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第五十九章 姚崇十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天子 >>大唐天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九章 姚崇十事

第五十九章 姚崇十事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9日  作者:殷揚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殷揚 | 大唐天子 

李隆基剛剛登基,有很多事情要忙,他怎會來到這里呢?這事兒,武則天還真是奇怪。

不僅武則天奇怪,就是李旦、李顯也是驚疑不定。

就在他們驚訝之際,李隆基率領群臣進來,沖武則天見禮。

“見過祖母。”李隆基臉上泛著笑容,沖武則天施禮。

“見過圣后。見過太上皇。見過廬陵王。”群臣向武則天、李旦、李顯三人見禮。

“免了。”武則天輕輕擺手,沖李隆基道:“陛下新即位,不處置國事,來我這里有何事?”

每一個新即位的皇帝,要處理的事兒多如牛毛,李隆基不處置國事,卻趕到武則天這里,她不得不驚訝,不得不問個明白。

“祖母有所不知,孫兒趕來見你,就是為了處置國事。”李隆基解釋一句,道:“祖母理政數十載,對大唐的一草一木都極為熟悉,大唐之弊端,祖母了若指掌。孫兒新即位,欲要開創新的紀元,欲要革故鼎新,自然是請祖母剖陳大唐之隱患。”

“哦。”李顯和李旦恍然。

隨即,這兩兄弟重重點頭,李隆基如此做,還真是登對了。

要問誰對唐朝最為了解,舍武則天其誰歟?畢竟武則天掌管朝政數十年,她對唐朝的了解與熟悉,沒人比得了。

“你真這樣想?”武則天有些驚疑。

武則天雖然退位了,她畢竟曾經是皇帝,僅憑這一點。她就有不小的影響力。是皇帝心的刺。欲要避免的。而李隆基倒好,竟然主動前來請她參與議政,這可是對李隆基很不利的一件事兒,即使以武則天心胸之開闊,也是有些不太相信。

“圣后,此事千真萬確。”狄仁杰肯定一句。

對狄仁杰,武則天是信任的,聽了這話。不得不信了。

武則天一雙眼睛睜大,把李隆基一陣打量,一臉的欣慰,再把李旦瞧瞧,重重點頭,贊道:“看來,我是小瞧你們父倆了。老八有大智慧,拿得起放得下,心胸比天闊,比海更廣。沒想到。三郎的胸懷也是如此寬廣,江山交到你手里。祖母也放心了。”

李旦能夠在當皇帝的最巔峰時期,急流勇退,把皇位傳給李隆基,這是真正的大智慧,無論如何贊譽也不為過。

李隆基能在剛剛即位之際,從大局出發,讓武則天參與議政,這份胸襟很寬廣,就是比起唐太宗也不遑多讓,武則天是真正的服氣了。

“三思、承嗣就沒有你們父倆這份胸襟,可笑我還器重他們,想要傳他們江山,真是慚愧!”緊接著,武則天又是感慨一句。

對于武三思和武承嗣,武則天其實非常了解他們,他們沒有過人的才華,更沒有寬廣的胸懷,他們之所以能被武則天重用,就是在于武則天想讓他們祭祀自己而已。

此時見識了李旦父的寬廣胸懷,武則天不得不承認,武三思和武承嗣與李旦父比起來,真的是差得太遠了。

“都坐吧。”武則天招呼眾人坐下來。

“陛下,我告退。”李顯這個王爺只是虛名而已,沒有實權,不宜參與此等事。

“七伯,你不必避嫌,你也來聽聽,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說說。”李隆基卻是攔住他。

連武則天這個具有潛在威脅的人都能參與議政,更何況一個李顯呢?

李顯想了想,也就留了下來。

武則天看在眼里,對李隆基更加欣賞了,拉著李隆基的手,笑瞇瞇的道:“三郎,你雖然剛即位,可祖母相信你,你這皇帝一定會繼往開來,成為大唐歷史上一個大有為之君。嗯,應當不在太宗皇上之下!”

唐太宗是牛閃閃的皇帝,他除了過人的才華外,還有寬廣的胸懷,這是最令人心折的地方。就是一千多年過去了,后人提起唐太宗,往往就會想到他的寬廣胸懷。

李隆基具有如此寬廣的胸懷,要成就一番偉業,并非難事。

因為,擁有寬廣的胸懷,才能聚攏人才,才能納諫,才能博采眾長,要想不成功都難。

群臣微微頷首,對武則天的說法大為贊同。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濟,不能長時間說話了。你們說,我聽,若有不到之處,我再補正。”武則天道。

這是實情,眾人也沒有異議。

“嗯,那就姚崇,你先說。”武則天的目光從群臣身上掃過,最后落到姚崇身上。

“我?”姚崇頗有些驚訝。

姚崇雖然才華了得,但畢竟是新秀,在朝的威望不如狄仁杰。按理說,這樣的大事理應由狄仁杰先說才是,武則天竟然點名由他來說,他不得不驚訝。

“沒錯,就是你。”李隆基點點頭,肯定一句。

武則天是何等樣人,她怎會無緣無故的要姚崇先說?她如此做,是有深意的。

“既如此,那我就說了。”姚崇也沒有矯情,微一沉吟,道:“陛下,臣有十事要說。”

“十事?”

