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梟雄第兩百三十六章 人才爭奪(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北洋梟雄 >>北洋梟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三十六章 人才爭奪(一)

第兩百三十六章 人才爭奪(一)


更新時間:2014年12月05日  作者:雨天下雨  分類: 歷史軍事穿越歷史 | 雨天下雨 | 北洋梟雄 
第兩百三十六章人才爭奪一

果然,不用多久,重炮營那邊就是開火了,100毫米的加農炮發射時候的聲音比75毫米的火炮更為響亮,這讓人一聽就知道發射的不是中小口徑的火炮,而是大口徑的火炮。

隨著100毫米加農炮的開火,再經過炮兵較射氣球的較射后,很快對面的炮兵陣地就是相繼停下了炮擊,那邊的演習裁判們迅速得出結果:乙隊的75毫米野戰炮陣地遭到毀滅性打擊,被摧毀半數火炮后被迫撤離。

盡管這個結果在演習之前就已經確定了下來,正常演習就算是演戲一樣,但是不管怎么說,這演戲至少也要這一百毫米擁有過萬米的射程才能演得起來啊。

所以趙東云對演習結果還是相當滿意的!

甚至他都想著,等自己第二次帶著部隊入關的時候肯定是要和王英楷打一仗的,屆時自己可就要用這些射程超遠的加農炮給王英楷好好上一課,什么才叫做戰爭之王,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炮戰!

“很,很好,你們要繼續加強訓練,爭取百發百中!”趙東云自然不會吝嗇自己的夸獎。

魏安坡呵呵笑著:“只要訓練和實彈充足,我部的訓練就絕不會落下!”

“這個是自然的!”他當即轉頭,對著趙東平道:“重炮營所需的訓練彈你要多注意,盡量優先滿足!”

趙東平道:“這個沒有問題,我已經和福廠那邊進行商討,讓他們仿制生產100毫米的炮彈,應該不用多久就能夠出來了,再有該炮也隨同進口了數千發的炮彈,短期內夠用了!”

趙東云說著也是嘆息:“如果福廠那邊能夠仿制這款火炮就好了,有個三十五門的話可以極大的提高我軍戰斗力啊!”

趙東云對于仿制這款加農炮的事也就是想想而已,福元機器廠雖然自詡技術能力是中國第一,可以生產步槍,機槍甚至過山炮和迫擊炮,但是這幾年來愣是沒搞出來長身管的野戰炮。

畢竟這些動輒身管三十倍以上的野戰炮可不是那種十多倍口徑的過山炮,對于短身管的過山炮來說,福元機器廠那邊依靠唐山鋼鐵廠的鋼材,勉強還可以生產出來,但是說如果要生產長身管的野戰炮,那么唐山鋼鐵廠的鋼材質量就略有不足了。

這兩年試作的兩門都是以炸膛而告終,后來福元機器廠又想辦法直接進口炮管用料,然后自己進行加工,但是發現進口諸多原料后,自己竟然還無法大規模加工,勉強動用了大量經驗豐富的老技師來料手工加工了幾門后,發現造出來的成本價比直接進口德國貨還貴一半!

于是乎福元機器廠就是徹底打消了短時間內量產長身管野戰炮的幻想,開始逐步逐步進行技術攻關,先是練出合格的炮管用料,然后再解決炮管加工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只有等他們真正解決了這些技術問題后,福元機器廠才能夠談得上進行大規模量產長身管的野戰炮,現在嘛,也就是玩玩短身管的過山炮和迫擊炮了。

但是福元機器廠造不了這些長身管的野戰炮,不代表他們連炮彈也無法生產啊!

當年福元機器廠在過山炮都還沒研發出來的時候,可就是已經有了多條的炮彈生產線,日俄戰爭時期趙東云賣給俄國人的炮彈,幾乎全都是福元機器廠生產出來的,產品線不但有北洋陸軍大量使用的75毫米系列炮彈,甚至連海軍所用的炮彈也能供應一二。

共和之前,福元機器廠不單單是北洋各省陸軍的軍械供應商,同時還為北洋水師提供部分的軍械彈藥,甚至還造過少量的八英寸炮彈用于海圻號巡洋艦上,不過水師那幫家伙嫌福元機器廠制造的炮彈質量不如進口貨,所以只接受了少量后就拒絕采購該廠的八英寸炮彈,轉而繼續進口。

所以制造大口徑炮彈對于福元機器廠來說不算什么問題,當然了質量方面你也別指望能夠把進口貨相比。

如今讓福元機器廠那邊生產一些一百毫米的炮彈,自然不存在什么問題。

看完了這重炮營的演習后,趙東云又是順路視察了其他幾支部隊,期間免不了又有看望士兵,噓寒問暖的舉動,隨行的記者也是會讓趙東云擺出姿勢來,拍幾張照片。

于是乎兩天后的奉天日報上,就是刊登了這么一條新聞:共和國副總統兼東三省巡閱使趙東云大帥某某日前往軍營慰問,給士兵們帶去了親切的問候,上頭還有一副趙東云和士兵代表合影的照片。

