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賊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原知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明賊>> 明賊 >>明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原知府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原知府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13日  作者:五味酒  分類: 歷史穿越 | 明賊 | 五味酒 | 穿越 | 明朝 | 五味酒 | 明賊 
您的位置:


/五味酒

分享到: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M.Shushu5

宣府鎮,初經大戰,凋敝殘破,總監宣大軍務的李鳳翔已然抵達,只等在昌平休整的三衛軍趕來,李信便率師啟程難返,這一日李信帶著陸九十余騎出了宣府鎮城,直往北地邊墻而去,可走到半路李信卻突然改了主意,帶著人又悄悄的返回了宣府鎮,陸九跟隨李信日久,對他此行目的早就猜的七七八八,只是其人一向少言寡語,一直不曾開口而已,而這回他見十三哥左右反復亦忍不住發問:“十三哥去而復返可是要見那”

言及此處,兩人心照不宣,李信點頭,“正是準備去見此人,只一時拿不定主意,還是先不見的好,”

“十三哥從未如此優柔寡斷,見便見了,又有何難,”

在陸九看來一件很簡單的事硬是被自家十三哥人為的想復雜了,對此頗不以為然,馬蹄聲疾,十幾匹馬于官道往南揚起漫天黃土,李信陡然立馬駐足,“我懷疑他已經叛變了,”

“叛變,”

一貫鎮定如陸九都部淡定了,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如何可能,法師與你我兄弟在高陽時便已相識,又甘受危命深入虎穴,當沒有理由”

陸九的分析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這一回蒙古入寇,他身為韃子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情報的反饋上,卻有諸多掩飾不實之處,比如于吳三桂一節,便多有遮掩,李信將擔心說了出來,陸九卻寬慰道:“十三哥官越做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戰場之上,情報難免有不實之處,退一萬步講,即便他心懷歹意,咱們兄弟又豈是易與之輩,”

在返回宣府鎮的路上,一個想法亦在李信腦中成型,三衛軍是時候組建一支情報部隊了,而主管情報的人選,他想交給陸九來做,現在,他已經執掌一省軍務,而陸九是自己唯一一個從馬賊時代便一直緊隨左右的老兄弟,便不想讓他繼續于戰陣上廝殺,刀槍無眼,英勇如曹文詔者不也死于流賊亂軍之中嗎,相比在戰場之上,情報則是時人相對忽視的東西,疆臣督撫不重視情報的收集,與之相反,商人們則對此多為上心,往往一個消息的得知先后,便可因此而得到或損失大把大把銀子,與此同理,戰陣朝爭豈非同樣如此,四月二十四,大軍由宣府南下返回山西,這日過了平型關,由繁峙往代州的路上,但見成片的農田拋荒,每隔十幾里便能見到的村莊也早都沒了人煙,流賊犯境,代州到繁峙一線受災最重,幾乎刮地三尺,將人口和能搶走的東西都搶絕了,“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覆巢之下,百姓們便得一安樂窩也是奢侈之想了,”

田復珍眼見慘景如斯不禁感慨叢生,李信語文學的不好,可也能猜到他在哀嘆民不聊生,田復珍在被俘于解救之后,深感再無面目茍活,幾次欲自盡殉節,均被李信極是阻止,李信一直苦勸都不得效果,直到近日他竟大有茅塞頓開之意,似乎想通了個中關節,亦開始積極參與到軍中事務的處理中來,這讓李信大感欣慰,自己的夾帶里人才太少,這田復珍絕對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位,此人即是科舉正途出身的進士,又兼具極為務實的性格,雖然曾獲罪于朝中權貴,但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一番與三衛軍和他李信的際遇,否則,此時此刻怕是還在南京六部中苦熬掙扎呢,“流賊犯境之后,大批百姓流離失所,眼瞅春耕已過,田地卻還拋荒,恐怕山西今年要鬧糧荒了,”

說起糧食來,這恐怕是接下來山西所要面臨的最緊要問題了,豈知田復珍卻搖頭,似乎頗為訝異的看了李信一眼,“不盡然,山西田地多是麥粟兩季,麥子早在去歲上秋便已經耕種于田中,你我所見這拋荒田地之下,說不定正醞釀著數不清的麥苗,只可惜,麥子產量卻是低了,畝產亦不過百斤,麥收后白面也只夠吃上兩月,”

李信聽說田中多數已經種下了麥子,不由得大喜過望,先不說夠吃多少時日,只要能解燃眉之急便總是好的,“既然種麥,產量低,何不種水稻,”

