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841章 一土蓋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暗黑大宋 >>暗黑大宋最新章節列表 >> 第841章 一土蓋天

第841章 一土蓋天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2日  作者:午后方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午后方晴 | 暗黑大宋 
841小說旗


范純仁看著王巨,王巨笑盈盈的。

我,我,我……

突然醒悟過來的范純仁這一刻很悲催。

范純仁只好說:“太保,以和為貴吧。”

不過他心中也在納悶兒,王巨以前說那些,還說了其他的,不是呂夷簡軟弱,就算軟弱,也不能全怪呂夷簡。

當時西北不是無將,有將,張亢打了幾次大勝仗后,冷處理了。

種世衡放在邊境,一直無用武之地,只使了一次反間計。

好水川之戰時,狄青擱在涇州憋悶氣了。

更不是無兵,看看好水川與三川口宋朝兵士表現吧,特別是好水川,所有人都戰死了,有幾個士兵投降!

整個宋朝籠罩在軍中有一范有一韓之下了,事實上……

在這幾個君子光輝籠罩下,似乎宋朝無兵無將,屢戰屢敗,這種情況下,呂夷簡如何能強硬得起來?

趙頊聽了這深層次分析后,不停地唏噓。

但也說明了王巨的理智,現在范純仁為二號首相,知道得更多。

王巨不是害怕遼國,但他的想法是最好不要招惹遼國,才能順利又輕松地拿下西夏。拿下西夏后,宋朝不用兩面開戰,一旦恢復過來,那么再也不用畏懼遼國了。

不過在這之前,也不能軟弱,越是軟弱,遼國反而以為宋朝好欺負,可也不能太過強硬,太過強硬了,遼國也有血性的,則會有意外發生,所以王巨雖然暗中做了許多布置,比如前線換了許多能打的將領布防,還有高麗遼東那邊的計謀,不過明面上做了許多兼讓,比如這個雜糧。

但王巨今天表現有些強硬了,過份強硬了。

可當著這么多大臣的面,當著兩國使者的面,范純仁又不好問出來。

“以和為貴吧,呵呵,那就以和為貴吧。”王巨說了一句,坐下,再也沒有說話,這讓范純仁更加郁悶。

幾個宰相陸續來到延和殿便殿,也就是趙頊時常召集少數大臣議事的地方。

不過時間有點兒不對,這才是大年初八呢。

他們進了殿,看到了一個人,那就是王巨。

“諸卿,坐。”趙頊道。

大伙陸續坐下,趙頊用眼光向王巨示意。

王巨站了起來,道:“陛下,諸公,去年我帶著殿下出去,被百姓發現,引來許多彈劾,按照制度這是不對的,但我出發點卻是不錯。”

他將那天的來龍去脈又說了一遍,當然,那天王巨不是想趙傭提撥載培一個“大將軍”,而是通過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趙傭夢想越大,想實現的難度也就有多大,這只是一個大將軍呢,如果想做一個好皇帝,得要付出多少努力?

但王巨說的不是這個,說完后王巨道:“其實胸懷大志的另一個詞則是好高騖遠,知足常樂的另一詞則是不思進取……不過兩者卻是不同的。就象我如果怕麻煩,呆在彼岸不回來,那不叫知足常樂,而叫不思進取。或如趙括,認為他的才華勝過了廉頗,那則是好高騖遠。”

后面的王巨說得有些傲氣,不過憑借他如今的作為,也沒有人排斥。

“區別就是在必須認清楚自己的才能,然后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才能低下者安守本位,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樂。才華橫溢者,又恰逢明主,那就要主動展示才華,這才是真正的胸懷大志。”

“問題是想認清楚別人很難很難,即便有諸葛亮的才能,還用錯了馬謖。但認清自己比認清別人更難!”

“人是如此了,放在國家上,身在局內,想認清國家的長處與短處,會更加的困難。”

“知己知彼?”范純仁問。

“差不多吧,實際上大道萬千,殊途同歸,不管什么家什么教,發展到最后,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儒家中的真正中庸,易經里的爻變,道家太極圖的魚點,所講述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得根據不同的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否則隨著環境與時間的發展,再好的法令,都會惡化。不過這個因時調節,很難很難,還是用諸葛亮來比喻,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沒有成功,也是沒有完全認清魏蜀兩國實力的一種表現。自古以來,能做到真正認清國家的情況,并沒有多少大臣,這些人都成了千古良臣。”

還是有的,就象張良,建議劉邦約法三章。

諸葛亮隆中對也算上半個。

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但這樣的大臣太少太少了。

“這才是第一道難關,下面還有一道更難的關卡,那就是認清了,如何卻矯正!”

