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三五六章 世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暗黑大宋 >>暗黑大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五六章 世襲

第三五六章 世襲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25日  作者:午后方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午后方晴 | 暗黑大宋 
正文

“吉浦兄,請坐。.”王巨客氣地說道。

眼前這個人,歷史對他的評價是貶大于褒,主要就是那次對王安石的背叛。但那次背叛對于王巨來說,也不算什么。相反的,此人執行能力當之為天下第一。

不論遠見,只能執行,王安石都不如他。

但這個才能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傷敵,用得不好就會傷己。就象王韶與薛向,王安石想讓他們做一個聽話的傀儡,能成嗎?

“吉甫兄,什么時候在這里就職?”

“與子安一樣,才調到這里,與君乃是一樣的差職。”

呂惠卿大的情況王巨知道,可這些小的細節哪里清楚,然而不妨他能想像,這一想,立即察覺到江寧那個人的背影。但這個王巨是不會說的。

就象剛才他很想說三句話。

第一句話乃是大牲畜,全國想提高糧食產量,離不開這些大牲畜。但現在很悲催,大家都不愿意養,省怕將自家的戶等提高。那么為什么不能象自己在華池縣所做的那樣,大牲畜不計入財產統籌。

別看缺起來時會嚴重,然而養起來同樣會很快。他還記得前世小時候農村到處都有耕牛,結果隨著收割機與耕耘機器陸續出現,僅是很短幾年時間內,幾乎就看不到耕牛了,就好象突然消失了一般。那沒關系,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現在上哪兒去找收割機?

所以得出臺一些政策保護,那么隔了幾年后,大批大牲畜便陸續出現了。

不過現在經濟這么緊張。連賑災都沒有錢。河北山東的旱災自顧自。陜西的賣僧牒。一旦不將大牲畜計等,那等于無形中減少了許多稅務與徭役,哪里能通過哦?

實現不了的,王巨永遠不說。

這得留在以后,也許明年,也許后年,看情況再說。反正小皇帝對自己還是很信任的,想說的機會多多。

第二句話就是他在提到對待邊境西夏各蕃部時。他很想說一句話,政治也是如此,拉攏分化鎮壓,交易與互相妥讓。這才是政治的真面目!

比如他自己,不顧那一個大臣,看到了立即行禮呼公。反正他歲數小,官職低,這樣做很正常。不過正因為這種禮貌與謙遜的樣子,大家對他印象不錯。包括張方平、王珪,更不用說韓氏兄弟了。因此呢。司馬光跳來跳去,呼和他的人不多。然后王巨矛頭便對著司馬光一個人反擊。這也是一種拉攏分化鎮壓。

其他的人一起不交惡。只與司馬光一個人交惡。

政治上也是如此,實際王安石起初戰友很多的,但到最后呢。且不說薛向王韶這些人,有的人起初也想變法,將國家弊病革除,很多,如小蘇,韓氏兄弟,王安石沒有及時安撫。還有一部分是想拍馬屁上位的,如程氏兄弟,怎么程氏兄弟是馬屁精?不錯,他們起初就是馬屁精,別要將他們的文章當真了。不過這些人力量也不小,王安石又未及時拉攏。以及一些人在觀望中,這些人中雖思想保守,但德操還可以,其中代表就是范純仁。王安石沒有開誠布公地與他們交談,用國家未來這個強大的命題說服他們。

然后呢……

否則用一些手段拉攏,再用交易去分化,將這三撥人心擰起來,最后還能剩下多少大臣在跳?會不會有后來的故事?

王巨又沒有說,因為說了,趙頊也未必有這個能力做到。

相反的傳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馬光嘴中的心機深沉的小人。

當然,王巨所說的非同小可,為什么宋朝這么弱呢,難道將士怕死嗎,不怕死啊,將士不怕死,卻如此之弱,豈不是大問題?

