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啃書閣
修
修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楓葉12號本章:
第一編理篇
我鴻蒙一派,直授于太上道祖,乃先天自然大道,貫通天、地、人三元丹法,為性命雙修之學,故學人學此法之前,必需明理,方不至入魔道。
第一節道說鴻蒙
本門丹經云:“時空一體,性命無二,鴻蒙化氣,觀化無究,心物始成”,何謂“鴻蒙”?萬物天地,宇宙未生之前,稱之為“鴻蒙”。無形、無相、無動亦無靜。或曰:“混沌無極”。應之于人身心,則曰:“清凈之時”,此刻氣候氤氳陰陽流轉,皆未成形,待此“氤氳”運釀至一定“時機”,火候滿足則鴻蒙化氣,恍惚杳冥之中產生一“信”,謂之先天鴻蒙一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出矣,性命出也,鴻蒙之刻,萬物一體,人天合一。仙家丹道修煉,乃來源于我國古老偉大之天人合一思想,整個丹道修煉即是仿照宇宙產生之過程而修行,所謂鴻蒙化氣,觀化無窮也。
性命與觀化
性者,吾人靈覺之觀也;命者,吾人生機之氣化。本門以觀化立門,對觀、化二字有特別之解,何謂觀?一為有識之觀,為識神用事;二為真觀,仿佛千百萬億之燈同照一室,無影無形乃至無相,一體同照,不分彼此,此觀乃鴻蒙中初現,故稱之為先天真覺、元神,其體寂然不動,其用則感而邃通,又稱無中妙有,吾人之真性,不神之神。此元神雖說有層次之分,但也只不過是“用”與“通”之不同而已,其體則一也,丹道修煉之最終目的,只是將此“靈覺元神”放入陰陽造化爐中,造化烹煉至極精純之地步,最后合于天地宇宙本體之“元神”,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神,所謂“天地壞時,這個不壞也”。何謂“化”,有兩層含義,一為氣也、意也,一為虛無、無形,所謂“一”也。丹經有云:“存神達化”之化即為虛無無我之意。觀者,我之神,為觀察者,化者,彼之神,為被察者,人類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之發展和創生,皆來源于一覺一觀。有化,定具相應之觀,有觀定具相應之化,二者不可割裂,易曰“遂感而通”,于是“化”乃出也,化即觀,觀即化,觀化合一,始入鴻蒙,能無觀,即無我,能無化,即忘氣。忘我以養虛,忘氣以養神。鴻蒙內丹總訣云“觀化一體,因果互變,生生不已,綿綿矣,細細矣,泛泛矣,觀化無窮,用之不盡,觀化合一,無觀無化,無物無我。合歸虛無,歸于先天至道--鴻蒙一炁,其道乃成”。
鴻蒙一炁淺釋
鴻蒙一炁者,非物質,非能量,非有,非無,非心,不可以以精粗論,亦不可以以大小論,不但凡眼不能見之,即道眼亦不可見之,行者需于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中“求”之。《悟真篇》云:“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用現代語言勉強描述為,產生宇宙萬物,并維持之的一種無形“能力”。但鴻蒙一炁,雖說不可見,并不是說不可知。鴻蒙一炁雖說無可捉摸,但其用至大無剛,至微至柔,其“真用”一出,則露出“真象”,我們據此真象,自然知之,而產生所謂鴻蒙一炁之說,故道經有云:“恍恍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情,其情甚真。”丹經有云:“玄關火發”。此即對鴻蒙一炁之“真用‘的勉強語言描述,而實不可完全說明之。故本門有云:“鴻蒙一氣自虛無生”此虛無者,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神氣完全合一之時,非死寂頑空、枯木頑石之“靜態”也。鴻蒙一氣故又稱之先天一氣。
