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道君第九十三章 他們不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道君 >>大唐道君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三章 他們不敢

第九十三章 他們不敢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06日  作者:七月初三  分類: 歷史軍事穿越歷史 | 七月初三 | 大唐道君 
正文

李弘將周娟送回蔥花面館,再回到東宮時,已經到申時。他剛跟閆莊跟陳恭一行人走進東宮,就見魏志強急匆匆的走上前,語帶哭腔的說道,“殿下,你可來了,娘娘要召見你,張公公已經在崇文殿里等了你兩個時辰了。”

李弘知道武后召見自己是為了今天宣政殿上跟吐蕃大使安來談判破裂的事兒,就淡淡的對魏志強說道,“你去告訴張英,孤現在去換衣服,之后立馬跟他去大明宮。”

“諾!”魏志強領命,就小跑著離開了。

李弘一邊走一邊對閆莊說道,“你去通知劉祎之、張柬之和李嶠,讓他們在書房等孤,孤回來有事情要跟他們商議。”

閆莊領命,就大步離開了。

李弘到了承恩殿沐浴更衣,這才來到了崇教殿,跟張英一同到了大明宮。

紫宸殿里除了武后外七位宰相都在,不過看大家神情倒是顯得輕松,談論公務時的氣氛很融洽。大家看到太子李弘,忙不迭的起身,向他躬身施禮道,“參見殿下!”

李弘有點驚訝,很不解宰相們何時對自己這般禮遇了。就在他疑惑之際,武后已經開口說話了,“太子,你今天的表現很不錯,母后很滿意,來,過來坐,我們再商議一下安來提的要求的具體細節。”

“諸位不用多禮!”李弘向宰相們說道,就向武后道,“兒臣參見母后,母后的意思是?”

“過來坐母后身邊,再讓樂彥瑋告訴你吧!”武后少見的露出了笑意對李弘說道。

李弘領命,就走到武后身邊的榻上坐下。樂彥瑋便開口說道,“殿下,就在下午,安來重新上書,說吐蕃愿意放棄國書上的三個要求,不過要大唐答應放了桑鷹,再給他們十萬貫錢財的物資,方便他回國復命。”

樂彥瑋說到這里時也是一臉的興奮之色,因為吐蕃使團的事情告一段落,沒有出現大的波折,就表示他的相位是保住了。

其余六位宰相除了李績外,全都很高興,因為大家都清楚吐蕃的妥協跟太子今天在宣政殿上的強硬態度有關,太子一番正聾發聵的宣言,就熄滅了吐蕃的狼子野心,這比十萬雄兵的作用還要大啊,而相反的有了李弘的強勢逆襲,李績在宣政殿上威脅安來就落入了下乘,成了承托李弘偉岸的踏腳石了。

“到這個時候了安來還敢跟大唐要東西?還敢讓桑鷹活著離開大唐?”李弘皺眉道。

武后和宰相們聽到李弘的話,徹底給震住了,他們覺得李弘能將談判談到這種程度,已經是逆天了,可沒想到李弘壓根就沒想過要放過桑鷹和安來。這是什么節奏?這又是什么心態?難道你真的要征兵百萬,跟吐蕃血拼,想滅了這個國家?大唐跟吐蕃血拼不怕,可滅了吐蕃對大唐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吐蕃地處的高原根本不適合大唐開發,而大唐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沒有幾十年時無法恢復啊!

樂彥瑋有點焦急了,既然吐蕃都妥協了,自己一方可不能一味的再打壓了,不然有可能就真的逼反了,就忙開口問道,“殿下,你的意思是?”

“他要的物資可以加倍,我們給他二十萬貫的物資也沒問題,至于桑鷹,不能放。殺人償命乃天經地義,不管他是吐蕃副使,還是大唐王侯。”李弘態度強硬的說道。

竇徳玄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這樣恐怕會逼的安來狗急跳墻吧?”

“他不敢。”李弘很自信的說道,見眾人全都在看他,他又加重了語氣說道,“他們不敢!”

其實,自從一開始談判到現在,李弘的態度都這么強硬,這不是他盲目以大唐的國力威嚇吐蕃,而是他有自己的依據的。

這個依據就是鎮守西北的大唐名將蘇定方。

蘇定方,名烈,字定方,是冀州武邑人。他十五歲時,以驍悍多力,膽氣絕倫的氣魄追隨父親作戰,先登陷陣,鄉里依賴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竇建德、劉黑闥義軍,亂世中屢建戰功。貞觀初年歸唐,跟隨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夜襲陰山一役中,作為前鋒率先攻破頡利可汗牙帳。

顯慶二年,累功升任行軍大總管,開始獨當一面,并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為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定方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將唐朝國土向西開拓至中亞,向東擴展至朝·鮮半島,為大唐帝國立下不世之功。而他先后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御。

