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海權第30章 無聊的再保險條約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帝國海權 >>帝國海權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章 無聊的再保險條約

第30章 無聊的再保險條約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9日  作者:星光破裂  分類: 歷史 | 外國歷史 | 星光破裂 | 帝國海權 
啃書閣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星光破裂本章:

就在腓特烈皇儲接受手術后不久,1887年6月17日,受5月的第二次德法危機刺激,深感德法之間戰爭一觸即發的老宰相俾斯麥在一番折騰之下,德國和俄國締結了一個堪稱繞口令的條約,以獲得俄國暫時不參與德法戰爭的承諾,這就是《再保險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國一方如果與第三國交戰時,另一方應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國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和東魯美利亞占優勢的合法性。雙方約定維持巴爾干半島的現狀并重申在1881年已經同意的原則,即俄、德共同對奧斯曼土耳其施加壓力,不允許黑海沿岸國家以外的外國軍艦進入博斯普魯斯-馬爾馬拉-達達尼亞海峽。

這個在約亨看來一無是處的無聊條約正是俾斯麥玩的“五只飛球的游戲”。意圖緩和被自己弄得一塌糊涂的德俄關系。

聯合沙俄,一直以來都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既定策略。而將其破壞殆盡的正是很多后人認為是在維護德俄關系的俾斯麥。而德俄關系的破裂,早在1871年6月13日的的柏林會議上就埋下了禍根,表面中立的俾斯麥,實際上對英國、奧匈多有偏袒,會議最終迫使沙俄放棄了許多土地,奧匈成為了巴爾干和南歐的主導者之一,而土耳其則通過外交手段獲得了戰場上失去的東西。土俄戰爭作為勝利一方的沙俄,結果成為實際上的失敗者。歷史上有關于這場會議的一副油畫,就連油畫都畫出了奧斯曼代表對德國的期盼以及沙俄代表對德國的不滿,而俾斯麥在畫中的位置都暗示著他的立場。

這場會議上最大的輸家表面上是沙俄,然后實際上真正的輸家是德國。因為德國因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破事和沙俄反目成仇,而且沒有從奧匈帝國那里得到任何好處。而正因為俾斯麥的舉動,導致了沙俄以及其他斯拉夫兄弟國家洶涌的輿論,而驚恐于沙俄可能和法國結盟的噩夢,不顧威廉一世的強烈反對,俾斯麥再出昏招,竟然締結了德奧同盟條約。這個在隨后半個世紀里遺禍歐洲的條約:德奧兩國一旦受到俄國的攻擊,將全力對彼此進行支援;但德法之間爆發戰爭,奧匈保持中立;如果俄國加入戰爭,則德奧并肩作戰。

這個條約表面上是通過德奧結盟抗衡俄法,最終逼迫沙俄就范,從而“巧妙”地維持歐洲力量的均衡。而且1881年俄國也的確加入了三皇同盟。但是實際上,這個“聯奧制俄”的戰略已經讓德國瀕臨戰爭的邊緣。首先,根據普魯士-德意志多年的經驗,想要避免兩線作戰,必須聯合沙俄。因為沙俄巨大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根本無法另其屈服。而奧匈奧匈作為二元君主制國家,而且還是多民族國家,其國家整體十分脆弱,因此對德國來說奧匈根本不足為慮。而為了奧匈得罪沙俄,純屬不智之舉。假設同時對抗法奧對德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和沙俄開戰則是真正的噩夢。而之后德國總參謀部不得不忙于起草應付東西兩線作戰方針。而為了應付這個困局而誕生的施利芬計劃在40年后直接導致了帝國的毀滅。

其次,奧匈帝國和沙俄在巴爾干地區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個地區復雜的環境讓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極高,一旦爆發戰爭,夾在奧匈和沙俄之間的德國將進退兩難。而俄國為了對抗德國,必然與法國結盟。而奧匈一旦和沙俄開戰,必然拖德國下水。而且德奧結盟,奧匈更是會對沙俄態度強硬,那么德國必定會因為巴爾干局勢莫名其妙的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第三,柏林會議的成功,垂死的奧斯曼土耳其會把德國當成自己對抗沙俄的救星。但是土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300多年。之間的世仇比德法更甚。所以聯土就是反俄。因此奧斯曼的友情對德國來說不僅不是好事,反而會引火上身。

第四,德國進入奧斯曼不但堵上了俄國南下的出口,但是也代表著德國由此進入了東方,從而威脅了英國在中東和印度的利益。所以即使英國不愿意沙俄戰勝奧斯曼土耳其進入地中海,也同樣不愿意德國伸手進入奧斯曼。

