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鼎1894第六三零章 中國航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立鼎1894 >>立鼎1894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三零章 中國航母

第六三零章 中國航母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27日  作者:魯東道夫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魯東道夫 | 立鼎1894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十多年來,乙位面中國新朝海軍沒有為自己制造一艘戰列艦,全部的研究和工程人員集中起來搞一件事造航母。全文字閱讀

不是本世界20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那些復雜到要老命的噴氣式戰機航母,而是二戰時期水平的螺旋槳飛機航母。走的路線卻跟本世界并不一樣,不都是在戰列艦為底版改造,而是從頭開始全新設計。

當然了,他們手里有從本世界搜集來的各種航母資料作為參考,又有來自本世界的超級計算能力幫助進行圖紙測算、艦型測試、分段設計和生產工藝分解設計等等。

為了培養乙位面的艦船設計能力,整個工作都沒讓本世界的劉胖子等人手,完全是靠著焦海一幫人自己從頭開始,一個一個子系統往外摳,最終弄出來的全體設計。

整個設計研究工作過程中,整整一代艦船設計專才被培養出來,他們從零開始的整合工業生產能力,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慢吞吞的一步步走扎實了。在近乎不設限的財政撥款支持下,有了超級計算中心的輔助,論條件甚至比本世界2000年前的中國海軍都要好。

十年磨一劍,真不是浪得虛名。

在吃透了本世界海軍強國的設計理念,整明白了航母戰術策略等各方面內容之后,在最近的三年,開始從最終放樣模型,轉而正式建造。

其實就乙位面中國工業的水準而言,建造航母的所有工業能力和基本裝備、零部件生產,都是現成的。能夠自行建造4萬噸級戰列艦,航母所需的一切都可以提供。

新的東西,也只有艦載機的配備。不過,這同樣也是一個耗時長達十年的研究項目,借助本世界提供的技術資料支撐,他們從一上來就跨越了最早的三十年艱難階段,進入到二戰中期水準。

飛行員的訓練相當麻煩,必須長年累月的不斷實踐。從陸地模擬平臺,到海上艦船改裝平臺,一點一點的測試起飛、著艦。最終,形成全艦的戰斗能力。

最最麻煩的。卻是航母管理與指揮。

一艘航母,就是一座移動的小型城鎮,同時也是一座需要數千人緊密配合的大型工廠,是否能夠做到流暢嚴密的運轉,直接決定了戰斗力的輸出比例。

在本世界。相當數量的軍迷只知道關注航母的排水量、彈系統、動力、航速等等,扒著數據一個一個的對比,卻不知道真正的關鍵,卻是整體的管理與運行。

這方面,本世界的中國海軍因為先天上的缺陷,一直到九十年代就沒有大型艦艇的使用指揮經驗,因此即使得到了整套的瓦良格航母資料,拿到半殘的艦體,從吃透到改裝成功,再到形成戰斗力。也要經過十多年的漫長時間。

很多人光知道看西方列強的表面數據,諸如二戰時期英美等國下餃子一樣的造航母,十幾個月就能投入戰斗等等此類。卻不想想,除了美國海軍之外,歐洲傳統海軍強國,至少也有一兩百年的海軍建設使用經驗。

從風帆戰艦時代,到整齊戰艦時代,再到無畏艦時代,上百年的海上作戰經驗,從百多人到上千人的艦員管理與指揮經驗。都是他們最終完成航母指揮作戰能力的深厚基礎。

本世界的中國海軍,從北洋時期基本斷檔,到新中國八十年代后艱難起步,中間落下的功課太多太多。想要從頭學習。二戰水平的沒用了,冷戰時期的,人家不給你,只能是一邊設法弄資料偷師,一邊自己摩挲著總結。

而海軍卻又是個非常耗錢的軍種,沒錢別玩海軍。這是硬指標。

中國海軍也就是從21世紀開始,經濟大發展、軍費撥款夠用了,才開始方開手腳各種動物下水折騰。滿打滿算,也就十幾年上下。

所以說,百年海軍真不是隨便能夠跨越的。

乙位面新朝海軍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到20世紀第一個十年末,前前后后加起來近四十年的風雨歷程。雖然前期進展緩慢,基礎打得卻很牢固。在甲午戰爭中他們表現出的素質,就算比不上英法列強,也肯定是合格的。