先天與后天
何謂先天,此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宇宙萬物產生之前為“何”?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其中又有層次可分,(一)為胎兒在母腹之時期,(二)指父母交*合之初始,(三)指陰與陽轉變與過渡之中和點,如白天與黑夜之交界處,極動與靜之交界過渡點,生與死之中和點。故丹經云:“物物各具一太極”,“太極有時候,有真種”,時候之意即是“真種”,有此太極之中和,萬物才能生發,中和之中更有“真種”,否則,萬物何以創生?故本門有云:“事事有虛無一刻,時時有先天一點”,有中含有真無,無中自生妙有,道無所不在,三層之含義,實一以貫之,中和之態,即先天,人之先天更應于天地之先天,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所謂后天,指一切有形有象,有質之事物和東西以及層次境界,于丹道說來,最初后天指外呼吸,思慮之神、交感之精。到高層,人身一切內外形相之運化皆為后天,其實,修至一定層次,行者定能明白,所謂先天與后天之說法皆為相對之言,唯是有為無為之區別而已,無為者先天,有為者后天。丹經又云:“先天不得后天,無以招攝;后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無后天陰陽之交和則無法“采取”先天一氣,在父精與母血交*合之時刻,必入虛無,則先天一氣自歸其中,如后天父母壯者而交*合又得其時,則子女亦先天充足,打個比方,嬰兒雖先天充足,但后天沒成人強大,所以抵抗力弱,力氣小,故必須補充后天營養和后天教養,而漸使其先天之能力全部顯象,如力氣增長,身高增長,智慧增加,否則,不補充營養,不吃不喝,則先天無以顯其變化待死而已,反過來,如無嬰兒之先天遺傳和先天無形生炁,則后天無所依托,故常有嬰兒早死,兒童夭折,未老先衰之事發生,此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補充后天,皆毫無用處,反促其速死。丹經有云:“若將有形成變化,細酒羔羊亦上升”。只有補充先天無形之生氣,才是根本。我中華丹道,最偉大之處就在于補充先天。
于層次來說,無緣因,無條件的自虛無中而生,曰先天,故不落因果,先天而天不敢違也。丹經云:“不憶過去,不思未來,不擬現在,三心皆無”,無為而為,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皆對先天及如何進入先天而說之。有中生有,思憶存想而得,有為而為,落于因果,稱之為后天,故為天命所制,天生之必天殺之,有生有死,有命有運,是宿命的。
果真窮究至無上之根源,先天即后天,后天即無天。先天后天,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另,先天后天于丹道另有特別意義)。
第二節動靜之說
動分陽動與陰動,由中和趨于生長的運化稱之為陽動,有放射發散之意。由中和向衰敗及死亡,歸入于寂靜的動,稱之為陰動,有收縮之意。靜也分陽靜與陰靜,一為覺照合一之靜,一為頑空,死寂之靜。動若無靜主入其中而制之,則其動變大,成為亢陽,不可收拾,最終走向死亡。而靜若無動包之,則無以暢通和順,而其神不清明,必入昏沉,成為濁陰,大事壞矣。故丹經有云:“以鉛制汞,以息運神”。丹道修煉必須動靜相得、相宜。況絕大多數人,皆是動特多,而靜少之又少,其神紛蕓變動,未能定止,日夜操勞,無而了時,一時之內,念起念滅,心隨物轉,本我已迷。故吾人之神,日為外物所奪,神去,氣亦隨處,神氣日耗,趨于死亡。而吾人身體也日日奔波,被物所使,神氣更失,必以靜來制之,故丹道入門之始,必以靜主之,明白靜之含義,靜者在于“安”,在于“無念”,在于“休息”,靜*功之道,即是告訴人們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動”用于煉氣,動者在于“和順”,在于“連續而不滯礙”,無一絲間斷,莊子云:“神無隙,乃成純氣之守”,放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刀兵不能害。此為氣長生。又“安”之意在于自然,安于連續之動而無念,所謂一靈獨存是為真神,丹經而云:“內煉之道,全在于綿綿若存,勿忘勿助”。