而俾斯麥意識不到,此時的德國已經是四面楚歌了。果不其然,1885年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危機導致奧匈和沙俄關系破裂。沙俄為了防止德國參戰,極速與法國接近。而法俄威脅,迫使俾斯麥對俄戰備,并且猛烈提高關稅,導致沙俄對德國出口燕麥和小麥稅率上升50,而沙俄為了報復,宣布禁止外國人在其西部省份擁有土地,導致德國移民遭到經濟損失。接著針鋒相對的俾斯麥宣布了《倫巴第法案》,取消了沙俄在柏林發行債券的權力,沙俄緊接著將所有存款轉移到了巴黎,并立刻得到了法國政府1億法郎的貸款。這直接導致了法俄聯盟的經濟基礎成型。

眼看情況一發不可收拾,俾斯麥才趁此次德法第二次危機,搞出了這個《再保險條約》。然而,這個條約不但對德過安全形勢毫無疑義,而且還讓德國正式承擔了巴爾干火藥桶的戰略負擔。

首先,沙俄和奧匈開戰,尤其是沙俄先動手的情況下,由于德奧同盟條約,德國必須投入全部兵力直到戰爭勝利。這一點連俾斯麥自己都非常清楚,他曾在信中寫到:“俄奧一旦開戰,不論進攻方是誰,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在奧匈一邊投入戰爭。”而這正是威廉一世皇帝所堅決反對的。所以俾斯麥已經將“聯俄”通過“聯奧”變成了“反俄”。

其次,如果法國和德國開戰,俄國甚至連“善意的中立”這個義務都不用遵守。那么再保險的意義在哪里呢?

第三,這個條約并沒有阻止沙俄和法國結盟。

第四,德國如果在巴爾干,尤其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之間爆發利益沖突時進退兩難。

第五,條約的附加條件是不允許“黑海沿岸以外的外國軍艦進入博斯普魯斯-馬爾馬拉-達達尼亞海峽”那么如果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匈要干涉俄土沖突,該怎么下手?這實際上默許了沙俄將奧斯曼土耳其作為不容他人插手的禁臠。

第六,這個密約根本沒考慮英國和奧匈的感受。而且也是完全違背了奧匈帝國的利益的。那么之前出賣沙俄的利益交好奧匈,現在出賣奧匈的利益交好沙俄,這種走鋼絲的平衡游戲真當這么好玩?

而很顯然,俾斯麥的邏輯很簡單,他認為德國只要不陷入“進攻性”的戰爭中,那么專心防御,德國就是安全的,而且可以制衡沙俄、奧匈、法國。自己則可以讓德國繼續當那個“歐洲仲裁者”。這位老宰相天真的認為自己當年用來誆騙拿破侖三世首先動手從而導致普法戰爭的把戲可以在未來依舊保證德國的安全。但是在一個國家主要根據自身利益來確定行為模式的時代,僅僅寄希望于這種所謂的條約,就奢望得到和平顯然是幼稚的。而且這個條約德國做出了一大堆犧牲他人利益滿足沙俄的要求外,德國沒有從沙俄那里得到任何關于國家安全的實質性保證。

所以這個復雜、繁瑣而又周密的條約,實際上毫無價值。但是在祖父威廉一世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基本上已經成為甩手掌柜;父親腓特烈皇儲因為手術需要靜養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制止這個已經完全掌控了帝國議會的老頑固。約亨這個皇太孫要是強出頭,到時候被無視都是輕的,被認為黃口小兒亂插手軍國大事,直接不給自己面子訓斥自己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個能和威廉一世對著干,能直接表現自己對腓特烈皇儲的不滿,歷史上甚至能幾次三番和威廉二世爭執的老頑固絕對做得出來,自己這個皇太孫在他面前可是一點分量都沒有。

所以約亨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俾斯麥不顧帝國幾乎所有外交官的反對,簽訂了這個無聊的條約。雖然這些外交官們看的也不夠遠,他們也只是單純的認為簽訂這個條約是損壞奧匈的利益,而且違反親英的外交路線的。他們沒有認識到把德國捆在奧匈的戰車上實際上也是自取滅亡。約亨倒不是擔心這個簽了和沒簽沒什么兩樣的條約。而是擔心條約簽署后不到1個月就接踵而來的大.麻煩。

但是很顯然,約亨不能為了還未發生的事情大張旗鼓。而眼下,他要代替靜養的父親,前往英國參加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的慶典。所以無論未來事情結果如何,一切都得等自己從英國回來后再說。

注1:參見圖片資料:柏林會議油畫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原創!</a><a>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a>;


上一章  |  帝國海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