“陛下,諸公,我曾不自量力地思考過我朝的長處短處,長處就是富裕,安定,短處有三。最大的短處就是軍事,盡管拿下大理、交趾與河湟,接下來還有西夏,但不能做常例,因為這幾國與我朝遠不能與我朝相比,只要用對了策略,就可以拿下。但與同等力量的遼國,臣則沒有多大把握。如果換成漢唐時呢?”

“難道我朝將士不英勇嗎?難道我朝后勤跟不上來嗎?難道我朝器甲不精良嗎?難道我朝人煙稀少,缺少兵源嗎?不是!或者說缺馬,但這個問題也將要解決!真正的原因是矯枉過正了。”

“祖宗很英明,開創了一種制度,它叫軍政分開制,自此以后,不會再有軍閥亂政篡國的情況了。然而這種制度是指讓文臣主管經濟與政務,而非是讓文臣掌兵,領兵作戰。且看太祖太宗時,主將有幾個文臣。這才是岐溝關慘敗后,我朝沒有衰落,反而多次擊退遼國的真相!”

“但是現在呢,不但如此,只要立下戰功者,立即被士大夫反復污蔑,從狄青開始,到王韶,再到我。就算兔死狐悲吧,兔子還沒有死呢!”

“其實只要政務與經濟掌控在文臣手中,武將用什么來亂政篡國?術有專攻,古今往來,出過多少儒將?”

“太保,五路伐夏都是武將。”李清臣道。

“李公,誰是主將!”王巨喝問。

主將,高遵裕也!

王巨所說的士大夫實際就包括了外戚與權貴。

有外戚厲害的,比如衛青與霍去病,但人家確實是厲害,這才被漢武帝一步步提撥上位的。示問高遵裕原先有什么驚人的表現?

特別是永樂城之戰的徐禧,慶歷戰爭中范仲淹僅是一個持平罷了。

然而這個持平,是在后方付出驚人的錢帛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

李清臣無言。

“其次是人口危機,作為一統王朝,我朝面積最小,即便是現在,我朝面積仍不及西晉,除非將彼岸包括其中,但擁有最多的百姓,并且繼續以驚人的速度膨脹著。莫要指望著彼岸,彼岸能力也有限,而且能轉移的也不過是東部地區,不可能將西部地區的百姓轉移到彼岸。”

“人口危機帶了另一個危機,兼并!”

“其實祖宗已經有針對性的制止兼并制度,比如對富戶征重稅,強攤派,權貴子弟不得科舉,但祖宗心腸軟,雖知道兼并之害,但想善待功臣,所以做得不徹底。”

“比如建房宅,想要房子牢固,必須地基打得牢,這個地基就是基層的百姓。但是現在呢?”

“一個國家想要穩定,必須一大一中一小。中,國家也。國家必須要保持著良好的財政,這樣才能用于軍防,用于救災賑濟,用于民生,不過能持平略有盈平即可了,不可重斂百姓。而且這些財政非是用于皇室揮霍的,用于士大夫權貴鋪張浪費的,它們必須用在國家與百姓身上!”

“小是權貴與士大夫,他們比普通百姓富足就可以了,然而必須保障所有百姓衣食無憂,這才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否則歷朝歷代的揭竿而起,還會發生在我朝。”

“何謂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錯,文公指的乃是與士大夫共享天下。至于普通的百姓,只是小民而己。因此司馬光才會對販夫走卒穿羅襪反感。實際上,如果所有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有錢帛穿羅襪新衣服,能有蔽風雨的房屋,能一日三餐不發愁,那才叫國家大治。”

“然而我為相時,針對這三條時弊,做了那么多妥協,依然讓許多人憤恨之。”

“陛下,諸公,特別是在經濟上,我相信,暫時恐怕沒有什么人能有我的巧思了。”

王巨所說的,有許多幾人還是不贊成的。

比如王巨所說的一大一中一小,其實就是一個金字塔吧。

然而在其他人心中,不是他所說的金字塔,而是皇室最大,其次是士大夫外戚權貴,再到各地鄉紳,普通百姓嘛,不讓他們大規模餓死就好了。

或者換一種說法,也就是古代的三級制度。

一般朝廷的政令下達到各縣官員手中,再由各縣官員傳達給各地鄉紳,朝堂、地方官員、各地鄉紳,也就是官員鄉紳共治天下的模式。

再如兼并,兼并確實是一個問題,但相比于前朝前代,宋朝算是很好了,最少唐朝的部曲沒有了,就連四川的旁戶,也隨著王小波李順起義瞬間消失了。

要么就是夔峽路的一些蠻人地區,但這些地區,前面朝代也沒有完全治理妥當。

不過對于王巨在經濟上的貢獻,大家都認可的,雖然王巨下去,這一年多時間宋朝經濟還是不錯的,然而那也是在蕭規曹隨基礎上才保持著經濟的繼續發展。

可王巨不久就要離開宋朝了,這種勢頭又能保證多久?

