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城管大隊第七十一章 求助的拜占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城管大隊 >>大唐城管大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一章 求助的拜占庭

第七十一章 求助的拜占庭


更新時間:2015年02月15日  作者:天道一念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天道一念 | 大唐城管大隊 
選擇字號:

選擇背景顏色:

正文

本章節來自于

“華夏歷代王朝,以國力強盛、聲威遠播而使得異邦傾慕,前來結交者,首推漢、唐兩代。如果把這兩個朝代一較高下的話,那么以前多年前的唐代與各國的交流,其恢宏氣象,又遠遠超過了漢代,可以說是中華強盛之首。

在《舊唐書。西域傳》中有一條不怎么起眼的記載:”貞觀三年,拂林王多黎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

據史學專家研究考證,”拂林”一名是中國典籍對拜占庭帝國的稱謂。

正是這一條不起眼的消息,才掀開了大唐向更遠的歐洲索取土地的步伐,也為日后大唐稱為替代拜占庭稱為另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紀帝國埋下了伏筆。

大唐歷葵丑元年(公元330年),大約在中國的東晉時期,神圣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羅馬遷往拜占庭,改新都名為”君士坦丁堡”。從此以后,羅馬帝國的西部和東部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大唐歷甲子年(公元476年),帝國的西部傾覆于日耳曼蠻族入侵,而東部盡管多災多難,卻在風雨飄搖中挺立了近一千年。在同拉丁化的西部割裂之后,東部開始了希臘話的過程,自然使得東正教成為正統。在融合了羅馬政治觀念和東方文化因素后,終于形成了一個既不同于古希臘,也不同于古羅馬的新帝國,史稱拜占庭。

當然,拜占庭是后世學者給它起的名字,以便區別原來的羅馬帝國。但拜占庭人自己可不會承認這個名號。在他們的心目中。這里才是原羅馬帝國的正統延續。拜占庭的君主依然自稱羅馬皇帝。民眾自稱羅馬人,君士坦丁堡也叫新羅馬。

羅馬這個詞,經由西亞,中亞各個民族的層層轉述,傳到中國時,已經發生了很多音變,被史官紀錄為拂林。

唐太宗對于這個新進的帝國師不陌生的,其實他也早就隱約聽說過拂林國。早在隋煬帝在世時,裴矩在《西域圖記》中甚至描述了從中國到拜占庭的路線:”經譜勒海,鐵勒部,突厥可汗亭,度北流河水,至拂林,達于西海。”

而先驅者徐陽曾經更為細致的向唐太宗介紹了歐洲拜占庭帝國現在所處的境遇,這是一個被歐洲人自稱為黑暗時代的歷史,沒有文藝復興,更沒有科學民主。只有宗教的愚昧與狂熱,這個時期的歐洲。也正處于一片戰火紛飛之中,阿拉伯帝國強大的鐵蹄開始在歐洲的土地上肆無忌憚的踐踏著。

對于拜占庭的使團的到來,以及要求與大唐通好,太宗也是格外高興,他’降玉璽書大慰”,并且賞賜給使團很多絲絹,綢緞。

可拜占庭使者并不是為了這一點賞賜而來,他么背負著一項重要使命與大唐結盟,或者可以說向大唐求援。

七世紀的上半葉,拜占庭經歷了兩場大戰,對東部邊境的波斯薩珊王朝的戰爭和北部邊境的撕拉夫人戰爭。其中,對波斯的戰爭對拜占庭今后的命運影響更大。大唐歷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也就是李二登基的那一年,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希拉克略徹底擊敗了波斯軍隊。但是從后果來看,拜占庭和波斯雙雙淪為輸家,用一句中國老話概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漁翁指的就是阿拉伯人。由于拜占庭和波斯在長久的對抗中消耗太大,面對阿拉伯突然發起的攻擊,兩個帝國都無力抵抗。從貞觀元年至貞觀十七年,阿拉伯伊斯蘭勢利一直是歐洲大唐最為強大和棘手的對手,而它也成功奪取了拜占庭在亞洲和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而波斯帝國和歐洲一些本土的小帝國城邦早已經滅亡。