本門認為:“無絕對靜止,也無絕對運動”,任何運化和動機,都必需一“靜止”的背*景場所,以此暗暗隱含的無形“靜止”來允許“運化”之存在和成立,此遍一切之處的“靜止”即為大道一體同觀之“覺照”,寂然不動,無形無象,無我之“真觀”也。靜與動本一體,實不可分,由靜才能體現動機、化機、丹道之要,在于靜以得之,無靜、無以察動,無靜無以制動,丹道所有妙處之產生,都來源于一“靜”。只有“靜”才能做到順其自然,才能主宰命運,因命運本身是一種運動變化也,故圣典《陰符經》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故制之以至靜之道”,丹經有云:“其靜曰元神,其動曰真意”。
修煉之士,使此后天紛蕓變化之各種識神歸于寂然不動之元神,使后天粗短、急促、間斷之呼吸歸于細長連續無滯之真息,使形體不再奔忙勞累,歸于靜養休息之狀態。如是神亦歸于身,氣亦歸于身,神氣形渾同一體,歸于吾未生之前的“形態”,神氣相抱,不分彼此,化為一氣,于吾之祖氣想吸相連相應,則玄牝立焉,玄關成矣。動靜合一,情性合一,性命合一。
第三節天地人三者的關系
何謂天,渾萬物而為一者曰天;分萬物而為二者曰地;合萬物而為三者曰人。天乃無形之天,地乃有實之地,人乃陰陽相間之人,人本于地而生于天,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人身之氣候亦同于天地氣候之規律,故《陰符經》有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理即地理,人心即天地之心,天機應于人機,人機反于天地之機,人身之真造化,無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凡人不能直接察之,唯道人知之,天地之冬至,必應于人身之冬至,天地之夏至必應于人身之夏至,凡人后知之,故稱后天,道人先覺之,故曰先天。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層次,則人身內外之精氣之運化規律無不具一定之韻律而與天地氣候真消息相契,合符一定的運行規跡和運化內景。否則,說明煉已不純,心性未清。又如,上半月,人之無形氣機趨于旺盛,此時應上弦月逐漸明朗、圓滿,在此一階段,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寶月一樣,逐漸明朗、清醒,精神也振奮起來,而下弦月則反之,人之氣機和本性易入混濁和衰減,其中玄妙雖言語難說之,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覺之,故丹經有云:“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煉已精純,性地極其潔凈,就如天上無一絲云,而一輪明月常懸空中,無形無相之真氣候自得之,不假絲毫作為矣,就怕人“人心不死”,而“道心難生”。又如太陽之周期變化,太陽系之黃道應于人身之黃道,天地將雨未雨,將雷未雷之氳氤氣象亦有合于人身之氤氳氣機,天地有“子”時,人身亦有“子”時,此天人之機的相應,不差毫發,人身一“小天地”也,真能達到天人合一之極則,行者將與天地之情,天地之精神相往來,完全超乎后天凡俗之情,莊子曰:“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最后,悟通天心即人心,人心亦能改變天地,不在五行,不受陰陽支配,更能提契天地,把握陰陽。
