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第二七四五章 民國仿北宋還帶乾隆款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鑒寶秘術 >>鑒寶秘術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七四五章 民國仿北宋還帶乾隆款

第二七四五章 民國仿北宋還帶乾隆款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14日  作者:北域神燈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北域神燈 | 鑒寶秘術 

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

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

唐代時人們多稱酒為“春”,后代沿用。

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云:“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王琦注云:“唐人名酒多帶春字”。

又李肇《國史補》上說:“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武林市肆記》上也記載有海岳春、蓬萊春、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豐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

明代高啟《客舍雨中聽江卿吹蕭》詩云:“恨無百斛金陵春,同上鳳凰臺上醉”,此處“金陵春”也是酒名。

直至現在,許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陽春、五糧春等。

這樣,我們可以有如下推測:“玉壺春”是一種酒的名字。

而這種酒在當時(宋代)是“江州(或鄰近地區)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一定的知名度。

那么盛裝這種酒的瓶子可能會是某種固定的造型,可能會是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造型。

因為這種酒長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狀也為人們所熟悉,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種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壺春瓶”。

而其形狀是否就如同現在所見的玉壺春瓶,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暫時還無法證明。

因此,有專家認為“玉壺春瓶”的名稱是因“玉壺春”酒而來。

不過這種說法還有待論證。

不管如何,玉壺春瓶在中國瓷器歷史上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器型了。

徐姓川州人拿出來的這件玉壺春瓶,在器型倒也沒有什么太過特殊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它上面的繪圖。

這個瓶子上繪制的內容,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房中圖。

房中是什么,就不多做解釋了,畢竟這東西不可描述。

在張天元眼力,這是藝術,在別人眼力就未必了。

這整個構圖惟妙惟肖,甚至連人物的表情都活靈活現,絕對是出自名家之手啊。

瓶子先不去評論,這上面的圖,那絕對算是一絕了。

其實這樣的瓶子,每朝每代都是有的,畢竟房中對于人類來說,那是傳宗接代的大事兒,有些男女在婚前根本就不懂這些,就必須得靠某些東西來提示或者教授。

這東西算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吧。

是一件民國仿宋青花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后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玉壺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兩個對稱的“S”形構成,線條優美柔和。

元代玉壺春瓶承襲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體形瘦長。

造型除圓形外,還有八方形。

釉色、紋飾華麗豐富,已從宋代的實用酒器轉變為陳設器。

明代的玉壺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長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壯的趨勢,圓腹漸趨豐碩,瓶頸加長,重心下移。

早期洪武時期的玉壺春瓶,還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風格,外廓曲線與下腹曲線的轉折比較明顯,有些憨笨的感覺,比不上元代玉壺春瓶造型的優美與舒朗。

發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壺春瓶的造型趨于細膩圓潤,優美流暢。

明代的玉壺春瓶以青花品種最為常見。

主題紋飾常常以云龍、梅、蘭、花鳥、纏枝蓮等為主要裝飾圖案。

這瓶子絕對是高仿了北宋時期玉壺春瓶的特征,只是上面圖案與一般的玉壺春瓶不太一樣罷了。

瓶子大約二十公分高,并不算太大,放在房間之中倒是不錯,就算是躺在床上,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東西不錯,兩萬塊如何?”

張天元笑著說道。

“兩萬塊?”

徐姓川州人苦笑道:“張老師,您別開玩笑了,這東西最少五十萬。”

“五十萬?理由呢?”

張天元笑著問道。

徐姓川州人回答道:“張老師,您看這底部是不是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識?這可是乾隆年間的宮廷御用品啊,搞不好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妃子用過的,這東西您給兩萬,太不合適了吧?”

“是誰告訴你這些的?”

張天元心里頭想笑,這明明從瓶子本身來看,就是民國仿北宋的玉壺春瓶,可有人非要畫蛇添足,在上面整個乾隆年間的款。

而且這款一看就是后加上的,粗鄙之作,跟上面的構圖完全不搭調。

這位姓徐的仁兄也是夠可以的,對瓶子這么不熟悉,居然還敢收藏,真不怕別人把他給賣了啊。

“這是我一位朋友告訴我的,這個款明明就是乾隆年間的,當然,這東西屬于房中的用品,可以說難登大雅之堂,我知道張老師您不肯出價,可是兩萬塊也位面太少了點吧?”

徐姓川州人苦笑道。

“兄弟,我看你是個實在人,所以才跟你說實話,這個玩意兒,是民國仿北宋的作品,只是有后來人實在無聊,或者是想騙人,所以才在上面加了乾隆的款,這是坑人的,這東西估計也就是二三十年代的玩意兒。”

張天元苦口婆心地說道。

“真?真的?可是這上面的繪圖活靈活現,完全看不出是假的啊。”

徐姓川州人有點相信張天元的話了,可還是不太死心。

張天元道:“誰說過仿品的藝術成就一定就不如真品的?現代許多高仿,單純論藝術成就,比真品更加出色,可假的就是假的,問題是年代,而不是藝術成就!”

“再說這個款識吧,這明顯是仿款!

仿款由明正德年間開其先河,以后無論官窯民窯,仿者越來越多,入清以后。

制瓷技術迅速提高,為仿古瓷創造了有利條件。

加之當時統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風更加盛行。

(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鑒寶秘術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