拜占庭人從阿拉伯人剛開始入侵久領略了這些宗教狂熱分子們強大的戰斗力,它現在急需要一個強大的外援,來抵擋阿拉伯人的新月彎刀。遇到困難找幫手,是拜占庭的老牌外交策略了。比方說,幾十年前,拜占庭為了對付波斯薩珊王朝,曾派遣使節到中亞新崛起的東突厥,請求其組成反波斯聯盟。

東突厥也真夠義氣,就這么真刀真槍的跟波斯干了二十年的仗,大大緩解了拜占庭的邊境壓力。而七世紀二十年代,西突厥中西遷的一支,再次攻擊波斯,支援了希拉克略對波斯的戰爭。

就在阿拉伯人步步緊逼拜占庭的同時,東亞的唐帝國正在唐太宗的指揮下,全面出擊,對東突厥的攻擊大獲全勝,而對于西突厥的羊毛懷柔政策也迅速的取得成效。

眾所周知,那時的我國正處于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發展時期,經濟騰飛,物資充裕,南山書院、海外探險、殖民貿易等等充滿了激情與活力的事件在中華大地上不斷上演,唐太宗借助了整個帝國的力量,迅速的清掃了威脅大唐安全的東西突厥,并且在新羅,百濟,高麗,的三國列島上派遣先驅者徐陽征戰了一番,取得大獲全勝,成功的拿到了絕對的話語權,此時,在青海邊境上對土谷渾的戰事也落下帷幕,唐軍再次取得了勝利,一時間,唐朝一直命名為”城管戊隊”的部隊稱為不敗的代名詞。

一時間,唐帝國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遙不可及的東方國家,而是在中亞地區占有分量的強大統一帝國,同時還具有強大的貿易消費能力。拜占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便向唐朝派出使者,希望能與唐結盟,共同對付阿拉伯人。

根據先驅者徐陽在《鬼谷論》中提到的只言片語,我們可以知道,拜占庭使者入唐之路可謂歷經艱辛,由于此事的阿拉伯人已經占領了波斯全境,已經歐洲的部分地區,封鎖了經過伊朗高原的絲綢之路,拜占庭使節職能從歐洲草原的北部,跨越里海、咸海、天山南巒、哈密,才最終到達長安。這條路也是幾十年前,他們與西突厥互通使者時所走的道路。

盡管舊唐書對這次拜占庭來訪只有寥寥幾句話,頗有點語焉不詳,而且徐陽在《鬼谷論》中也沒有詳細的說這一次與拜占庭使者的見面,但下面這句話給了我們進行推測的依據,說是拜占庭使節向唐太宗大吐苦水:”自大食強盛,漸躪諸國……因約為和好,請每歲輸之金帛,遂臣屬大食焉。”

大食便是古代中國對阿拉伯勢利的稱呼,這句話就是說,阿拉伯人欺負人,我們跟他們打了一仗,后來和談,每年向他們納貢,成了人家的屬國。

根據專家考證,拜占庭從來沒有臣屬過阿拉伯,使節所說的那場戰斗究竟指的是哪一次,也存在著很多爭議。

但是由兩點可以確定,拜占庭之前喝唐朝并沒有什么外交聯系,在此焦頭爛額之際,他們如果只是為了獻紅玻璃,綠金精,就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跑到長安,豈不是吃飽了撐的?再說了,兩國初次建交,本應樹立各自強大美好的形象,怎么開口就說阿拉伯人欺負人的事,最后還說道拜占庭可憐巴巴的成了阿拉伯的屬國。

結合種種背景事件,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拜占庭此次前來,目的是為了尋求唐太宗的軍事支援,請求他踏上中亞戰場,解救拜占庭的危局。

由于史官根本就沒記錄這回事,徐陽的博文《鬼谷論》中也沒有詳細的記載,我們只能結合后面的歷史事件,推測出,這一次,李世民拒絕了……”摘自《王朝紀錄之拜占庭》(未完待續……)

(天津小說網)

(快捷鍵:)

(快捷鍵:→)

僅代表作家本人的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內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內容來源于互聯網或由網友上傳。版權歸作者天道一念所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支付稿酬或者刪除。謝謝!


上一章  |  大唐城管大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