并且就是王巨的策略,也是治標不治本的策略。

為什么王巨反復說這個兼并?

其實這也是王巨兩世為人的親身體會,比如前世七十年代,許多老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就象王巨自己吧,八十年代初,他開始記事了,但那時候他一家仍不能保持溫飽,一年看不到幾次葷腥。后來改革開放了,生活也越來越好了。但為什么一些百姓不感恩,為什么有那么多毛左?不僅僅是金錢至上,道德淪喪。那只是表面,看看國家有大災到來時,百姓是什么表現?道德仍存在百姓心中!可能老人倒在馬路上沒人敢扶,可是最少有六成百姓很想很想扶!

真正原因還是變相的兼并,造成兩極極度分化,不說別的,一個房子就讓許多貧困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沒有了幸福感,還不如七十年代呢,至少大家一樣窮!

不過前世這個問題不大,至少科技帶來的變化,讓大多數人不至于餓死凍死,然而放在宋朝這種低下的生產力,如果兼并越來越嚴重,那則會餓死人凍死人。或者放在七十年代,又是兩極極度分化,則會形成什么后果?

如果兼并趨勢不制止,繼續蔓延下去,即便金人不南下,宋朝內部也會爆發嚴重的危機。

然而王巨也不能有很好的辦法去解決,也說了許多遍,于是迅速轉移了話題。

“所以諸君要努力了,不過我說這些,是說另外一件事,范公,前天宮宴上,我舉止有些不當吧?”

“呃……”范純仁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天王巨先是莫明其妙的強硬,然后又莫明其妙的不作聲,王巨不作聲了,面對著強大了遼國,誰還敢作聲,因此順利地搭成了一些口頭協議。隨后,兩國使節就返回了。

“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范公,我這種種安排,主要是為了順利而又輕松地拿下西夏。甚至現在拿下湟州地區了,我都不想發生阿里骨背叛的事件,因為在那時,無疑增加了許多變數,也逼得我不得不修改了作戰計劃。”

“西夏連連慘敗,并且因為賀蘭石,更使得西夏經濟民生雪上加霜,遼國派使來調解,是謂必然。所以為了進一步迷惑遼國,我向陛下提議,先答應議和休戰。不過在這種優勢下,我朝主動承諾議和,換成你,會不會起疑?”

“太保是說……”

“范公,我刻意說決戰于燕云,將長城境內全部收回,這說得是過于強硬了。對方終是遼國,那么必有人反對……但我不是怪你,如果沒有準備,與遼夏兩國兩面開戰,后果確實很嚴重的。就是有了準備,同時與遼夏兩國開戰,勝負也未知也。”

“只要我說了,范公你沒有異議,也會有其他人有異議。那么接下來我就可以緘默不語了,范公,你會意我意思嗎?正是這樣,才會給遼夏兩國使者造成一種錯覺,我朝忽然議和休戰,乃是我朝內部又出現了嚴重問題,不然不會停下伐夏腳步的。”

有了這個錯覺,西夏人會感到僥幸,遼國也就會輕視,那么幾個月后,西北正式春暖花開之時,宋朝忽然用兵西夏,則能在很短時間內將西夏拿下。

拿下了西夏,就是遼國出兵,宋朝也不會害怕了。

“原來是這樣……”范純仁喃喃一聲,敢情自己被王巨當槍使喚了。

“范公,你也莫怪,同樣,我內心深處感到很自豪。上兵伐謀,沒有計謀是不成的。但我的計謀乃是對外,非是對內。相反的,有些人對外軟弱,對內部卻非常非常的兇殘。西夏人為了抵毀我,派斥候于邊境處傳出讖謠,子安之功,勝過寄奴,直破賀蘭,砥柱中流。這個,你們都知道了,未來我就是從這個讖謠上打開缺口的。然而近日,京城里卻傳出另一首讖謠,一土蓋天,司馬無日!”

