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巨星第三百九十六章 提前透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導演巨星 >>導演巨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六章 提前透露

第三百九十六章 提前透露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26日  作者:進退抉擇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進退抉擇 | 導演巨星 
·

當時間來到3月7日,無數報紙雜志也加入到對“2008年全球億萬富豪榜”猛烈報道的陣營,因為林雨泉的年齡和身處演藝圈的特殊身份,他自然成為所有報道的焦點人物。

“最新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昨日揭曉,林雨泉成內地新首富。”

“內地上榜富豪今年翻了一倍,林雨泉80億美元居首,距離百人榜只有一步之遙。”

“林雨泉的財富神話,內地新首富已然躋身中國富豪前四位,僅次于李嘉誠、新鴻基郭氏兄弟、李兆基。”

各大媒體對林雨泉的報道態度基本上都是趨于正面或者中立,不過卻依然不乏對他進行抨擊的,當然,這樣的抨擊,倒不是只針對他,而是針對所有上榜內地富豪。

其中《商業周刊》就用大篇幅對此進行報道,其標題是碩大的紅色字體:”中國富豪軍團創紀錄上榜后的慈善深思。”

報道中首先提到在今年的全球億萬富豪榜中,內地富豪入榜人數從去年的20人猛增到今年的43人,其后列出前十人的資產情況,林雨泉(80億美元)、碧桂園楊惠妍(74億美元)、蘇寧電器張近東(45億美元)、泛海集團盧志強(39億美元)、國美集團黃光裕(35億美元)、新湖集團黃偉(34億美元)、富力集團張力(31億美元)、三一集團梁穩根(30億美元)、SOHO中國張欣(30億美元)、巨人集團史玉柱(28億美元)。

而在其后,報道中對比比爾.蓋茨、巴菲特等美國排名前十富豪的慈善行為,指出國內富豪慈善意識缺乏,缺乏系統性慈善行為,愛奢侈品而不愿多做慈善,為此還提到此前林雨泉在LV專賣店一口氣購買十個LV包包。

報道的最后,除建議征服完善慈善制度外,筆者大力呼吁以林雨泉、楊惠妍、張近東為代表的國內頂級富豪起到帶頭作用,做中國的比爾.蓋茨、巴菲特。

這篇報道其后在被網絡媒體轉載后,立刻在網絡用戶中引發極大反響,使得飽受爭議的中國富豪的慈善心再受拷問,被推到風口浪尖。

“看看人家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國內的富豪們應該感到羞愧和臉紅”、“相比比爾.蓋茨等人,國內富豪們需要學習的太多了”、“國內富豪太缺乏社會責任心了,不要求你全捐,可你的捐款也不能太寒心。”“為什么國內出不了比爾.蓋茨這樣的慈善富豪?”“對國內富豪已經完全死心了。”........

類似的評論一時間在網絡上鋪天蓋地,顯然人們普遍不滿意國內富豪對慈善事業的投入,只有極少數人認為不好說,并點名國內慈善環境同歐美的差異,但這樣的論調基本淹沒在抨擊不滿聲中,被無數人選擇性的無視,沒有任何反響。

毫無疑問,在08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出爐后,隨著某些媒體的引導,又一輪富豪慈善風暴眼看著就要愈演愈烈。

林雨泉是在上午的會議中先后接到丁值和常季紅短信的,在短信中,兩人不約而同的表現出焦急的態度。

“好了,我知道了,我在開會。”在會議的間隙,林雨泉打電話給兩人詳細了解了一番情況,老實說,他特別不喜歡通過道德捆綁進行勸捐、逼捐,有能力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熱心慈善自然是應該的,但這應該是一種自愿行為,而非道德挾持,慈善慈善,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

而在他看來,慈善意識缺失的不僅僅是國內富豪階層,而是整個社會,太多人只看到富豪不慈善,卻下意識的忽略自己和身邊的人也沒有慈善舉動,只看到美國富豪的慈善捐款遠超國內,卻沒有具體分析形成這樣狀況的原因,這其實是很沒有道理的想法。