第四節清靜總論
中華丹道雖說異常玄妙而神秘,但總括所有精深內涵,亦不過“恬淡虛無,清靜自然”這八個字而已,無甚奇異所說,行者果能把此八字理解透徹,且行之極細極微處,則還丹易于反掌,可惜大多世人不知此理,以為越奇越玄,則越為上乘法訣,誰知大道至簡至易,杏林真人云:“其口訣不過半句,驗證不過片響”,大道貴簡,忌煩。《老子》云:“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丹道于迷者欲修欲繁難,對悟者,越煉越易,乃至無法無修,完全的無為。最上乘丹法,簡單圓融,以一貴之,此“一者”、清靜也。天仙口訣有云“徹始徹終,唯無念”。所謂“火候”之說,其實是針對后天而言,先天本無“火候”,“一意精純”即為火候之真口訣,又有所謂“微細火候”之說乃是針對每個人在不同之時,不同之地等,所現內景之不同設論說,從行者所生“內景”之情形而確定行者之后天中哪一方面或哪一步未煉至精純,對癥下藥,以方治病,治后天之病,使之“清靜”而已。故古仙有云:“還丹容易,煉已最難”,此“已”即“恬淡虛無,清靜自然”也,行者果得清靜,則下元自無漏失而返還童體,行者果得“虛無”,自然真陽時生,天地之氣時歸身中,不結丹,而丹自結也。能恬淡自入虛無,能時入虛無,“心”自易清靜,心得清靜,自合于自然,功修完全不假入為。
第五節丹道命功與性功之異同
丹道之命功在于煉氣,屬有為之法,最后歸于無為自然,雖曰無為,實亦有作,丹經云:“無為也有功夫在”。性功主于清靜,以養為主,所謂靜能生氣,性功首先需止念,最后忘我,無我歸入“虛無”。命功主“動”,心神、心意必參入“氣之運化”中,先以意隨氣,再以意領氣,最后意即炁,炁即意,性功基本屬于靜*功之道,須行者自悟,方可全明,非師能授。命功則必需師傳,否則,恐有大患,命功有極限,真胎息者為命功之極,性功無限,丹經云:“煉已無限”。
但是,靜中自有動機,靜到極處,心有大動,況且無靜無以察動,無以制動,命中含有我之真性,煉性之時,即是煉命。煉氣之時,行者必須一心一意,不可有游絲雜念,故需行者靜*功達到精深之地步,方可做到一心一意,所謂:“一靈獨存”,行者煉氣,行氣之時,因歷劫以來所累之各種積習使得出現種種雜精和凡氣等,如果行者性功不精純,則不易分清誰是凡精雜氣,誰是先天真氣,以至認假為真,禍及本命靈根,氣動,而心不動,方才為真功,氣行即神行,純以神行氣,而非意識行焉,此種層次,需行者修行到處,方可明白何謂“神行”。氣動之時,行者心性不安定而飛揚散亂,雜念眾生,則其氣迅速變濁,不可得也。甚或連本帶利一齊為天地所奪。又,命者,代表人的**方面;性者,人的精神方面,丹經云:“神依形存”。丹道的任何修煉皆離不開肉身,性無命不存,命無性無主,只有一具僵尸而已,誰看見頑石死尸能自覺修成而得道者,但是反過來,離開肉身談修煉只一個無居游魂,無所憑依,皆為虛妄。只修性不修命,一則修證無據,二則欲念難伏,降伏欲念沒有把握,只修命不修性,猶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從人出生起,人之精神和**皆是相連在一起的,在某種程度上相比較而言,是先有命,后才有精神,如嬰兒初生時,是先呼吸(大哭一聲),漸次才有了意識精神,故丹道修煉,對大多數人說,命功重要,命功有限,性功無限,需先做到長生,才能功德圓滿,才能了性,生命有限,急需延我之命,才能了性完滿。如專做性功,性未煉成,命已不存,修行到頭一場空。
大道不拘于有形無形,物物皆含道性,有即無,無即有。丹道修煉就是將此玄妙無形之“道”修煉成有形“靈感”之丹。所謂“形神俱妙”也。何況,仙貴有形,故需性命雙修,而以命為重要。先做到肉身長久而不壞,方可再談“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總之丹道命功之極則為胎息,果達真胎息之層次,則后天之命已了,以后只需入于先天中搜求和體悟即可,到此,全為性功,功修全不假人為,全為天行。