水稻的出種率比小麥高,這一點李信是早就知道的,但話一出口,他仿佛又感受到了田復珍深深鄙視的目光,只聽田復珍又笑道:“大將軍打仗內行,種地卻是外行,山西地處北方,又多山地,難于灌溉,雖然朝廷大力扶持,卻只在直隸,河南,山東幾個省份有所成效,但修渠灌溉,投入過大,于歲入卻是幫助不大,”

幾次說了外行話,李信不禁一陣汗顏,看來明朝就由朝廷出錢,大力修建北方的灌溉系統,只是這幾年流賊肆虐,恐怕都要荒廢了,本就天災不斷,如此糧食減產將更加嚴重,每年所需糧食的缺口也就越大,但是,他似乎從田復珍的話里能感覺到,此人并不贊同由朝廷推動的,在北方大搞灌溉,種植水稻的舉措,田復珍發現這位征西將軍對種田應是一竅不通,這在以農立國的明朝可是稀罕物,于是便在山西農事上多說了幾句,“咱們山西這塊地方,雖然種不得水稻,但夏麥秋粟,兩茬糧食收上來畝產總有三百斤之多,比之江南稻麥兩季雖然少了百多斤,可調配有方應付過幾個災年當不是問題,”

李信沉默有傾,田復珍自與其共事以來,多以匠作見長,于農事上卻是第一次發表意見,“還請田大人細說,”

誰料田復珍卻擺手笑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了也白說,”

李信一愣,的確,事實如此,以他山西鎮總兵的權威,想在山西監理民事亦不可能,更何況區區一介陜西都司的鎮撫,但他卻仍舊想聽一聽田復珍的辦法,“如田大人是這山西的布政使,驗看糧荒將至又當如何應對,”

田復珍便像早有成竹在胸一般,伸出了四個手指頭來,“無它,僅四個字,統收,統配,”

李信倒吸一口涼氣,真要重新評估這貨了,如不是知道他的底細,都要以為此人亦是穿越過來的,田復珍簡明扼要的說明了一下,所謂統收,通配和李信理解的大致不差,糧食由官署統一收拾,再由官署統一分配,如此當可最大限度的杜絕糧食因為土地歸屬而出現的分配不均,亦可最大限度的降低因為缺糧而餓死的人口,此法利弊,于李信心里不言自明,困難時期的確可以解決大問題,但卻絕不是長久之計,田復珍似乎也發現了李信不以為然的表情,亦自嘲笑道:“一家之言,做不得數,”

大軍一路慢行,才過了忻州,李信便親筆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秘奏,整篇文字都是用大白話寫就,毫無美感可言,但啰嗦了一堆話,主旨卻只有一個,太原需要一個知府,希望皇帝考慮一下田復珍,并附上田復珍的簡歷一份,這封秘奏的內容如果被田復珍見到,一定會全力阻止,因為這是武臣干政,實乃僭越,是犯了朝廷的大忌諱的,但是這封秘奏于一日后放在大明天子朱由檢的御案之上后,朱由檢不但沒有動怒,反而當即下旨內閣,田復珍數戰有功,擢升其為太原知府,任期一年,這份圣旨讓閣臣們猜不透皇帝的心思,太原知府可是肥缺,既然擢升田復珍補此缺,那便是有心提拔,可為何又限了任期為一年呢,最后還是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張四知的意見頗得大家贊同,總結一下就是八個字,“不可不用,不得不用,”

眾人似乎明白了,也就是說皇帝實際上不希望此人補太原知府這個缺的,可又需要他來坐這個位置,于是便想了如此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讓你坐上這個位置去干事,但卻有限期,如套在脖子上的枷鎖,一年后這個任命自然便可依旨取消,一時之間,大家都以為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這是內閣的老家伙們第一次沒有因為李信,而干預李信所在地方的地方官任命,即便這田復珍偏向于李信那又如何,一年之后你不照樣得滾蛋,而且吏部的官員為了討張四知歡心,又為了強調這個任期的期限,特意將圣旨與公文一道發往太原,同時破例,允許田復珍毋須進京赴吏部參與銓選,而是接到公文和圣旨后就地任職,其實,這也是他們自作主張而打的埋伏,一旦任官的規矩不和體制,將來即便他想賴著不走,這些手續上的疏漏和瑕疵都翻出來,均有可能是致命的一擊,三衛軍終于得勝凱旋,順利抵達太原,本地官紳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儀式,而新樂公主朱徽妤則乘了一頂不起眼的小轎,悄悄進了太原城,返回太原府中,恰恰此時,由京師一路趕來的傳旨欽差也到了,本書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書書屋最快更新,請

本內容出自《》,五味酒出品,。


上一章  |  明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