此外,林雨泉從不認為富豪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只有慈善,慈善是一種好的善心行為,但不意味著富豪的責任心只能用慈善來衡量。其實對于企業和企業家而言,保持企業穩定健康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社會責任心,經營好企業,既能給國家貢獻稅收,也能給員工提供優渥的工資待遇,還能給消費者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經營好企業的前提下,富豪們的責任延伸才是投身慈善。

掛斷和丁值的通話后,林雨泉通過手機簡單的看了看《商業周刊》的報道,眼中一寒,他并非心胸狹窄之人,雖然他不贊同媒體一味指責富豪們不熱衷慈善,卻不會因此動怒,但《商業周刊》這家媒體不同,對方一而再再而三的針對他,明顯居心不良。

“嗨,林導,你應該知道現在網絡上針對我們不怎么做慈善的抨擊了吧!”一道沉穩的男聲在林雨泉身前響起,來人是張近東,蘇寧電器的董事長,在此屆的全國政協委員中,有包括張茵、許榮茂、張近東、盧志強、李書福在內的諸多優秀民營企業家。

“嗯。”林雨泉點點頭。

“真是非常糟糕的情況,哎,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根本不理解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有不菲的資產,可福布斯排行榜上的資產并不等同于我們實際持有那么多的資金,真以為拿出幾億做慈善很容易。”

張近東一臉愁苦,蘇寧電器去年總共的稅前盈利才20億左右,扣稅后的資金幾乎都要用于公司擴張,根本不可能有多少資金用于慈善,如果拿出幾億來做慈善,勢必會影響蘇寧電器的擴張建設。

蘇寧電器這幾年之所以能從02年6000萬不到的利潤增長到去年的20億,完全是因為其連鎖規模的擴張和單店的效能提升,一旦擴張資金過多用于慈善,對企業的影響不難想象。

至于他個人,看似擁有45億美元的龐大財富,但那是他所持30左右蘇寧電器股票的市值,他自己要大力投入慈善,只能拋售手中的股票。

林雨泉深有同感的點頭,除非那種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公司,諸如能源公司、銀行、地產公司、高端科技企業,對一般的企業來說,企業內部完全可支配用于慈善用途的資金其實并不多,慈善投入過高,難免影響企業運營,顯得得不償失。

“林導,你準備怎么做”張近東緊緊盯著林雨泉問道,作為此次同處慈善風口浪尖的富豪,林雨泉的舉動自然對他有著莫大影響。

“當然是踴躍投入慈善,這樣的做法是最有力的回應。”林雨泉沉聲道。

“嗯,沒錯,這次大眾不滿意的情緒非常高昂,即便再困難,也必然需要有不小的慈善舉措才行,否則指不定被罵成什么樣子。”張近東苦惱道。

林雨泉搖搖頭,看張近東的神色就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多富豪討厭慈善,道德挾持下的勸捐、逼捐實在令人反感。

他贊同富豪應該投入慈善領域,卻并不認同現在媒體和大眾對待富豪慈善的方式,國內的輿論環境對富豪們的社會捐贈評價不高,認識不公正,嚴重傷害富豪們投身慈善事業的積極性。

其實,如果所有媒體和大眾都能以欽佩、贊嘆的目光,看待那些在做慈善的富豪們,讓他們覺得自己受到尊重,情形肯定會有所不同。

當結束上午的會議,林雨泉一走出人*民大會堂,立刻被記者圍住了,不僅是他,因為網絡上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慈善風暴,諸如許榮茂、張近東、盧志強在內的福布斯上榜富豪都被記者圍住。

“您好,林導,我是《中原日報》的記者楚林,對于有媒體指出國內富豪缺失慈善意識,您自己是怎樣看待的?”一位板寸頭,面貌頗為俊朗的青年將話筒遞到林雨泉嘴前。

“這個問題我此前有回答過,沒錯,國內的確有不少富人階層還沒有慈善方面的意識,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到,有那么一些人,他們一直在默默的做著慈善行為,我相信,在以后,投入慈善的人會越來越多。”林雨泉不緊不慢的道。

“也包括林導您嗎?”自稱楚林的俊朗青年立刻問道。

“呵,這位記者朋友,你這樣的問話本身就存在問題,好像我之前沒做慈善一樣,這可是不對的哦!”林雨泉微微一笑,跟著道:“可能我過去沒現在這么多財富,但既然我現在有能力,我會加大慈善方面的力度。”