這是李弘知道的關于蘇定方的資料,同樣這些資料紫宸殿里的眾人都很清楚。可是李弘還有一段紫宸殿里大家都不清楚的資料,就是從**史料看蘇定方與吐蕃其實發生過兩次交戰。

第一次是659烏海一戰,大唐的歷史中都有記載,說蘇定方一千擊敗達延八萬。

第二次交戰,因為發生在667年,因此武后和七位宰相們都不知道,而只有李弘清楚,這一年祿東贊率領藏軍十萬,大襲唐軍,卒于軍中。之后又有記載說,大唐大軍入藏,吐蕃人急忙將覺阿釋加像迎至神變寺,藏于南鏡門內,以泥封門,別繪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兒,唐軍果至,縱火燒布達拉宮,未能將覺阿佛像迎走,乃將不動佛像運至半日程地。

這次大戰的資料不見于正統的史書,而祿東贊是否真的跟蘇定方交過手也確實值得研究,然而不管怎么說,自663年開始,蘇定方擔任安集大使防備吐蕃,要是他沒有跟祿東贊交手的話,還有誰能在戰場上之上滅了祿東贊呢?因此李弘更相信這次的史料記錄,蘇定方在大勝祿東贊之后趁機深入吐蕃,一直打到吐蕃的國都,縱火燒布達拉宮……至于后來發生在大非川的唐、蕃大戰,以唐軍慘敗而結尾,這不是說唐軍的戰斗力不如吐蕃精騎,而只能說唐軍的統帥能力不行了。

因為李弘跟李績鬧翻了,他才迫切的想找一個能跟李績一較高下的軍中·將領支持自己,就想到了蘇定方,現在的李績還沒有滅了高麗,他的軍功跟蘇定方相等,他唯一的優勢就是李唐開國功臣,三次站隊都選對了方向,因此李弘相信只要自己扶持蘇定方,以蘇定方在大唐軍中的赫赫戰功,他未必就會輸給李績。

想到了蘇定方,李弘就想到了蘇定方在擔任安集大使防備吐蕃時的戰役,就想到了上面第二次大戰的資料,這才有了他對吐蕃態度強硬的理由——

說白了,這次李弘是在賭,賭吐蕃因為蘇定方在西北,不敢向大唐發兵,沒想到他賭對了。

“太子何以這么肯定?”李績冷冷的問道。

這次做了李弘的陪襯,讓他心里非常的惱火,現在見李弘取得了一點成績就這么囂張,他就想滅一下李弘的囂張氣焰。

“母后,這件事情容兒臣處理妥當之后再跟你詳說,你看行嗎?”李弘直接無視了李績向武后說道。

其實,李弘討厭李績是有原因的,就像上面說的李績要不是在大唐滅高麗的戰爭中取得了耀人的軍功,他的軍功未必就能大得過蘇定方,可是他的官職去被蘇定方大很多,受到的禮遇又被蘇定方高出一大截,關鍵原因就在于他的三次站隊。

第一次,李世民玄武門政變,當時尋求軍方將領的支持,李績的李靖的學生,李靖對李績說不要管閑事兒,可是李績沒有聽,他在李世民找上了自己時不但答應了,而且還做李世民的說客勸說過李靖。這次勸說沒有成功,就注定了李靖和李世民的情分盡了,而李績由此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被委以了重任。第二次站隊是在太宗李世民的諸子爭奪皇位時,他在最后時刻出面支持高宗,又被李世民委以顧命大臣的重任。這次顧命大臣的任命徹底讓李績走上了人臣的巔峰,因為高宗登基稱帝之后為了壓制長孫無忌囂張氣焰,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拔他,可李績做了縮頭烏龜,沒有給予高宗太大的支持,不過在他的角度看,他得到了自己該得到的東西。第三次站隊就是在高宗和武后對付長孫無忌時,這時候的李績不管在官職和威望方面已經能夠跟長孫無忌比肩了,當時高宗和武后跟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關于立武后為皇后的問題爭執不下,而這時李績挺身而出堅定的站在了武后的一方,才有了現在的權勢和榮耀——

李績的這三次正確的站隊便成就了他現在的權勢和威名以及別人難以企及的禮遇。他這種做法在任何一個大臣看來都是睿智的,可是以李弘上位者的角度來看,他最不喜歡的就是這類投機取巧,利用站隊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大臣。反而像李靖、蘇定方、劉仁貴這類純粹的軍人更讓他喜歡,更讓他愿意跟他們結交。

而李績指揮大唐大軍滅高麗,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因此大唐在東北戰場上跟高麗、新羅和百濟作戰數年,期間分別蘇定方和劉仁貴做統帥,均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李績只是在大唐向高麗發動最后一擊時才做了統領,因此說他的這次軍功是撿了便宜也不為過…

因為這種種的原因李弘才不怎么待見李績,再說他也知道自己滿足不了李績的利益,他跟李績不可能有什么交集,才會對李績這么不留情面。

李績見自己被李弘無視了,氣憤的就要吼斥李弘,可見李弘正在跟武后說話,他就又忍住了。

武后巴不得李弘跟李績不對付,這樣李績就會更加的依賴她,因此她對此視而不見,而是語氣溫軟的說道,“既然太子已經有了良策,這件事情就繼續交給你來辦吧!”

“兒臣領命!”李弘躬身說道。

隨即他見武后沒有什么問題要問自己,就退出了紫宸殿。




上一章  |  大唐道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