拓進取精神。但保守謹慎的性格也是十分明顯的,所以他的施政措施并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并在這個基礎上做出輕微的改良。

也就是說,沈世明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魄力,但卻是一個很好的執行者,如果你能制定好一個框架,他卻能盡量的幫你完成他,哪怕這個框架是錯漏百出。

就比如李永吉生搬硬套過來的那套施政方針,李永吉坐鎮國內的時候。都是靠強力施行,效果相當有限,影響力也很小,造成的沖突卻很多。

而當施政者變成了沈世明。他卻在沒有改變國家既有方針政策的前提下,來了個人性化改良,用簡政怠政的簡單方法,讓國家迅速平穩下來。

從某種角度上說,就目前的中國而言,沈世明這種類似無為而治的方式才是最適合的。畢竟國家的發展跟民眾的素質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繼續實行李永吉先前制定的那套組織過于復雜,行政管束也過多的官僚體系,只能讓社會持續的動蕩不安,引起太多人的敵視,大大增加國庫消耗。

簡單的說,那就是就行政管理方面,沈世明這個本地商人出身的家伙,無論是性格還是經歷,都要比李永吉這個現代宅男更靠譜一些,他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把握也更加的精準,也更有耐心,雖然不敢說驚才絕艷,但一個宰相之才是當得起的。

反倒是李永吉,別看有現代社會的經驗,但不管是他的性格還是經歷,都不太適合從政,他如今獲得的這一切,都是靠大開金手指獲得。一旦沒了時空交易這個金手指的幫襯,只靠他前生的記憶的話,他或許也能混的不錯,但最多就是當個富家翁,絕對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打下如此的基業。

不過呢,李永吉雖然不善行政,但也有個好處,那就是足夠大度,能容人,肯破格提拔人才,這也是他能迅速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好比沈世明,當初李永吉就是破格提拔,當發現能力還不錯的時候,就再次委以重任,為他增加了新的權柄,然后呢,李永吉還肯真心的放權。

自從沈世明當上首相,真正管理國家大政之后,李永吉除了涉及到他感興趣的問題外,平時基本不過問沈世明的具體施政措施,直接來了個大撒把,這也是沈世明能瞞過李永吉進行私下改良的一個原因。

其實,沈世明的膽子都是一點點鍛煉出來的,他一開始的時候,也都是每每都向李永吉請示,可大多數時間李永吉都是簡單的讓他看著辦,很少有不贊同他的時候。

這一來二去,沈世明慢慢摸透了李永吉的一些習慣跟喜好,在一些小事兒上就不上報了,但卻留下卷宗,平時跟李永吉通話的時候,就只陪李永吉說他感興趣的話題。

就這樣,由于李永吉自己的放權,沈世明這才在國內漸漸掌權,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開始對國內官僚機構以及施政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也就是推行簡政跟人治,減少朝廷跟民間的對立,尤其是減輕知識分子的敵視。

因為在沈世明看來,皇帝李永吉搞的那些東西,太過繁瑣,也太過嚴苛,如果都按照那些辦法來。不說行政人手大大不足,就算足夠了,也會造成很大的混亂,老百姓不一定會買賬。很可能把一個好的法律變成一個壞的惡法。

畢竟對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他們還不太理解權力與義務的關系,也沒啥國家主義的概念,所以管的過多的話,弄不好就弄巧成拙。

因此。沈世明的施政理念,就是讓朝廷官員盡量的少管閑事兒,反正如今中華帝國的主要財稅來源又不是通過地稅跟人頭稅,而是靠皇企國企上繳的增值稅以及貿易稅奢侈稅這些,跟普通老百姓沒太大的直接關系,那倒不如干脆讓朝廷抽身出來,免得到時候惹得一身騷。

這樣一來,各地的行政機關就不必造的太大,比如警察之類的就不用招募太多,可以節省一大筆的開支。而與此相對應的呢,當官員減少對地方的管束干涉之后,地方的治安卻沒有多少惡化的現象,甚至比過去更好。

簡單的說,沈世明的簡政理念,其實就是屬于傳統商業性的開源節流方法,他是通過減少地方官吏數目,減少官員對地方的管束,從而達到減少行政開支的目的。

不過,雖然簡政是為了節流。但他卻很有分寸,只是減少地方官,尤其是吏員的數目,通過減員的方法來減輕薪水開支。但對國防軍的投入卻一點也沒減少。

因為沈世明很明白,能被國務院指揮的國防軍,是國家穩定的根本,更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是萬萬不可輕易動搖的,所以什么都可以動。唯有軍隊不能動

在節流的同時,沈世明也很注重開源,比如說他把土地稅挪用,不再興建大規模的教育設施,而是以這筆錢當本金,再聯合一批徽商,搞了一個國務院控股的興業銀行,專門給一批大地主舊官僚還有人脈廣的知識分子放貸,鼓勵他們興辦實業。

為了讓那批人接受他的好意,他不但通過國務院控股的興業銀行放貸,還找人盡心盡力的牽線搭橋,給借款人開辦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讓他們能一路綠燈,能夠盡快的回本賺錢。