之后這十幾年間,老一輩海軍和新一代青年一起攜手,篳路藍縷的精心經營,終于在如今結出累累碩果。

在此背景下,第一種“鯤鵬級”航空母艦終于誕生。

在大元首的乾綱獨斷下,“鯤鵬級”航母一上來就沖著完全體設計建造。其艦長258.1米(水線長)、267.4米(飛行甲板長)、寬33.2米、吃水7.63米,標準排水量37,924噸、滿載排水量43,200噸。采用八座重油專燒鍋爐和四座齒輪傳動蒸汽輪機,總功率144000軸馬力。最大航速:33.45節,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艦體鋼材采用的是乙位面自行研究生產的艦船用高強度特種鋼,相關技術來源于本世界,水準相當于冷戰初期的西方強國,性能指標僅次于美國的hy80系列調制鋼。

從設計理念上來看,該航母已經脫離了二戰時期依然存在的戰列艦防護理念,而直接從戰后西方航母設計建造基礎入手。

沒有相關經驗,整個過程必然磕磕絆絆走的極為艱難,大元首卻并不著急。他心里非常清楚,中國擁有的發展時間還很長,而對于周邊擴張的步伐卻可以放緩。即便是有戰爭*進,以當前的中國海軍實力,足以應付。

只要不主動開到外海去進攻,放手綽綽有余。其底氣,還來自于在航空器方面的巨大優勢。

從1900年前開始,乙位面中國即悄然建立了空軍,陸航與海航的戰機研發同步進行,采取的是一機多用的策略。即研發一種基本型,在此基礎上分別針對陸戰和空戰進行改型。

如此,能夠避免本來就不多的研究人員分散,可以集中全國的相關力量攻關。

其實這依然是一個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過程。

沒有本世界那種發展百年的航空航天技術積累,沒有一開國就得到錢學森等等全球都數得著的科技大牛領銜,乙位面新朝的研究要苦*了許多。

不說別的。所有研究人員都需要先學習,把19世紀開始一直到20世紀中后期的各種航空相關知識給生吞活剝了。沒有活生生的教授,他們只能通過視頻影像和各種教案自行學習。

好在有各種公開買賣的論文刊物可以參考,磕磕絆絆十幾年下來。總算有了一些堪稱穩固的基礎。

中國自來不缺乏天才,高達四五億的人口基數,總能迸發出數量足夠的天才大腦。只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條件,便可以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就。

關鍵是,有了本世界的正確成果為參考。他們可以避免在錯誤道路上浪費過多時間。本世界的每一種科技成果,都意味著成千上萬次的錯誤實驗、數不清的的錯誤產品。避免了這些時間、成本、資源、精力上的浪費,乙位面科研過程的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楊浩沒有急功近利的一個勁兒往乙位面販賣先進裝備,卻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穩步推進全科研領域的學習與研發。

本世界中國開始的時候,在科研上近乎一窮二白。后來得到蘇聯援助全面建設工業體系,卻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進行的居多。當他們吃透了挖盡了那些設備和資料的潛力之后,想要更進一步,發現無比的艱難。

基礎材料學。各種動力領域,包括內燃機和電機、航空航天各個領域,凡是稱的上工業心臟的,統統是短時間內補不上的短板。

尤其是材料學領域,人家西方人用一兩百年時間積累出來的資料,根本不會對你開放,花錢也買不來。甚至于,人家都不告訴你實驗是怎么做的,光知道原理,連個合適的實驗室和研發過程都搞不出來。更別提產品了。

這方面沒有捷徑可以走,只能指望經濟條件夠了,再補課。

于是乎,21世紀的中國人愕然發現。突然間中國的科技力量群體井噴,論文數量不斷暴增,仿佛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其實,還是到了第二個十年前后,經濟發展了,資金充足了。各種實驗室都建立起來,科研大軍都有活兒干,才得以將之前理論上的東西付諸實踐。

