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老板513唐軍大敗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隋朝大老板 >>隋朝大老板最新章節列表 >> 513唐軍大敗

513唐軍大敗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28日  作者:李四嘆花  分類: 歷史軍事穿越歷史 | 李四嘆花 | 隋朝大老板 
《》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李四嘆花書名:

原夏國的六萬多士卒被瘦身成兩萬五千人之后,蘇游把這些人分給蘇烈、范愿、王伏寶、董康買以及劉黑闥,讓他們各領五千人去收攏原本屬于夏國的國土。

除了劉黑闥尚在重傷之外,其余人接到蘇游的命令之后,都松了口氣,并紛紛緊鑼密鼓地做著出征前的準備。

這些人原還以為蘇游受降他們之后,就從此被剝奪兵權了,哪想到蘇游竟然不用原夏國的一個士卒,而且給他們提供糧草以及精良的武器和鎧甲。

蘇游之所以讓他們仍還帶著原來的兵而不怕他們以此反自己,主要原因還是仗著自己擁有最先進的武器,以及李靖馬上就要過來匯合。

以前竇建德帶著六萬多士卒都只能向自己投降,更何況如今的兩萬五千人?

蘇游為他們裝備了精良的武器和鎧甲,但在火器方面卻并沒有對他們開放,蘇烈、范愿等人自然不敢胡思亂想,畢竟他們的目的地是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城市,他們帶領著五千軍重新收回那些小城,用得著火器嗎?

同一時刻,蘇游命薛萬徹對從劉方塢堡中俘虜的敵人進行了分類,選出其中五百余人編入了他的騎兵隊中。

按蘇游的理解,重騎兵克步兵,輕騎兵也克步兵,而步兵的作用只表現在攻城戰中。

問題是,現在蘇游攻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火器,所以云中軍步兵的作用只有防守一途。

就目前中原的戰爭來說,蘇游并沒有大量使用步兵的機會,事實上以后要與突厥人在草原中作戰,步兵也沒有任何優勢。

基于對未來的部署,蘇游最迫切需要發展的還是輕騎兵。

輕騎兵可以克步兵,同樣也能克重騎兵。——重騎兵的人和馬都裝備甲具,負重太大,在持久力和速度上對輕騎兵并沒有優勢。

蘇游未來想要對付突厥人,肯定不能使用火炮,同樣也不能使用重騎,用步兵就更不可能了。

剩下唯一的選擇,也就只有輕騎了。

蘇游現在有兩個養馬基地,一個是在南中的臨滄,一個是新近才建立起來的遼東。——把遼東列為養馬基地,只是蘇游的無奈之舉罷了,畢竟歷史上遼東并不產馬。

中原主要產馬的地區是河曲,但蘇游不確定自己與突厥人的戰斗會不會等到自己奪下河曲之后;不管怎么說,他迫切需要自己的輕騎兵能夠強大起來,任何時候也不怵與突厥人在草原中作戰。

河曲地區,此時李玄霸已開始與梁師都交上了手;隴西地區,李世民在扶風郡大破薛仁杲,他一直追擊到隴山方才收兵。

而后,薛舉親帥大軍進犯長安,前鋒斥候出現在了岐州,距離長安極近。

李淵命令敦煌公李世民率八總管兵十余萬迎戰薛舉,按照李淵的既定方針,李世民到達前線之后便愛死命士卒深溝壁壘,準備與薛舉率領的秦軍打一場消耗戰。

李世民帶領十萬大軍,每日消耗甚巨,好在唐軍入主關中之后,趁機奪下了幾個大糧倉。

太倉和永豐倉中的糧食,足夠李淵二十萬大軍食用一年,所以糧食對李世民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

薛舉的秦軍卻是遠道而來,又以騎兵為主,所以他們每天需要消耗的糧草也并不比唐軍的少;更要命的事,薛舉控制的地盤只有區區四個郡,不但狹小,而且貧瘠。

李淵制定出與薛舉拼消耗的計策,根據的是當年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故事。

問題是,當年諸葛亮的蜀軍并沒有什么戰馬,這才被司馬懿的深溝高壘、高筑營寨所拖垮的;可薛舉的秦軍中有大量的騎兵,他的軍隊組成顯然與當年的諸葛亮不一樣。

在與李世民對壘中,薛舉不斷派出千人隊的騎兵隊伍繞過唐軍的大寨,迂回唐軍后方騷擾糧道;有膽大的甚至沖到了長安附近,燒殺劫掠一番再揚長而去。

薛舉的騎兵千人隊以騷擾戰術不斷進攻唐軍,使得原本立于不敗之地的李世民竟然在拼消耗上敗給了薛舉。

面對薛舉的游擊戰術,李世民實在找不出好的防范措施。

而薛舉的騎兵沖到長安附近燒殺劫掠的消息更是使得長安朝廷震動,李世民的聲望也隨之下降;李淵用人不疑,自是百般為李世民辯解,但后者年輕氣盛,哪里受得了這么多委屈?

作為次子的李世民,要想得到李淵的認同,只能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來。

在這亂世之中,只有開疆拓土才是最大的功績,李世民終于決定置之死地而后生。

“既然沒能與秦軍拼消耗,那就和薛舉決一死戰吧!”

