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書閣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星光破裂本章:
“我能夠明白制海權對我們的重要性,約亨。”腓特烈三世說到:“但是我們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而且我們的海軍實力也被分割在不同的區域,,因此在海洋控制上有很大的缺陷。我們的海軍在海洋的咽喉點上受制于人,海軍的作用就會被遏制。”
“正是因為我們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勢才更讓我們需要一支攻勢海軍。因為這樣的地理劣勢不可能通過陸戰來解決,,只能依靠海軍。
無論是采用巡洋作戰還是被動防守的海軍都是守勢海軍在地理限制下弱點都非常明顯,而一直哪怕規模較小的攻勢海軍,在其被徹底殲滅前,哪怕僅僅讓敵人進入戰略守勢,那么也可以通過獲得戰場主動權而抵消一部分地理限制。”約亨陳述到。
其實約亨所想到的不僅僅如此。
的確,對于強大地海軍的衡量校準是從其控制的海洋咽喉點的數量和重要性,而非其海軍艦隊實力有多強作為評價標準的。
因此一戰后在海軍條約上獲得了和英國人同等海軍噸位的美國,也依然只是區域性海軍強國,而非世界性海軍強國。而一戰、二戰和冷戰中挑戰海權失敗的德國、日本和蘇聯,雖然都有著極為強大令人恐懼的海軍艦隊,但是也同樣只能被稱為區域性海軍強國。
其實德國還更慘些,日本在太平洋初期好歹控制了整個東部太平洋,掌握了馬六甲海峽。蘇聯也好歹在金蘭灣打下了釘子,將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握在了手中。而一戰的德國,空有強大的艦隊,但是對大西洋的控制能力為0。
其實這感覺和后世造軍艦如下餃子的共和國一樣,雖然很多日粉依然叫囂著那個被美國干爹閹割了進攻能力。淪落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反潛防空支隊的海上自衛隊實力遠勝共和國海軍,但是稍微懂點算數人去算算兩國海軍軍力對比就不難得出共和國海軍實力已經超過了海上自衛隊。
但是共和國海軍卻同樣面臨著現在德國所面臨的尷尬,那就是海軍進入太平洋(大西洋)的幾乎所有重要水道的控制權全都不是自己的。被困在東海(北海)小池塘內的龐大艦隊根本就是擺設。
那么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建立一支有足夠進攻能力的進攻性海軍。因為咽喉點并不是無解的難題,沒所謂的大洋分隔,島鏈封鎖對一支實力夠強的進攻性海軍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其龐大的軍事力量運用并不是單純的咽喉點就能遏制的,只要能在攻勢行動中形成優勢,那么將咽喉點從整體封鎖上分割出來加以清除并不是一件難事。二戰中美國人的跳島作戰就是其攻勢海軍在確保制海權后,咽喉點的戰略價值和存在意義都會大為降低,甚至低到連進攻它的必要都沒有了。
而建立一支這樣的海軍只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足夠強大的國家財政和工業能力。而德國現在有這樣的能力。
“對于海軍的建設我也一直持支持態度,但是想要實現你所說的進攻性決戰型海軍,我們需要付出什么你應該也很清楚。
雖然你的艦隊經濟學這些年來的確得到了證明,我國的造船業的發展的確帶動了整體的工業進步,但是我們并不能沒有限度的增加海軍的投入,這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負擔,同時也會破壞現在歐洲的政治格局。”腓特烈三世自然也能看到要建立這樣一支海軍需要付出些什么。
其實還是因為德意志皇帝的權威不夠,瘋狂擴軍的確會增加經濟負擔,但是并不代表不能這么做,1895年日本軍費占監督財政預算的32。1896年更是上升到48,到了1897年更是超過了50。
1904年日俄戰爭后,俄國海軍毀于一旦。國內矛盾四起,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耗費巨資進行海軍重建的俄國人同樣好不打哪去。
但是無論日俄都依然還能維持其社會經濟的運轉,無非是因為其皇權至上,進行封建集權獨裁統治,進行高壓管理的情況下實現的。德國可沒有這個基礎,國內容克封建貴族體系、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之間的利益斗爭,讓德意志皇帝做不到說一不二。
而破壞政治格局則是指英國,腓特烈三世雖然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婿,而且也是親英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對英國就沒有警惕。
從1888年登基至今已經7年,腓特烈三世并非沒有想要實現英德同盟。但是奉行光榮孤立和大陸平衡政策的英國自然不愿意親自摻和到歐洲大陸的爭端之中去,因此英德關系現在一直是若即若離。
