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海權第127章 效忠皇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帝國海權 >>帝國海權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7章 效忠皇帝

第127章 效忠皇帝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20日  作者:星光破裂  分類: 歷史 | 外國歷史 | 星光破裂 | 帝國海權 

將軍隊交給議會,也許對普魯士王冠的分量是有影響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卻增加了德意志皇帝的皇冠的分量。

威廉二世的一生中都沒有真正掌握整個德國,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作為德意志皇帝的他卻要用自己普魯士國王的身份來拉幫結派維持對整個帝國的統治。而在一戰爆發后他更是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對帝國的控制。

德意志第二帝國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強有力的完整國家。

因此約亨提出的建議實際上是放棄德意志皇帝保持自己權威的最大倚仗,普魯士王國的軍事力量。

將軍隊交給帝國,就算軍隊的效忠對象是皇帝,也會受到議會的諸多掣肘。但是這樣做卻能將整個德意志帝國統一到一個真正強有力的政權之下,哪怕這個政權是帝國議會。

但是只要軍隊依然效忠皇帝,帝國宰相依然必須由皇帝來任免,那么霍亨佐倫家族將依然是歐洲最有權勢的家族。

而且隨著奧地利的加入,霍亨佐倫家族對帝國的控制能力不降反升。

德意志帝國的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分享。聯邦議會由各個邦國的代表組成。普魯士原本雖然在聯邦議會席位中有巨大的優勢,但是如果其他各邦都反對的話,那么普魯士也無能為力。

但是現在奧地利加入了進來,聯邦議會的席位變成了普魯士17個,奧地利8個,巴伐利亞6個,薩克森和符騰堡各4個,巴登和黑森各3個,其他公國、侯國、自由城市擁有1-2個席位不等。

而考慮到奧地利現在和普魯士之間的關系,等同于擁有25個席位的普魯士將完全可以操控整個聯邦議會。

同樣對身為德意志皇帝,但是還要靠著自己頭上的普魯士王冠來統治帝國的腓特烈三世來說,如果真的能得到自己的父親,威廉一世大帝一直夢寐以求的德國皇帝的皇冠,那么現在拿出全部身家賭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得到了腓特烈三世的同意,卡普里維和施利芬開始聯手推行一系列計劃來達到目的。

施利芬首先致信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將計劃告知了大公,并且用詞謙恭的請求大公的支持。只要奧地利攝政王點了頭,整個計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很快施利芬就收到了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回信,信中同意了施利芬的計劃,并表示將會堅定的支持這次改革。另外大公殿下還修書一封寄給了腓特烈三世,用真誠的語句盛贊了普魯士國王為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所作出的努力和讓步。

有了奧地利的態度就一切都好辦了。施利芬很快給巴伐利亞總參謀長傳達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家的態度,并且希望巴伐利亞從大局出發對這次改革予以支持。

而卡普里維則在議會開始推動修憲的準備工作,并且準備將財政、外交、鐵路等等問題一并解決。

議會對這種好事當然持支持態度,無論是哪個階層都對這種既不會影響到自身利益,又能加強自身權利,而且還不用多花一分錢的政策大為歡迎。

而且在各方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帝國政府的報紙開始鼓吹權利集中的好處,普魯士的報紙開始宣揚普魯士做出了多大的讓步,奧地利的報紙開始稱贊攝政王的貢獻。

但是巴伐利亞人卻表示沉默。

巴伐利亞人一直對強硬蠻橫的普魯士沒什么好感。雖然前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對于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十分支持,因此在普奧戰爭中巴伐利亞軍隊雖然站在了奧地利一方,但是打起仗來卻相當劃水。

在德意志帝國建立時,路德維希二世也寫信請求威廉一世成為皇帝,當然這里面俾斯麥和路德維希二世的私下交易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但是這并不能阻止巴伐利亞人不給普魯士人好臉色看。

德意志各邦國都是軍事起家,統治階級各個都是軍功貴族,現在要剝奪自己的軍隊,作為原來的德意志邦聯僅次于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強大邦國,現在要淪落到喪失軍權的地步了,這讓巴伐利亞人十分惱火。

但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也將自己的軍隊交出去了,整個德國現在都是一片贊譽,巴伐利亞當然不能明著反對,那么他們只能一句話不說,用沉默來抗議。

當然,沉默不能解決問題,以前還有個維也納,現在沒有人能幫著巴伐利亞從中說情,居中周旋了。在巴伐利亞不給出明確回答,用無聲的抗議來回應的時候,施利芬開始用強硬的態度來表示自己的決心了。

