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道君唐朝的科舉與升遷制度簡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道君 >>大唐道君最新章節列表 >> 唐朝的科舉與升遷制度簡介

唐朝的科舉與升遷制度簡介


更新時間:2014年12月15日  作者:七月初三  分類: 歷史軍事穿越歷史 | 七月初三 | 大唐道君 
正文

這部分資料是這本書必須的內容,不想在書里過多的介紹,就發在這里讓大家了解下。這樣以后寫到的話,老三一筆而過就行。不至于我寫著費勁,你們看著也不爽。

唐朝的官學

唐高祖一進長安,天下未定,就下詔設立學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它青年上學。唐朝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官辦的學校,用來勸導和獎掖青年人學習上進,謀求士宦。這些官辦學校都歸國子監(類同高教部)管,大約有這樣幾種:

一,國子學,學員規定為三百人,專門招收高干和京城干部的子孫;

二,太學,學員規定為五百人,招收中、高級干部的子孫和近親;

三,四門學,學員規定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是普通干部的孩子,另外八百個名額是專留給老百姓中優秀青年的;

四,此外有專科的律學(法律)、書學(書法)和算學(計算)等,招收小官和平民子弟;

五,京都及各都督、都護府(類同今天的軍區)、州(相當于我們今天的省)、縣都分別設立學校,招收學生,人數不等。

六,中央政府中和太子宮中又設有弘文館和崇文館,各收學生三十名,都是皇親國戚、宰相、一品大官和大功臣的子弟。

入學的年齡為十四到十九歲。

學生每十天有一天休假,放假前要有小考試,默寫經文并背誦先儒對經典的解釋,答對三分之二的,就算及格了,不及格的要受罰。每年放兩個長假,五月間的叫做“田假”(農忙);九月又有“授衣假”(換冬衣)。家住得遠的,還特別加給路上往返的時間。年終要考一年的學業,口試一百條對經文的解釋,答對百分之八十的得優,對百分之六十的得中,百分之五十以下得差。

上學不聽話、曠課超過三十天、事假超過一百天、因父母生病請假超過兩百天的,或者年終考試得過三次差、在學校羈留九年而學業無望的都要退學回家。而且,還要記錄下來,送到相應的管理部門。大官的孩子們,送到兵部(專管武官的部門),看看能不能借上爸爸的光,當個武士。

教學內容和學制

唐朝官學的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和史書為主,根據他們的難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謂“大經”、“中經”和“小經”。

《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和《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和《轂梁傳》為小經。學業有“通二經”、“通三經”和“通五經”的分別。所謂通二經,要能學好一大、一小二經,或者兩個中經;通三經的,要大、中、小各通一經;通五經的大經全通,還要中、小經各能一通。除此之外,所有的學生都要能兼通《孝經》和《論語》。

因為秦始皇把秦地的文字、方言強行定為官方語言,所以,大部分用齊、魯方言寫成的古典經文的閱讀和理解都成了很大的問題。兩漢以來,注解、詮釋這些經典成了知識分子們最重要的功課,成就巨大,著述眾多。唐朝的學生除去學習經典的正文,還要同時學習這些注釋。

《孝經》、《論語》兩經加起來,限期一年學完;《尚書》、《公羊傳》、《轂梁傳》分別為一年半;《易經》、《詩經》、《周禮》、《儀禮》各限兩年;而《禮記》和《左傳》可以長至三年。除去學這些經典,每天還要練寫一篇字,學習時事政治的處理方法,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和《爾雅》等書。其它專科的教學內容和學制也類似,不過總的年頭短一些。

《尚書》主要記載從堯、舜、禹到春秋以前的大事記和帝王、公候,賢良大臣門的命令、文件等,有中國最古之書的稱號;漢朝以后,《易經》被看作闡述儒家哲學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詩經》號稱是孔子刪定,通過它可以學習語言文字,還可以陶冶性情、考鑒周朝政治的得失;《周禮》、《儀禮》和《禮記》都是戰國以后的學者們憑借著古史資料和自己的想象,整理出來的周朝的禮儀制度;《春秋》相傳是孔子所作,記載了春秋時代的政治事件。但因其書文字簡潔、難懂,所以,后來讀《春秋》的人,都得參考注釋書。西漢末年以后,《左傳》被認為是與孔子同時的左丘明寫的,定為《春秋》最權威的注釋著作,與《公羊傳》和《轂梁傳》并行(所謂“傳”,是注釋的意思,與今天“傳記”的傳不一樣);《論語》雖說是記載孔子言行的書,但在唐朝顯然還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孝經》原來頗重要,后來被宋儒判為偽經,失去了經典的地位。