一土無疑是一個王字,蓋天了,肯定大肯定巨。

司馬非是司馬,而是趙室江山。

聯在一起,那就很有意思了。

第842章聯親

讖語,或者叫讖謠,讖緯,這玩意兒威力在古代太大了。

它是怎么來的?

準確的時間是萌芽于西漢,奠基者是董仲舒,天人感應嗎,所以會出現一些詭異的隱語、預言,昭示吉兇禍福,比如《左傳》中的一些斷句,季氏亡而魯不昌……

其背景是董仲舒建議罷廢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必須要獲得漢武帝的支持,單憑儒學的思想還不夠的,因此董仲舒推出了讖緯之說,用此來滿足漢朝統治者的正統性、合理性。

“周秦以還,圖篆遺文漸與儒道二家相雜,入道家者為符篆,入儒家者為讖緯。董劉大儒,競言災異,實為讖緯之****。”

它是儒家弄出來的東東!

所以儒學從這時候起,就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夫子儒學了。

所謂的讖,驗也,有征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這是《說文解字》所給出的解釋。

那么何謂緯,那不是地球經緯的緯,而是緯書的緯,也就是用神學去附會儒學的書,想一想孔夫子說的那句,敬鬼神而遠之吧!

接著到了王莽。

王莽篡漢,怕天下不附,因此偽托堯舜禪讓的舊例,說自己是“繼體受命”,武功長孟通看到機會,說俺浚井得到一塊白石,上面有書著石: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隨后齊郡一個小亭長說夢見天公派使者告訴他,攝皇帝當為真,王莽便告訴王太后,以此為根據請求去掉攝字,在臣民面前只稱皇帝,并改元初始。后面的就越來越多了。其實這是一種心虛的表現,不僅王莽,還有武則天……

這時讖緯說法正式大成了。

王莽與一些宵小弄出來的讖語幾乎是一個笑話,然而后面出現了一個很關健的讖語:劉秀當為天子!

這又是怎么來的?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劉)欽娶湖陽樊重女,生三男:演,仲,秀,兄弟早孤,養于叔父良。演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秀隆準日角,性勤稼穡。演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秀姊元為新野鄧晨妻,秀嘗與晨俱過穰人蔡少公,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秀戲曰:“何用知非仆邪”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宛人李守,好星歷、讖記,為莽宗卿師。嘗謂其子通曰:“劉氏當興,李氏為輔。”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謂通曰:“今四方擾亂,漢當復興。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通笑曰:“吾意也!”會秀賣谷于宛,通遣軼往迎秀,與相見,因具言讖文事,與相約結,定謀議。

后人以為真,但是王巨認為司馬光這個記載有些牽強附會了。

為什么呢?

因為劉秀當時的光景。

后世有許多人說****太祖出身低,確實太祖出身不高,但還有人比太祖出身差的,特別是朱元璋,劉邦出身也就那么一回事,劉秀同樣很不好。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生了舂附節候劉買,劉買爵位為兒子劉熊渠所繼承,另一個兒子劉外曾任郁林太守,劉外兒子劉回為巨鹿都尉,劉回兒子劉欽是南頓令。劉欽早死,劉秀三兄弟為叔叔劉良撫養。

到了這時候劉家三兄弟家產肯定不多了,而且古代是嫡長子繼承家業,輪到劉秀手中的就更加少了。所以才出現青年時劉秀的光景,據史書記載就是“性勤稼穡”,喜歡做活……估計他家田地不是太多,但他胸懷大志,因此要習文練武,這得花錢吧,還要娶妻生子,更得花錢吧,逼得他沒辦法,于是只好親自做農活,又在農閑后放下身架,做一個小糧販以賺取更多身家。

在古代小商販是何等的地位,由是他的大哥劉演都時常取笑他。

這時的劉秀,哪里能看到天子的樣子哦?

