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頁面上方閱讀記錄會自動保存您本電腦上的閱讀記錄,無需注冊
關于符的起源和演化的另一種觀點是,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信物,始于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秦漢時期最盛。
《說文解字》稱:“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東漢前紙張尚未發明,符是用竹子做成的信物,即剖竹為二,合而相符,相當于一種證明的憑據。現代的“符合”、“相符”等詞語,就是對“符”字古義的保留。竹制之符一般在民間作兌換、租借的憑證使用。而朝廷對友邦國家使節的往來以及調集軍隊所用之符,則是用青銅、金、銀、玉等鑄造、制作的,形狀分虎、龍、人、龜、蛇、魚等,其中以虎形居多,其表面鐫刻有文字,說明用處。兩符相合的面,一面有突出的半圓柱,一面是凹下去的柱穴,兩面合縫,絲毫刁;差,形成一個整體,即所謂“合符”。后來有了印章,才逐漸廢除了用符取信的做法6)。再至后來,巫師和方士道人借用了“符”這一名稱,假托將神力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并將其書寫在規定的紙、絹、木、石等物品上,作為傳達神命和行使神命的憑據,這就是我們今天為能見到的“神圖巫符”。
以上兩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探討符的起源和演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然而,探討符的起源和演化,還應當從語言崇拜和文字崇拜,文字比語言在某些方面具有更突出的使用優點等方面宋探討,才顯得更為科學和全面。
從語言崇拜方面來看,符的產生也是語言崇拜的一種反映,符是咒語的書面化。有學者就認為:“很可能最初的符只是咒語的書面化,后來為了同一般的字句相區別,反映符的神秘性和無窮威力,才用變形文字和在符面上增加線條,使符面成為一種似文字非文字、似語句非語句的圖形。””
從文字崇拜方面來看,中國最初的象形文字,本來就有藝術價值和某種神秘性,而后有《河圖》、《洪范》九疇、《洛書》和《易經》八卦的出現,更加強了古人的文字崇拜。神仙方士中流傳的符圖和印章,便源于這種古老的文字崇拜。由于符比起咒語來在時間的覌性和空間的自定性上更顯出明顯優勢,符不論是佩戴在身上和貼在物上都能給人以威力常在的感覺,所以符
的運用到了后來也就同咒語一樣,越來越廣泛。
符的形式,按載體的不同可分為木符(包括印符)、紙符、布符、絹絲符和實物符等。按筆畫結構和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文字符(圖1—1圖畫符(圖1—2)、非文字非圖畫之圖案符(圖1—3),以及文字與圖畫、文字與圖案相結合之符等。
文字符除了道士、巫師所創造的之外,書門聯,書“姜太公”、“石敢當”等神名及書“魂”、“囂”、“大”、“王”等字也有符的功用。如五月端午,許多地方盛行用雄黃在小孩額上書一“王”字,以避邪除穢。
實物符如道教及漢族民間常用的桃木棍、桃木制具,《紅樓夢》中賈寶玉佩戴的那塊和他與生俱宋的“通靈寶玉”,一些少數民族所佩帶的動物殘骨、石子,某些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護身之物,都是實物符之典型。而道教的鏡、劍、書等實物,同樣具有符的功能。鏡子具有吸收、抵消、反射、分解、倒影、投影、加強、轉換等的功用,因而在道教和民間的儀式中,常常被用以避邪除妖。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里也記述了鏡子防鬼驅魔的作用:
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惡。凡人家宜懸大鏡,可避邪魅。葛洪《抱樸子》云:“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托人形惑人,唯不能易鏡中真形。故道士入山,以明鏡徑九寸以上者背之,則邪魅不敢近,自見其形,必反卻走轉。鏡對之視,有踵者山神,無踵者老魅也。”《龍江錄》云:“漢宣帝有寶鏡如五銖錢,能見妖魅,常常佩由于寶劍難鑄,劍身如流矢,故傳為神奇。據《洞玄靈寶道學科儀》稱,為劍題名,呼之密咒鑷中,則“神金暉靈,使役百精,令我長生,萬邪不害,天地相傾”。
與文字符相比,除鏡、劍、書等實物外,其他實物符的起源期相對要早得多,文字符很顯然至少應在出現文字崇拜之后才會產生。而實物符則在此之前就業已存在。
