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十,阿伙送來的16個人手,大大的改善了田里人手不足的狀況。
而那余大土司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或是聽阿伙說了什么,竟在十二那天,又往我家這送來了整20個的彝人漢子。
不管他是如何打算著的,但他這兩次送勞力來的人情,我家真是欠下了。
20人連著早前的16人,就都被安排到了東西兩樓上住,每屋分住了3人。
因他們帶來那氈子當墊蓋,在這十月天的夜里卻真是冷了些,奶奶不忍,吩咐我去鎮上,又大采購了一次。她帶著眾人,趕著兩天做出了墊蓋等物。
轉眼就到了十月十八,這天是奶奶的生日。
一大早,家里就熱鬧喜慶的忙活著。奶奶今天滿55歲,算得是大壽了,就算家里不想大辦,可家里如今的地位,一定會如爺爺壽辰一樣,來不少的客人。
為著奶奶的生日,爺爺十五那天送貨到鎮上時,就買回了六只大騸羊。
而也是那一天,鎮上的兩個堂伯第一次找了爺爺,談了八月十七那天的事。
他們具體說了什么,我并不知道,只是爺爺當天晚飯后,隨便的說了一下。說看在幾個堂哥都知事的情面上,讓他們自己發展去,以后的事以后再說。
爺爺的意思我們都懂,就是讓那事就這么揭過了。這也是我所想的,自也并沒反對。
也是在次日,一直沒往我們這賣東西,也沒到地里干活的堂伯一家,都到了田里幫忙種地。
十八一大早,還沒宰羊殺雞時,兩個堂伯帶著堂哥他們,就來幫手了。爺爺當時面上雖少了往日的熱情,但也并沒多說什么。
中午時,并沒客人到來,我們也沒到作坊吃中午飯,而是在十一二點后,早早的就在家里高興的吃了一頓。
中午過后,遠方的客人們陸續而來。其中大部分,都是與家里有買賣關系的貨商。
客人們被招呼在了倉庫房中入座,倉庫房里我早讓小子們擺放好了桌子,還讓六個小丫頭的;擺好了點心吃食、水果,客人一落座,小丫頭們上茶就行。
外公們第一次買菌回來時,帶回的瓷器里,就有著很多的茶杯茶壺等物,被我們家都給買了下來,這次倒是派上了用場。
點心吃食,不過就是家里做的蕎餅、芝麻糖、花生糖、柿餅,而水果除了家里做的脆柿外,就是我以買的為名,從空間中取出來的蘋果、糖棗。
這兩樣如今市面上都有,但卻真是比不過這空間的鮮甜。連不少有錢的大貨商老板,都忍不住的多吃上一些,小丫頭們時不時的拿水果,卻也是時不時的偷偷打趣。
“快些送過去,可不許議論客人。”又一次聽到她們悄聲嘀咕,我沉了臉教訓著。
“咱們家里的規矩,不能話多這條,你們可記住了。”她們年紀都少小,這陣子與我們相處下來,少了早前那因害怕不安時的謹慎,而顯得松散了。
被我難得的這么沉臉訓話,小丫頭們倒真是怕了,如同以前一樣忙是告罪后,老老實實的送東西去了。
看來,家里沒管事的,教著她們規矩,還真是有些太松散了,也許家里真得找個能管事的老媽子。原本奶是懂得一些大戶家規矩的,可奶奶卻是個心軟,無法對下人們嚴歷。
可能管事的人,一般人家沒人會向外罰賣的。要是被罰賣出來的,怕多也是有些大毛病讓主家容不下的了。
我在客廳中,越想越頭疼時,院中卻傳來了一陣更熱鬧的聲。
慌忙走到門外看時,卻是見爺爺正與余大土司往正房這來了。
這余大土司,真是神通,竟連我奶奶壽辰都知道。想著這些時,我也笑著迎了上去。
一陣招呼問好后,我忙是招呼小丫頭們擺吃食上茶,順便也讓她們,把客廳里堆放著的吃食等物,移到了正房樓上,放吃食的屋里擺放著。
剛忙完,大門口又傳來了陣歡笑。過去一看,竟是小姑來了,而且竟還給我們家里,帶回了三家人。而且全是帶著一個孩子的三輩人,都是五口之家。
高興過后,我卻不得不頭疼了。突然多出了整整的15口人,這住房問題,真是讓人頭疼了。
不及多想,吩咐劉和他們跟奶奶去正房樓上領被子后,我直接帶著拘謹不安的三家人,去了作坊那頭。
把其中姓鄭的一家安置到了西內院樓上,與納家同住一樓,又把姓唐的另一家,安置到了鄒家那棟。剩余姓馬的一家,只有安置到了納家樓下,兩間還空著的倉庫房中。
三家人都并沒帶什么東西,只是每家帶了個小包袱,早前給丫頭小子們做床時,也多打做了幾張,入到了倉庫樓上的空房間中,這次倒是派上了用場。
