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武俠賦542 俗世紅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武俠>> 金古武俠賦 >>金古武俠賦最新章節列表 >> 542 俗世紅塵

542 俗世紅塵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18日  作者:東方二魔頭  分類: 武俠 | 傳統武俠 | 東方二魔頭 | 金古武俠賦 
您可以按“CRTLD”將“看書閣”加入收藏夾!或分享到:

當前位置:


幾年不下來,人族的變化很大。對修士來說,千年如一粟,可在人間,千年卻變了天下。這里的一切都和曾經有了大不同。

以前的這里,生活過的雖恬淡、舒適,卻算不得富足,只能說溫飽。可自從全真七子出了名后,來這里的人多了,他們要吃飯,要喝水,自然需要購買,所以這里的村民有了額外的收入。而外人的走入,也讓這里的人產生了想要出去的念頭。

于是,人的交流、物品的交流開始流轉起來。

靠近終南山的地方,變化不是太大,可越往外,變化就越大,人的流動性也越強,在邊緣地方,更是多了一座城鎮,里面有一個大的集市,用來交換物品。這集市不是百曉生手下的人建造的,而是外面的貴族商人建造的。

顯然,他看出了此地的商業前景,建造了這個集市,收集四周的土產,運出去賣,并把外面的一些新奇東西,拿來這里賣。

這樣的交流顯然是有好有壞的,好處是大家見識多了,認識也多了。壞處也有這點,同時貧富也開始顯現。

以前,他這里人不富裕,卻也不貧苦,大家都不差吃的喝的,卻也沒有太多富足的。可隨著外來人的進入,生意開始大規模的出現,一些首先嘗螃蟹的人發了財,其他人自然也眼饞,便有了不少做生意的人。

他們有的發了家,有的卻敗了家,不一而足。

最緊要的一點,是外面的思想在影響這里的人。這一點。是百曉生不希望的,就如鎮元子問他的一般,一滴水滴入大海,是要被大海同化的。

百曉生很不希望,自己治下的人變的市儈。變得生死不定。

一路走,一路看,百曉生的臉色很不好。進入這座新城,感受著那喧囂的氣氛,與滾滾*,更是讓他臉色鐵青。

他知道。若任由這里發展下去,此地早晚會被同化。看來,他要重新布置一番了,不能任由這些東西胡亂走下去。

其實,他看到的也不是多么嚴重。對比現在,這里的人還是要好很多的,起碼大家相信諾言,遵守約定,人也質樸的多。只是他有先知先覺的記憶,知道這個口子開了就封不上了。他也沒有想過封上,那是不可能的,可引導還是可以的。

只是他也有一個擔心。那就是知識的繁盛會不會導致思想的混亂呢?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就是中國思想極度繁盛之時,可那也是最亂的時候。誰也不服誰,各種爭奪時時發生。

大家都看不上儒家,覺得獨尊儒術是中國的一大敗績,可在當時的時代,這可以解決百家紛爭,達到國內和平。中央集權的目的,不然。哪里來的漢武帝驅逐匈奴啊。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你想要用如今的方法解決,根本就不可能。

這也是百曉生發展知識,一直留下基礎,不敢過多延伸的因由,他就怕造出什么孔子、孟子來。到時候,怎么辦?

他也來個焚書坑儒啊!

現在,交易出現了,以前雖也有,卻是物對物的交易,很是簡單。可涉及到了錢,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說,錢幣的出現雖繁榮了世界,卻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所謂的經濟,就在基于錢幣,不然根本就算不算經濟。

百曉生的徒孫弄出了契約,這是基于法律,可法律是有漏洞的,看似比道德的約束強,可人無恥起來,你有什么辦法?

如此,倒不用利用道德了,百曉生完全可以把那種一言九鼎之說灌入人的骨子中,成為道德準則。這樣,不僅可以約束他這里的人,也可以緩緩改變外人的想法。不過法律也不能丟,畢竟這出現的法律是大勢,逆勢而行,不是上策。

可完全靠法律,卻也是下策。不要忘了,即便在現代,法律也不能管到方方面面,許多東西還是要靠道德的。

只有道德建設的好,才會真的對人的行為做出約束,又不使人覺得無所適從,被完全禁錮。像古代那什么三綱五常的,就不能拿來用,那完全是禁錮人的思想、靈魂,那種君權至上的東西若被弄出來,百曉生還不成眾矢之的。

“tnn的,怎么走都得小心翼翼啊,真tmcd。”暗罵了一句,百曉生使勁甩了甩頭。這方面真夠讓人不爽的。

上了大路,百曉生離開了終南山范圍,往中原腹地而去。他想要看一看,如今的中原是什么模樣的。

這念頭,還是諸侯各自為政,雖名義上有一個大王,實則那也是最強大的部落而已,并不似后代的王朝一般,生殺予奪。

這一點,百曉生覺得是可取的,若加上禪讓制度,那就更好了,有點美國聯邦的意思。可惜,這很難,誰又愿意放棄到手的權利呢?

為什么人喜歡當皇帝,就是為了那種為所欲為的權利,不管你是明君還是昏君,都逃不出這一點。

百曉生想要做出有關的改變,難!不過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在終南山附近改變。以前,他大多是放任不管的,后來有了書院,一般就是書院管事。實則也沒有多少事,可發展多如今,卻也不能不管了。

這終南山附近的村民,早已被劃給了終南山,實則就是百曉生自己。只是他沒有動,一直保持著。可如今看來,卻需要明確一番了。

有了明確的統治權,他做起事情來,別人也說不了什么。

走入一個部落,百曉生眉頭頓時一皺,這空氣中的味道,太難聞了啊!隨地大小便,素質啊素質!