圖案符包括服飾上的一些圖案、文身的圖案、面具圖案,以及其他一些器物上的圖案,如瓦當—上的吉祥圖案(圖1—4)、家具、木墻壁上的吉祥圖案(圖1—5)、厭勝錢圖案(圖1—6)、驕形圖案、八卦圖等。這些圖案都有十分突出的避邪趨吉的巫術功用,其產生也應早于文字符。
除此之外,神的小塑像及畫像(如門神、鐘馗等)也有很突出的圖案符的功用。門神之始,據傳起于唐代。唐太宗曾經有一段時間苦于睡覺時噩夢叢生,夢中鬼神猖獗,險象四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太宗命手下兩位虎將秦瓊和尉遲恭守立于門前,以鎮百鬼,果然收效甚好,夢中再也見不到惡鬼。太宗見二將夜夜守衛很辛苦,就命畫匠將二位虎將畫像貼于門上,噩夢同樣不再引發。從此民間爭而仿效,將二將畫像貼于門上以驅惡鬼,呼為門神。寧波地區鎮海一帶,端午節在家宅中堂也要掛鐘馗圖像,書符咒:“五月五日天中節,——切蟲蛇污穢盡消滅。”以雄黃倒寫蛇字,貼于壁上,謂之“驅五毒”。
最初的文字符大多由復文組成,形式十分簡陋粗糙。像《太平經》中記錄的幾百個符,基本上是由隸書的合體組成(圖1—7),象征意義也簡潔明了。但越往后越變得繁瑣復雜,圖形詭秘莫測,文字艱澀難認,越來越向非字非畫的圖案化發展,象征意義更加繁復,越來越神秘化。為了顯示符文系云氣結成,后來的符中,線條曲屈纏繞,文字難以辨認(圖1—8),這便是所謂的云篆。
在一些符中,還有鬼神形象、星圖及古代民間想象中的神茶、郁壘和用以縛鬼之物葦索弓箭等物形(圖1—9)。符中有文有圖,圖文并茂,令人只可意會,難以卒讀。
在前文中,我們分別就符篆咒語的個性——符篆咒語的含義、別稱、起源、形式等方面作了分別概述。由于民間符篆咒語在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并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方面,以及符篆咒語在傳承、功能、地位、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共性。因此,在本書中,我們把符篆咒語統稱為符咒,并對其共性加以必要的概述。
民間符咒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并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主要表現在:
道教符咒術來源于古代巫術,它是以中國古已有之的薩滿教咒術信仰為基礎,并在吸收了巴、氐等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符咒術及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符篆之事始于張道陵,符篆故非中國漢字也”。故余疑其為西南少數民族宗教,向非漢族之宗教。”反過來,道教符咒術的發展和完善,又進一步促成了符咒術的進一步世俗化和民間化。這是由于符咒木本來就來源于民間,所以這些發展和完善了的道教符咒術很容易在民間廣泛流行。特別是當符咒術在道教那里尋找到“理論”支持并再度傳到民間時,它就格外受到推崇。例如患了感冒,有人常常貼個“出賣重傷風,一念就成功”。小兒夜哭,家人常常貼個“天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出”。這些做法,就是道教符咒術的世俗化和民間化。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后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后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昆侖法乃上清雷法之別稱,昆侖有至上之意。雷法傳于世亦有多種,此法亦屬雷法中的一支。一般又都稱之為五雷**,在此所稱并非昆侖門法術。
南宗雷法是神霄派支,南宗四祖陳楠會得“景霄大雷瑯書”于黎姥山神人,此書就是指雷法著作。南宗自陳楠祖起就兼傳雷法,據史傳神霄則是雷霆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師汪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王文卿)、虛靖真君(張繼光)、西河薩官(薩守堅)、伏魔李君、樞相許君。倡其宗者有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派亦衍矣。這其申之陳就是指的陳楠師也。神霄派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派別亦大為發展,為各道家派別所運用,作為輔道助道的利器。南派雷法等法術的修煉,首重內煉為第一要務,特別強調“一點靈光即是符”。