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道君第九十六章 目的達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道君 >>大唐道君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六章 目的達成

第九十六章 目的達成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08日  作者:七月初三  分類: 歷史軍事穿越歷史 | 七月初三 | 大唐道君 
正文

狄仁杰剛離開,就有內侍來傳喚李弘,讓他到紫宸殿面見高宗和武后。李弘知道這是高宗和武后要跟自己商量,怎么處置曾彈劾過自己的殿中侍御史鄭洪、還有監察御史王達了。

說實話對這兩個走狗,李弘還真是非常的討厭,要是有能力罷免,他絕對不會手下留情的。可是,高宗和武后專門叫到去紫宸殿,就為了商議罷免鄭洪和方達,這有點大題小做了,所以李弘覺得這次讓自己去紫宸殿高宗和武后可能還另有目的。

李弘心里這么思量,就到了紫宸殿。紫宸殿里只有高宗和武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讓李弘很驚訝,就是魏國夫人賀蘭敏月。

賀蘭敏月不是不受武后待見嗎?怎么會突然跑到紫宸殿,還跟武后同坐在一起了呢?這讓高宗情何以堪啊!

李弘走進高宗和武后面前,就立馬收回思緒,躬身施禮道,“兒臣參見父皇和母后,還有魏國夫人。”

“弘兒不用多禮!”高宗淡淡的說道,“今天張德裕和狄仁杰回京,已經向朕匯報了查案的具體過程,李多柞和東宮親衛的嫌疑洗清了。這幾天委屈你了。”

“父皇,兒臣不委屈,只是兒臣的事情讓父皇操心了,兒臣心里很過意不去。”李弘說道。

“你啊你啊!”高宗爽朗的笑道,“快坐吧!”

“謝父皇!”李弘躬身謝道,就坐在了一旁的榻上。

武后冷眼旁觀高宗和武后大修父子情,一聲都沒有吭。當李弘坐下,她才開口說道,“殿中侍御史鄭洪和監察御史王達數次彈劾太子,誣陷太子跟華縣慘案有關,今日真相大白,不知道太子想怎么處置他們?”

武后一開口就說這件事情還問李弘的意思,讓李弘始料不及。不過他也知道該怎么回答,忙道,“此事兒臣聽父皇和母后的意思。”

笑話,高宗和武后都在這里,李弘敢自己決定怎么處置方達和鄭洪嗎?

“將他們撤職下放大理寺大獄,太子覺得怎么樣?”武后淡淡的說道。其實,以鄭洪和方達犯的罪,這樣的處罰已經很輕了,以下犯上的案子,往往是以砍頭滅門結束的。

“全聽母后的處置。”李弘不知道武后在賣什么關子索性就不發表自己的意見。

武后見李弘很上道,沒有因為華縣慘案洗清了冤屈就自大了起來,沒有因為解決了吐蕃使團的問題得以了起來,她對李弘的表現很滿意,就開口問道,“太子,你可曾想過沒有,一個從七品的待御史和一個只是正八品的監察御史,他們有這么大的膽子敢彈劾你嗎?”聽到武后這句話,李弘身體一震,他一下子猜到武后究竟要做什么了,武后是想以他彈劾的事情借刀殺人啊!不然怎么會突然這么問呢?

“兒臣沒想過這些問題。”李弘恭敬的回答道。

既然知道了武后的心思,他也就徹底不準備發表自己的看法了,就像繼續裝下去,看看武后到底想懲治誰。

武后見李弘不愿意出頭,就沒有再想讓李弘說什么,她只要有太子被誣陷這個罪名就夠了,就冷冷的說道,“鄭洪以前是李素節的人,李素節自從被貶為申州刺史之后,他才被任命為了殿中待御史一職。現在李素節跟李上金關系曖昧,這件事情恐怕李上金也脫不了干系。”

說到這里,武后將目光移向了高宗說道,“陛下,這件事情必須要詳查,為了弘兒的安全,且不可心慈手軟啊!”

嘎登——

李弘的心跳急促的加速,武后將目光對準了李素節和李上金自己的兩位兄長身上,還是以自己被誣陷為借口,這是在給自己拉仇恨。

李弘很想說,這件事情就不要再詳查了吧。可是剛才他沒有防備,稀里糊涂就中了武后的計,說一切全聽母后的,現在要是這么說了豈不是在狠抽武后的臉嗎?

因此他有點犯難了——

高宗也有點犯難,他根本就不清楚武后叫他來紫宸殿是為了這事兒,他雖然不怎么喜歡李素節和李上金,可兩人畢竟是自己的兒子,虎毒還不食子呢,更何況是人呼?然而他要是對武后的問題不發表意見,就是對李弘不公了,因為是李弘受到了誣陷。這一邊是自己的兩個兒子,一邊是大唐的太子,同樣是自己的兒子。高宗夾在中間很為難。

“媚娘,這件事情還是放一放吧!”高宗沉吟道,“畢竟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不易大動干戈,等張德裕和狄仁杰查清楚之后再做處置也不遲啊!”

“陛下的意思臣妾明白,只是也不能太姑息養奸了。”武后語氣堅決的說道,“那就罷免了鄭洪和方達,將他們下大理寺的大獄,待張德裕和狄仁杰調查清楚之后再做處置吧!”

武后說完這句話,李弘一下子恍然大悟,武后這么輕易的處罰鄭洪和方達,不是她心慈手軟,而是想利用兩人整治其他人。

不過將兩人下了大理寺的大獄,李弘就放心了。因為現在的武后手下還沒有酷吏周興和來俊臣,她就是想要屈打成招,估計是有難度,何況還有狄仁杰在大理寺看著呢。因此李弘倒是覺得能夠將鄭洪和方達下了大理寺的大獄,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高宗見武后態度堅決也就不再堅持了,而是微微點頭說道,“就依皇后的意思吧!”

