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明第九十一章 沖動的長公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烈明 >>烈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一章 沖動的長公主

第九十一章 沖動的長公主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8日  作者:睿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睿士 | 烈明 
快捷翻頁→鍵


崇禎和一眾文武一時間都處于失神的狀態,楊嗣昌的臉色也是一片鐵青,偏偏又阻攔不得賀逢圣的話語,只得耐著性子聽下去。

“我大明戰時階段,向來便是以內閣著兵部統一指揮調配兵馬,然此次兵部卻是將命令直接下達至宣大所屬的一支部隊,身為宣大總督的盧象昇事前竟然絲毫不得而知,若不是臨機決斷的快,將那王樸以臨陣脫逃的罪名鏟除,一旦被士卒得知其中的不堪之處,恐怕宣大之師早就一哄而散了!”

“兵部的命令由何而下,自然是總督河北兵馬的兵部右侍郎陳新甲所為。試想,盧象昇對王樸撤軍置之不理,那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陜西兵馬怎么辦?薊鎮兵馬如何自處?”

賀逢圣越說越來勁,陽光透進大殿中來,賀逢圣噴出的唾沫就像一層薄薄的七彩霧氣,分外顯眼。

“既是如此,那為何盧象昇不向皇上稟明此等緣故?”楊嗣昌好不容易趁著賀逢圣年老體衰喘氣的當口,問了一句。

“呵呵,他盧象昇敢嗎?陳新甲可是兵部右侍郎,一應指揮事務,物資供給全在他手中掌握,盧象昇便是知道陳新甲所為,又能說什么?反圖遭污蔑一個抗令不遵的罪名!”賀逢圣斜眼看看楊嗣昌,“更何況,陳新甲背后是誰,又是誰能給他的這個膽子,私自調動兵馬撤軍的?盧象昇不是傻子,我等也不是傻子。這不是心知肚明的事情嗎?”。

“賀閣老莫要妄加揣測,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楊嗣昌氣得渾身發抖。

賀逢圣卻沒搭理他,沖著御座上的崇禎深施一禮,“盧象昇兵退三府,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皇上恐怕還不知道吧,非是盧象昇不肯進兵,而是確無法進兵。韃虜相繼攻克祁州、定州,兵鋒直指真定。真定外無援兵,內無糧草,老臣聽說。如今就連盧象昇每日里也是只吃一餐。無外乎是一碗稀粥,軍士們大多已經開始掘草擒鼠為食了。盧象昇不撤軍,難道要帶著我大明數萬將士活活餓死在真定嗎?”。

大殿中悚然而驚,崇禎皇帝長身而起。“賀閣老所言可有依據。盧象昇所部真的已經到了如此窘迫的地步了嗎?那為何不見他請援的奏章呢?”

賀逢圣嘿嘿冷笑兩聲。看看楊嗣昌。“那老臣就不得而知了,說不定在內閣的某個角落,或許便堆著十幾本盧象昇的奏折呢?又或許。早就成了內閣值房火盆中的引火之物了吧!”

賀逢圣不看楊嗣昌的臉色,“盧象昇公忠體國,實為我大明臣工典范,遇上這等事情,只能自己苦苦支撐。就算是王樸擅自撤軍一事,也被他給死死的壓住不發。老臣就在這大殿之上回稟皇上,這是自宣大軍中傳回的消息,具體渠道,老臣這奏折上寫的清清楚楚,皇上可以一一具實徹查。只可惜,兵部發給王樸的文書,盧象昇唯恐軍心有變,思慮再三還是銷毀了。因此,老臣清楚,老臣的這封彈劾奏章也未必會起到什么作用,僅作是為朝廷棟梁仗義執言吧!還請陛下明察!”

說完,賀逢圣躬身退回到文官的行列中,雙眼微闔,再也不說一句話。

楊嗣昌簡直要氣的發瘋了,弄了半天,這老家伙只是一個查無實據。他倒是不擔心崇禎皇帝會因此惱怒自己的小動作,大的方略是早已稟報皇帝首肯的,只不過為了替議和的事情做遮掩,料想崇禎皇帝也能清楚的知道孰輕孰重,不會在這件事情上過多糾纏。

只不過,今天本義是一擊即中,徹底除掉盧象昇,卻被賀逢圣這個老家伙給指桑罵槐的數落了


一個早上,實在是有夠晦氣。

果然,崇禎皇帝只是瞪了楊嗣昌一眼,便輕飄飄的揭過了這一頁。“楊愛卿,賀閣老的奏章不可等閑視之,命你兵部立刻徹查,如有欺瞞君上,擅自調動兵馬撤軍的,嚴懲不貸!”

楊嗣昌躬身稱是。

賀逢圣站在隊列中,表情沒有一絲變化,只是口中發出了一聲若有若無的嘆息。

賀逢圣沒有再次發作,讓楊嗣昌長出一口氣,但彈劾盧象昇的難度卻在無形中加大了。賀逢圣已經稟明盧象昇退兵是逼不得已,楊嗣昌再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已然是不合適了,一個不慎,便有可能將自己給繞進去。

楊嗣昌慢慢退回自己的位置,偷眼看了看不遠處的都察院的副都御使劉秉仁,示意他盡快發難,組織御史言官盡快指摘盧象昇的不是,必要的時候,可以逼迫盧象昇退兵三府之后,在三府之地與清軍決戰,稍有失誤,或者戰事不順,同樣可以治他的罪名。這些預備方案也都是楊嗣昌與麾下骨干早就商議好的,雖是無奈之舉,但現在也要派上用場了。

劉秉仁會意,當下打算出聲上奏。但還是慢了一拍,頃刻間便被別人搶了先,一人高喊一聲,已經邁步出列。

“臣六科郎中蘇純有本上奏。今日,京畿之內出現眾多謠言,言及朝廷中有人與關外滿清私下和議,查為江湖中人周元忠,謠言稱此人竟然代表朝廷與滿清議和,還稱遼東巡撫方一藻竟然是其背后主使,臣請朝廷徹查,以正視聽!”