內煉自神而神也是正法的根本所在。師云:“正心誠意、神氣沖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將守律,地祗衛門,元神用事,靈光常存,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要以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法中之要,非專干符,非泥于咒,先以我之正氣,合將之靈。”“德者道之符,誠者法之本,道無德不足為道,法非誠不足言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雷法出于天上雷霆之府,有符有咒,用以求雨祈睛,治病除瘟,降妖誅怪,煉度亡魂……故心合于道,其主宰作用,萬法通靈,使能作法召感神靈,無一不應。”雷法如上所述,苜重內煉通靈,雷法雖有多種,但若想真正掌握它只有內修靈光元神,變神而用。雷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流傳的法術中最具威力的**之一,唯有德之土方可修習,誠信忠厚為本才能入室修法,否則難以成功。各種雷法均有一整套的修習序程和方法,介紹起來頗費筆墨。特別是一些規儀極復雜,但是如果掌握了內煉之訣要,修煉出了自己的元神,那么一大部分的規儀化之于無形,修習雷法也就變得簡單明了,易學易煉了,正所謂“一竅通百竅都通,一法成百法應驗”。吾在此先將雷法中重點的容易掌握的內容介紹給大家,使大家對雷法有所了解,對修習程序的精要能夠明了,也就會為今后的實修打下基礎。
一、法傳規矩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不傳;不尊師重道之徒不傳;鼻有竹節者不可傳(這是因為異形如竹節狀者最易被雷劈擊而亡,無法采雷氣電氣);其余要求參前述之八不傳。
二、傳印或制印
雷法中所用之印較多,例如:都天大雷火印、六丁玉女印、仙都滋攝印、提舉城隍司印、斬邪斷瘟印、急催追捉印、五雷使院印、五雷火車印等等。各種印鑒各有不同效用,用于不同的法事、場合之中。這些印一般者都是師父傳交授印,也有時師父代弟子制印并加以祭煉后交付弟子使用。許多人想僅憑《萬法歸宗》一書就制印,那是很難成功的。造印應選擇三元之日或者春分、夏至之日以及庚申、丁卯日制造,其所選木料是桃木為上,雷劈棗木次之。《萬法歸宗》只提雷劈棗木這一候選木料,而且也是最難尋找的木料就是隱而不露,讓你無從煉起。而且桃木之中還有上佳之選,這里就暫不介紹。
除此之外,神的小塑像及畫像(如門神、鐘馗等)也有很突出的圖案符的功用。門神之始,據傳起于唐代。唐太宗曾經有一段時間苦于睡覺時噩夢叢生,夢中鬼神猖獗,險象四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太宗命手下兩位虎將秦瓊和尉遲恭守立于門前,以鎮百鬼,果然收效甚好,夢中再也見不到惡鬼。太宗見二將夜夜守衛很辛苦,就命畫匠將二位虎將畫像貼于門上,噩夢同樣不再引發。從此民間爭而仿效,將二將畫像貼于門上以驅惡鬼,呼為門神。寧波地區鎮海一帶,端午節在家宅中堂也要掛鐘馗圖像,書符咒:“五月五日天中節,——切蟲蛇污穢盡消滅。”以雄黃倒寫蛇字,貼于壁上,謂之“驅五毒”。
最初的文字符大多由復文組成,形式十分簡陋粗糙。像《太平經》中記錄的幾百個符,基本上是由隸書的合體組成(圖1—7),象征意義也簡潔明了。但越往后越變得繁瑣復雜,圖形詭秘莫測,文字艱澀難認,越來越向非字非畫的圖案化發展,象征意義更加繁復,越來越神秘化。為了顯示符文系云氣結成,后來的符中,線條曲屈纏繞,文字難以辨認(圖1—8),這便是所謂的云篆。
在一些符中,還有鬼神形象、星圖及古代民間想象中的神茶、郁壘和用以縛鬼之物葦索弓箭等物形(圖1—9)。符中有文有圖,圖文并茂,令人只可意會,難以卒讀。
在前文中,我們分別就符篆咒語的個性——符篆咒語的含義、別稱、起源、形式等方面作了分別概述。由于民間符篆咒語在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并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方面,以及符篆咒語在傳承、功能、地位、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共性。因此,在本書中,我們把符篆咒語統稱為符咒,并對其共性加以必要的概述。
民間符咒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并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主要表現在:
道教符咒術來源于古代巫術,它是以中國古已有之的薩滿教咒術信仰為基礎,并在吸收了巴、氐等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符咒術及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符篆之事始于張道陵,符篆故非中國漢字也”。故余疑其為西南少數民族宗教,向非漢族之宗教。”反過來,道教符咒術的發展和完善,又進一步促成了符咒術的進一步世俗化和民間化。這是由于符咒木本來就來源于民間,所以這些發展和完善了的道教符咒術很容易在民間廣泛流行。特別是當符咒術在道教那里尋找到“理論”支持并再度傳到民間時,它就格外受到推崇。例如患了感冒,有人常常貼個“出賣重傷風,一念就成功”。小兒夜哭,家人常常貼個“天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出”。這些做法,就是道教符咒術的世俗化和民間化。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后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后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昆侖法乃上清雷法之別稱,昆侖有至上之意。雷法傳于世亦有多種,此法亦屬雷法中的一支。一般又都稱之為五雷**,在此所稱并非昆侖門法術。
南宗雷法是神霄派支,南宗四祖陳楠會得“景霄大雷瑯書”于黎姥山神人,此書就是指雷法著作。南宗自陳楠祖起就兼傳雷法,據史傳神霄則是雷霆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師汪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王文卿)、虛靖真君(張繼光)、西河薩官(薩守堅)、伏魔李君、樞相許君。倡其宗者有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派亦衍矣。這其申之陳就是指的陳楠師也。神霄派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派別亦大為發展,為各道家派別所運用,作為輔道助道的利器。南派雷法等法術的修煉,首重內煉為第一要務,特別強調“一點靈光即是符”。內煉自神而神也是正法的根本所在。師云:“正心誠意、神氣沖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將守律,地祗衛門,元神用事,靈光常存,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要以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法中之要,非專干符,非泥于咒,先以我之正氣,合將之靈。”“德者道之符,誠者法之本,道無德不足為道,法非誠不足言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雷法出于天上雷霆之府,有符有咒,用以求雨祈睛,治病除瘟,降妖誅怪,煉度亡魂……故心合于道,其主宰作用,萬法通靈,使能作法召感神靈,無一不應。”雷法如上所述,苜重內煉通靈,雷法雖有多種,但若想真正掌握它只有內修靈光元神,變神而用。雷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流傳的法術中最具威力的**之一,唯有德之土方可修習,誠信忠厚為本才能入室修法,否則難以成功。各種雷法均有一整套的修習序程和方法,介紹起來頗費筆墨。特別是一些規儀極復雜,但是如果掌握了內煉之訣要,修煉出了自己的元神,那么一大部分的規儀化之于無形,修習雷法也就變得簡單明了,易學易煉了,正所謂“一竅通百竅都通,一法成百法應驗”。吾在此先將雷法中重點的容易掌握的內容介紹給大家,使大家對雷法有所了解,對修習程序的精要能夠明了,也就會為今后的實修打下基礎。
一、法傳規矩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不傳;不尊師重道之徒不傳;鼻有竹節者不可傳(這是因為異形如竹節狀者最易被雷劈擊而亡,無法采雷氣電氣);其余要求參前述之八不傳。
二、傳印或制印