說完,他將目光移向李弘說道,“太子,李績想要辭去太子少保一職,關于新的東宮太子少保,你可有中意的人選啊!”

高宗記得李績在辭去太子少保時李弘迫不及待的答應了,就知道李弘不待見李績,現在李績上了辭呈,高宗也想問問李弘心里有沒有人選,這算是他對李弘這次立下大功的賞賜吧!

“安集大使,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蘇定方。”李弘終于說出自己心目中東宮依仗的軍方將領的名字。

“蘇烈啊!”高宗聽到蘇定方的名字,有點恍惚,半響才說道,“他的資歷夠了,軍功也不差,威望也可以,就是比李績差點了,不過既然太子愿意,就定他了吧!”

這次他是一錘定音,沒有再詢問武后的意見。

“多謝父皇!”李弘在高宗話音之際,就立馬謝恩道,他就怕自己說話慢了,又被武后給阻撓了。

武后因為李績已經徹底的倒向了他,倒是也沒有在意高宗同意了李績的要求,畢竟東宮確實需要一個軍方將領坐鎮,既然李弘沒有選擇年輕更輕,發展前途更大的裴行儉,沒有選現在在東北戰場上炙手可熱的劉仁軌,或者其他有資歷的開國功勛武將,而是選擇了一個垂暮之年的蘇定方,她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呢?

這就是武后的失誤之處,因為她不懂軍務,就遠遠的低估了蘇定方的能力,只有李弘自己清楚,蘇定方的能力有多強,不說其他方面,跟李績比較,就門生方面,甩李績幾條大街,像裴行儉、黑齒常之、王方翼等將領可都是蘇定方的門生啊!

這方面李績能跟蘇定方比?

再說蘇定方功利心沒有李績強,有了蘇定方的支持,李弘就有了西北軍的支持,就有了蘇定方門生的支持,這樣他在軍方的實力未必能抗衡得了有李績的武后,可從長遠眼光看,他占盡了優勢。

因為從眼下的戰況分析,李績今后要指揮大唐對高麗的作戰,因此他的心腹將領現在基本都在東北戰場上,當然劉仁軌除外,他不是李績的人。

而蘇定方坐鎮安集,為了防御吐蕃他的門生和心腹以及嫡系全都在西北。相比于東北跟長安的距離,西北大軍到長安的速度要比東北軍快很多。

李弘有了西北軍的支持,但凡長安有變故,西北軍能及早的馳援他,這方面他就比武后占了優勢。

其實,眼前的武后可能還沒有分析清楚這里面的弊端,不過自從他掌控了朝政之后遷都洛陽,而不是繼續在長安處理公務,想必就是看出了這里面的問題吧!

“蘇烈老了,確實也該回京修養了!”突然,高宗發出了一聲嘆息。要是李弘不提蘇定方的名字,他快要忘記這名威震西域,又在東北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將了。

“等吐蕃的事情解決了,就讓他回京吧!”高宗將目光移向了武后詢問道。見武后微微點頭,他又開口說道,“既然皇后答應了,就賜蘇烈為太子少保,再授北衙大都督一職吧!”

高宗的話一出口,李弘大喜不已,而武后的臉色則是陰沉的難看,因為高宗利用了她話里的漏洞,一下子封了蘇定方一個北衙大都督,讓她難以反駁。

現在的李績是英國公、同中書門下三品、還是南衙大都督,各方面都要穩壓蘇定方一頭,可是高宗給蘇定方一個北衙大都督的職務,雙方之間的差距就不明顯了。因為蘇定方是邢國公、又是北衙大都督、現在雖然不是宰相,可他是太子少保。

這樣一比較,只要蘇定方回長安修養,到時候他的地位未必就比李績低。

武后拉攏李績,就是看中了李績的這一點,現在高宗又搬出一個蘇定方壓制李績,豈能不讓武后惱怒。

“父皇想的太周到了,蘇烈經營西域十數年,收服西域諸國二十多個,受封北衙大都督再合適不過了。”李弘趕緊向高宗拍馬屁道,“不過,父皇,兒臣覺得現在東北戰事緊張,這次兒臣雖然拒絕了吐蕃,可吐蕃狼子野心未必就肯忍氣吞聲,蘇烈既通軍務,又熟悉西北防御,他回長安只會何不讓他參政呢?這樣朝中就會又有一個懂得軍務的宰相,能分擔一下英國公身上的壓力。英國公年事已高,不能再讓他操勞了。”

李弘發現高宗有意要提拔蘇定方抗衡李績,話語中又有點對蘇定方的愧疚,他便趁機提議。再者,他的話里也有話,現在李績是七位宰相中唯一懂得軍務的人,而李績又倒向了武后,高宗想要牽制武后,就必須要培養一名懂得軍務的宰相制衡李績,蘇定方各方面條件符合,不就正合適嗎?

“行,就依太子的意思吧!”李弘的話剛說完,高宗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多謝父皇!”李績趕緊謝恩道。

他不準備給武后說話的機會。

“弘兒,你來研磨,今天朕親自寫這份任命書。”高宗怕武后從中作梗,就起身走到書案前。

李弘領命,小跑到書案旁,小心翼翼的攤開了宣紙,研磨,再將筆遞給高宗,高宗龍飛鳳舞的寫完,蓋上了玉璽,李弘小心翼翼的收起來揣在懷里,這才告辭離開了。




上一章  |  大唐道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