普魯士的滿員師開始提升戰備等級,并且開始向南調動。作為回應,巴伐利亞的也同樣提高了戰備等級,并且開始補充兩個常備師兵員,使其達到滿員狀態。

眼看就有可能會爆發內戰,各邦國的王公貴族們一方面頻繁穿梭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宮廷之間,勸說雙方保持克制,另一方面開始紛紛站隊。

當年在普奧戰爭中站在奧地利一方并且表現最為堅定,作戰最為勇猛的薩克森王國也許是看到奧地利人已經從了,又或者是擔心普魯士人翻舊賬,率先表態支持軍制改革。

有了薩克森王國做表率,其他邦國紛紛表示支持總參謀部的計劃。

見到沒有任何人支持自己的巴伐利亞正在騎虎難下的時候,路特波德收到了一封來自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信。

信中大公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奧地利是站在德意志的一方而非普魯士的一方,希望巴伐利亞也能為統一的德意志做出讓步。

這封信終于改變了路特波德攝政王的態度,終于能用相對平和的態度來和普魯士坐下來談了。

在約亨的建議下,柏林也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最后雙方達成了協議。

現有的德國各邦國陸軍合并成為帝國國防軍,各邦取消各自的總參謀部。國防軍效忠德意志皇帝,接受帝國總參謀部指揮。國防軍將只負責對外戰爭,禁止參與帝國內部的任何軍事行動。

德意志皇帝是國防軍的最高統帥。皇帝命令國防軍主動發動對外戰爭時需要通過議會的批準,但是在帝國在遭到敵人進攻時皇帝可以直接命令軍隊進行戰爭行為。

國防軍完全與各個邦國脫離聯系,軍費由帝國中央財政支出。

考慮到帝國內部的安全維穩,允許各邦國組建國民警衛隊。國民警衛隊對各邦國國王效忠。

和平時期總參謀部對國民警衛隊有指導權無指揮權,主要任務是維護各邦國的安全,維持社會穩定。戰時總參謀部將擁有對國民警衛隊的指揮權,并將國民警衛隊轉入帝國國防軍編制。

國民警衛隊的編制體制,武器裝備,后勤供應,人事制度,以及執行的條令條例均與帝國國防軍完全相同,但是并非常備軍。

每一支部隊僅保留10的滿員率成為基干部隊,其他兵員需要用每年的三分之一的假期來接受軍事訓練,并且每年利用兩周的時間和國防軍聯合集訓,三批兵員分別錯開,以保證在全年的任何假期都保證部隊擁有40的滿員率。

國民警衛隊的軍費由各邦國地方財政支出。

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薩克森、符騰堡5個王國和巴登、黑森、梅克倫堡、奧爾登堡4個大公國得到的國民警衛隊師的編制分別為8:6:4:2:2:1:1:1:1.

當然因為是骨架部隊,雖然是師級編制,但是實際部隊規模也就營級,算上每一批訓練兵員也就團級。

整個德國地面作戰部隊序列將包含14個滿員師,17個常備師,37個簡編師以及國民警衛隊的26個基干師。

軍事制度上達成了協議后卡普里維順勢提出了鐵路的問題,將鐵路上升到軍隊戰略調動層面后,各邦同意將鐵路管理權上交帝國政府管理,連同帝國直轄省份阿爾薩斯-洛林,構建統一的鐵路管理體系。

統一的鐵路管理體系不僅僅是在戰略層面有著極大的優勢,另外也將鐵路運輸帶來的財政收入也一并收回。而這些收入則作為中央政府要承擔國防軍的全部軍費支出的補償。

為了保證帝國各邦之間的通信的統一性,巴伐利亞王國在郵政體系上的獨立性也被取消,統一交給了帝國中央政府。

當然,對巴伐利亞不能逼的太緊了,因此依然享有著連奧地利都沒有擁有的在外交事務上的特權。

在產業、稅收上的特權也依然保留,奧地利王國也享有同樣的待遇。

各方達成協議之后,卡普里維首先向由各邦代表組成的聯邦議會提交了法案。本來就是各方已經協調好的,走了個形式就全票通過了。

而帝國議會也十分順利的獲得了贊同的高票數。

順利修憲標志著德意志皇帝的權柄的增大,德意志皇帝的皇冠的榮耀的增加。

卡普里維和施利芬也開始全力推行自己的政策了。

施利芬開始軍制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國防軍的入伍誓詞給定了下來。

為了展現軍隊對皇帝的忠誠,施利芬采用了約亨提供的誓詞: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毫無保留地服從德意志皇帝、國防軍最高統帥的命令,并以一個英勇軍人的名義信守誓言,乃至犧牲在所不惜。


上一章  |  帝國海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