唐朝科舉,還有一樣教材,《新唐書選舉志》沒有提及,就是梁朝的昭明太子編的《文選》,選了很多古時候優秀的詩文。而唐朝考詩、賦,全要參照《文選》。杜甫曾說“《文選》爛,秀才半”。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對進士深惡痛絕,聲稱“家不置《文選》”,以示不肖于作進士。

報考的資格和程序那時候,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其社會地位,士最高,因為都是作官的;農民的利益最受重視,名譽最好;工、商兩個階層最沒有社會地位,而以商人為尤。

除此之外,還有吏(衙門里的辦事員、警察、執行刑罰的人等)、和尚、道士,加上犯過罪被流放的人(按照中國古代的法律,沒有剝奪人身自由的懲罰,監牢里關的全是等待審判和執行的人。懲罰大致罰款、肉刑和流放等等)。在這些人中,只有士與農的子弟允許參加科舉考試,其它階層的人都不許做官。另外,品行不好、臭名昭著的;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的人的直系親屬也都不能入仕。在農業社會,農民當然是絕大多數,而其它類人,常被視為社會的邊緣現象。

每年深冬,中央及各州、縣的官辦學校要把學員挑出來,進行初步考試,把優秀的推舉到尚書省(類似國務院)應考。不從這些官辦學校畢業出來的人,叫做鄉貢。先由鄰里、鄉親保舉、推薦,地方長官驗證后,也一起送到尚書省。地方保舉不當,不僅被錯舉的人不能予試,就連他的所有同鄉都要受到牽連,被剝奪考試的資格。到了省里,要把名字、年齡、地址、籍貫等重要數據寫在牒子(個人履歷)上,由戶部(管理戶口的部門)核查過了,印證了推舉人的推舉,交給吏部(人事部門)的考功員外郎(專門考核下級官員的功過勞苦,以定其升遷的),進行考試。

考試的科目和評卷標準

科舉本來是分科考試選舉的意思,后來到宋神宗以后,經王安石倡議,才漸漸歸一了。唐朝科舉考試,學生按所選專業特長不同,分科報考,分為秀才、明經、開元禮、三傳、史科、進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學、書學等類。

考試方法有帖經,就是默寫經文;大義,就是背誦或默寫先儒對經典的注釋;策,是依據經典或考量時政,對具體問題提出解答;論,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以及詩、雜文、賦等。十歲以下應考的稱為童子科,只考朗誦。

秀才考五道方略對策,按照文字通順與否和道理講得好壞評分。行文通順,道理透徹的為上上第,其次為上中、上下和中上第,這四等為及格,其它為不及格。明經先要默寫經文,然后背誦經典注釋,再回答時事政治三道題,也是頭四等為及格。考歷史的叫史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史記》、《前、后漢書》和《三國志》。口試對文辭的注釋一百條,然后問對策三條。口試對百分之七十,對策答好兩條的就算及格了。十歲以下的孩子應童子科,以朗誦為主,考一部經典,再加上《孝經》和《論語》。

唐朝初年,秀才科等級最高。貞觀年間,有一個州被推舉應考秀才科的,沒有一人及格,太宗大怒,處罰了州長,并廢除了秀才科的考試。后來時有時無,到了玄宗天寶年以后,就名存實亡了。從此,知識分子仕進,就以進士與明經兩科為主,而最看重進士。進士考試的科目、方法縷有更改:開始是先考五道對策,然后默寫大經一種。經和策全通,為甲第;對策答好四道,默寫經文對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為乙第。繼而要求進士先寫兩篇雜文,文辭通順、熟悉格律,才考對策。到玄宗天寶年間,要求進士先考經文,然后做詩、文和賦,全通過了,再考五道對策,對策全好,才算是及格。后來時而要考官書文章、時而要考經文、經義,最后定為:第一場考詩和賦;第二場考論議;第三場考對策;第四場考經文。后世批評唐朝以詩取士,就是這里來的。大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還在延續,大唐在西域的戰爭也已經結束,以蘇定方為統領的唐軍擒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曾經威脅大唐西域邊陲六年、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宣告瓦解。

西域邊疆危機的解決使得大唐在中亞的石國、米國、曹國、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撥汗那、疏勒、悒怛朱駒半等國設置了州、縣、府共一百二十七個。不久,又有吐火羅、波斯等相繼歸附大唐。

真峴城位于新羅和百濟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占據了這座堅城,就等于打通了熊津于新羅的運輸通道,從此唐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新羅獲得必要的糧食和給養。讓大唐對百濟已經陷入死地的戰爭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一時之間,大唐帝國在高宗皇帝的治理下,在東西兩線上連續運兵平定叛亂和解決邊疆問題,讓帝國在繼承了貞觀時代的雄厚國力和開拓進取的尚武精神之后,將自己的國威發揮到了淋漓精致。

