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道君第二百七十四章 誰的爭霸不憂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道君 >>大唐道君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誰的爭霸不憂傷

第二百七十四章 誰的爭霸不憂傷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09日  作者:七月初三  分類: 歷史軍事穿越歷史 | 七月初三 | 大唐道君 
››››


小說:

作者:

類別:都市言情

李績作為宰相,又是英國公,他絕對不會說謊,因此李弘也沒有再去兵部詢問情況,而是打道回府了。∽∽∽∽他是相信武后的實力的,既然武后出手了,他還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就只能妥協了,難道要從午后少手里搶人,這是公然要跟武后決裂,李弘還不想將事情發展到這樣,他跟武后爭斗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他們的爭斗現在還沒有表現在明面上,雙方還在刻意維持一種看似和平的假象,李弘也需要這樣的假象,要是現在一旦跟武后決裂,之前武后不愿意做,或者不可能做出的舉動都會做出來,這樣對他真的沒有好處。

其實,這個時候李弘更想知道的是,武后是怎么說服薛仁貴的?難道是用官職誘惑,或者是用錢財,亦或者給了薛仁貴莫大的好處?可不管怎么樣,武后能給薛仁貴的也沒有自己給他的多,為什么薛仁貴就這么容易的被武后給趕回遼東了呢?

李弘有點懊惱的回到他的住處,就謝絕見客,他準備要好好休息休息,薛仁貴一事的失敗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現在的武后權勢已經大到讓他望而卻步了,他唯一的能做的就是一點一點的蠶食武后的實力,而不是跟武后公然決裂,讓武后公開的將他當成是她的敵人。

“陳恭,白馬寺的情況你知道嗎?”第二天清晨,李弘起來鍛煉完身體,就像陳恭問道。

武后在洛陽興建白馬寺,是有意要抗衡他在長安的國教,李弘想知道白馬寺的一些情況。不跟武后公然決裂,那么就從氣運方面入手也是一樣的。政·治斗爭有多種手段,并不一定非要正面交鋒,也可以采取迂回戰斗。

陳恭除了是侍衛將軍外,還兼了一部分情報工作,就是傳遞羽林衛想要傳達給李弘的情報和消息,因此這方面他有關注過,見到太子問話,他就開口說道,“殿下,白馬寺位于洛陽城以東,現在才剛開始修建,修建完成恐怕需要兩年的時間。”

“兩年的時間?”李弘笑了,真需要兩年的時間,他還真就不怕武后這座白馬寺了,他的國教就要修建完成了,再之后就是招收,傳播教義。現在洛陽白馬寺才修建,兩年之后他國教的教士遍布大唐的各州縣,武后的白馬寺修建完成了又能怎么樣?

這就是武后跟李弘在氣運方面的戰斗中落敗的原因,因為她東移到了洛陽,氣運有點衰敗,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李弘的國教建立的不早,可比武后的白馬寺要快很多,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了。

修建國教教堂和學院的材料都是現成的,就是坐落在長安城的寺廟中的材料,拆除了所以在長安城的寺廟,修建國教教堂和學院是綽綽有余了,再者就是長安城兩大寺院位置非常好,面積又非常大,在它們的基礎上修建國教學院和教堂再適合不過了,這樣就縮短了工期,說白了李弘就是想在原來兩大寺院的基礎上改建,將兩大寺院改建城國教教堂和學院,改建自然要比修建容易的多。

大莊嚴寺,大慈恩寺,這都是長安城赫赫有名的大寺院,占地面積廣,修建的豪華氣派,將這兩座寺院改建城國教教堂和國教學院,確實是最好的辦法。

要是李弘沒有這兩座寺院的基礎,他就是再有錢,想要修建國教學院和教堂,同樣也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那就不要管它了。”李弘很篤定的說道,“你下去吧,這幾天要是沒事兒就不要讓人來打擾孤,孤要好好休息。”