第六節口訣中之口訣——元神與真意
元神者,吾人之性體,為有中之無,無中妙有。當天地人物未分這時,混混沌沌,無任何憑跡與因緣可尋找,無觀察者,更無被觀察者,動靜俱無,陰陽未分,忽偶感而“動”,自混沌中憑空一驚一跳,而生出一“覺”,此即為先天真覺元神也,此一覺即是天地人物的真主宰。此一“靈覺元神”前無所依,后無所靠,非因緣合和而生,乃無微不透遍一切處,光光凈凈,照耀萬有之本性靈光,道書云:“神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此靈覺元神,故丹經又云:“吾人之性乃虛空一光”。
我們修丹之士,首要之務必先弄明白此元神真覺,要認得“真”。因此行者必先從杳杳冥冥虛極靜篤之中尋找到我未生以前太虛本體,才不會落入邊見和方所,莊子謂:“無何有之鄉”,再于“虛無”中體悟出那先天真覺元神,由此直覺再來認識那太虛之本體。實際上,也只有那先天真覺才能“團聚”那“太虛”。此個元神不生不滅,出有入無,吾人本來就有。在何時用何種方法才能體悟到?于至陰之中,恍惚之時,此刻行者無任何知覺,在混沌無覺中,忽然有了知覺,不是思議,不是模擬,不是觸物,不是觸境……。而是于杳冥沖醒而來,茍或妄為,則全體皆非,夾有絲毫暗想暗意,都非真正元神。丹經云:“靜時固非,動時亦非,其機在靜極而動之初,其間只一息耳”。普通之人,欲念紛紛,雖時有元神出現之景,但都被后天識神蒙蔽,一瞬即過,移時即非,不能知此真機。
何謂真意呢,即在此一“覺”之后,如何“保持”此一“覺”之意,禪宗有云:“何謂無念?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即是一心一意持守此“覺”,念住此“覺”而無它念。覺后意動,此意與覺是一是二,有別亦有相同處。行道之人,意發之時,心中仍是無任何欲念游思,心內無有一物,此時之意謂之真意。丹經云:“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守為真意”,看似有別,實是一覺而已,一意而已。真意實際就從那一覺之后,只保持純潔一心,而無二念罷了,丹經云:“守心如一曰真人”也。就如同一個走路之人,順著一條大道一心往前,并沒有絲毫念頭要尋岔路,這就是真意,一句話順其自然,道經云:“道法自然”,修丹全在順其自然,但非完完全全無作為的任其自然,如一放任而漫不經心,則又可能墮入頑空,無法成就變化莫測之元神,如果執于有作,則入于魔道,害人害己。故曰:“順其自然,勿忘勿助,綿綿若存”。
真意有二,丹經謂:一稱作已土,一稱作戊土,知靜之時叫已土,知動之時叫戊土。意動而氣動,神在炁先,意炁一體,不可分之,靜而有覺炁歸入神謂之已土。
行者性功必須極度精純,心中無有一點欲念,身體無有一點陰濁之氣。方可窺入并把持此元神和真意,此為不持之持,不守而守,到此地步,才能完全明白元神與真意之深刻內涵。如行者修功之時,稍有測度,摸擬之心,則得之非真,丹經云:“不可思議也”。丹道不過以此真意為丹頭,意即炁,炁即意,神即炁,炁即神矣。
整個仙道修煉過程,無非是對此“覺意”進行反復煉養,先在身內安爐立鼎煉養,再入于天地之爐中煉養,最后入于宇宙太虛之爐鼎煉養,再入于天地之爐中煉養,最后入于宇宙太虛之爐鼎中煉養而修成曠劫不壞之元神。
故我們修丹之士,首要之務,最緊迫之事,必先對此元神、真意認得明白,方不至步入岔路。
道教內丹實修百問
正一道士:江吉清