只是住樓下倉庫的馬家,卻是得先打地鋪了。
等他們都鋪上被子,把屋里收拾妥當后,我才是問了他們的意愿。聽三家人都沒想法,愿意聽主家吩咐時,我直接把三家都分去管田地。
今天作坊這頭,柿子甘蔗都照收,加上家里辦席,所以很是忙亂。我并沒讓他們下地干活,而是先讓他們歇息一天,明天再讓他們跟著張老實下地。并找了鄒老太太,讓她吃飯時招呼照管一下這三家新來的人。
如今,我面上雖能與鄒家人淡定的談話而沒再多別扭,但被他們一直恭敬的叫著小姐時,心中卻還是有些尷尬的。
所以并沒在西作坊這頭多呆,交待完事情,就回了正院中。
此時,里長也已經來了,他沒去正房客廳陪余大土司,竟是在倉庫房外,擺上了桌子開始給我家登記禮章。
爺爺早前說了不收禮,但這時來的人,大都都是帶著禮物或是禮金而來的貨商們,和我們鎮上的幾家大戶。這情況,與今年四月十八爺爺壽辰時不同,那時來的多是村民鄉鄰。如今再想如從前一般,倒真是有些行不通了。
而這時候,客人們也是來得越來越多,倉庫房里人都坐滿,還有些貨商帶來的人員,坐到了倉庫房外擺起的桌前。原本準備的15桌飯菜是絕對不夠了的了。
因為晚些時候,還會有此時正忙活的村民和有點交情的鄉鄰,都會來的。
找了老爹和大伯一說這情況,他們一合計,定下要做25桌席。而早上宰殺的活物是不夠了,他們兩立馬帶著六個小子,開始在作坊那頭宰起了豬、雞、兔、魚。
奶奶的壽辰,比爺爺那時來的客人,可是多了太多。但好在家里多了兩個婆子,除了老娘和大伯娘在廚房忙活外,外婆也在中午飯后不久,就帶著大舅母、小舅母來給幫忙。
作坊那連中午飯時忙過后,張老實的老婆子,也在作坊那頭的廚房里,帶著人幫著做起了蒸菜、燉菜一類的菜色。
有著這些人力,奶奶這壽星也并不需要忙活做飯一類的,而是帶著難得回來一次的小姑,在院里時不時招呼迎接一下客人,并與她在村中的老姐妹們、不少臨近貨商帶來的女眷、鎮上大戶人家的女眷們,坐在院中聊天。
因有不少的遠客,所以下午三點左右,兩個外公家和張曉晨都趕回來后,就開了席。
倉庫房里擺了10桌后,倉庫房外大大的磚石地上,和沒鋪磚石的泥地院中,又擺了整整12桌。
再加上正房飯廳里,擺了余大土司那一桌外,竟一共擺了23桌,才是把客人們安排下。
好在家里準備的東西多,豬、雞、兔、魚都是家里就現成有的,蔬菜等物田地里不少,人手也足實,所以倒也顯得太倉促。
就是這桌子和碗筷,把作坊那邊兩處廚房外備著的搬過來,也是足夠的。
但除了正房招待余大土司用的是精細的白瓷餐具外,精細的白瓷餐具只余下五套。為了不得罪人,所以其余的22桌,都擺的是家里常用那種,跟作坊那些粗瓷土碗一樣的餐具。
爺爺帶著兩個外公、三太爺、里長在正房飯廳里,陪著余大土司。
這次還有些講究上了,因奶奶的生日,所以不少離我們鎮子近的貨商,跟鎮上的大戶,竟都是帶了他們家的女眷來。
所以倉庫房里擺下的10桌,奶奶帶了老娘和大伯娘,招呼著女客和孩子們一起坐下了。倉庫房外,擺了12桌,老爹和大伯跟兩個哥哥,就招呼著男客們坐下了。
今天來的客人里,貨商、大戶、捕快、村民、鄉鄰都有,我家里并沒特意給他們分桌而坐,而是他們自己招呼著,就已經分好了桌。
席上豬、羊、雞、兔、魚,做出不少好吃又精細的肉菜,再加上家里一直有不少干松茸、干雞樅和鹽菌、香辣菌這些山野之物品,加上自家地里的產出,菜色算得很是豐盛。
早前,早早從作坊那邊收工的兩個哥哥,就帶著幾個小子抬來了一壇壇的葡萄酒,和米酒。這酒水也算得豐盛了。
在這喜慶的日子里,就著這豐盛的菜色和酒水,大家算是吃喝得其樂融融。
到了四點多鐘,我看著向來講究的貨商和大戶一類的客人,吃喝得差不多時,就讓丫頭小子們給每桌上了一盤蔥油煎餅、一盤金銀小饅頭。
并讓他們端來了大盆的菜葉稀飯、大盆的醪糟湯圓,和一些空碗放在一旁的空桌上,讓需要的眾人,招呼六個小丫頭給取。
又一陣吃喝后,五點來鐘時,要趕遠路的客人們慢慢散了席。
而在這時,不少要離開的貨商們,也是拉住了送客的老爹、大伯和兩個哥哥,打聽起了今天在席上喝的葡萄酒。
看著興趣高昂的眾貨商,我知道,這葡萄酒該是賣的時候了。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