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10月下旬。傍晚。
天氣轉涼,王啟年換上了一身秋裝,揮汗如雨的在學校操場上跑步。
上輩子,作為一個宅男,由于缺乏運動,不到三十歲,已經是一身毛病。重生之后,王啟年養成了每天早晚各自抽出半小時,進行跑步鍛煉的習慣。
跑步,這是王啟年認為,最容易也最能全面鍛煉身體的方式。比什么瑜伽、體操、打拳、廣場舞什么的,效果更好。
也許一開始覺得跑步挺累,但堅持了一年多之后,這已經形成了習慣,不再會覺得跑步會累人。
傍晚跑步鍛煉歸來后。
寢室中,來了幾個記者,見到王啟年回來了,紛紛站起身道:“王導,等您多時了,采訪交差,您懂的!”
“恩,我知道,知道!”王啟年笑了笑,說道,“報道可以,但不懂瞎寫啊,否則的話,下回就不接受你們采訪了!”
“當然了,報道王導您的稿子,肯定是正面積極的,瞎寫的稿子,總編那邊也不能過關啊!”記者朋友們紛紛笑道。
“上次的那篇《米粒之光》?不是你們報紙搞出來的?”王啟年忽然提到。
“不是,不是!我們的轉載的!而且,今后這樣的文章,我們絕不會轉載!”這名記者連連低姿態的表示道。
“好吧,我相信你!”
王啟年點頭,開始接受了這次的采訪。
這已經不是王啟年第一次接受采訪了,實際上,最早獲得采訪,是在王啟年成為TJ市高考狀元的時期。
其后,在《命運之門》上映之前,王啟年更是與一部分媒體,配合默契。
雖然,《命運之門》已經在電影院下畫了,但媒體采訪反而越來越密集,因為——王啟年火了!
隨著《命運之門》的大火之后,二十歲的導演王啟年,一夜之間,成為了經常上頭條的人物,仿佛成為了大牌導演一般。
之所以,媒體爭相的炒作,無償的給王啟年吹捧!
因為——讀者和觀眾喜歡看王啟年相關的文章呀,與他有關的文章,現在都非常吸引觀眾的眼球。
為了報紙和雜志的銷量,媒體自然要跟風報道王啟年相關的新聞,最高親自采訪,獲得第一手的材料。
在媒體的不斷包裝下,1998年下半年,王啟年絕對是華語娛樂圈,二十歲以內,最紅的一名男青年!
實際上,他不紅沒天理啊!
畢竟,王啟年不僅僅拍了一部小有名氣的電影,50萬成本博千萬票房,吸引了無數的驚嘆。
另外,電影里面一首首經典的歌曲,現在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流行。
最后,《命運之門》的同名小說也是王啟年創作的,現在總銷量已經破了20多萬本,絕對屬于暢銷書。
二十歲的天才編劇和導演,高考狀元,音樂天才,暢銷書作家。
任何一個榮譽光環加在上身,都足以讓王啟年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杰出青年。而所有的榮譽加于一身,造成了王啟年在媒體上火的一塌糊涂。
若問王啟年和《命運之門》有多火?隨便找一家路邊攤,買一份報紙,直接翻娛樂版。幾乎所有的主流的報紙,都像是在連載一般,一篇又一篇的《命運之門》的影評和王啟年個人的傳記。
當然,今年北影還有一個人比王啟年更火,那個人就是——趙薇!今年中國影視行業最紅的一部電影是《泰坦尼克號》,而最紅的一部電視劇則是《還珠格格》!
《還珠格格》是大陸和臺灣合拍的一部作品,先是在臺灣上映,重播多次都是收視率冠軍,甚至,打破臺灣地區的收視率紀錄。
在中國內地市場,同樣如此。7月份開始,正式批準了《還珠格格》在地方臺上播映。幾乎那個臺播《還珠格格》,其收視率立馬就飆升一大截。
而趙薇扮演《還珠格格》里面的小燕子,隨著這部電視劇的大紅,她幾乎成為了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女演員。
不過,王啟年又不是演員,沒有必要與趙薇作比較。
等送走了記者之后。
幾個小伙伴們,并不是妒忌、眼紅,而是像送走了蒼蠅蚊蟲一般。
“終于走了!”
“煩死了!”
“難怪,老師們都說,紅了未必是好事。人紅之后,光是這么一堆的采訪,就非常擾民,不人道!”
眾人紛紛表示自己的痛苦。
這段時間,大家每天都要面對一堆的人和事,搞的一點自由時間都沒有。
“恩,說的也是!如果有經紀人,這種采訪的事情,先讓經紀人給篩選、安排,之后就輕松了不少!”王啟年想了想說道。
“經紀人?這得簽約吧,要是被賣了怎么辦?”李解擔心的說道。
“恩,我也是這么想的,要么咱自己注冊個影視公司,公司雇個經紀人,專門為我們服務!”王啟年說道,“不是我們與經紀人簽約,而我們雇傭經紀人給我們服務,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這就不怕被別人賣了!”
幾個小伙伴們聞言眼睛一亮!
影視公司,其實并不需要多少資本的,有少數專業的人才就夠了。北影廠附近多的這種皮包公司,甚至,有的跑龍套的,也注冊影視公司。
北影在校生自己創業,注冊成立影視公司的,也為數不少。當然了,有的做成功了,失敗自然是更多。
比如,后來國內民營電影巨頭之一的博納影業公司,就是北影的學長于冬創立的。于冬的第一桶金,是1999年投資運作《說出你的秘密》賺了50萬元,之后,博納這艘影視行業的巨艦,才開始啟航。
現在,王啟年哥幾個,起步優勢明顯是超過于冬的。只要,能夠多拍幾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未來公司應該還是有搞頭的。
而公司經營穩定后,他們既可以自己拍片賺錢,而且,還可以通過投資和簽約的方式,“剝削”更多的潛力股。
至于公司的名字,王啟年等人想了半天,最終,弄出一個很囧的公司名稱——“小伙伴文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