因此以往因為太宗病逝而引起的邊境騷動不安的陰霾之氣,和因為當初太宗親征高麗而敗北,還彌留在大唐百姓心中的頹廢之氣,徹底被這股子兵戈蕭殺之氣沖刷的悄然屏退了。

然而,只是普通百姓不清楚的是,就在大唐帝國兵鋒強勢、國力聲威大振的強盛景象之下,帝國的都城長安卻籠罩著一片波譎云詭的陰云。

因為就在這一年,高宗的廢后決定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而在短暫的喧嘩與騷動之后的十二月,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許敬宗上書指控上官儀、王伏勝、廢太子李忠暗中勾結、企圖謀反。隨即上官儀被迅速下獄,沒幾天就跟他的長子上官庭芝以及宦官王伏勝一起被斬首,家產抄沒,府中女眷也全部沒入宮中為婢。

還有跟上官儀交情深厚的中書令劉祥道被罷相,降為禮部尚書。尚書左丞鄭欽泰等一大批官員也是或遭貶謫,或遭流放,全被驅逐出了朝廷。大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還在延續,大唐在西域的戰爭也已經結束,以蘇定方為統領的唐軍擒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曾經威脅大唐西域邊陲六年、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宣告瓦解。

西域邊疆危機的解決使得大唐在中亞的石國、米國、曹國、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撥汗那、疏勒、悒怛朱駒半等國設置了州、縣、府共一百二十七個。不久,又有吐火羅、波斯等相繼歸附大唐。

真峴城位于新羅和百濟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占據了這座堅城,就等于打通了熊津于新羅的運輸通道,從此唐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新羅獲得必要的糧食和給養。讓大唐對百濟已經陷入死地的戰爭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一時之間,大唐帝國在高宗皇帝的治理下,在東西兩線上連續運兵平定叛亂和解決邊疆問題,讓帝國在繼承了貞觀時代的雄厚國力和開拓進取的尚武精神之后,將自己的國威發揮到了淋漓精致。

因此以往因為太宗病逝而引起的邊境騷動不安的陰霾之氣,和因為當初太宗親征高麗而敗北,還彌留在大唐百姓心中的頹廢之氣,徹底被這股子兵戈蕭殺之氣沖刷的悄然屏退了。

然而,只是普通百姓不清楚的是,就在大唐帝國兵鋒強勢、國力聲威大振的強盛景象之下,帝國的都城長安卻籠罩著一片波譎云詭的陰云。

因為就在這一年,高宗的廢后決定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而在短暫的喧嘩與騷動之后的十二月,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許敬宗上書指控上官儀、王伏勝、廢太子李忠暗中勾結、企圖謀反。隨即上官儀被迅速下獄,沒幾天就跟他的長子上官庭芝以及宦官王伏勝一起被斬首,家產抄沒,府中女眷也全部沒入宮中為婢。

還有跟上官儀交情深厚的中書令劉祥道被罷相,降為禮部尚書。尚書左丞鄭欽泰等一大批官員也是或遭貶謫,或遭流放,全被驅逐出了朝廷。大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還在延續,大唐在西域的戰爭也已經結束,以蘇定方為統領的唐軍擒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曾經威脅大唐西域邊陲六年、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宣告瓦解。

西域邊疆危機的解決使得大唐在中亞的石國、米國、曹國、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撥汗那、疏勒、悒怛朱駒半等國設置了州、縣、府共一百二十七個。不久,又有吐火羅、波斯等相繼歸附大唐。

真峴城位于新羅和百濟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占據了這座堅城,就等于打通了熊津于新羅的運輸通道,從此唐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新羅獲得必要的糧食和給養。讓大唐對百濟已經陷入死地的戰爭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一時之間,大唐帝國在高宗皇帝的治理下,在東西兩線上連續運兵平定叛亂和解決邊疆問題,讓帝國在繼承了貞觀時代的雄厚國力和開拓進取的尚武精神之后,將自己的國威發揮到了淋漓精致。

因此以往因為太宗病逝而引起的邊境騷動不安的陰霾之氣,和因為當初太宗親征高麗而敗北,還彌留在大唐百姓心中的頹廢之氣,徹底被這股子兵戈蕭殺之氣沖刷的悄然屏退了。

然而,只是普通百姓不清楚的是,就在大唐帝國兵鋒強勢、國力聲威大振的強盛景象之下,帝國的都城長安卻籠罩著一片波譎云詭的陰云。

因為就在這一年,高宗的廢后決定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而在短暫的喧嘩與騷動之后的十二月,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許敬宗上書指控上官儀、王伏勝、廢太子李忠暗中勾結、企圖謀反。隨即上官儀被迅速下獄,沒幾天就跟他的長子上官庭芝以及宦官王伏勝一起被斬首,家產抄沒,府中女眷也全部沒入宮中為婢。