如果德國進行大規模海軍擴充。就很有可能破壞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哪怕在約亨的眼中,就算是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也維持不了多久了。
不過約亨本來就沒想在這個時候搞什么瘋狂擴軍,有毛子在瘋狂建設海軍,擋在德國面前遮風擋雨多好,做人要低調。
不過因為自己這只蝴蝶扇出來的一些歷史偏移是需要進行糾正了。
“父親,我并沒有準備,也不希望現在就對海軍進行擴建。一支進攻性決戰型海軍的確需要擁有相當強的實力支撐下才足以實現。
我國的工業產能世界第一,這給了我們建設這樣一支艦隊的能力,當然,海軍的建設是不已破壞工業體系的平衡發展為前提的。工業能力決定軍事實力。因此我并非是要求現在就建設這樣一支海軍,而是將進攻性決戰型海軍的定位作為德國海軍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此為基礎制定一個周期較長的長遠發展計劃。”約亨回答到。
“那么你的計劃是什么?”腓特烈三世問到。
“首先是提升海軍的地位,現在的海軍部更像是首相府下屬的帝國海軍署。帝國海軍部長在整個帝國的軍事領導層的地位和其所承擔的職責不符。
陸軍總參謀長擁有越過首相單獨覲見航第奏報陸軍事務的權力,海軍部長也同樣應該有這個權力,與此同時在帝*事內閣中也應該重視海軍部的聲音。
我認為提升海軍的地位需要有相應的機構來實現。
首先,建立獨立于帝*事內閣之外的帝國海軍內閣。負責海軍軍官的晉升,任命等人是安排事務,制定、發布相關條例和訓令。
第二。建立海軍辦公室,承擔原本由海軍部承擔的行政職能。包括制定并管理海軍的建設與發展規劃,組織后勤補給,同時在議會上代表海軍接收議會的質詢或者提出海軍的議案。
第三,建立帝國海軍總司令部,其主要任務是制定作戰計劃,戰備訓練和戰時指揮。”
其實這些提議在原本的歷史上應該早在威廉二世上臺后沒多久就開始實施了,約亨不過是照搬威廉二世的做法而已。
不過為了加強皇帝對海軍的控制,約亨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以上三個部門都統屬于帝國海軍部。而帝國海軍部改名為帝國海軍總參謀部,和帝國總參謀部一樣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一條則和歷史上提爾皮茨為了得到皇帝支持而將帝國海軍總司令部改變為海軍總參謀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而自己則擔任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一職對首相負責不同。
原本海軍內閣首腦、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海軍總參謀長以及后來增加的公海艦隊司令在理論上是平級的,也因此提爾皮茨的主戰思想會被海軍總參謀長、海軍首腦以及兩任公海艦隊司令的聯合抵制,而提爾皮茨的盟友只有1913年擔任公海艦隊司令的英格諾爾一個人。
但是經約亨這么一改動,那么海軍總參謀部長將是海軍的第一人,這個位置當然會屬于提爾皮茨。那么提爾皮茨自然將擁有在海軍內部說一不二的權力。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進攻性海軍的建設服務。
“將海軍總參謀長的地位提升到和帝國總參謀長同等的高度啊,陸軍可是會很不滿意的。”腓特烈三世說到。
“帝國總參謀部只要管好陸軍就好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能把帝國總參謀部改為帝國陸軍總參謀部。不過要從名號上給他們降一級,陸軍的那些家伙們估計會鬧死。所以還是以后再說吧。”約亨也毫不掩飾的向腓特烈三世透露著自己試圖削弱那些陸軍軍官團們的權力的打算。
腓特烈三世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兒子一直試圖削弱陸軍軍官團對整個帝國的軍事力量的影響力,所以對此并不驚訝。而通過提升海軍的地位與陸軍對抗無疑是見效最快的方式。
腓特烈三世知道自己的兒子向來喜歡把準備工作做好,既然提議要改革,他這個海軍參謀長肯定會把方案準備好。
“既然你想要對帝國海軍的結構進行改革,那么應該是做好了改革計劃書了吧?亞歷山大這個老滑頭,這種事情居然他這個海軍部長不親自來說。”腓特烈三世笑罵道。
“海軍部的改革是為了適應第九號備忘錄而提出的,因此自然應該由我這個第九號備忘錄的提出者來說更為合適,因此部長閣下就讓我來擔此大任了。”約亨也笑著給自己的上司說好話。
“行了,把你們的方案拿過來,我和首相閣下商量過后再做決定。”腓特烈三世說到。
約亨知道。自己的父親這么說來,那么就沒有問題了。只要父親不反對,那么卡普里維會忠實的執行皇帝的命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