國家為什么有這么多問題呢,難道是百姓笨嗎,不笨,難道是百姓懶惰嗎?不懶惰。百姓不笨不懶惰,國家卻是積貧積弱,豈不是大問題?

實際也如此,王巨記得前世上學時學過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國地方大,但能稱為物博嗎?可憐若大的地方,能適合耕地面積僅占百分之十幾。就是這百分之十幾,也是百姓一點一滴開墾出來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卻到處是沼澤湖蕩子。就是鐵礦,還多是貧鐵礦。正是因為有這群人,將高山變成了梯田,將湖泊沼澤變成了圍田,將滄海變成了桑田,才生生創造出“富饒”之地。

有了這樣的兵,有這樣的民,國家卻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問題,那不是軍民之錯,而是統治者之錯了。

所以趙頊聽了他那個西方人的冷笑話,不覺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這個說得隱晦,王巨沒有說明。主要就是怕爭議,況且他現在這個年齡與地位,也不當由他來說。

第三句話更不敢說。

但這句話就與遷都長安的用意十分類似。

“吉浦兄,為何想起這個?”可憐的,王巨用了這個,而不是用遷都一詞。

呂惠卿揚了揚手中的一冊舊唐書。

“哈哈哈,”王巨不由樂了。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次偉大的遷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遙遠了記載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國的遷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種無奈。例如東晉與南宋。

還有一種為權臣把持朝政的遷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將東漢都城遷到許昌。

真正的遷都有好幾次,比如孝文帝的遷都,他的目標就是漢化。沒辦法,那時的漢人還有著漢朝的驕傲,冉天王就不說了,各大漢人豪門同樣瞧不起這些鮮卑人。不漢化,不融入到漢人體系中,北魏就無法統治中原。

應當來說。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幾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滿清。

后來的明朝。

朱棣遷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國門,他不遷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穩那個位子嗎?于是將首都遷到了北京,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遠了,有人說遷得好,天子御國門,多威風啦。有人說遷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滅亡了。中國沒有了。

為什么說中國沒有了,不錯,滿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師再三貶明揚清,然而再認真去想,明朝雖然不及宋朝開明,但也不完全閉關自鎖,包括西洋來的火器,立即學習。包括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不僅學習西洋傳來的科學。自己還投身于天主教,將學來的東西編寫成書印刷,讓天下人學習。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即便與西洋會有些差距,但應當不會太大吧。

因此中國的拐彎點就是這個北京。

但與天子御國門有多少關系呢?真相是一點關系也沒有,北京不是滿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將中原防御工事與軍事掃蕩一空,由是明朝連一個回旋余地也沒有了。否則那么多皇子皇孫,選一個代理人,當真那么困難?那么以滿清的兵力,節節受阻,能打到哪兒?

另外就是武則天這次遷都。

她的遷都乃是做皇帝,在長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關隴門閥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遷都。

趙匡胤臨死的那一年,視察洛陽,并且洛陽城墻一起由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勛修好了,還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遷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這時候遭到趙匡義的反對。

由是傳出一番話,趙匡胤說開封無險可守,想要宋朝長久,王都一是長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陽,再拿下潼關、長安,宋朝各方面早準備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壞,也不過是安史之亂后的唐朝。次之洛陽。洛陽不及長安之險,但前面好歹還有一個虎牢關!

這里還有一個背景,當年的開封遠不及現在的開封,雖是好幾個分裂王朝的首都,雖然在后周繁榮起來,但不過那么一回事罷了。因此就是遷都長安,壓力也不會那么大。

趙匡義卻說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

似乎有理似乎無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遷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嗎?

最后趙匡胤沒有作聲,然而也沒有遷成首都。

實際這里面的背景不是這兩句對話,趙匡胤遷都,乃是趙匡義在開封經營多年,讓趙匡胤擔心了。趙匡義之所以成功,乃是一遷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別是后來所謂的“朔黨”,王都一動,他們家離首都就遠了,離首都越遠,后人進入政治圈就越難。那么他們甘不甘心?