道教文化是由中華歷史,漸漸所演變形成,上繼黃老思想為宗,成教于東漢末年,由張道陵所統合的民俗禮節、及各家精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類的道德觀念,以及生命價值尺度和修煉方針,以致形成特殊的文化傳承信仰,修仙的內丹學,最早出現在黃老九鼎神丹,由黃老信仰又演變成各門派別,而根源不離黃老之術,其主旨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出神入化為目的,故修內丹以求登真,外煉形體養命,內調性情養真,而性命雙全,長生久視。內丹又稱丹鼎,為入道教的基本信仰,以天師道最為完整,天師道的內丹法則分為祀天及默朝兩種,合稱天人感應,進而與天合德與道合并的最高層修煉,修道并重修德,由小我的內煉,提升至大我的齋醮科儀,為人們祈福解厄,行功立德,這方面的修煉法無任何教派能取代,故天師道的道士又稱為:正一神霄雷法道士,當今簡稱正一道士;天師因考量到修仙必須行功立德,超度宿罪祖業才能登真的嚴肅考量,所以將修煉重點隱藏在科儀當中,達到動靜皆宜的丹功!所以要了解道教文化根源,必須深入創立道教的天師道,以大愛的修行原則,勿修道而棄修德,這樣才能真正的登真。近代人類形成一股煉氣功熱潮,也因良莠不齊,棄道德不顧,將修行的實質誤解!對人類而言并非好事,無論任何修行功夫,必須要有歷史背*景為依據,絕非個人經驗能取代全部,但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時,飽受外國入侵,也將外國文化帶入,由于經過戰亂及內斗,道教文化有所破壞,民國以來,中華的文字及語言大更改,文言文改成通俗白話文,道教徒又非人人能懂文學,而道教特有的文學與儒學體制有部分不同,更造成看經文的障礙及誤解,以道弟從道教內丹學的證驗,集各家功法探討,一致肯定一時端倪,在修煉上也各有所長,而本著作只限于道教天師道內丹為主,希望能滿足對修行的疑問解惑,將所知的部分盡可能全數發表!讓中國人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識;將文化保存更長久,同時期待大家得到身心健康,更能有效的修行證道。此著作為作者集十年教學經驗,將一些較相關的疑問作解釋,讓讀者更容易吸收內丹知識,當然有些專有知識及竅穴難懂;但可參考醫學叢書,也可洽詢道教會,我們會真誠為您解答。
1.何為丹道?答:丹道分為兩項:即外丹與內丹,外丹指燒煉藥物的研制術;內丹指的為內修精氣神,并調理魂魄性情的功夫,即性命之學,并且使魂魄和合以超越時空限制,達到與天同壽的生命目標,而內丹并非在身中凝結何種物質,而是陰陽不滅,元氣不散的個人宇宙合并自然宇宙為修行重點。
2.內丹與氣功是否相同?答:氣功主要是訓練體能,增強免疫功能,是內丹的一部分基礎,但近代氣功兩字已非古代氣功的涵意,近代氣功大部分與內丹無關,內丹修煉的筑基法稱為氣功修煉,從煉形產精到煉精化氣,指的是體內三大循環系統的重建及協調工作,而近代氣功修煉法只限于肺部的呼吸空氣,以及肢體的規律伸展術,道教內丹法自元代以后,筑基的法則也開始失去原來面目,南北從此各異,煉精法也跟著不同。
3.煉精怎么煉呢?答:精并非凡精,精產自腎臟,就是腎上腺所分泌的雄性激素,經曰:(順成人,逆成仙)的隱喻,古代稱為陽鉛、真鉛、腎水、腎精、腎氣、元氣,它經腎上腺分泌出后,就會流入性*腺,以提供制造精*子或卵子的元素,而煉精法則就是將初產的雄性激素得以控制,將它引流到特定穴位;而搬運到腦中,古代稱為還精補腦之術,腦是主控全身的器官,靠雄性激素提供養腦功能,但動物及人類一樣要靠食物均衡,才能提供營養來造血造精,但要慎房中,渲泄有度才能功能正常,常閉或常泄均不能保*精,常閉而不泄者恐身心失衡,渲泄不當則腎衰敗精!丹經明訂:晦朔、夏冬、節令、遠行、勞累、病后、初產、酒醉、大怒、晨昏、天災、及氣候不定,均不可行房中,當然更要清腸排毒以增強營養吸收,導引按摩、胎息養津,都是煉精的功夫。