“諾!”陳恭領命,就匆匆離開了。

李弘待到陳恭離開,就開始看書。

說實話,他確實想好好休息休息,再看看書。自從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變了自己身邊人的命運,他發現自己跟武后的爭斗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對他有利的方向時,他的人也變了,變得開朗了很多,變得樂天了很多。

現在他不像以前一樣,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思考問題上,他也想適時的休息。

其實,想要休息幾天,這只是李弘對外的托詞,他真正的原因就是想一個人好好靜靜,想想想關于武后的事情,他想捋一下他所知道的武后,以便做出針對性的部署。

他的記憶中,武后今后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他想一一寫出來再分析一下,以便能想出更好的對策,對武后他可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

李弘想武后現迫切想要做的除了修建洛陽白馬寺外,估計就是跟李治的封禪泰山了。

因為泰山封禪是武后的注意,是她極力竄掇李治封禪泰山的。泰山封禪,主要是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而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就是說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而武后的主意應該就是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他的意思就是不能讓外臣來祭祀。因此她是想要讓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而高宗竟然答應了。因此在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武后與李治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李弘第一件事就是,攻打吐蕃要順利,爭取在十月之前攻下吐蕃,這樣他就能在封禪前趕到泰山,這樣他可以阻止武后做亞獻,不讓她給百官加爵,不讓她用此辦法來收買百官。

這一點是重中之重,只要阻止了武后的這個想法,至少在氣勢上就能打擊到武后,而武后沒有了這次表現,恐怕在百官心中的位置就要比厲害上大大的折扣了。

只要她的地位沒有歷史上說的那樣高,那么李弘就有信心再一步打擊武后的,讓她一步一步低落凡塵。

泰山封禪之后武后要采取的錯失就是,他要建議高宗稱天皇,而她要稱天后,她的理由是為了避先帝、先后之稱,其實是想要為自己得到一個尊稱。

話說皇后怎么聽也沒有天后聽著尊貴。

之后她就會頒下十二事建議: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勛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

這里面的措施當中有很多都是收買人心用的,比如第二點,就是給長安及其附近的地區免除徭役,這是在裸的賄賂關隴百姓,讓他們支持今后能夠支持她,而不是支持李氏皇族,因為她給他們免除了徭役這繁重的任務。

其次,就是杜絕讒言傳播,這樣她做的很多事情就不能傳播出去,就不能被百姓廣為人知了,對她做什么事情都有好處。

還有就是要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就是要增加百官的收入,薪水。這同樣是在收買人心,再加上封禪時的加爵,武后既給大家升官又給大家漲薪水,要是還有官員不被她收買就奇怪了。

而李弘既然想阻止武后的泰山封禪,阻止他給百官加爵,那么他的第二步就是上奏高宗,將武后的十二建議改成自己的,他要倡導免除徭役,給百官加薪水,他要將武后收買百官用的方法變成自己的。

既然在某些方面斗不過武后,就像薛仁貴這方面,他就只能采取另外的手段了,就是利用自己的先知條件先一步做到武后以后才會做到的,一步一步收攏武后的勢力。

上元二年,高宗患的風眩癥更厲害了,他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這個時候高宗已經沒有辦法了,因為就在上元元年,武后剛剛毒死自己的兒子,高宗親自甄選的確立的大唐太子李弘。因此高宗的這個決定,其實是對武后的妥協,就是讓她不要再為權利去毒害自己的孩子了,他愿意給武后權利。而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奈何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

高宗因而暫時停議。

武后再得知此事后就召集了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后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北門學士”。

這一年,就在太子李弘病逝之后,高宗改立他跟武后的二子李賢為太子。

調露二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高宗又立了三子李顯為太子。其實,要是聰明的人都知道,這次太子被流放,是武后的意思,這時候的武后已經掌握了大唐帝國的實權,高宗已經絕對的奈何不了她了。

永淳二年高宗車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后從封泰山以后得到了不少好處,就勸高宗封禪中岳。

而高宗因患病而終止。

高宗苦于頭痛不可忍耐,侍醫秦鳴鶴道:“刺頭微微出血,可以治愈。”

武后在帷帳中說道:“此醫可斬首,想要在皇上頭上刺出血來嗎!”高宗說:“我苦于頭痛,出血未必不好!”