“不好意思,林導,能問下您所謂的慈善力度會有多大呢?又會在什么時候具體施行呢?”俊朗青年楚林道。

“其實我原本是準備過一段時間對外宣布的,但既然這位記者問起,我可以先行透露一些,我已經成立了一個私人基金會,從今年開始,我將每年至少投入3億資金用于慈善活動。”林雨泉沉穩有力的說道。

瞬間,圍在林雨泉身邊的記者全部渾身一震,3億啊,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林導,您說的是真的嗎?”楚林難以置信的說道,他其實也就隨便一問,沒想到卻從林雨泉口中得到如此驚人的回答。

“難道我像是開玩笑的樣子嗎?”林雨泉輕笑:“基金會在結束**后就會對外正式宣布,具體情況到時就知道了,現在是**時期,希望大家能將問題集中在**議題上。”

因為下午還有會議,在結束采訪后,林雨泉和張藝某、馮嘵剛幾位相熟的朋友一起去往飯店吃飯。

而一到飯店,他立刻打電話給林父,告訴林父他已經提前透露了部分私人基金會的情況,其后他又打電話給常季紅,讓他聯系公關公司進行輿論引導。

“另外讓調查公司收集《商業周刊》公司和員工過去的慈善行為,以及包括失實報道在內的一切負面消息。”林雨泉在最后說道。

“好的,老板。”常季紅的聲音從電話那頭響起。

在意識到自己身邊缺少那么一個替他處理各種事物的團隊后,林雨泉隨即讓獵頭公司替他物色相應人選。

不過即便有獵頭公司幫忙,想組建一只能力出色,尤其是能完全服從他命令的團隊,勢必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搞定的。

因此他讓常季紅在京都本土的公關公司和調查公司中,挑選了兩家實力出眾的,在團隊組建完成前,替他處理相應事物。

而之所以要安排公關公司進行輿論引導,既因為林雨泉想消除某些人對他的仇富心理,也因為他想讓人們對國內的慈善現狀有更清醒的認識。

至于讓調查公司出手,目的當然只有一個,讓針對他的人受到應有的教訓。

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的即時性和傳播速度方面遠非傳統報紙、雜志媒體可比,因此,林雨泉成立私人基金會,并將每年投入至少3億用于慈善,迅速通過網絡媒體的報道,在網絡上引發強烈反響。

超過八成的評論用戶贊嘆林雨泉的慈善力度,認為林雨泉不愧是國人的驕傲,但也有極和比爾.蓋茨等人比,連國內某些財富遠比他少的人也比不上。

而后者這樣的觀點自然招致前者的嗤之以鼻,無償捐贈本就是自愿行為于捐不捐或者采取什么方式捐,完全是捐贈人自己的事情,何況3億少嗎?人家在做好事,你還得問人家為什么不捐十億二十億,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這樣的問題問多了,以后富豪們本來想捐的也得掂量掂量,不捐挨罵,捐了還挨罵,那干嘛捐。

與此同時,得到林雨泉授意的公關公司也開始出手。

一篇名為“公正評價國內企業和富豪的慈善行為”的帖子寫道:“誰說國內富豪不投身慈善,去年胡潤慈善榜排在前列的余彭年、牛根生、劉佩珍和陳德勛等富豪都捐出了幾乎全部財富。他們捐贈的財富數額與其個人財富的比例還高于美國最著名的慈善家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特別是余彭年,4年捐贈20億,即使在美國,也能夠排在慈善榜的第30位。但這些富豪們的善舉在國內因為缺少媒體報道,卻少有人知,其實,比起指責某某富豪不慈善,我們更應該記住這些默默無聞做慈善的人。”

而在一篇“請尊重富豪選擇慈善的權利”的帖子中則寫道:“慈善是出于對人類的熱愛,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它是一種道德行為,不是由財富多少決定的,這種道德行為發自慈善人自己的內心,可以靠外在的力量去引導,但卻絕非利用道德綁架,每個人都有選擇是否慈善的權利,包括富豪。誠然,和國外富豪相比,國內富豪確實需要付出更大的善心和責任,然而這不應該以逼捐的方式。在建設慈善制度的同時,我們更應該以贊賞的態度看待他們的慈善舉動,尊重他們的慈善選擇,只有這樣,富豪們才能主動投身慈善。否則,如果人人都抱有‘你是富豪,你不捐誰捐”的觀念,將會非常可怕。”