因此這個讖語還真可能與另一個劉秀有關,也就是資治記載中的國師公劉秀,彼劉秀名氣很大,他是光祿大夫、大學問家劉向的兒子,原名叫劉歆,本人同樣是一個大學問家,早年時與王莽關系不錯,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逼得他準備誅王莽,事泄自殺。

不過究竟是什么情況,因為史書記載混亂,或者許多沒有記下來,后人就不大清楚了。

但不管如何,這個劉秀真的成為天下一統的天子了,并且成了所有大一統開國皇帝中幾乎最完美的天子。

至于這個推算出鷹語的李守,在京城做官,李通于南陽造反,李守得知后,主動見王莽,請求寬大處理,結果滿門被誅,反而李通后來成了東漢的開國功臣、大司空,所以謎團太多太多了。

接著李世民來了,據說李世民四歲時,有一個方士拜見李淵,看到李世民,說李世民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害怕斷語泄露,派人追殺,卻沒有找到人。

王巨同樣不相信真有此事,因為李淵很長時間是準備將江山交給長子的,這才有了玄武門之變。

主要是后面的讖語,十八子,得天下。

隋煬帝聽說后,開始查詢了,普通的李不用擔心的,但有三個李,一是八柱國李弼的重孫李密,但李密那時正在逃亡中,二是李虎的孫子李淵,也是楊廣的親戚,正在山西為官,不過李淵低調,又可能用了一些手段,同樣逃過了一劫,三是李遠的孫子李敏,也是楊廣的外甥女婿,而且李敏在朝中勢力很大,于是不久李氏一門三十二人全部處死,余下人等一起流放到嶺南。

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趙匡胤的點檢為天子。

李淳風的“唐三代后,有女主武王”。

秦朝的“亡秦者胡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所以沾到這玩意兒,歷代統治者的態度只有十二個字:寧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但不能說它好用,實際上古今往來,罕有人用這一招對付政敵。

不要說王莽,那時王氏家族與王太后已經把持了朝政,至于曹操劉裕趙匡胤的啥,說了也不管用,反而加速他們更替王朝的速度。

或者是秦檜、蔡京之流,說他們專權亂國有可能,但能說他們有機會更朝換代?

因此說了沒有人相信,反過來反而會迎來他們的瘋狂報復。

然而放在王巨身上,恰恰好,什么條件都似乎有了……

幾位大佬臉色陰沉,那怕范純仁內心深處都有些反感。不為別的,而是為眼下,如果王巨拿下西夏,將西夏安定,賴著不走,用這個讖謠將王巨逼走,還是一說。關健眼下西夏還沒有平定,遼國又在關注呢!

于是幾人都看著趙頊。

趙頊神情很肅穆,顯然剛才王巨先行進宮,已經講過了,他有了思想準備,不過趙頊內心同樣復雜。

先前王巨進宮,一開始不是說這個的,而是說了他兒子的親事。

趙天賜漸漸大了,因此王巨想從宗室女子當中,挑選一個兒媳婦。

趙頊大喜。

對于彼岸趙頊心情同樣復雜,說舍棄吧,他是舍不得的,不要說那么大的疆域,就說彼岸對宋朝的幫助吧,趙頊也不可能默視它完全獨立出去。

不過想要管轄,似乎也不大可能。

首先是官員,不要說大海幾千里幾萬里的海外了,就說瓊州島吧,都沒有官員愿意過去。也許有,但肯定很少很少,就那么幾十個官員不怕危險,愿意為朝廷效力,可這幾十個官員能將彼岸控制住嗎?

其實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官本制思想,做了官,就會有美女香車豪宅金錢糧食,有了這種思想,還會有幾個官員愿意吃苦?

反觀幾百年后的歐洲,他們人口很少,根本做不到象王巨這樣,動輒能遷徙幾百萬百姓,生生將異地變成同民族為主的地區,即便在美洲那邊做到了,有英格蘭人,愛爾蘭人,法蘭克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因此有了移民,卻不能團結一致,所以才有了美國獨立的土壤。

但就是這個情況,西方卻一度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地區,就連大清王國都成了他們的半殖民地。

不過王巨有天大的能力,也不能改變宋朝士農工商的排位。

因此趙頊看到了,卻是一個無解之題。

派的官員少,又要面臨第二道難關。宋朝統治國家的手段與前面王朝差不多,還是官員與鄉紳共治國家模式。

官員只到了縣一級,里正耆戶長是鄉紳,縣里的胥吏也是鄉紳豪強,有人說宋江不是鄉紳,他確實不是鄉紳大地主大商人,但他是強!

于是有的官員能力弱,都生生被地方鄉紳豪強架空。

但這種架空是有限的,至少大方向上這些鄉紳豪強不敢違背朝廷,否則就會迎來國家機器的強力鎮壓,所以這種模式,保障了國家在大的方面得以安定。

然而國家機器能不能控制彼岸的鄉紳豪強?