但是即便如此,中國想要補上在材料和動力方面的短板,依然需要至少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進西方發達國家。超越什么的,暫時不要想那么多。人家也不是停滯不前,越是到了高精尖的領域,越是難以*進。再者,全世界一共就倆國家中國和外國,而國人想要的結果,卻是在千門萬類數以千萬計的產品層面上,一個不拉的超越外國。

就算中國人身上長虱子,那也必須是雙眼皮的,比外國人的漂亮才行。

因此,對本世界的中國科研人員而言,超越這倆字,真心不是一輩子的事兒。

乙位面的中國條件好太多了。從一開始,他們就有起碼是20世紀80年代以上的實驗室條件,有整套完善的研究體系可供學習參考,不會走歪路。有近乎完全的成功產品可以參照,不需要千萬次的試錯。他們的研究條件,遠遠超過本世界八十年代的中國。

以此為基礎,進行各種基礎材料的研究,從當學徒開始,到一點點的突破積累,用部分成果換來西方人已經得到的資料充實數據庫。在短短數年間,便擁有了與西方并駕齊驅的基礎,卻在前進的道路上,如同一個乘飛機、一個在步行,超速的不要不要的。

除此之外,大元首玩命的擴張地盤,把盛產各種礦產原料的地皮都納入到要攻占的目標當中。預計在不就得將來,中國將成為乙位面又一個可能得到全球資源支持的國家。

搞科研,基礎條件很重要。本世界的英美蘇等國,無不是有著類似來自全世界的資源為支撐。殖民地遍及世界的英國,軍事基地到處都是的美國,紅色狂潮席卷大半個世界的蘇聯,都是如此。

相比而言,苦*的中國被封鎖在原地動彈不得,自家地盤上礦產貧瘠而開采難度大,冶煉難度更大,想要弄出點兒優質鋼材都特別的難。若非有了稀土材料可以當萬金油,很難按照西方技術指標去制造合格產品。

這方面,具體到發動機上尤其明顯。

歸根到底,搞科研需要積累,是個需要堅持不懈投入的工作,不存在中間停一停、歇一歇的說法,你停一下,人家就超過了。

乙位面新朝的航母,每一個零件每一個螺絲都是自己造的,雷達和計算機也是自己組裝的,最為古老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來自于一條不知道幾手的生產線,但要更上一步,自己能研究制造光刻機之類,且有的折騰。保守估計,二十年內,能把資料吃透了,就算高速。

擁有航母,意味著在海軍建設領域的全面超越,同時也是海軍作戰思想的重大改變。

剛剛摸熟了戰列艦的一代海軍將士,對此是非常陌生的,但卻是必然要走到的一步。因為就在同時,英美等國都已經開始了飛行器著艦和起飛的測試,并嘗試在戰列艦上搭載很原始的飛機。只要一次戰爭的催化,列強即可能迅速在這方面作出重大突破。

專門航母的出現,不過是幾年之后的事情。中國看似領先許多,其實還是因為基礎太薄弱,不得不笨鳥先飛而已。

無論如何,在1910年,出現兩條滿排高達43000噸的航母,都是非常驚人的事情。各國都還在拼命把戰列艦往這個噸位上搞,一下子發現那玩意竟然過時,會非常的傷心。

楊浩也不愿意讓他們那么快就回歸正途,必須得誤導列強在戰列艦這條黑路上多走一些時間,走的越遠越好。

1910年的10月,兩條滿載戰機的航母悄悄開進太平洋,宣示著整個乙位面世界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只不過到底什么時候才能發揮作用,誰也不知道。

威克島空軍基地上,不斷有巡邏機起飛,向周圍方圓五百公里區域展開搜索警戒,確保航母編隊的停靠萬無一失。

兩千多海里外的夏威夷群島上,一群不安分的家伙正在準備搞大新聞,一股空前緊張的氣息,籠罩在這個太平洋戰略中心的上空。(未完待續。)


上一章  |  立鼎1894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