于是趙匡胤選擇了最小的代價去洗劫趙二的勢力,那就是扶持趙三上臺,然而趙三還沒有上臺,那個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讓宋朝從此產生質的轉變。

趙大死與不死,宋朝命運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兩次北伐不會敗得那么慘。

王巨又看著書上那段武則天遷都的記錄。

這招很狠很具體。

國家種種危機,主要就是集中在朔黨這個既得利益上。

一旦將首都遷到長安,離朔黨勢力范圍遠者兩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黨勢力也就漸漸淡化了。頂多變成明朝南京那樣的遺老,雖在當地有影響,但不至于操給國政的走向。

不過太難了。

趙匡胤想遷都時,西北西夏還未崛起,現在想要遷都,必須滅掉西夏。

想要遷都,必須重修到達長安的種種水利,甚至因為水土極度惡化,必須要強行開挖三門峽,撥掉那根砥柱。

這還不算最難的,最難的依然回到了原點,那就是一旦遷都,朔黨勢力會掀起怎么樣的反撲?現在想找理由太簡單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險,比如水利,比如這么多百姓的安置,比較會花費多少錢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遷都洛陽,都在反對聲中失敗。

范仲淹道理很簡單啊,遷都長安,那個困難太多了,三門峽這一關就繞不過去,再到渭水這一關又繞不過去。隨后還有關中的水土破壞又繞不過去。西夏人之逼更繞不過去。

但在洛陽沒有這個問題,將洛水修一修,運輸就不會那么太困難了。

然后再將虎牢關修起來。

有了山河之險,國家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兵拱衛京城了。

看看現在,即便王巨的提議,也只是將禁兵遷于城外,而不是遠離王都。不然萬一敵騎來了,怎么辦?

在這個平坦的廣大地區里,如何置虎牢關潼關,因此必須常年累月以駐扎大量禁兵。

然而遷于洛陽,就可以漸漸淘減禁兵,替國家將沉重的包袱輕一輕。

那為何最終會失敗?那就是朔黨勢力的影響與損失。

“吉浦兄,太難了。”王巨又說道。不過他也能明白呂惠卿的用意,不知道他從那條渠道進入館閣的,但王安石未至京,呂惠卿依然默默無聞,館閣里官員雖貴,但很多的,也不是呂惠卿一個人,就是在集賢殿里管理藏書或修校書籍的官員就有二十多人。如果不是呂惠卿今天自我介紹,王巨都不知道呂惠卿也來到集賢殿。

因此他可能看到了趙頊與自己語良久,并且趙頊動作十分親熱,也想搭上自己這條線,多方推薦,他就能上位了。所以自鳴驚人地說出兩個大膽的字,長安!

“是啊,很難。”

王巨忽然靈機一動,說道:“其實歸根倒底,只是二字,世襲!”

這就是王巨想講又不敢講的第三句話。

“世襲,世襲……”呂惠卿咀嚼幾句,道:“不錯,就是這二字。”

王巨用意達到了,呂惠卿急吼吼地想上進啊,又看出來了小皇帝有改革的意圖,自己不好說,呂惠卿還能不說嗎?

但愿呂惠卿以后不要象司馬光那樣機靈啊,看看張方平苦逼的。

司馬光看到種諤隨州管制了,想對付王巨有點滑不留手,當然想找把柄容易,比如這個坊場河渡,當真完美無缺?

不實施便罷,一實施就會有缺點,比如一些受益的胥吏不樂意了。

或者極少數混得不錯的役戶也不高興了。

關健是王巨隱在幕后,由此變成了由皇帝帶頭,兩府兩制臺諫三司所有高官一起參與的革新,如何能找王巨麻煩?

因此王巨擱在一邊,重新盯上了張方平。這個家伙不是好人,坑了自己一把,差一點讓韓琦恨上了自己。

這個小人,不能讓他做參知政事!(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暗黑大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