由于這時期的中國境內正是戰亂剛平的恢復期,又有新技術當推動力,對外貿易更是如火如荼,處于經濟發展的高速飛騰階段,可以說隨便做什么都賺錢。

在這種氛圍下,尤其是當官之路狹窄的情況下,這批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志的舊官僚跟守舊的知識分子,干脆借著沈世明搞出來的這個東西下臺階,以實業興邦的口號投入到下海經商的大潮。

資本的魅力是無窮的,當他們放下身段投入商海之后,他們很快就被這種新的刺激所征服,什么仁義謙讓之類的全部都扔掉了,對利潤的渴求成了第一位的。

雖然因為時間還短,加上中國太大,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也過低,還沒有讓全國人民進入全民經商的大潮,但至少在一些東部發達地區的城市,經商賺錢卻已經成了一股風潮,大大的沖擊了當地原有的社會秩序。

其實,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廣大知識分子放下成見經商,進而形成一股經商下海的風潮,也是多種合力使然。

首先,自然是穩定的社會大環境。

當李永吉成立中華帝國,進而統一全國之后,雖然還有一些地方是所謂的自治省,但由于中央朝廷擁有絕對強勢的武裝力量,又取消了所有的國內關卡,整體環境是和平的,這為商業興盛提供了最基本的外部條件。

其次,就是開放國門的經濟政策。

中華帝國成立之后,經濟方面實行的是全面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等于主動向外打開了國門。這樣一來,國外商人就能更加方便的來到中國淘金。而外商的到來,不但帶來了大量資金,也帶來了大量的訂單,等于是給中國增加了資金,順便拓展了市場,刺激了中國的商業經營。

這其中,結合了部分現代技術,擁有高附加值的中國制造功不可沒,尤其是那些療效顯著的中國藥,更是國際貿易的寵兒,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東西,為國家帶來了大量利潤的同時,也順便帶火了周邊市場。

再加上這時期不管是北美還是南美都在經歷戰爭,導致新大陸的市場萎縮,而印度則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暴亂,也是元氣大傷,所以歐洲各國干脆把貿易重心都投入到中國,加強了與中國之間的商貿往來。

可以這么說,到了1864年,歐洲超過一半的對外貿易都是走的中國市場,等于是把大半個歐洲都變成中國貨的傾銷市場,而與此同時呢,大半個歐洲的黃金白銀也隨著中國貨的輸入,大量的流入了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的商業環境。

大環境如此,再加上帝國政府不斷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是馬鞍山鋼鐵的強勢崛起,都為中國的工商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境內工商業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占全了,面臨這種大勢所趨,中國那點鄙視經商的傳統根本不值一提,輕輕松松就讓中國商人這個階層趁勢崛起,一下子就從原先的被壓迫階級變成了上層統治階級,成了真正的體面人。

因此,這種風潮的出現,李永吉本身的舉措是功不可沒的,是他一手締造了這種現象的基礎,包括興辦重工業,進行技術改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等。

總起來說,李永吉是這一切的開創者跟奠基人,之所以一開始沒有大規模爆發,只不過是時間太短,屬于前期投入階段,所以才不顯眼。

而沈世明接過國家權柄后,整體的工商業發展環境已經相當不錯,他又通過一系列的簡政改良,極大的緩和了社會矛盾,并引導中國的上層精英把資本跟精力都投入在工商業方面,這才加速了這個過程,讓民間工商業借此蓬勃的發展起來。

現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民間經商的風潮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這又給國務院帶來了大量工商稅收,順便貿易稅收也大量增加,大大緩解了國庫的赤字。

雖然目前的國庫依然處于赤字狀態,畢竟前期欠債太多,但形勢在慢慢變好,國家信用也越來越強,體現在民間之中,就是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大家對朝廷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正是因為這樣,沈世明才覺得自己的施政方針大獲成功,認為是由于自己的簡政改良才造成了這一切,這都給他提供了空前的自信心。

有了這份漂亮的成績跟自信,沈世明這才敢瞞著李永吉繼續深入改革下去,直到發覺李永吉即將回國,幾經思量,覺得等皇帝回國再說似乎有些被動,這才主動把這一切告訴了李永吉。

當然了,沈世明很聰明,他的匯報是先說國家最近取得的成績,然后再說是因為自己推行簡政人治之策,這才如此這般,請求陛下懲處他擅自做主之類的罪責。

這下子,連社交能力偏弱的李永吉也聽出來了,對方明著是在請罪,其實話外音卻是在請功討爵。

他就是要通過不停的請功炫耀,讓李永吉覺得他不可或缺,覺得他治國有方,覺得他安全沒野心,讓皇帝能夠用的放心,舒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最好再給點獎勵。

以沈世明如今的地位,加官是不可能了,他也不敢奢望,但進個爵之類的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沈世明這次主動請罪邀功的重要目的之一。未完待續。

推薦本章到:

.版權所有.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