“不少啊。”

群臣好一陣驚訝。

國策不是吃飯喝水,一個人能注意到三兩個方面就不錯了,姚崇竟然有十事要說,這真是很驚人的。

武則天眼里掠過一抹詫異。

狄仁杰、李顯、李旦和張說他們都是驚訝。

唯有李隆基一臉的贊賞,在心里暗道:“歷史上,姚崇十事是大名鼎鼎,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一定是這十事吧?”

“第一件事就是自垂拱以來,朝廷以嚴刑峻法繩下,大臣多有冤死者,若要治理天下,當以寬仁之政為宜。”姚崇緩緩開口道。

群臣重重點頭,大為贊成這話。

武則天自從架空唐高宗后,就在為登基當女皇做準備。在當時,朝的大臣多為擁護李氏之人,武則天要當上皇帝,就要除掉這些大臣。這該怎么做呢?武則天有她的辦法,那就是重用酷吏,比如周興、來俊臣,讓他們充當爪牙,幫她鏟除異己,先后除掉了一大批大臣,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樣的托孤重臣。

當周興、來俊臣之流弄得天怒人怨之后,武則天又把他們殺了,博得人心。

其,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請君入甕”,就是這樣來的。

武則天固然達到了她的目的,最后如愿以償的當上了女皇。然而,嚴刑峻法留下的后患卻還在。

李隆基要想糾正這一錯誤,只有“以寬糾猛”,就是要用寬仁之政來改正。

“第二件就是陛下雖欲對大食用兵,欲要擊破大食,然,大唐眼下國力不夠強,糧草不夠豐足,兵士不夠多,還需急修內政,暫緩大舉征戰。”姚崇接著道。

“好!”群臣齊聲贊同。

自從三年前,李隆基率兵出征,攻打吐蕃開始,拓地萬里。看上去,固然是大好事,實際上卻是埋下了隱患。

這些隱患就在于,唐朝拓地太快,沒有來得及徹底穩固。不說別的,當是占領這些地方,唐朝就要派出大量的軍隊,多了不說,往少里說,需要二十萬軍隊來駐守。

在打突厥那一戰,武則天連四十萬軍隊都拿不出來,一下要用二十萬軍隊去駐守,那么,唐朝的機動兵力還有多少呢?若是在此時對外大舉用兵的話,就會出大問題。

是以,先暫緩征戰,處理內部問題就成了第一要務。

“不錯!不錯!”李隆基大為贊賞這話。

也正是因為看到此點,李隆基這才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下令停止前進,回到長安,要處理國內問題。

“自武氏當道以來,多以親近得官,犯法而不究,致使律法不存,若陛下要大治天下,就得重樹律法之威權,不論親疏,一體同法,這是第三件。”姚崇看了一眼武則天道。

群臣看看武則天,再看看姚崇,心想這人也真是夠直的,竟然當著武則天的面說此事,也不怕武則天的老臉沒處擱。

“姚崇說得對,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理應重立律法之威權,不論親疏貴賤,一體同法。”武則天卻是點點頭,大為贊成這話。

這問題是她一手種下的,她當然清楚如何處置。

武則天對他的侄們非常清楚,他們沒有過人的才華,更沒有立下大功,真要論起來的話,他們就沒有資格取高位。然而,武則天的根基不穩固,她需要這些侄為他搖旗吶喊,她不得不給高位。

而她的這些侄們,仗著她的勢,胡作非為,沒少干壞事。她心里其實很明白這點,只是從她的利益出發,她還得包庇,有時還得縱容。

如今,武氏已誅,這遺留問題是該解決的時候了。

“圣后英明。”武則天的氣度讓人心折,群臣頌揚一聲。

“圣后臨朝,多用宦豎為喉舌,宦豎得以干政,還請陛下約束宦豎,不使他們干政,這是第四件事。”姚崇又道。

女人主政,宦官弄權也就隨之而生,這是國的歷史規律。

比如東漢時期,東漢的皇帝多為壯年早夭,繼承人年幼,大權落到皇后、皇太后手里。她們主政,畢竟不太方便,因為她們居于深宮之,就需要宦官當喉舌,傳達她們的旨意。

久而久之,宦官就弄權了,結黨營私,最后弄得天下大亂,“十常侍”之名也就這樣留傳下來了。

即使以武則天之明,也是逃過這一規律。

“甚好!”李隆基大為贊成這一說法。(未完待續請搜索樂讀窩,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嘿嘿,有意思書院)

《》僅代表作者殷揚的觀點,如發現其內容有違國家法律相抵觸的內容,請作刪除處理,的立場僅致力于提供健康綠色的閱讀平臺。



上一章  |  大唐天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