仔細掃視著四周人的生活壯闊,百曉生微微搖頭。這部落里的人生活的實在不怎么樣,與他那里根本無法對比。

可以說。這里的人只能活著!

又往中原走了一段,百曉生看到了一座比較大的城池,這里就繁華多了。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現象,就如當年的中國。越往大的城鎮走。就越繁華,而那些偏遠的山村,自然生活困苦了。百曉生那里,是特例罷了。

在當今也出現了不同,那就是各種土特產與景區的出現,使得農村與城鎮結合了起來。可以說。這種發展模式就是農村的出路,不過想要達到那種異常富裕的程度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發展多了,大家也就膩了。

走走停停的百曉生逛了不少地方,也看到了許多人族好的東西與壞的東西,發展中的那種破壞。實則讓人觸目心驚。

最淺顯的一點,就是田地了。

耕地需要開拓,不然人多了,糧食就不夠。開拓的首先就是草地,連帶著樹木一起給掀了。這樣耕地大了,可草原少了,樹木也沒了。有的地方一眼看去,全是耕地。似乎很漂亮,卻讓人擔心。這關中千里之地,不就是因為這般發展。成了黃沙遍地之處嗎?

用現代話總結,那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太慢。除非百曉生能夠大大的解放生產力,讓一畝地產出更多的糧食,不然這種開荒是無法斷絕的。

在他那里,農具已經有了大大的提高,畝產外面的兩倍還多。想來如今也傳了過來。在靠近的幾個部落,他就看到了不少田地里用新式農具的。只是。那也是基于人自身的農具,是用人使得。有用畜牲使得,卻非常少,畢竟這年代畜牲比人值錢多了。

唯一個大范圍流傳出來的,就是水車了。農田需要水,可有的地方水不夠,怎么辦?這就是水車的作用。不管是水多的地方,還是水少的地方,它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所以水車快速推展了開來,大的農田外,都有這種工具。

其他的如鋤頭、鐵鍬一類的,卻不行,因為這里的冶鐵工藝遠遠算不上成熟,別說冶鐵了,便是銅都不曾大范圍擴展開來,更多的還是木制的。好在此時木頭更堅硬,許多木頭的堅硬程度更是超出冶煉的金屬工具。

可這些木頭,人類也無法利用,因為他們無法雕刻成形啊!

說白了,這兩者是相護發展的,不能推廣開來,實在可惜!

回到終南山,百曉生寫下了七策,基于附近發展,他第一策就是收權,把權利收到書院之中。這一點,誰都說不出什么,甚至大家覺得這是應該的,因為書院的威望太高。

第二策,乃是對商的解釋,有道德,有法律,兩者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道德商法,規范、約束這里的人,也通過那座新城向外傳播。

第三策,是貧富的解釋,百曉生引用了對禮的闡述,說了人的劣根性,說了禮的本源之意,并做出了一定規范,其中有對外人的約束,也有對富人自己的約束,并以善行之德,加在富人身上,形成道德約法。

第四策,是技術的推廣,尤其是農具的推廣。他把自己外出游離時的見聞說了,那種開闊荒地的行動被他大家批判,認為這是毀壞自然的行為,不可取。他覺得,開拓荒地沒錯,可盲目的開拓不行,要有規劃,且荒地增加無非是為了糧食,那么提高產糧才應該是正途。他還拿自己治下與外面進行了對比,闡述了血淋淋的對比數字,點出這就是農具應有的結果。

第五策,說的是土地肥力,也就是除農具外另一個關乎糧食產量的辦法。他利用森林才闡述這一點,帶出了人肥的理念,并主張收集人肥。

第六策,講述的是人的素質、禮節。并相似闡述了基本道理,也闡述了此點可能帶來的危害,給出警告之言。

第七策,他說了人自身的發展。他覺得,人自身就是一個寶藏,外物保持著自身的生命,可若想延長生靈,就要靠自身的修煉。說白了,他點出了武的理念,也就是修煉。這一點,他也給出了各種例子,就是以終南山治下之民為基礎的。

此七策,就是他蕩滌紅塵俗世的七策發展條令,他讓人雕刻成碑,放進四周村子、城鎮,并讓書院學生一一解讀,細說各種利害。

這是他基于人與自然平和發展的七策條令,結合了他后世的歷史,絕對遠超當今人的認知。在終南山附近,是沒有絲毫問題的,因為他早早就點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覺得理所應當,只是在新城那里,卻有了一些波瀾。

人都講趨吉避兇,在利益上也是如此的,他們喜歡那個農具的推廣,卻對暫停開荒不可置否。這一點,明顯侵犯了他們的利益。

只是你來了這里,就要遵守這里的規矩,即便這新城不是百曉生所建,可也屬于他的領地,不遵守規矩,就別想進來。

百曉生,也利用上了暴力!這一點,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未完待續)

已經更新并由網友上傳至看書閣、本書的文字、圖片、評論等,都是由的網友FANS發表或上傳并維護或收集自網絡,屬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閱讀更多小說請返回


上一章  |  金古武俠賦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