還有跟上官儀交情深厚的中書令劉祥道被罷相,降為禮部尚書。尚書左丞鄭欽泰等一大批官員也是或遭貶謫,或遭流放,全被驅逐出了朝廷。大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還在延續,大唐在西域的戰爭也已經結束,以蘇定方為統領的唐軍擒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曾經威脅大唐西域邊陲六年、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宣告瓦解。

西域邊疆危機的解決使得大唐在中亞的石國、米國、曹國、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撥汗那、疏勒、悒怛朱駒半等國設置了州、縣、府共一百二十七個。不久,又有吐火羅、波斯等相繼歸附大唐。

真峴城位于新羅和百濟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占據了這座堅城,就等于打通了熊津于新羅的運輸通道,從此唐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新羅獲得必要的糧食和給養。讓大唐對百濟已經陷入死地的戰爭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一時之間,大唐帝國在高宗皇帝的治理下,在東西兩線上連續運兵平定叛亂和解決邊疆問題,讓帝國在繼承了貞觀時代的雄厚國力和開拓進取的尚武精神之后,將自己的國威發揮到了淋漓精致。

因此以往因為太宗病逝而引起的邊境騷動不安的陰霾之氣,和因為當初太宗親征高麗而敗北,還彌留在大唐百姓心中的頹廢之氣,徹底被這股子兵戈蕭殺之氣沖刷的悄然屏退了。

然而,只是普通百姓不清楚的是,就在大唐帝國兵鋒強勢、國力聲威大振的強盛景象之下,帝國的都城長安卻籠罩著一片波譎云詭的陰云。

因為就在這一年,高宗的廢后決定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而在短暫的喧嘩與騷動之后的十二月,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許敬宗上書指控上官儀、王伏勝、廢太子李忠暗中勾結、企圖謀反。隨即上官儀被迅速下獄,沒幾天就跟他的長子上官庭芝以及宦官王伏勝一起被斬首,家產抄沒,府中女眷也全部沒入宮中為婢。

還有跟上官儀交情深厚的中書令劉祥道被罷相,降為禮部尚書。尚書左丞鄭欽泰等一大批官員也是或遭貶謫,或遭流放,全被驅逐出了朝廷。大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還在延續,大唐在西域的戰爭也已經結束,以蘇定方為統領的唐軍擒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曾經威脅大唐西域邊陲六年、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宣告瓦解。

西域邊疆危機的解決使得大唐在中亞的石國、米國、曹國、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撥汗那、疏勒、悒怛朱駒半等國設置了州、縣、府共一百二十七個。不久,又有吐火羅、波斯等相繼歸附大唐。

真峴城位于新羅和百濟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占據了這座堅城,就等于打通了熊津于新羅的運輸通道,從此唐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新羅獲得必要的糧食和給養。讓大唐對百濟已經陷入死地的戰爭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一時之間,大唐帝國在高宗皇帝的治理下,在東西兩線上連續運兵平定叛亂和解決邊疆問題,讓帝國在繼承了貞觀時代的雄厚國力和開拓進取的尚武精神之后,將自己的國威發揮到了淋漓精致。

因此以往因為太宗病逝而引起的邊境騷動不安的陰霾之氣,和因為當初太宗親征高麗而敗北,還彌留在大唐百姓心中的頹廢之氣,徹底被這股子兵戈蕭殺之氣沖刷的悄然屏退了。

然而,只是普通百姓不清楚的是,就在大唐帝國兵鋒強勢、國力聲威大振的強盛景象之下,帝國的都城長安卻籠罩著一片波譎云詭的陰云。

因為就在這一年,高宗的廢后決定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而在短暫的喧嘩與騷動之后的十二月,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許敬宗上書指控上官儀、王伏勝、廢太子李忠暗中勾結、企圖謀反。隨即上官儀被迅速下獄,沒幾天就跟他的長子上官庭芝以及宦官王伏勝一起被斬首,家產抄沒,府中女眷也全部沒入宮中為婢。

還有跟上官儀交情深厚的中書令劉祥道被罷相,降為禮部尚書。尚書左丞鄭欽泰等一大批官員也是或遭貶謫,或遭流放,全被驅逐出了朝廷。




上一章  |  大唐道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