侍醫就用針刺百會,高宗道:“我的眼睛看見了。”

不久,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而高宗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于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決定。四天以后,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這個時候的武后,其實已經距離她登上皇位不遠了。

而李弘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生死之前,將武后拉下她的權利美夢,而不是考慮之后的事情了,因為他現在已經改變了歷史,武后已經不是歷史上的武后了,而他也不是歷史上的他了。

其實,李弘很清楚武后很有才能,武后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比如發展科舉重用寒門,這方面武后做的很不錯。

武后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后登基之后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后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后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后的善于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記得在載初元年),武后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后共舉薦一百余人,武后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后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時的人亦樂于為武后效力。

這方面李弘也很欣賞,就像在泰山封禪還有上建議十二事的時候,武后確實做出了收買百官的舉動,可他身邊的人當中沒有庸才,即便周興和來俊臣這樣的酷吏也是能干事情的人。

當然李弘也很清楚,武后任用酷吏殘害大唐忠臣良臣還有李氏皇族子弟確實遭到了人們的垢后,就在武后的統治穩定之后她便開始啟用酷吏。為了鞏固她的統治,武后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李弘。又在稱帝第二年他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殺死來俊臣,武后使用酷吏的手段才結束了,而她也結束了酷吏政治。

在經濟方面,武后也有不小的成就。她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而在她掌權以后,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而且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后在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后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后對此采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后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李弘很贊同武后在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她為了自己的氣運,大肆修建廟宇,建立宏達的名堂,這中舉動確實不是李弘所能接受的。

因此,他才會這么發狠的打擊佛教。

就是因為佛教在大唐太過蠻狠了,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和禮遇,可他們不知道收斂,好吃懶做不錯,還欺壓百姓,不斷的向朝廷索要錢財。

這種行為讓李弘很不滿。

至于武后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其實李弘也不想再去想了,因為有了他,大唐在軍事方面只會比以前更加的強盛,不會比以前更加衰落,

確實在軍事上,武后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只是由于武后稱帝前后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御力量較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尚處在中國統治,而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東·突厥復國。安北始終沒有再收復過。她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了不過隨著統治的穩定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所以在李弘的心里,李弘時期的大唐已經不如之前的大唐那么強盛了,唯一能夠強盛的就是當時的大唐比以前要富裕,說白了就是錢多多的,可是打仗嘛,就有點軟蛋的意思了。

因此,李弘輕松的放下筆,再次回顧自己記錄在紙上的東西,他發現其實對付武后并沒有像他想的那么復雜。

之前武后的權勢之所以這么大,一是因為自從鏟除了長孫無忌之后,就沒有人再跟跟他對著干了,即便之后再出了一個上官儀,可因為能力不行而被武后給殺了?二是因為沒有人阻止武后,讓武后可以肆無忌憚的一步一步的蠶食高宗手里的權利,之前的李弘不行。現在可不一樣,李弘得到了高宗的信任,他有資本跟武后對持,阻止武后蠶食高宗的權利,這樣就阻止了武后的發展,至少減緩了武后在權利方面的蠶食,而李弘也可以借此發展自己的實力。

因此在李弘看來他跟武后始終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他比武后有優勢,就是名正言順。

際遇綜合方面的考慮,李弘笑了,因為他發現雖然在薛仁貴一事上他落了下風,被武后占了先機,可是在整體實力上分析,他要優于武后

既然是這樣,自己又何必為此發愁呢?



小說最新章節版權都歸作者七月初三所有,由網友上傳,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立場無關。

版權所有


上一章  |  大唐道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