雷法中所用之印較多,例如:都天大雷火印、六丁玉女印、仙都滋攝印、提舉城隍司印、斬邪斷瘟印、急催追捉印、五雷使院印、五雷火車印等等。各種印鑒各有不同效用,用于不同的法事、場合之中。這些印一般者都是師父傳交授印,也有時師父代弟子制印并加以祭煉后交付弟子使用。許多人想僅憑《萬法歸宗》一書就制印,那是很難成功的。造印應選擇三元之日或者春分、夏至之日以及庚申、丁卯日制造,其所選木料是桃木為上,雷劈棗木次之。《萬法歸宗》只提雷劈棗木這一候選木料,而且也是最難尋找的木料就是隱而不露,讓你無從煉起。而且桃木之中還有上佳之選,這里就暫不介紹。除此之外,神的小塑像及畫像(如門神、鐘馗等)也有很突出的圖案符的功用。門神之始,據傳起于唐代。唐太宗曾經有一段時間苦于睡覺時噩夢叢生,夢中鬼神猖獗,險象四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太宗命手下兩位虎將秦瓊和尉遲恭守立于門前,以鎮百鬼,果然收效甚好,夢中再也見不到惡鬼。太宗見二將夜夜守衛很辛苦,就命畫匠將二位虎將畫像貼于門上,噩夢同樣不再引發。從此民間爭而仿效,將二將畫像貼于門上以驅惡鬼,呼為門神。寧波地區鎮海一帶,端午節在家宅中堂也要掛鐘馗圖像,書符咒:“五月五日天中節,——切蟲蛇污穢盡消滅。”以雄黃倒寫蛇字,貼于壁上,謂之“驅五毒”。
最初的文字符大多由復文組成,形式十分簡陋粗糙。像《太平經》中記錄的幾百個符,基本上是由隸書的合體組成(圖1—7),象征意義也簡潔明了。但越往后越變得繁瑣復雜,圖形詭秘莫測,文字艱澀難認,越來越向非字非畫的圖案化發展,象征意義更加繁復,越來越神秘化。為了顯示符文系云氣結成,后來的符中,線條曲屈纏繞,文字難以辨認(圖1—8),這便是所謂的云篆。
在一些符中,還有鬼神形象、星圖及古代民間想象中的神茶、郁壘和用以縛鬼之物葦索弓箭等物形(圖1—9)。符中有文有圖,圖文并茂,令人只可意會,難以卒讀。
在前文中,我們分別就符篆咒語的個性——符篆咒語的含義、別稱、起源、形式等方面作了分別概述。由于民間符篆咒語在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并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方面,以及符篆咒語在傳承、功能、地位、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共性。因此,在本書中,我們把符篆咒語統稱為符咒,并對其共性加以必要的概述。
民間符咒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并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主要表現在:
道教符咒術來源于古代巫術,它是以中國古已有之的薩滿教咒術信仰為基礎,并在吸收了巴、氐等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符咒術及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符篆之事始于張道陵,符篆故非中國漢字也”。故余疑其為西南少數民族宗教,向非漢族之宗教。”反過來,道教符咒術的發展和完善,又進一步促成了符咒術的進一步世俗化和民間化。這是由于符咒木本來就來源于民間,所以這些發展和完善了的道教符咒術很容易在民間廣泛流行。特別是當符咒術在道教那里尋找到“理論”支持并再度傳到民間時,它就格外受到推崇。例如患了感冒,有人常常貼個“出賣重傷風,一念就成功”。小兒夜哭,家人常常貼個“天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出”。這些做法,就是道教符咒術的世俗化和民間化。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后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后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昆侖法乃上清雷法之別稱,昆侖有至上之意。雷法傳于世亦有多種,此法亦屬雷法中的一支。一般又都稱之為五雷**,在此所稱并非昆侖門法術。
南宗雷法是神霄派支,南宗四祖陳楠會得“景霄大雷瑯書”于黎姥山神人,此書就是指雷法著作。南宗自陳楠祖起就兼傳雷法,據史傳神霄則是雷霆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師汪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王文卿)、虛靖真君(張繼光)、西河薩官(薩守堅)、伏魔李君、樞相許君。倡其宗者有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派亦衍矣。這其申之陳就是指的陳楠師也。
昆侖法乃上清雷法之別稱,昆侖有至上之意。雷法傳于世亦有多種,此法亦屬雷法中的一支。一般又都稱之為五雷**,在此所稱并非昆侖門法術。