不僅貼吧帖子,在某大型網絡新聞網站的一條醒目新聞中這樣寫道:“相比國內,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有著催生蓋茨式慈善家的制度和土壤,在稅收上鼓勵慈善事業,使得存在真正有心慈善富豪的同時,因為避稅的原因,產生了所有美國富豪心向慈善的假象。也因為富豪們所謂的捐款,尤其是裸捐,本就是避稅的一種方式,所以才有歐美富豪的捐款絕大部分其實是捐給自己基金會的現象,這和國內富豪的慈善捐款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外,在另一大型網絡新聞網站的新聞中則寫道:“富豪們的財富并不等同于實際控制的資產,以剛誕生的內地首富林雨泉為例,他的八十億美元資產,其中55億美元是阿里巴巴B2B股份的市值,15億美元是Facebook的估值,剩下的10億美元則很大部分是包括曙光電影、曙光網、雨泉family、曙光院線、頂峰娛樂、小熊出版社等公司的估值,拋開各家公司運營發展的資金,林雨泉可支配的資金其實并不多,3億的資金在他可支配的資金中絕對是一個龐大數字。

而國內大多富豪的情況同樣如此,所以,要求富豪們必須拿出自身財富的多少分之一做慈善,根本就是很無理的要求,這就和普通人的你我肯定不會賣房子來做慈善一樣的道理,將心比心,其實很容易明白。如果我們能用理性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富豪們的慈善行為,想必,除極少數錢見不得光的富豪外,在力所能及的的情況下,沒有哪位富豪會抗拒慈善這種能給他們帶去好名聲和心理滿足感的行為。”

“喔,林導,你竟然以后每年至少捐3億。”“林導,你厲害,你這手筆可不小啊!”“厲害,不佩服不行啊!”“林導,你這次可把我們害慘了,看來必須大出血了,否則和你一比,還不得被罵死。”

在得知勁爆消息后,下午會議的間隙,與會的許榮茂、張近東、盧志強紛紛來到林雨泉面前,語氣贊嘆的同時,不少人臉上都有些愁苦,看來是受到林雨泉大手筆投身慈善的壓力。

“大家可別這么看著我,捐多少,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力所能及,有能力的盡量多捐點,比如許董、盧董,你們兩位可都是房地產大佬,資金實力雄厚,不多捐點怎么過的去。”林雨泉笑了笑。

“呵,被你這手筆一刺激,我是想少捐都不行啦!”許榮茂爽朗的笑道,他不僅資金實力雄厚,也傾向多做慈善,所以并沒有什么壓力。

“許董說的沒錯,我們想不挨罵必須多捐啊!對了,林導,你的那個私人基金會主要是做哪方面的慈善,如果可行的話,不如我們湊在一起做,這樣效果會更好。”盧志強笑道。

“這個主意不錯,這比我們單獨捐款的慈善效果更好。”張近東贊同道。

“我的基金會主要做教育慈善,但也不排除其它慈善,如果你們愿意加入進來,可以自己選定慈善投入方面。”林雨泉滿面笑容道,成立基金會的目的就是做慈善,而不是為他私人所用,所以他并不排斥他人加入,如果有其它富豪愿意加入的話,那么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慈善計劃做的更好。

下午結束會議,接受了一些媒體采訪后,林雨泉隨即開車去接一菲和施施。

“雨泉哥,那些媒體實在太可惡了,竟然說雨泉哥你只顧買奢侈品,不做慈善,完全胡說八道,不知道他們看到雨泉哥你宣布每年投資至少3億用于慈善的消息后,是怎樣的表情?”劉一菲眼中帶著調侃。

林雨泉微微一笑。

“雨泉,《怦然心動》的男主角人選還沒消息嗎?”劉施施問道。

“應該快了,這幾天有收到眾多美國本土外的海外演員發來的資料,選角團隊正在篩選,等他們篩選好合適的人選后,會給我發過來,應該就在這一兩天。”林雨泉心情愉悅道,他也很想早點找到他要的布萊斯。R1152


上一章  |  導演巨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