對李世民的這個決定,劉弘基、殷開山、李安遠、慕容羅睺,包括行軍總管劉文靜都沒有反對。

這些武將被困在營壘里無仗可打,早就憋得發慌了。

對李世民出戰的決定,他們自是雙手贊成;劉文靜為人謹慎,他本贊同李世民深溝高壘拒不出戰的決策,可這個計劃不行之后,他也只能想別的辦法了。

隨后李世民率領大軍出營,在淺水原布陣迎戰薛舉的秦軍。

隴西是隋朝地養馬之地,故而秦軍多為騎兵,針對這一點,李世民采用了防守反擊的策略。

在列陣之時,李世民將步兵集于中路,將騎兵放在后方;兩側的兵力最多,卻多為進關中時方投靠于唐軍的各路人馬,他們人數眾多戰斗力卻不見得有多強。

李世民將他們安排在兩翼,是為了迷惑薛舉。

如果薛舉見得唐軍兩翼兵多認為唐軍的重兵在兩翼,而采取中路突破之術在唐軍兩翼合攏之前戳穿中路的話,那就上了李世民的圈套。

誰知薛舉性格豪邁,對這些陰謀詭計并不精通,只知道硬沖硬打。

在薛舉的心目中,自己的騎兵是無堅不摧的,就算他明知李世民將精兵埋伏在中路,仍然會揮師猛攻中路的。

唐軍和秦軍的兵力都在十余萬左右,唐軍步卒多一些,秦軍則是騎兵更多,從戰斗力方面來看,雙方不相上下。

可戰斗剛一開始,秦軍就一直壓著唐軍打。

李世民的安排巧妙安排,薛舉似乎也上了他的圈套。大戰一開始,秦軍猛將就宗羅睺就率領五千精騎棄兩翼不顧,而猛攻唐軍中路。

表面上,唐軍雖損失嚴重,卻還在李世民的忍受范圍內。

李世民通過消耗的那些雜兵,想要直觀地了解秦軍的實力;從而更好地調整戰術,在真正的大戰中避實就虛,堂而皇之地擊敗對方。

唐軍的中路軍領軍正是劉弘基和殷開山,他們所領的萬人隊無疑是唐軍的精銳。

李世民則率領三千玄甲精騎在后方壓陣,待秦軍的精騎在步兵方陣前碰過頭破血流后,李世民再從后殺出,一舉將其擊潰。

李世民的戰術很不錯,問題是劉弘基和殷開山統領的精銳步兵擋不住地方的騎兵沖擊,位于前線的步卒很快就在騎兵的沖擊中敗了下來。

秦將宗羅睺沖垮唐軍第一線后,薛仁杲馬上統率薛舉的三千親兵沖了過來;這三千親兵同樣是騎兵,戰斗力和宗羅睺的五千騎兵相比一點也不差。

一萬騎兵的連番沖殺下,唐軍的中路徹底崩潰。

中軍的崩潰,意味著這場戰爭的失利,李世民為了把損失降到最小,并未將這三千玄甲精騎投入戰場,而是率領三千人且戰且退、向東而去。

慕容羅喉和李安遠為救李世民,先后戰死;劉弘基苦戰斷后,卻是落入薛舉的重圍之中,力盡被擒。劉文靜帶兵殺入,終于將李世民救了出去。

秦軍與唐軍在淺水原這一仗,以秦軍大勝而告終,這一戰也是唐軍自從起義來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

李世民在亂軍之中惶惶四顧,幾乎想要自裁以謝天下,結果被眾將領勸阻;殷開山強撐病體出來,知道唐軍慘敗,差點暈了過去,不由老淚縱橫。

這一仗讓李世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戰爭不是靠無敵的主帥來打的,至少他需要一支能夠執行自己完美戰術的大軍。

騎兵沖陣的威力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定集關中之財力打造出一只真正的玄甲精騎來,以血今日之恥。

李淵得知前線的消息后,震怒非常,當下調李世民回轉長安。

殷開山自悔沒有完成李淵所令,主動將責任攬在身上,把自己的瘧疾轉移到李世民的身上,說自己貪功指揮,釀此大錯。

李淵將殷開山重責,又將此戰總管全部罷免;劉文靜雖有救李世民之功,卻也被削職為民。

李世民愧疚之余,只得抱病不出;李淵除了剛開始將他狠狠罵了一頓外,再也沒理他。

李世民這些天雖沒出府邸,但從房玄齡處也能得知薛舉大勝唐軍后關中震動、謠言四起。隨后李淵調長孫順德、唐儉等人出馬對抗薛舉。

唐軍利用薛舉疲憊之機,小勝了兩場,薛舉只得暫時按兵不動,兩軍遂又陷入僵持階段。

聽到這些消息,李世民稍稍松了口氣,暗想道,“好在這些功勞都不是大哥所得的,要不然自己這輩子就再也沒法出頭了。”

正在胡思亂想間,李世民忽然看到長孫無忌欣喜著進了門,開門見山道,“世民,唐王讓你前往武德殿。”

您的到來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喜歡就多多介紹朋友來吧!


上一章  |  隋朝大老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