4.精氣神是指什么,又有何關系?答:精氣神為身里的三種珍貴物質及功能,精是指腎氣,氣指腦內啡,神是體內各器官功能,而氣又指各項內分泌如:一、腦下垂,二、胸腺,三、胰臟,四、肝臟,五、骨髓,六、腎臟,七、性*腺,八、甲狀腺,九、松果體,十、脾臟,以及其它器官的內分泌;神是功能的運作,古人稱有功能巧妙之物為神,故中華民族之人惜物,如掃把有掃把神、門有門神、碗有碗神…等等;但民間信仰就偏差許多!將精誤解為凡精,而造成女男不平等,什么女性修道要先轉化成男體以后才有精,而男性較容易修成正果之類的錯誤思想!將氣也誤解為呼吸吐納,深呼吸對人體有益處,但非內丹學的氣,內丹學的氣必須達到無心的守竅及真正放松坐忘性情才會產出的,而非凡氣;神字更加誤會;神分為人格神,即對民族人類有所貢獻者,加以紀念之人物為神,也是學習祂的精神!另一種即自然神:就是大自然的巧妙變化及人體各部器官功能互動的巧妙力量,并且無危害之分類,稱為自然神,所以道教對神仙信仰和一般所認為不同。
5.修內丹是否要打通任督兩脈?答:中醫治病,在把脈時才去查探脈象,脈象的變化用以探查病癥,只要是活人,脈是相連相通的,不必要去打通,況且修內丹只重打通玄牝之門(命門),玄牝之門為生死之門,玄牝之門敞開后,再啟發玄關竅,這兩處才是修內丹要打通的穴脈。
6.玄牝之門在身體何處?答:道教稱奇妙功能的循環器官為玄,牝之為鎖孔,玄牝是指身中脊髓末梢孔動,就是命門穴,此處為還精之門,為修內丹的第一竅位。
7.玄關竅是指那里?答:玄關竅就是控制腦葉開閉之穴位,道稱通明天宮;玉皇大帝所居之府,主宰身中諸功能的神經器官!是在腦部中央正位,上接北斗三元,下續玄天北極,為精氣神的根源處,并掌握吉兇禍福之功能區!亦稱穹窿玉斗之府;此玄關非凡夫所能開啟,要有正確口訣以及醮儀禱告,待腎氣足夠,陽火上熾,即可開啟此竅。
8.修內丹默照時,見到有強光內照是怎么回事?答:內照之光有三種;一、腎氣足時入恍惚現金光,二、腎氣上升到顱內,啟發泥丸宮時現紅光,三、顱內分泌腦內啡,將玄關竅開啟時現出金紅青三色重疊光。當還覺得有光內照,就表示還沒有進入真靜,必須加強自我放松,達到物我均忘的無為。
9.靜坐不久就起冷顫,全身冰冷對嗎?答:體內氣血循行不良時就會如此,人太累或情緒也會造成,有時候是場地不清靜也會,有時是他人帶來的外感也會,所以靜坐場所必須凈化及布氣,更要迎請護法仙真庇佑后方可靜坐。
10.女性月事當中能修丹道嗎?答:月事當中只要不行氣及導引肢體就好,修性情功夫無妨,包括女性懷胎受孕也同樣。
11.靜坐的正確姿態有幾種?答:靜坐的姿態必須考慮氣血循環暢通,而關鍵在骨胳定位問題!坐姿影響了骨胳偏移就不能采用,骨胳移位會造成氣血循行不良而致病痛,千萬要當心。
12.能用睡姿煉功嗎?答:筑基到完成后,玄關竅啟開后,還虛合道的功夫才能采用睡姿,除了生病者所使用的內導引則不受限制,健康者以坐姿進步較快速。
13.未成年的孩童能修內丹嗎?答:只能教以性情之學,不可教以筑基功法,會造成發育太快,體型超大,內分泌太盛的困擾,孩童的心智未成熟,決不可守竅位,否則有突變的危險。
14.只有道教學術才有魂魄學,到底魂魄是什么?答:這個問題非常好,不懂魂魄就無法修內丹,更無法幫助死亡者超度!魄是體內的陰氣,魂則是陽氣,當陰盛陽衰,身體就生病,魄是人的思想力,魂是人的原動力。假設身體是一部汽車:司機就是魄,引擎就是魂,燃料就是血氣,零件就是各器官,電路則是神經系統,保養打油則是內分泌系統;一個好司機當駕駛,車就能使用久一點,所以魂魄要安定,身體才會好,魂就是本性,魄就是心性,人死亡時是魄先離體,魂隨各器官腐化而歸于自然,魄性冷而魂性熱,所以修內丹的目的為魂魄合抱,使生命現象永不散失。
15.天體的星辰浩瀚無際,道教的天人觀如何解釋?答:星辰己知也有生滅,人亦然如此,生滅是心識在設限的,心識不動就無時空約束,星辰不動則歸無極,有和無只在一線間,時間是思想訂定的,有無也是暫定的,凡物無一是永久不變的,只要心止念無,時空即不存在,何有物我之分呢?所以無極與太極均同出于真空,宇宙萬物同于本源,歸于本源,而我們都只是人,就應該先打破時空界限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