南宗雷法是神霄派支,南宗四祖陳楠會得“景霄大雷瑯書”于黎姥山神人,此書就是指雷法著作。南宗自陳楠祖起就兼傳雷法,據史傳神霄則是雷霆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師汪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王文卿)、虛靖真君(張繼光)、西河薩官(薩守堅)、伏魔李君、樞相許君。倡其宗者有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派亦衍矣。這其申之陳就是指的陳楠師也。神霄派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派別亦大為發展,為各道家派別所運用,作為輔道助道的利器。南派雷法等法術的修煉,首重內煉為第一要務,特別強調“一點靈光即是符”。內煉自神而神也是正法的根本所在。師云:“正心誠意、神氣沖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將守律,地祗衛門,元神用事,靈光常存,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要以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法中之要,非專干符,非泥于咒,先以我之正氣,合將之靈。”“德者道之符,誠者法之本,道無德不足為道,法非誠不足言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雷法出于天上雷霆之府,有符有咒,用以求雨祈睛,治病除瘟,降妖誅怪,煉度亡魂……故心合于道,其主宰作用,萬法通靈,使能作法召感神靈,無一不應。”雷法如上所述,苜重內煉通靈,雷法雖有多種,但若想真正掌握它只有內修靈光元神,變神而用。雷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流傳的法術中最具威力的**之一,唯有德之土方可修習,誠信忠厚為本才能入室修法,否則難以成功。各種雷法均有一整套的修習序程和方法,介紹起來頗費筆墨。特別是一些規儀極復雜,但是如果掌握了內煉之訣要,修煉出了自己的元神,那么一大部分的規儀化之于無形,修習雷法也就變得簡單明了,易學易煉了,正所謂“一竅通百竅都通,一法成百法應驗”。吾在此先將雷法中重點的容易掌握的內容介紹給大家,使大家對雷法有所了解,對修習程序的精要能夠明了,也就會為今后的實修打下基礎。
一、法傳規矩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不傳;不尊師重道之徒不傳;鼻有竹節者不可傳(這是因為異形如竹節狀者最易被雷劈擊而亡,無法采雷氣電氣);其余要求參前述之八不傳。
二、傳印或制印
雷法中所用之印較多,例如:都天大雷火印、六丁玉女印、仙都滋攝印、提舉城隍司印、斬邪斷瘟印、急催追捉印、五雷使院印、五雷火車印等等。各種印鑒各有不同效用,用于不同的法事、場合之中。這些印一般者都是師父傳交授印,也有時師父代弟子制印并加以祭煉后交付弟子使用。許多人想僅憑《萬法歸宗》一書就制印,那是很難成功的。造印應選擇三元之日或者春分、夏至之日以及庚申、丁卯日制造,其所選木料是桃木為上,雷劈棗木次之。《萬法歸宗》只提雷劈棗木這一候選木料,而且也是最難尋找的木料就是隱而不露,讓你無從煉起。而且桃木之中還有上佳之選,這里就暫不介紹。
三、傳度的方法
凡是傳度雷法給弟子,必須選擇有道材法器剛斷之士,此法非一般小法術,而且雷電能量極大,不是有德、志、行之人不可能感動雷霆而為己使用。為師先稱要接受弟子的申請誓狀,然后選擇六丙日或者六甲之日,先行上奏保舉引蔫給上蒼等各部,獲得批準后再行文字請北斗拔下神將一員,天兵三百,北帝雷霆都司神將一,精兵三百交付給弟子使用。交付后弟子并不能立即運用,尚需請兵和祭兵,這一過程在靜室中進行,要求靜室的條件也是高規格的。需要供養,頌真言叩齒步斗,并且驗證是否下降于壇中,如下則再祭之供養如儀,三年屆滿時又需送回,別行奏請換之。前述的印雖然傳授了也還需要受法者自己祭煉才能將自己的信號溶于其中,一般是選六丙日或雷會之日以及庚申、丁卯等日,夜間按儀規進行,祭煉十二次后就靈驗了,有的祭煉百次。師傳者,印中童子現身者,不用書符只用印文或照之或印之百邪立誅,神功至妙。這些程序順利通過后還應具疏謝恩,受補在空間的職位。在授法的同時師傅將傳授踏罡步斗之法,掌指訣目之秘以及有關雷法中的雷訣、變神法、取雷火法、取電火法以及召雷法等一系列功法。掌中訣目和踏罡步斗法吾將在后節中介紹,這里重點介紹雷訣、變神法和雷電的采煉方法。
四、雷訣
天雷訣:兩手大指指寅紋握拳藏起甲殼。
地雷訣:兩手屈食中二指,大指壓上并掐無名指子紋上一節之紋,再屈無名指小指握定。
云雷訣:先屈食指,大指壓上,大指尖掐丑紋,再屈握中指、無名指、小指,如握拳狀并藏甲殼。
水雷訣:先屈握食、中、無名指,大指壓上指尖掐亥紋,再屈握小指藏甲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