楊嗣昌頓時一愣,慌忙看向自己的幾名黨羽,其中就包括六科給事中的主官都給事中梁伯覃,卻發現幾人都是一臉茫然,顯然這個六科言官的上奏并不是出于他們的授意。

楊嗣昌立刻覺察出其中的一股濃烈的陰謀味道。先是賀逢圣出面澄清了盧象昇的所謂罪名,接著便是六科言官出頭挑起針對議和的調查,這一定是有人在背后籌劃。要不然,這針對楊嗣昌一黨的攻擊不會如此的縝密。

緊接著,不僅是六科言官,就連御史言官也跳出來好幾個,目標火力極度一致,便是針對如今出現在京城之內,傳的滿城皆知的朝廷要和滿清議和的小道消息。周元忠其人其事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有兩名監察御史竟然將周元忠的路線,會面人等都說的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其中便涉及到遼東巡撫方一藻。

文官隊列的末尾。都察院御史徐志興和六科郎官曾侊不由得面面相覷,本來和盧象昇商定的由他們兩人月末發起的朝堂輿論攻擊,竟然莫名其妙的在今天便開了火,而且看架勢是來勢洶洶。大有不徹查個清清楚楚便誓不罷休。那這樣一來。還有他徐志興和曾侊兩個人什么事情啊?

無奈,兩人已經得了盧象昇的托付,又收了陰世綱的銀子。總不能什么都不做,日后,這只拿錢不做事的名聲可誰也擔待不起,日后還要在這言官的隊伍中打拼,弄臭了名聲,可是聲譽和錢財都要損失的。于是兩人唯恐落后,趕忙挺身而出,將那些言官們已經說了數遍的臺詞又背誦了一遍,加上一句“臣附議”,就心滿意得的跪在了上奏隊列的最末尾。

漸漸地,站出來的人當中已經不僅僅是言官等人了。六部的郎官中便有禮部侍郎黃道周和兵部郎中趙光抃挺身而出。

開始時,楊嗣昌眼見反對聲浪越來越大,便只能自己進言,旁征博引,以古喻今,盡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歷史典故,其一是東漢初年,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光武帝力排


眾議,接受五官中郎將耿國的建議,接受匈奴單于的議和請求,實現了北方邊境的安寧。其二是,北宋初年出師北伐,征討北漢、契丹,由于國力不濟,連遭敗績,宰相張齊賢向皇帝建議:“所謂萬全之策就是分清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先本而后末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楊嗣昌雖然說的隱晦,但在場的官員一聽便知道他這是什么意思。趙光抃則是直接抨擊自己的上司,指責楊嗣昌此舉是誤己誤國。北直隸大明云集十萬大軍,高啟潛坐擁五萬關寧軍卻遲遲不動,眼看著盧象昇孤軍作戰一敗再敗,楊嗣昌身為兵部主理,卻任由事態向著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居心何在?

以儒道大家聞名于世的黃道周則更為激烈,一上來便扯到了天理人欲的頭上,楊嗣昌力主與韃虜議和,這是忠孝兩虧。

一場原本試探性質的朝會,卻直接變成了主戰和主和兩大派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戰場。

御座上的崇禎皇帝不勝其煩,一旁的太子朱慈烺何嘗見過如此的陣仗,一時間臉白如紙。

就在雙方官員劍拔弩張的間歇時刻,大殿的角落中忽然傳來了一聲清脆的聲音。“未戰言和,世人皆知不可。唯有以戰迫和,才能換來長治久安!”

清脆的聲音回蕩在大殿中,包括崇禎皇帝在內,一時間又啞口無言,眾人齊刷刷的將目光投向大殿的角落,卻見一名長相清秀的小宦官滿臉無辜的看向眾人。

懷德雙膝一軟,徑直癱倒在地上,就連王承恩也是一陣頭腦發昏,險些摔倒。

好在眾文武官員,絕大部分都沒見過長公主的尊榮,即使見過,此時一身宦官的衣服也未必能認得出來。

倒是崇禎皇帝一眼便認出了自己的女兒,怒不可遏之際,心思電轉,連忙命令王承恩,“王承恩,這是哪里來的不懂規矩的內官,文武官員在此商議國家大事,豈容得此等奴婢在此胍躁!快推出去,嚴刑拷問!”

王承恩猛地從地上彈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便來到朱媺娖的身邊,不管朱媺娖一臉委屈的表情,抓住她的手,硬生生的拖到殿外。

大殿之上的黃道周,看著朱媺娖被推出去的背影,不禁撇撇嘴,不屑的說道:“小小內官,居然也敢亂政,難道不知當年的魏閹是何下場嗎?”。(未完待續……)

.版權所有.


上一章  |  烈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