所以是有官員過去了,并且彼岸每年都放開一些市,讓它們成為宋朝的州,但這些官員始終不能將彼岸這些州得以控制。

趙頊思考了很久,最后給彼岸一個定位,那就是當作一個超大號羈縻地區,就象唐朝的河中地區那樣。

然后就是王巨,王巨未來要走,對此趙頊還是有些不舍,不過捫心自問,真要是王巨不走,他在的時候會放心,但他一旦身體不行了,能不能放心?

或者象祖宗那樣,來一個杯酒釋兵權,嗯,不但釋兵權,還要釋政權,讓王巨徹底養老。可就是這樣,趙頊也未必放心。與王巨相比,石守信他們弱爆了!要比,拿司馬懿與王巨相比吧。

這樣一想,王巨去彼岸,反過來是最好的結局,并且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

那么王巨去彼岸會不會稱王?

王巨曾數次隱晦地說不會稱王,趙頊想了許久也認為王巨不會稱王。可能王巨對這些海客們有恩,也有一定的約束力,甚至彼岸的一些制度就是王巨制訂的,但這些海客未必贊成王巨成為擁有生殺大權的王!

因此趙頊對王巨去彼岸的定位,則是一個擁有很高威望的隱形王,而不是公開王。

對彼岸未來的定位,則可能也象河中那樣,雖奉唐朝為主,但可能各自為政,一個松散的聯盟!

而且彼岸地域面積太大了,又隔著一道道大海,特別是彼岸最遠的那兩塊龐大的大陸。

他的想法大半還真想對了,不過也有許多也想錯了。

王巨之所以不真心地將彼岸交給宋朝,一是彼岸制度更先進,王巨不可能讓落后的制度代替先進的制度。

二也就是趙頊想到的萬里大海,以眼下的科技力量,任何人也不可能將這么大的地域相統,更致命的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

但王巨并沒有將彼岸割除出去,而是要等,等未來中原能不能在彼岸影響下,出現一種更先進制度的國家,二是等科技力量的迅速發展。可那不知要過多少年了。

王巨想法與趙頊想法無關,但正是因為趙頊這些想法,他還是希望王巨去了彼岸后,對宋朝繼續保持著親近的關系,那樣,彼岸的財富以及廣褒的地域,則繼續能對宋朝產生有利的幫助。

那么何謂親近?

這個與宗室聯姻豈不是保持親近最好的手段?

一個是姑姑的兒子,一個是宗室女子,想不思念宋朝都難了。

所以趙頊立即說好啊,正好他弟弟女兒多,愁嫁妝呢,第五個女兒沒有出嫁,姿色也不錯。

不過王巨立即搖頭,說,臣看好了人。

不是趙顥的女兒,而是另一名宗室女子,“八賢王”趙元儼的重孫女。

趙元儼在宋仁宗時威望很高,有十三子,除了允熙、允良、允迪、允初,余皆早卒。但允初向佛,沒有后人,只剩下前面三脈。

王巨選擇的是趙允迪的孫女,據說此人很不成器,居父喪不哀,又在宮中為優戲,連他妻子錢氏都看不下去,向朝廷告發,宋仁宗下旨降為右監門大將軍,不給他朝謁,妻子錢氏失望之下,出家為女道士。

那與王巨無關了,而且趙允迪死了很久。

之所以選擇這個少女,可能是因為其祖父的行為,這一脈漸漸沒落,反而讓這個少女十分懂事,其姿容也嬌好,年齡也般配。

趙頊遲疑不決,在宋朝公主也就那么一回事,況且是趙允迪的孫女,連一個縣主都不是!

王巨便將這個讖謠說了出來。

當然,王巨去了彼岸,無論傳出什么讖謠都無所謂了,關健現在王巨還不能去彼岸,他威望又是如此之高,手中又掌控著幾十萬精兵猛將,陜西數路財政支配大權,若是加上一個有聲望的公主郡主的啥,到時候就是有十張嘴巴也說不清楚了。

幾個大佬暫時不知道聯親的內幕,不過都知道事情大條了。

與公,在這個最最關健的時候,一土蓋天會產生什么影響?

與私,他們都承認王巨的功勞,但王巨可是一個很小氣很不好惹的主。

有了這個一土蓋天,王巨去了西北后會很難受,弄不好寸步難行。但這是七傷拳,傷人也傷己,即便是致仕在家的文彥博,只要將這個一土蓋天往文彥博頭上一蓋,文彥博照樣悲催。不要問理由,只要有一個動機,就可以釀成彌天大案!

ps:完本了,但成績太差了,差得都不想上傳。我什么也不求了,一共875章,慢慢上傳吧,給訂閱的讀者一個交待。(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暗黑大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