這些舉動在后世人看來是明顯的不能再明顯的做戲了,但是在當代趙東云這種和放下神丹給士兵以及民眾親自問候的舉動,絕對是屬于當代統治者的異類。

在人們心中,趙東云這樣的人應該是和王英楷、張之洞他們一樣高高在上的,眼神瞧都不瞧底層人民一眼的,然而趙東云卻是三天兩頭就搞什么視察,慰問,他做也就算了,偏偏他還喜歡帶著官方的記者一起去,然后就是大篇的報道,生怕別人不知道。

趙東云這種為了自身政治影響而做的舉動,毫無疑問讓他在士兵階層以及民間里贏得了大量的關注,可以說在當代的中國幾個實權軍閥里,趙東云在媒體上的曝光率是最高的,其他幾個人的話往往要在通電里才能夠看到他們的片言只語。

然而趙東云卻是喜歡搞視察、慰問,又喜歡時不時的搞一場演講,,演講又經常冒出一些極為新鮮的概念來,讓人們為之更加關注。

比如三月中,他在奉天大學的小禮堂里面對該校的師生以及部分士紳進行的演講里,除了老生常談說共和外,還再一次把國家和民族這幾個詞匯掛在嘴邊大談特談,最后叫嚷著國家和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邊緣,號召有志之士勇敢的站起來,為國家和民族而戰。

臨了他又不要臉的抄襲了一把為什么讀書這個話題,最后神情嚴肅對著奉天大學的上百學生道:“我懇請諸君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

于是乎第二天的報紙上,一句‘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就是充當了奉天日報的頭條,然后這句話在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群體里引起了廣大反響,不管是年輕一代的學生們聽到這句話如雷貫耳,就連那些手捧四書五經的老夫子們也不得不承認這話說的好,當然他們對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這話非常贊同,但是讀什么書他們就是有意見了。

在東北尤其是在沈陽,你幾乎天天都能從報紙上看到趙東云的消息,不是這里視察就是那里慰問,再不濟也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幸福生活福祉而召開工作會議,總之一句話:領導很忙!

頻繁地曝光,偶爾喊出幾句煽動人心的話來也是讓趙東云在國內民間的影響力開始大力增加,尤其是在年輕一代的心中,趙東云幾乎就是充當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典型正面形象。

他年輕,嗯,這一點非常重要,沒什么年輕人喜歡把一個老頭子當成自己的人生前進目標。第二點,他的軍閥生涯目前來說很成功,這點更重要,因為沒人喜歡把失敗者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趙東云對國內年輕人的影響力之大,實際上早幾年就顯示出來了,當初人們看到了年紀二十幾歲的趙東云成為封建大臣的時候,國內不知道有多少年輕學子以他為目標,試圖重復他成功的途徑,這里從越來越多學子前往德國留學就可以看的出來。

要知道歷史上雖然也有國內士子去德國留學,但絕大部分人選擇的卻是去日`本,少數人則是去英國或者美國,而去德國的非常少,然后自從趙東云之后,國內就是掀起了去德國留學的風潮,其中又以軍事留學生為主,這幾年國內各省派遣到德國的軍事留學生已經和派遣到日`本陸士的留學生不相上下了。

單單是在柏林軍事學院畢業以及還在就讀的學生就有七人之多,在德國其他各所軍校留學的軍校生高達一百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袁世凱時代的北洋體系派遣過去的,趙東云主政后,今年年初也是派遣了三十余名的留德學生,甚至王英楷今年也是仿效袁世凱時代,向德國派遣了二十余名軍事留學生。

當代中國里,如果說尋常學子要學文理科的話,那么首選的留學國度就是日`本,近幾年來前往日`本的留學生每年是以千人為單位的。不過如果要學軍事的話,南北不同,南方各省主要派遣到日`本,以日`本陸士為主。

而北方也就是北洋體系的話,首選的卻是德國,袁世凱時代開始幾乎每年都派遣數十名最頂尖的精英前往德國,然后報告該國的各所軍校,其中又以柏林軍事學院為主,不過能考入該校的屈指可數,大部分都是轉考德國的幾所士官軍校。本來前幾年北洋除了向德國派遣留學生外,也向日`本陸士派遣留學生,不過后來日`本留學生出現大量革命黨后,就是減少派遣數量。

到了1907年的今天更是完全停止了向日本派遣軍事留學生,其中理由很簡單,因為南方各省派遣的大量陸士生回國后在南方聯邦軍隊任職,成為了北洋的敵人,再加上革命黨的因素導致趙東云和王英楷都是沒在向日`本派遣軍事留學生了,不然的話派出來的留學生學了幾年后估計就跑到南方聯邦軍隊任職,然后成為自己的敵人了。

趙東云和王英楷今年繼續派人去德國留學的同時,自然也會有學生今年學成畢業回國,對于這些袁世凱時代就派遣出去,在德國各大軍校學習數年后回國的精英人才,不管是趙東云和王英楷、還是段祺瑞和王士珍,他們都是使出了渾身解數,試圖把當代中國里僅有的幾個接受過現代化軍事教育的人才拉攏到自己麾下。R1058



上一章  |  北洋梟雄目錄  |  下一章